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古代小豆包

老巷旧人
精选回答

古代“小豆包”开学第一课

转眼又到了新生入学的日子,很多学龄儿童都将背上书包变身可爱的“小豆包”。在步入学堂前,家长们一定会为“准小豆包”们打点一番,你一定也经历了这个过程。但是,你知道古代“小豆包”入学时需要注意些什么吗?

岁数不限,八岁居多

古代“小豆包”大体在8岁至15岁之间入小学。

《大戴礼记·保傅》中记载,古人通常到了8岁就要到外面的学堂学习,而学习的内容大多是道理和礼节。《尚书大传·略说》中也提到,古代的帝王必须参加大学和小学的学习,13岁或者15岁入小学,学习礼节以及践行某些义理。一直到明清时期,这个传统一直都没有改变,只是不同地区有些许的差别。

明代的太平县规定:民间8~15岁的孩子都要进社学学习。所谓社学,就是地方政府办的“乡村小学”。但是,明代的香山县却规定:有读书潜质的8~14岁的孩子才需要入学。

总体而言,8岁的“小豆包”肯定是大多数,比如东汉

哲学

家王充和宋代文学家苏东坡等文化名人,都是8岁入学的。

而古代最小的“小豆包”跟如今差不多,也是六七岁。

《旧唐书》中提到,孙思邈7岁入学时,就能够“日诵千余言”,说明他7岁入小学,但可能很早就参加了“学前班”(接受家庭教育),难怪当时洛州总管独孤信也要赞他为“圣童”呢!

最大的“小豆包”可就离谱了。有20岁的,比如明代《庄渠遗书·渝民文》中写道:“凡为父兄者,如有子弟年六七岁至二十岁未冠者,俱要送入社学。”也就是说,6~20岁的人都可以上小学。此外,北魏人刘兰更是“年三十余,始入小学”。

卡恩(卡通主持人):这些历史名人和你一样,也是七八岁入学的哟!

家长送学,原因很多

现在的小豆包第一次离开父母时,爸爸妈妈一定会亲自送他进入学校。同样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古代的小豆包也是被家长送进学堂的。当然,送学不止是“送”这么简单。

送修束,忙叮嘱

首先,家长送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给老师送“束修”,也就是学费,多少不等。穷人家的“小豆包”少给或者不给,当然,这取决于老师的师德好坏;富人家肯定就要多给一些啦!

另一个原因,家长送学是尊师重道的表现。当着老师的面,家长会叮嘱孩子要听老师的话。东汉的魏昭入学时,他的父亲就要求他侍奉老师郭林宗,要像侍奉自己一样。于是,魏昭对郭林宗毕生尊崇,才有了后来“奴婢奉师”和“四煮粥师”的佳话。而东晋名将陶侃之母,送陶侃入学时,则以“少长勤整,自强不息”、“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等教育孩子要珍惜难得的上学机会。陶侃后来终身好学,以文武兼备的修为,做到大司马的高位。

东汉时期,魏昭入学场景。(注意人物的发型穿着等)

父亲领着魏昭在学堂门口很严肃地叮嘱:进了学堂,要像侍奉我一样侍奉郭夫子,听到没?

魏昭第一天入学很紧张,又有些害羞,不敢抬头,只轻轻说了声:哦。

郭老夫子在一旁捋着胡子很满意。

进快班,小升大

宋徽宗政和四年十二月所颁布的小学条例规定,国子监实行“三舍升补法”,班级分“外舍”“内舍”“上舍”三种。新生都被分在外舍,成绩好的可以升入内舍,内舍生考得好的可以升入上舍,跟今天的快慢班有些相似。而不能进入“快班”的小豆包,将来可能会“留级”。古代没有中学,所以没有“

小升初

”的说法,但是要“小升大”,小学读完就直接升入太学、国子监一类的高等学府。不过,高等学府是有名额限制的,比如宋代便将大学的升学率控制在50%。

而家长送学,就可以提前跟老师搞好关系,让孩子进入快班,未来就可以早点参加秀才

考试

在年龄上取得优势,完成“小升大”的梦想。

卡恩(卡通主持人):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也是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乳名不行,得有学名

每个人一生都会有几个名字,小名、大名、诨名等,其中的大名即学名,就是上学时起的名字。

古代儿童的成活率不高,民间家长的识字率也普遍偏低,为了好养活或者叫起来方便,孩子行“命名之礼”时往往先起小名。“古人生三月,剃发取名”,阿猫阿狗阿三阿四的都可以叫。但“小豆包”要读圣贤书了,再这样称呼,就显得不那么庄重了,必须有正式的“名”和“字”才行。

比如我们熟悉的苏东坡,他在5岁之前是没有学名的。入学前,他父亲苏洵见他性格随和,就为他取名为“轼”,字子瞻。苏洵在《名二子说》中写道:我为什么要为儿子取这个“轼”字呢?是怕他将来性格太外向,以此警示儿子不要锋芒毕露。但性格即天赋,苏东坡后来还是“满肚子不合时宜”。这是书香门第起名字的方法。

但是,普通人家的“小豆包”入学时,由于父母没文化,需要请族中有名望的老年人或长辈给取个学名,也有进了学堂请老师给起名的。

宋代,书院门口,门楣的匾额上写着××书院

一个母亲正准备把孩子送入学堂,但孩子坐在地上大哭,孩子对话泡:我不要叫“二狗子”,会被同学们笑话的……

父亲很没办法的样子,对话泡:一会儿请夫子给你起个名字,不要再哭了!

没有校服,自家解决

《梁祝》大家一定都看过吧,那里面的“小豆包”个个都穿着浅灰蓝色的汉服,让人羡慕不已,但我要告诉你:史实并不是那样。87版《红楼梦》里贾府私塾的模样,倒是有几分逼真:贾宝玉等富贵公子哥儿穿着光鲜,而家境一般的子弟穿的都是家常衣服,衣服的颜色、式样也没有统一。

很多人认为。

南宋

书院里的“小豆包”着装是统一的,其实这也是讹传。因为宋代朝廷对百姓的着装有详细的规定,可以穿什么,不能穿什么,条条框框非常多,而书院也必须执行,所以大家的衣服看起来大同小异,难免给后人一种统一校服的感觉。

另外,古代还有私塾,无论是家族所办,还是先生自己私办,所收的“小豆包”不可能贫富均等,老师的“束修”本来就微薄,如何为孩子制作统一的校服呢?孟子的老师子思就没给孟子发校服,要不就不会有孟母为孟子织布做衣的佳话了。

阿拉丁(卡通主持人):宋代服饰不像唐代服饰那样艳丽奢华,变得简洁质朴,而且大同小异。

开学典礼,庄严肃穆

古代“小豆包”开学,当然不会有升国旗、唱国歌的仪式了。但是,他们也有一个典礼要参加,那就是拜师礼:小豆包们都要在孔夫子的牌位或者圣像前恭立,向老夫子和先生磕头,之后才可以高高兴兴进课堂。

古代小学规模一般不大,官办的州县学可能有几百人,普通的乡村小学,也就有数十人,甚至是几个人而已。所以,典礼的过程不会太长,大约一个时辰(2个小时)就足够了。

而开学典礼的场面是庄严而古板的。如果有小豆包调皮捣蛋,在磕头时忍不住笑出声或东张西望,小屁股多半会挨板子。还记得电视剧《大宅门》里,白景琦幼年拜师的情景吗?因为捉弄老师“张丰毅”,犯了“不敬师”之罪,白景琦就被打了手板。

犯错逃学,难免体罚

古代本来就有棍棒教育的陋习,体罚学生实在是家常便饭,所谓“不打不成器”。王充就在《论衡·自纪篇》中写道,“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也就是说,如果“小豆包”犯了错,是要被脱了衣服教训的,如果字写得不好看,还要挨鞭子。

明代的体罚教育更是过分,《泰泉乡礼·乡校》中就有记载:“无故而逃学一次,罚诵书二百遍;二次,加朴挞(体罚),罚纸十张;三次,挞罚如前,仍罚其父兄。”由此可见,乡村小学普遍采用体罚,“小豆包”学习不认真或犯错、逃学等,连家人都要跟着一起受罚。

所以,古代“小豆包”到了陌生的环境,面对陌生的老师,担心被老师骂、挨老师打,是可以理解的。那么,有没有办法避免挨打呢?有,“小豆包”只要努力学习成为“三好生”,即使犯错了,也可以请老师给开“免打条”。明代的沈鲤就主张,“学生勤学者、有进益者、守学规者,给免帖一纸,遇该责时,姑免一次”。

明朝

学堂上,老师正在拿着小棍打学生a的手,学生a指着旁边的学生b,哭哭啼啼地说:“他也逃学了,为什么不打他,呜呜……”

老师(对话泡):“人家有‘免打条’,谁让你不好好学习!”学生b手里拿着一张纸上面写着“免打一次”,很是得意。(赵炎)

争春未肯降 2024-04-21 10:51:21

相关推荐

喜马拉雅山仍在不断上升的原因是[ ]A、位于板块交界处 B、位于板块扩张部位 C、位

题目内容:喜马拉雅山仍在不断上升的原因是A、位于板块交界处B、位于板块扩张部位C、位于火山、地震带上D、位于板块挤压部位最佳答案:D答案解析:该题暂无解析考点核心:板块漂移学说: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
展开详情

某同学举办主题为“多彩的城市生活”图文展览。“闲听瓦内讲评书,粉怪传奇胜翻读。打诨烟

题目内容:某同学举办主题为“多彩的城市生活”图文展览。“闲听瓦内讲评书,粉怪传奇胜翻读。打诨烟花皆悦众,全凭利口誉京都”。这首诗与下列哪一幅图片搭配在一起最合适A.唐都长安B.北宋东京C.元朝大都D.明朝北京最...
展开详情

如果你在宋代过春节,那么你会遇到的情况是 ①祭祀祖先,迎神供佛,挂年画,贴“桃符”。

题目内容:如果你在宋代过春节,那么你会遇到的情况是①祭祀祖先,迎神供佛,挂年画,贴“桃符”。②围炉而坐,饮酒唱歌,“守岁”。③早起登高,祝福新年。④燃放鞭炮,穿新衣,往来拜年。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
展开详情

下为“某地的等高线地形图”,图中丙地位于(40N,117E)。读图,回答下列各题。小

题目内容:下为“某地的等高线地形图”,图中丙地位于(40N,117E)。读图,回答下列各题。小题1:若游客沿景观步道从丁处开始游览,可能看到的景观有A.甲处的旅游景点B.位于乙处的寺庙C.步道两侧枫叶正红D.典...
展开详情

下列属于自爱的是()①珍爱生命 ②认识自己的精神世界 ③悦纳并完善自己 ④认识自己的

题目内容:下列属于自爱的是()①珍爱生命②认识自己的精神世界③悦纳并完善自己④认识自己的发展潜力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最佳答案:D答案解析:自爱就是爱护自己的身体,珍惜自己的名誉。所以①②③是...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赠予的意思

赠予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zèng yǔ,送财物或他物给人。亦指赠给的财物等。当财产、物品等标的物的所有权出现了单方向的转移时,这种行为就是“赠予”。
出处:《新唐书·突厥传下》:“高祖初即位,与和,因数出军助讨贼,故诡臣之,赠予不可计。”
造句:
1、智慧不能创造素材,素材是自然或机遇的赠予,而智慧的骄傲在于利用了它们。
2、时光把它包裹住的礼物赠予。我们不带遗憾地前往。
3、不跟风,不奔俗,快乐心情追随你;不送金不给银,身体健康赠予你;不铺张不浪费,幸福人生属于你。世界问候日,祝福最爱的你。
4、太阳红着脸,披着余晖织成的锦衣,从地平线下,缓缓升起。她微笑着,把温温暖光亮大方地赠予给普天下的人。

女子之嫁也的之的意思

“女子之嫁也”的“之”用于主谓语之间的结构助词,没有实际意义。
“之”的意思解释:
1、往。
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
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
4、指示代词。这;那。
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
6、表示领属关系。
7、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
组词:之后、之前、之一、兼之、总之、反之、之子、顷之、之流、之上、加之、之外、有之。

江郎才尽能形容自己吗

“江郎才尽”能形容自己,“江郎才尽”是汉语成语,原指江淹少有文名,晚年诗文无佳句;后常比喻才思减退。出自南朝·梁·钟嵘《诗品·齐光禄江淹》:“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以授之。尔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郎才尽。”
造句:
1、在文学创作上他已是江郎才尽了。
2、有的作家写不出好的作品来,并不是江郎才尽,而是没有生活阅历。
3、一个有天分的人,若恃才傲物,不肯力学,总有一天会江郎才尽的。
4、作家难免会有文思枯竭,江郎才尽的时候。
5、他开始恐慌,他怕会失去这段旋律然后从此江郎才尽。

薄薄的水蓝色纱衣指什么

薄薄的水蓝色纱衣指的是(地球外部的)大气层。
该句出自课文《只有一个地球》:“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外面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虽然没有写出本体,但是也能很清楚知道“纱衣”指地球外部的大气层,把大气层比喻成“纱衣”。
“只有一个地球”,是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的响亮口号,《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说明文,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课文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先从宇航员在太空遥望地球所看到的景象写起,引出了对地球的介绍;接着从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而又被不加节制地开采或随意毁坏等方面,说明地球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威胁。
然后用科学家研究的成果证明,当地球资源枯竭时,人类无法移居到第二个合适的星球上;最后告诉读者:人类应该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