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脸的关公战长沙

云淡天高
精选回答

历史上关羽的红脸,是怎么回事?

《说唱脸谱》中有著名的一句:“红脸的关公战长沙”。

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中,关羽一直是“面如重枣”的红脸形象。

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就着重描写了关羽的外貌: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然而陈寿写的《三国志》等史书中。

除了美髯确有实记载之外,并没有关羽的其他外貌描写。

那么在《三国演义》,罗贯中为什么要给关羽塑造出红脸形象呢?其实早在《三国演义》出现之前,在民间故事中,关羽已经是红脸形象了。

红脸,有什么特殊的寓意呢?民间故事对关羽的美化古人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构成的。

五种元素相生相克。

木干暖生火(燃烧木材产生火焰),火焚木生土(火焰把木材燃烧殆尽产生泥土),土藏矿生金(土地里藏着矿石),金销熔生水(金融化成液态),水润泽生木(水滋润树木使其生长)中国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邹衍提出了“五德终始说”,以解释王朝的更替。

后来东汉班固在《汉书》中,将五行与各王朝相匹配。

古人认为,汉王朝对应火德。

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自称继承汉统,自然也是火德了。

而火,自然是红色了。

正因为红色是汉室正统的标志颜色,当时人民把“赤心”,称作对汉王朝的忠诚之心,民间才把忠义的关公塑造出了红脸形象。

罗贯中在尊刘贬曹的《三国演义》自然不会放过这样一个推崇关羽的机会。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不仅仅是“面如重枣”,就连吕布的坐骑赤兔马,后来也成为了关羽的坐骑。

这和关公的红脸形象,是一样的道理。

代表汉室正统的赤兔之马。

自然要属于代表汉室正统的关羽咯,当然这只是罗贯中为了尊刘贬曹而虚构的情形。

实际上陈寿的《三国志》只是记载了吕布坐骑是赤兔马,而没有记载曹操有赠送关羽赤兔马,而且马的寿命也没那么长能够活到关羽败走麦城时期。

统治阶层对关羽的美化关羽生前的爵位只不过是前将军,汉寿亭侯。

而前将军之前,还有卫将军、车骑将军、骠骑将军、大将军。

亭侯只是侯爵中的最低等,之上还有乡侯、县侯。

但是八百多年后,为了塑造关公这个忠义的典型,历朝历代的君主都对关公进行了追封。

北宋微宗封关羽为“忠惠公”直至”义勇武安王”,南宋高宗又追封关羽为“壮缪义勇武安王”,南宋孝宗又继续加封关羽为“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

到了明朝,关羽直接当上了帝王了,明神宗追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

到最后经过一步一步加封,关羽的封号变成了“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

为了配合统治者对关羽的帝王化,民间自然塑造出了关公的红脸形象。

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规律,越是在王朝末期,统治者内忧外患越严重时期,对于关羽的推崇越严重,因为这个时候急需出现一个忠臣良将来挽救江山,又必须给民众洗脑让他们不去造反。

红脸关公作为忠义的化身,统治者当然要塑造一个忠义的楷模。

使得文臣武将都能够保持对皇帝的绝对忠心。

统治阶级也就默认了关公红脸的形象了,直至今日,我们依然称呼忠心爱国之人为“一片赤心”。

这也就是关公红脸形象的由来。

参考文献:陈寿著《三国志》班固著《汉书》罗贯中著《三国演义》

说到关羽的外貌,我们看陈寿《三国志》里描写的关羽并没有提到关羽的外貌,只是这样写: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

亡命奔涿郡。

简简单单的介绍了他的名字,出身地。

而在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中却是这样描写的:那关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如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那从这里,关羽的脸就是红的了。

为什么罗贯中会将关羽描写成大红脸呢?而关羽的脸是生下来就是这样的吗?有人说,这个关羽曾跟刘备一样也是白脸汉子一枚,但是他因曾向曹操投降过,那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时,他觉得关羽并没有大家说的那么忠义嘛。

他本来想丑化一下关羽的,但没想到关羽托梦给他,说自己当年投降曹操是有苦衷的,是为救人才这么做的。

可罗贯中这个文化人只认死理,说投降就是投降,不管什么原因,都是不忠。

被说得哑口无言的关羽红着脸说,不管怎么样,还请罗主编手下留情啊。

那罗贯中从梦中醒来,他回想梦中情景,觉是人家关羽都红脸了,那代表他知悔改了,还是别丑化他了。

但他还是把关羽的脸描写成了红色,以表示关羽知悔改了。

那还有传说关羽之所以脸红是因为逃难在脸上抹了鸡血变成这样的。

那还有第三种说法,也是我认为比较靠谱的说法,那就是人们之所以认为关公脸是红色的,原于在宋元时期,唱戏的人将关羽演绎成红脸的。

话说那里唱都会在脸上油墨,给脸上妆,那因为红色是代表忠义,这正好符合被人们称为忠义代表的关羽身份。

那这样,关羽是红脸的形象就深入民心,成为了他的个标志。

亲们觉得哪个说法比靠谱呢?一起来聊聊吧。

晨曦骄阳 2023-09-04 13:25:17

相关推荐

乌鱼为什么说是孝鱼

刚出生的小乌鱼为了报答母鱼的养育之恩自动进入母鱼口中,以保证母鱼不会被饿死,所以被称之为孝鱼。乌鱼在繁衍小鱼的时候眼睛会有一段失明时间,这段时间母鱼不能出去觅食,一部分幼鱼就会自动进入母鱼口中,成为它的食物。乌...
展开详情

2022年12月7日是什么节气

北京时间2022年12月7日11时46分将迎来大雪节气,标志仲冬季节开始。此时节,天气更加寒冷,零摄氏度以下的气温成为我国北方地区常态。雪和小雪、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一种概念。公历每年12月...
展开详情

潘冬子的精神品质

潘冬子是电影《闪闪的红星》的主角,他的精神品质包含了很多,勇敢、坚强、机智、果敢等。潘冬子是一位被刻画的很好的少年英雄,新时代新青年应该学习和具备的精神在他身上已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在电影里,潘冬子在面对母亲罹难...
展开详情

红包名字写在哪个位置

红包名字写的位置有以下几种,第一,红包背面的正中,一般没有任何祝福语,只是表明送礼人就直接写上全名,第二,右下角,如果横着书写祝福语,那么署名落在右下角,第三,左下角,如果竖着写祝福语,一般名字署在左下角。红包...
展开详情

麻辣烫在哪里学

可以在网上查找做麻辣烫的视频,这些视频有做麻辣烫的具体步骤、需要准备的食材、麻辣烫锅底配方等。也可以报麻辣烫方面的厨艺培训班学习,培训班有专业的老师指导。学麻辣烫除了看视频、报培训班之外,还可以看菜谱书籍学习、...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亏贼是什么意思

亏贼的意思是损害。
亏贼,读音为kuī zéi,汉语词语。
出处:《墨子·兼爱下》:“又与今人之贱人,执其兵刃毒药水火,以交相亏贼,此又天下之害也。”
亏(拼音:kuī),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亏”和它的繁体字“虧”原是音义都不同的两个字。简体“亏”原是“于”的异体字,字形、字义关系不详,清代王筠认为是“吁”的本字,假借为动词“往”义,并由此引申出“到达”、“在”、“比”义,进而虚化出一系列介词用法,这些意思后世多写作“于”。“亏”字后来成为“虧”的简化字。
出处:《易·谦卦》:“天道亏盈而益谦。”
例句:《战国策·魏策一》:“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
近义词:损、缺。

什么是标兵

标兵,读作:biāo bīng,意思是:
1、阅兵场上用来标志界线的兵士。泛指群众集会中用来标志某种界线的人。
2、比喻可以作为榜样的人或单位:树立标兵;服务标兵、生产标兵、安全标兵、质量标兵。
出处:
1、明沈德符《野获编·督抚·整饬兵备之始》:“但承平日久,仍如守土之吏,无标兵可练,无军饷可支。”
2、《花月痕》第四十六回:“试问各道节度共带枢部之衔,且有标兵之掌,如何说得不知兵。”
3、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八章:“他杀得性起,不再同刘芳亮等互相照应,率领着自己的标兵追着一股敌人不放。”
造句:
1、他对自己能当选学习标兵感到十分荣耀。
2、王大伯过去是捕猎的能手,现在是野生动物保护的标兵。
3、他的母亲不仅在厂里是生产标兵,在家里也是个好主妇,大家都称赞她精明强干。
4、丘盈盈是我们班当之无愧的学习标兵。
5、我们学校中午都会公布星级达标班级,每到念我们几星的时候,我的心就会七上八下,生怕没有得到了标兵班。

此之谓大丈夫的之意思

“此之谓大丈夫”的“之”是结构助词,不译。出自《富贵不能淫》。
原文节选: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孟子的挖苦是深刻而尖锐的,对公孙衍、张仪之流可以说是深恶痛绝了。遗憾的是,虽然孟子对这种“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已如此痛恨,但两千多年来,这样的“妾妇”却一直生生不已,层出不穷。时至今日,一夫一妻已受法律保护,“妾妇”难存,但“妾妇说”却未必不存,甚或还在大行其道哩。

苏轼哪里人

苏轼是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更可贵的是,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