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是为了纪念谁(腊八节吃什么 腊八节传统习俗有哪些)

燕儿悠悠无影踪 学而时习
精选回答

在人们的通常印象中,腊八节都是在一碗暖心暖胃的腊八粥中度过,但这一节日的最初起源,其实和吃粥并无太大关联。在腊八节的历史习俗中,不仅有腊八粥的温暖,更有驱逐疾疫的祈愿。

腊八节与我国上古祭祀节日——腊日节有密切关联。据《礼记·郊特牲》,早在伊耆氏(即神农氏或帝尧,说法不一)时期,先民每到年终岁末,都要举行盛大仪式,祭祀祖先百神。夏商周时代,这种祭祀分为腊祭和蜡(音zha,四声)祭两种。

腊祭主要是祭祀祖先和国家社稷,地点在家族宗庙之内,祭品为打猎获得的禽兽,目的是祈求祖先保佑来年有好收成,同时“劳农以休息之”在祖宗社稷之外,腊祭还祭“五祀”即“门、户、中霤、灶、行”“门”是双扇门门神,“户”是单扇门门神,“中霤”即宅神,“灶”是厨房神,“行”是道路神。

蜡祭是祭祀与农业有关的神祗,地点在野外农田之中,祭品主要用各种农产品制作而成。《礼记·郊特牲》有言,“天子大蜡八”其中的“八”并非后世腊八粥中的八种谷物,而是祭祀的八个神祗,即东汉郑玄所注“蜡祭有八神,先啬一,司啬二,农三,邮表畷四、猫虎五、坊六、水庸七、昆虫八”

“先啬”是农业始祖神农氏;“司啬”是主管农业的神后稷;“农”是领导百姓开展农事活动的神;“邮表畷”是田间亭舍道路诸神,其中“邮”是农人往来歇息和存放农具肥料的亭舍,“表”是区分各家耕地范围的田界标识,“畷”是用于交通运输的田间大道;猫虎是禽兽神,猫可以捕杀老鼠保护粮仓,虎能够驱逐野猪保护农田;“坊”是江河堤坝神,防洪治水;“水庸”是沟渠神,灌溉农田;祭祀昆虫,则是为了避免虫害伤谷。

蜡祭的核心是报答保护农业生产的八神,目的性很强。据《礼记·郊特牲》,庄稼歉收之处,八神没有尽到职责,无需祭祀,以节约百姓财力;只有八神尽职尽责,粮食获得丰收的地方,才举行盛大祭祀,回报八神护佑。而腊祭则无论年成好坏,都要隆重举行,以示不忘本之意。

秦汉以后,朝廷官方继续依照先秦旧俗,分别举行腊祭和蜡祭。但民间村社逐渐将二者混同,腊、蜡不分,蜡祭融入腊祭,统一成腊日节。

秦汉三国两晋时期,腊日节日期并不固定,一般根据“五德终始说”谱系中,王朝所代表的金木水火土“五德”确定。如秦朝为水德,腊日在十二月二十五;汉朝为火德,以十二月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为腊日。南北朝时期,天下纷扰,南北对立,城头变幻大王旗。南朝169年间,宋齐梁陈四个朝代接踵而立,民无定主,“五德”混乱,朝廷依据“五德”确定的腊日日期逐渐失去百姓拥护,佛教趁机填补民间信仰空白。

根据佛教典籍,释迦牟尼经数年修行,终于在腊月即十二月八日夜睹明星悟道成佛,降服六师,“九亿人众,皆来归佛,求为弟子”佛教遂以腊月八日为佛祖成道日,举行各种纪念活动。随着佛教在百姓中的影响日益扩大,民间腊日节逐渐与佛祖腊月八日成道日融合在同一天,从而转变为腊八节。南朝萧梁时期宗懔《荆楚岁时记》有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

民间腊日固定在腊月八日后,节俗在祭祀祖先社稷百神之外,通过引入佛俗而逐渐丰富起来。据《荆楚岁时记》,当时有“腊鼓鸣,春草生”的谚语,“村人并击细腰鼓”农人鸣鼓起舞,迎接新春。

冬去春来,春草生长,既是万物复苏之时,也是疾疫流行之际,战胜疾疫成为腊八节的重要节俗。农人们击鼓迎春时,还要“戴胡公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戴上面具,请佛教护法金刚力士驱逐疫情。

战胜疾疫除请金刚力士发威外,更重要的是清洁沐浴,做好自身防护。腊月八日既是佛祖成道日,又是僧人沐浴日。据佛典《诸经要集》,佛祖降服六师后,又“广说法度诸外道”“外道”伏化归服,对佛言道“佛以法水洗我心垢,我今请僧洗浴以除身秽”寺庙僧侣由此有在腊月八日沐浴除垢的习俗。敦煌文书S.5658《名珠玉抄》云,“十二月八日何谓?其日沐浴,转瘴除万病,名为温室浴,于今不绝”按《荆楚岁时记》,百姓会在腊八节依照佛俗,“沐浴转除罪障”清洗身体,既防疾疫侵身,又示洗心革面、消业除障。

在民间依照佛祖成道日过腊八节的同时,朝廷仍然顽强地依据“五德”确定腊日日期。如隋朝为火德,腊日为戌日;唐朝为土德,腊日在辰日;宋朝又为火德,腊日回归到戌日。可能正因如此,日本学者守屋美都雄对《荆楚岁时记》中的记载提出质疑,他在《中国古岁时记之研究》中认为,“这(《荆楚岁时记》)开始是‘十二月为腊月’后来‘十二月八日,沐浴转除罪障’的‘八日’字混入了。后人据此把腊月改成了腊日”姑且存疑。

唐朝时,民间腊八节与朝廷腊日节并行不悖。腊八节沐浴净身、祛除疾疫的习俗继续保留,并逐渐向上层士大夫渗透。孟浩然曾于腊八节到寺庙沐浴,其《腊月八日剡县石城寺礼拜》诗云,“石壁开金像,香山倚铁围;下生弥勒见,回向一心归”在“竹柏禅庭古,楼台世界稀;夕岚增气色,馀照发光辉”的幽静中,孟浩然与僧友“讲席邀谈柄,泉堂施浴衣”沐浴之后,神清气爽,“愿承功德水,从此灌尘机。”

唐宋时期,腊八节沐浴习俗向腊日节嫁接。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云,“京师士大夫腊日多就僧寺澡浴,因饮宴或赋诗,不知其所起也”敦煌文书S.2832《时文轨范》亦言,“腊月八日,时属风寒,景在八辰”这天是“如来说温室之时,祗试浴众僧之日”沐浴之后,“诸垢已尽,无复烦恼之痕;度净法身,皆沾功德之水”

值得注意的是,《时文轨范》中“腊日:嘉平应节,蜡腊居辰。良祠黄石之时,野折如来之日”“嘉平”是古代腊祭别称;“良祠黄石”指张良在每年腊日祭祀黄石公,感念其传授兵书;“野折如来”即释迦牟尼野外修行,腊月八日悟道。《时文轨范》认为“嘉平”既是“良祠黄石之时”又是“野折如来之日”明确将腊日与佛祖腊八成道日视为一天,可见两节合二为一的趋势至为明显。

腊八节在宋朝的最大突破是腊八粥的出现。据南宋吴自牧《梦梁录》,“此月(十二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亦设红糟,以麸乳诸果笋芋为之”寺庙熬好腊八粥后,除供僧人食用,还“馈送檀施、贵宅等家”百姓受此影响,也开始在腊八节熬制腊八粥。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有言,“都人是日(即腊月初八),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

当时腊八粥的配料,据周密《武林旧事》,有“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陆游曾在腊八“风和意已春”的天气,步行到西村,眼望“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与农人们同吃腊八粥,“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这年腊八的陆游因身体有恙,赋闲在家,诗言“多病所须惟药物”而唐宋腊八节亦有制作腊药禳病去疫的传统。敦煌文书P.3671、S.5658有“腊煞何谓?冬末为神农和合诸香药,并因晋武帝,至今不断”的记载。“腊煞”即在腊月制作药丸,据《岁时杂记》,“凡治合圆(即药丸),必用腊月,乃经夏不损”

西晋武帝咸宁元年(275)十二月,天下“大疫,洛阳死者太半”朝廷大量赶制药丸救人,“腊煞”习俗随之而起。敦煌文书S.5008有“腊月捌日抄药食用面壹斗、油两合子”、P.3234有“十二月八日抄药食,油半升”等记载。据学者推测,唐朝药食是将草药炙炒后碾成粉末,用油、面和在一起制成丸状,到宋朝发展成腊药。两宋有赠送腊药祛病除疫的新俗,据《武林旧事》,“(腊月八日)医家亦多合药剂,侑以虎头丹、八神、屠苏,贮以绛囊,馈遗大家,谓之腊药”

唐宋腊八节还有燃灯的习俗,庆贺如来得道成佛,象征佛法大放光明,摧毁一切邪魔。敦煌文书《发愿公德赞文》,“年岁正月十五日、七日、腊八日悉就窟燃灯,年年供养不绝”燃灯一般由僧团组织,具体工作由民间百姓承担。由于后世燃灯逐渐集中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腊八节燃灯习俗逐渐被人遗忘。

宋朝以后,“五德”说逐渐衰落。蒙古人入主中原建立元朝后,直接废除了腊日节,明朝亦“废止不行”清初入关前后,曾短暂恢复“八蜡之祭”但乾隆十年(1745)又下诏彻底废弃。

在腊日节失去朝廷支持的态势下,元明清时期,腊八节这一受到佛教深度影响,并杂糅腊日习俗的节日,正式取代腊日节成为传统节日,宫廷民间一体过节,习俗更加丰富。人们在熬制腊八粥外,亦会制作腊肉、腊水、腊醋等,“调粥扫舍宇”打扫卫生驱除室内疫毒。有些地方过腊八节时,不仅“幼女亦穿耳”为女孩打耳洞,还要“为小儿剃发,曰‘腊葫芦’”(吴鹏)

追逐梦想的孩子 2023-08-16 11:27:02

相关推荐

提高生物成绩的方法是什么 窍门有哪些

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生物知识记忆。例如DNA的分子结构可简化为“五四三二一”,即五种基本元素、四种基本单位、每种基本单位有三种基本物质、很多基本单位形成两条脱氧核酸链、成为...
展开详情

艺术生什么时候集训好 有必要去集训吗

艺术生集训指的是艺术类学生在完成学业水平测试之后,由学校或自己向学校申请,暂时停掉学校的文化课,到专业的艺术培训学校进行封闭式训练,直到校考结束。美术生集训时间美术生集训,通常从高二下学期开始,5月份开始报名,...
展开详情

艺术生集训注意事项有哪些 需要注意什么

艺术生在集训的时候也要同步文化课学习,夯实文化基础。考生在专业课集训期间,文化课千万不要丢,专业课和文化课的学习一定要兼顾。艺术生集训的注意事项一定要选择一个靠谱的培训学校。因为一个好的培训学校,懂得怎么以最快...
展开详情

艺考生集训注意事项 有什么要了解知道的

艺术生集训不要忽略了文化课,作为艺术生必须要做到文化课和专业课双赢,才能被心中理想大学录取,在这期间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文化课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忽略文化课,要一直学习专业课。艺考生集训注意什么学会针对性强化技...
展开详情

投档会参考学考成绩吗 学考成绩有什么用

将成绩符合的学生的档案投给招生院校。这就是投档,投档不参考于学生的其他条件,只参考他的总成绩和志愿。而根据学校的调档比例省教育考试院确定他的投档比例,只要学生的档案被投档,决定他是否被录取的因素就会包含他的学考...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未雨绸缪是什么意思

未雨绸缪,拼音:wèi yǔ chóu móu,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成语结构为复杂式;在句中作谓语、定语。
出自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四回:“那是不关我教习的事,在乎你们自己未雨绸缪的。”
造句:
1、面对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我们要未雨绸缪,早做准备。
2、做事应该未雨绸缪,居安思危,这样在危险突然降临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
3、我们要未雨绸缪,各位同学应及早温习功课以迎接考试。
4、如何预测这些变化,未雨绸缪,取得市场的先机,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5、年轻时就要未雨绸缪,为年老生活所需做好储蓄。

好的故事写于几年几月几日

《好的故事》创作的时间是1925年1月28日。《好的故事》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此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作者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赞,对理想的热烈憧憬。全文景物写得真实、细致,且景中有情,景中有意。
原文节选: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这篇散文以梦幻的形式,描写了一个没有“故事”的“好的故事”,寄寓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执著的追求,全文以情绘景,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者把自然景物写得优美、壮观,创造了饱含作者美的情感和美的理想的诗的意境。

关于江南五言绝句

关于江南五言绝句:
1、《鸟鸣涧》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采莲曲》唐·刘方平:
落日清江里,荆歌艳楚腰。
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
3、《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偶步》清·袁枚:
偶步西廊下,幽兰一朵开。
是谁先报信,便有蜜蜂来。
5、《相思》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不论和无论的区别

不论和无论的区别:
1、含义不同:
无论,表示连词:不管;不论。古义是不要说,更不用说。
不论,指不进行深入讨论、考察或评论;不管,无论;表示条件或情况不同而结果不变,下文多用“都、总”与它呼应。
2、引证释义不同:
无论:
①连词。不论,不管。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一样。
②不必说;且不说。
③犹不止,岂止。
④不追究。
不论:
①不考察,不评论。
②不议论,不谈论。
③连词。不仅;不但。
④连词。表示条件或情况不同而结果不变。
3、出处不同:
“无论”出自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不论”出自战国·荀子《荀子·性恶》:“不恤是非,不论曲直,以期胜人为意,是役夫之知也。”
4、词性不同:
在现代汉语中“无论”仅作为无条件连词使用。
“不论”既作为连词使用,又同时保留了动词词性,成为兼类词。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