高考历史高频考点解密专题03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教学案

一米阳光 范文 工作总结范文
精选回答

2019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解密专题03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教学案本文简介:专题03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高考试题考查内容命题角度难度2018北京卷清朝皇权专制的加强以乾隆帝对军机处机构的改革切入,考查中等2017新课标Ⅱ,27题明朝的政治制度以明朝宦官读书识字为切入点,考查明朝的政治制度中等2017新课标Ⅲ,40题(2)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台湾收复为切入点,考查国家统一中等201

2019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解密专题03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教学案本文内容:

专题03

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高考试题

考查内容

命题角度

难度

2018北京卷

清朝皇权专制的加强

以乾隆帝对军机处机构的改革切入,考查

中等

2017新课标Ⅱ,27题

明朝的政治制度

以明朝宦官读书识字为切入点,考查明朝的政治制度

中等

2017新课标Ⅲ,40题(2)

郑成功收复台湾

以台湾收复为切入点,考查国家统一

中等

2017天津卷,1题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以历史现象切入,考查对明清君主专制的认识

较难

2016新课标卷Ⅰ,27题

明朝中央集权的加强

通过历史现象考查闽潮中央集权的强化

较难

分析解读

该知识点是高考常考内容,试题难度相对较大。多以文献记载、文学作品或社会现象、表格材料等创设新情境,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有考查。备考复习时要把握内阁、军机处设置的背景、职能及对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

考点一

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Ⅱ)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解题思路】

【要点解密】

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1.丞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

丞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明太祖为巩固统治,借胡惟庸案废除丞相制度。

(2)措施

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影响

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使中国历史上延续10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由于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皇权专制空前强化。

3.军机处

(1)设立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因军事需要设军机房于隆宗门内后更名军机处,以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

(2)职责

由皇帝每日召见军机大臣,商议军国大事;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3)特点

勤、速、密。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勤;办事速度快,效率高,为速;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都不得在侧,军机大臣不得擅交臣僚为密。

(4)影响: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4.加强思想控制

明、清两朝将程朱理学奉为统治思想,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加强了对官吏的思想控制。清朝大兴“文字狱”,思想专制更加残酷。

考点二

明朝中央集权的加强

(2016年新课标卷Ⅰ)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解题思路】

【要点解密】

明朝中央集权的加强

废除行省,设三司,分掌地方行政、司法、军政。

(1)“三司”指的是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在各省设立布政司,左、右布政使各1人,是本省的最高行政长官;提刑按察使1人,负责司法之事;而本省军事防务的责任就落到了都指挥使肩上。

(2)三司是朝廷在省里的派出机关,互不统属、分权鼎立,互相控制,遇有重大事宜,由三司合议,上报中央部院,从而便于中央垂直领导,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其结果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这些措施的核心是加强君权,形成高度强化的君主专制统治。

考点三

清朝皇权专制的加强

(2018年北京卷)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问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

A.清朝内阁权利得到加强

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中的“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可知,内阁已经名存实亡,不可能权力得到加强,排除A。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大臣品级不高,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本身无决策权,不能等同于宰相,而且早在明朝初期已经废除宰相制度,排除C。结合所学,乾隆从裁撤军机处到恢复军机处,关键在于军机处有利于皇权加强,故选D。

【要点解密】

1.背景

(1)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使皇权受到很大制约。清初,中央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最高的决策和中枢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使皇权受到很大制约。

(2)设置南书房,三足鼎立扩大皇权。为了适应君主集权政治的需要,康熙帝亲政后,在宫内设南书房,把中枢权力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者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手中。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削弱,加强了君权。

严密周全。

(5)宗法制度的残余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的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

(6)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制定各项制度与政策的重要依据。

(7)调整伦理关系与等级秩序的礼制,得到法律的确认而与政治制度结合,形成典型的官僚政治、严密的等级制度。

考点五

郑成功收复台湾

(2017年新课标卷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遭到明朝官民的坚决抵抗而失败。1608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发出指示:“我们必须用一切可能来增进对华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1621年,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1624年侵占台湾南部。1***2年,其势力扩张到台湾北部。

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并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管辖,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荷兰人试图以赔款的方式换取郑成功退兵,被拒绝。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开科取士,“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大量移民涌入,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

——摘编自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台湾的收复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参考答案】

(2)方面: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实行祖国大陆政治、文化制度;接受移民,进一步密切了两岸的往来和联系;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

【解题思路】

【要点解密】

本题考查内容并不全在我们学习的教材内容范围内,同时也不是单纯的考查某个模块的知识,它整合了政治史与经济史的主干知识,这也是它最大的特点。本题学生不容易得高分,知识整合不完整失分会很多,它突显了历史教学的一个难点——知识的跨越联系。解答时应全面考虑,既要依据材料内容又要将材料与教材结合,整合中外历史的相关知识。

考点三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6.下表为不同史籍中对康熙、雍正和乾隆三帝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A.勤于政事保证了三帝意志的有效贯彻

B.君主集权造就了三帝的勤政作风

C.批阅奏章是三帝处理政务的主要方式

D.乾纲独断是盛世三帝的政治传统

【答案】D

7.“先是世祖亲政,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司票拟,意任隆密。康熙时,改内阁,分其职设翰林院。雍正时,青海告警,复分其职设军机处,议者谓与内三院无异。……至本章归内阁,大政由枢臣承旨,权任渐轻矣。”由此可知,清初制度创新的具体表现是

A.内阁权力越来越小

B.军机处取代了内阁

C.清朝中央集权加强

D.清初分权思想加剧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军机处。结合题中关键信息可知,清入关以来经过顺治帝、康熙帝、雍正帝等人的努力,专制主义不断得到加强,其具体体现就是军机处的正式成立,答案为B。

8.清朝雍正帝在《御制朋党论》中说,“要根除朋党之源,那么全国上下必须统一思想。要统一思想,那么一切是与非的标准都必须唯我是从”,“你们各位大臣如果将朕之所好者好之,所恶者恶之,是非画一,则不敢结党矣”。材料本质上反映了清朝

A.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B.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C.思想控制不断加强

D.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由“一切是与非的标准都必须唯我是从”“你们各位大臣如果将朕之所好者好之,所恶者恶之,是非画一”可知,材料认为天下一切言行应以皇帝为标准,天下所有人都为皇帝服务,不应有自己的独立意志、个人尊严,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清朝君主专制日益强化,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A项排除;B项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排除;C项是材料的表象,不是本质,故排除。

13.《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起居注》的历史变迁最能说明

A.皇帝越来越轻视文化修养

B.《起居注》的史料价值越来越小

C.皇帝越来越关注自身形象

D.君主专制呈现出不断强化的趋势

【答案】D

14.秦朝,三公九卿的官署在禁宫之内。东汉,尚书台被置于禁宫之内,三公九卿的官署被归于外朝请出了宫城。唐长安大明宫内,门下中书二省分列宣政门左右,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明清官署除了军机处均被移到紫禁城之外。以上变化表明

A.家事与国事逐渐分离

B.官制变化影响城市布局

C.中央行政机构的完善

D.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加强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材料表明随着中央官制的变化,中央官署分布也有所不同,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家事与国事逐渐分离,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官署分布的变化,无法体现“中央行政机构的完善”,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D项错误。

15.某研究性小组搜集了一组资料:《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宋代通判在财经上的监督》《元代行省制度研究》《朱元璋杀胡惟庸废丞相考辨》,该小组研究的主题应是

A.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B.古代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古代中央与地方权力的消长

D.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

【答案】A

八枝玫瑰 2022-07-04 15:34:08

相关推荐

提高生物成绩的方法是什么 窍门有哪些

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生物知识记忆。例如DNA的分子结构可简化为“五四三二一”,即五种基本元素、四种基本单位、每种基本单位有三种基本物质、很多基本单位形成两条脱氧核酸链、成为...
展开详情

艺术生什么时候集训好 有必要去集训吗

艺术生集训指的是艺术类学生在完成学业水平测试之后,由学校或自己向学校申请,暂时停掉学校的文化课,到专业的艺术培训学校进行封闭式训练,直到校考结束。美术生集训时间美术生集训,通常从高二下学期开始,5月份开始报名,...
展开详情

艺术生集训注意事项有哪些 需要注意什么

艺术生在集训的时候也要同步文化课学习,夯实文化基础。考生在专业课集训期间,文化课千万不要丢,专业课和文化课的学习一定要兼顾。艺术生集训的注意事项一定要选择一个靠谱的培训学校。因为一个好的培训学校,懂得怎么以最快...
展开详情

艺考生集训注意事项 有什么要了解知道的

艺术生集训不要忽略了文化课,作为艺术生必须要做到文化课和专业课双赢,才能被心中理想大学录取,在这期间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文化课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忽略文化课,要一直学习专业课。艺考生集训注意什么学会针对性强化技...
展开详情

投档会参考学考成绩吗 学考成绩有什么用

将成绩符合的学生的档案投给招生院校。这就是投档,投档不参考于学生的其他条件,只参考他的总成绩和志愿。而根据学校的调档比例省教育考试院确定他的投档比例,只要学生的档案被投档,决定他是否被录取的因素就会包含他的学考...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民有几画

民有5画。
民(拼音:mín)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一只被刺伤的眼睛,表示由刺瞎一只眼睛的战俘充当奴隶,后指平民、百姓。引申指大众的、非官方的、非军事的。也专指从事某种职业的人或某类人。
民是指事字。甲骨文上部像一只左眼,下部像针刺一类尖利的东西刺着眼睛,致使一目而盲,疑即“盲”的本字。西周金文字形与甲骨文大致相同,部分字形眼目之中已没有瞳孔,突出“民”字为盲目之民。春秋金文“民”字竖画上的圆点或变作一小横。战国文字承袭春秋金文。齐文字“民”从“目”,晋文字亦有从“目”者。楚文字“民”字竖画上的圆点或变作一小横,或加ㄇ形饰笔;竖画或向上穿出,或在上部加“V”形饰笔。小篆尖器变成斜钩,中间一点变为一横;左眼的形状也大变样了,于是在这基础上,再隶变为汉代隶书和楷书的“民”字。

涌跃报名的涌是哪个

涌跃报名的涌是这个。涌跃,汉语词语,读音yǒng yuè,意思是升腾;跳跃。出自晋挚虞《观鱼赋》:“乃有洧泉之鲤,濯陂之鰋,瀺灂涌跃,没浪赴远。”
用法:做定语,状语。
示例:讨论会上,大家热涌跃发言,直抒己见。
近义词:踊跃、积极、奋勇、勇于。
反义词:消极。
造句:
1、广大客户在欣赏中国传统艺术的同时,也为白云骏景家园精美的园林景观和一流的户型产品赞不绝口,现场成交落定十分涌跃。
2、只见高山连绵,岗峦起伏,隆起的山脊在蓝天白云的掩映下若隐若现,犹如一条条天龙奔腾涌跃,呼啸长空,在天龙盘旋飞舞的中央,一块坦荡如砥的土地,蔚然深秀,生气盎然。

山高水长表达什么意思

山高水长,汉语成语,拼音是shān gāo shuǐ cháng,像山一样高耸,如水一般长流。原比喻人的风范或声誉像高山一样永远存在。后比喻恩德深厚。出自《望赋》:“龙门不见兮,云雾苍苍,乔木何许兮,山高水长。”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近义词:山长地远、万古流芳。
反义词:遗臭万年。
造句:
1、我俩的情谊山高水长。
2、李老先生的品德学问山高水长,令人景仰。
3、你们的情谊,真是山高水长,我绝不敢忘。
4、这种山高水长的情谊真令人感动!
5、在老校长退休的欢送会上,大家把一块“山高水长”的牌匾送给他,以表达师生们对他的敬重之情。

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人

司马光是一个节俭节约、思想保守、博学多才、沉着冷静、重情重义的人。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祐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
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