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薄荷之夜
精选回答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概况

江东之畔,翠螺峰旁,坐落着底蕴深厚、人文荟萃、文化浓郁的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校始建于1958年,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校园占地面积320亩,地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毗邻政务中心,与马钢两公司隔路相望,北通市中心,南接当涂县,西邻采石矶,东望新城区。

学校曾荣获全国先进师范院校,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全国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安徽省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届文明单位,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单位,两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优秀组织单位,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省绿化模范单位等荣誉。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目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注重内涵发展,培育办学特色。

学校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高,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大幅提升,先后为社会培养培训基础教育合格师资、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一万多人。

目前,全日制在校生近7000人,专业38个,其中教师教育类专业9个,高职教育类专业29个。

设有教师教育系(基础部)、软件与食品工程系、旅游与外语系、艺术设计系、经济与社会管理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5个教学系部。

学校按照“服务地方、集群延伸、一体两翼、错位发展”的专业建设思路,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按照相关行业人才需求,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融教师教育专业和高职教育专业为一体,做优做精教师教育专业,做强做活高职教育专业,两翼并行发展,实现了从培养面向小学、幼儿园全部课程师资到培养多行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服务转型,初步形成对应行业链的专业集群发展态势。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办学条件

通过“培、引、聘”等途径,全面优化师资队伍。

目前,有教职工321人,专任教师265人,兼课教师11人,聘请外籍教师1人。

其中硕士及以上学位121人,副高级以上职称55人,专业教师中具备“双师素质”教师12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8.3%。学校按照“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的待遇留人”的原则,不断做好队伍稳定工作。

通过明确教学工作规范和教学岗位职责分工,建立和实行岗位聘任制,实行目标管理,努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不断完善基本办学条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就业率连续8年保持在95%以上,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明显提升。

此外,学校还进一步完善“奖、贷、助、勤、补”资助体系,切实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问题;积极组织职业技能比赛活动,每年校内组织开展赛事20场左右,学生参与率超过80%;充分发挥团学组织在学生自主自治管理的引领作用,组织学生开展灵活多样的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获得了社会的良好赞誉。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砥砺奋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正昂首阔步走在“十二五”发展的康庄大道上,向着建设一所服务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现代产业体系调整与升级、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应用型高等院校的宏伟目标高歌猛进!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招生专业

语文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学前教育。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招生计划截图

专业名称

招生计划

语文教育

40

数学教育

40

英语教育

50

学前教育

160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学政策

我校国家奖学金每人8000元;国家励志奖学金每人5000元;国家助学金436.8万元,各系(部)可根据困难学生认定情况,分成每人4000元/年、3000元/年、2000元/年三个资助等级,但总金额不超核定指标。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招生代码:9361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校地址:马鞍山市湖西南路369号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简单介绍

江东之畔,翠螺峰旁,坐落着底蕴深厚、人文荟萃、文化浓郁的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校始建于1958年,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1年顺利通过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15年,获准立项建设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1:在专科学校中,这个学校算好的, 环境也蛮好的把,而且去市区也很方便,学校其实管的蛮紧,每天还要早操,大一要晚自习,其实这也没什么不好,至少不会让你荒废大学时光吧。

网友评论2:学校有的专业不错,例如语文教育,学前教育不错。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各专业学费

专业名称

收费标准

语文教育

3200元/年

数学教育

3500元/年

英语教育

3200元/年

学前教育

3200元/年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学政策

我校国家奖学金每人8000元;国家励志奖学金每人5000元;国家助学金436.8万元,各系(部)可根据困难学生认定情况,分成每人4000元/年、3000元/年、2000元/年三个资助等级,但总金额不超核定指标。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发展历程

学校始建于1958年,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1年顺利通过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15年,获准立项建设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

我要发光 2024-05-22 11:02:43

相关推荐

国考研究生能不能以本科专业报名

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招录职位表中所要求的学历为报考人员所获得的最高学历。社会在职人员应以获得的最高学历进行报考,应届高校毕业生以即将获得的最高学历进行报考。如,招录职位表中要求限本科学历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
展开详情

考研后第一学历是什么

考研后第一学历是什么如果读完本科后直接进行考研,进修研究生,那第一学历为硕士;如果本科毕业参加工作后,才进修研究生,那第一学历就是本科。第一学历是不间断的普通全日制教育的最高学历。考验后的第一学历是什么1、如果...
展开详情

兰州理工大学学费

兰州理工大学学费兰州理工大学学费为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5500元/学年;工科类专业4700元/学年;艺术类专业6800元/学年;理科类专业4300元/学年;外语类专业4400元/学年;其他类专业学费为4000元...
展开详情

适合专科生考研的学校

适合专科生考研的学校适合专科生考研的学校有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吉首大学、湘潭大学、吉林大学、延边大学、长春理工大学、河北大学、河南大学...
展开详情

高考农村专项计划报名条件

高考农村专项计划报名条件高考农村专项计划报名条件为需要为国家专项计划定向招收贫困地区学生;需要为地方专项计划定向招收各省实施区域的农村学生;需要为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县以下高中勤奋好学、成绩优良的农村学生。高...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有志不在什么

是“有志不在年高”。
有志不在年高:yǒu zhì bù zài nián gāo,意是指年轻人只要有志向,成就不可限量,不在年纪大。也指只要有志向,岁数大了,也可以干出一番事业。
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十三回:“樵子抚掌大笑不止,对子牙点头叹曰:‘有志不在年高,无谋空言百岁。’”
释义:樵子拍手大笑不停,对子牙点头叹道:“只要有远大志向,就算年纪大也没事,一个没有远大志向的人,即便活到很大的岁数也是虚度光阴。”
近义词:有志者,事竟成。

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

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是艰苦环境的磨炼,主观因素是思想斗争的折磨。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

窥镜而自视的而的用法

“窥镜而自视”的“而”的用法表承接关系。
该句出自西汉·刘向《邹忌讽齐王纳谏》:“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译文:(邹忌)再照着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比不上人家。
赏析:《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文章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又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决心。告诉读者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

因往晓之的之什么意思

“因往晓之”中“之”是代词,代指人或事。出自《杞人忧天》。
原文节选: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译文: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这则寓言故事运用对话刻画人物,人物形象分明。故事短小,但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文章基本以对话构成,言简意赅,逻辑严谨,读来文气贯通。这则寓言也成为后世文人常用的典故,如李白有诗曰“杞国有人忧天倾”,即出于此。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