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古代小豆包

老巷旧人
精选回答

古代“小豆包”开学第一课

转眼又到了新生入学的日子,很多学龄儿童都将背上书包变身可爱的“小豆包”。在步入学堂前,家长们一定会为“准小豆包”们打点一番,你一定也经历了这个过程。但是,你知道古代“小豆包”入学时需要注意些什么吗?

岁数不限,八岁居多

古代“小豆包”大体在8岁至15岁之间入小学。

《大戴礼记·保傅》中记载,古人通常到了8岁就要到外面的学堂学习,而学习的内容大多是道理和礼节。《尚书大传·略说》中也提到,古代的帝王必须参加大学和小学的学习,13岁或者15岁入小学,学习礼节以及践行某些义理。一直到明清时期,这个传统一直都没有改变,只是不同地区有些许的差别。

明代的太平县规定:民间8~15岁的孩子都要进社学学习。所谓社学,就是地方政府办的“乡村小学”。但是,明代的香山县却规定:有读书潜质的8~14岁的孩子才需要入学。

总体而言,8岁的“小豆包”肯定是大多数,比如东汉

哲学

家王充和宋代文学家苏东坡等文化名人,都是8岁入学的。

而古代最小的“小豆包”跟如今差不多,也是六七岁。

《旧唐书》中提到,孙思邈7岁入学时,就能够“日诵千余言”,说明他7岁入小学,但可能很早就参加了“学前班”(接受家庭教育),难怪当时洛州总管独孤信也要赞他为“圣童”呢!

最大的“小豆包”可就离谱了。有20岁的,比如明代《庄渠遗书·渝民文》中写道:“凡为父兄者,如有子弟年六七岁至二十岁未冠者,俱要送入社学。”也就是说,6~20岁的人都可以上小学。此外,北魏人刘兰更是“年三十余,始入小学”。

卡恩(卡通主持人):这些历史名人和你一样,也是七八岁入学的哟!

家长送学,原因很多

现在的小豆包第一次离开父母时,爸爸妈妈一定会亲自送他进入学校。同样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古代的小豆包也是被家长送进学堂的。当然,送学不止是“送”这么简单。

送修束,忙叮嘱

首先,家长送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给老师送“束修”,也就是学费,多少不等。穷人家的“小豆包”少给或者不给,当然,这取决于老师的师德好坏;富人家肯定就要多给一些啦!

另一个原因,家长送学是尊师重道的表现。当着老师的面,家长会叮嘱孩子要听老师的话。东汉的魏昭入学时,他的父亲就要求他侍奉老师郭林宗,要像侍奉自己一样。于是,魏昭对郭林宗毕生尊崇,才有了后来“奴婢奉师”和“四煮粥师”的佳话。而东晋名将陶侃之母,送陶侃入学时,则以“少长勤整,自强不息”、“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等教育孩子要珍惜难得的上学机会。陶侃后来终身好学,以文武兼备的修为,做到大司马的高位。

东汉时期,魏昭入学场景。(注意人物的发型穿着等)

父亲领着魏昭在学堂门口很严肃地叮嘱:进了学堂,要像侍奉我一样侍奉郭夫子,听到没?

魏昭第一天入学很紧张,又有些害羞,不敢抬头,只轻轻说了声:哦。

郭老夫子在一旁捋着胡子很满意。

进快班,小升大

宋徽宗政和四年十二月所颁布的小学条例规定,国子监实行“三舍升补法”,班级分“外舍”“内舍”“上舍”三种。新生都被分在外舍,成绩好的可以升入内舍,内舍生考得好的可以升入上舍,跟今天的快慢班有些相似。而不能进入“快班”的小豆包,将来可能会“留级”。古代没有中学,所以没有“

小升初

”的说法,但是要“小升大”,小学读完就直接升入太学、国子监一类的高等学府。不过,高等学府是有名额限制的,比如宋代便将大学的升学率控制在50%。

而家长送学,就可以提前跟老师搞好关系,让孩子进入快班,未来就可以早点参加秀才

考试

在年龄上取得优势,完成“小升大”的梦想。

卡恩(卡通主持人):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也是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乳名不行,得有学名

每个人一生都会有几个名字,小名、大名、诨名等,其中的大名即学名,就是上学时起的名字。

古代儿童的成活率不高,民间家长的识字率也普遍偏低,为了好养活或者叫起来方便,孩子行“命名之礼”时往往先起小名。“古人生三月,剃发取名”,阿猫阿狗阿三阿四的都可以叫。但“小豆包”要读圣贤书了,再这样称呼,就显得不那么庄重了,必须有正式的“名”和“字”才行。

比如我们熟悉的苏东坡,他在5岁之前是没有学名的。入学前,他父亲苏洵见他性格随和,就为他取名为“轼”,字子瞻。苏洵在《名二子说》中写道:我为什么要为儿子取这个“轼”字呢?是怕他将来性格太外向,以此警示儿子不要锋芒毕露。但性格即天赋,苏东坡后来还是“满肚子不合时宜”。这是书香门第起名字的方法。

但是,普通人家的“小豆包”入学时,由于父母没文化,需要请族中有名望的老年人或长辈给取个学名,也有进了学堂请老师给起名的。

宋代,书院门口,门楣的匾额上写着××书院

一个母亲正准备把孩子送入学堂,但孩子坐在地上大哭,孩子对话泡:我不要叫“二狗子”,会被同学们笑话的……

父亲很没办法的样子,对话泡:一会儿请夫子给你起个名字,不要再哭了!

没有校服,自家解决

《梁祝》大家一定都看过吧,那里面的“小豆包”个个都穿着浅灰蓝色的汉服,让人羡慕不已,但我要告诉你:史实并不是那样。87版《红楼梦》里贾府私塾的模样,倒是有几分逼真:贾宝玉等富贵公子哥儿穿着光鲜,而家境一般的子弟穿的都是家常衣服,衣服的颜色、式样也没有统一。

很多人认为。

南宋

书院里的“小豆包”着装是统一的,其实这也是讹传。因为宋代朝廷对百姓的着装有详细的规定,可以穿什么,不能穿什么,条条框框非常多,而书院也必须执行,所以大家的衣服看起来大同小异,难免给后人一种统一校服的感觉。

另外,古代还有私塾,无论是家族所办,还是先生自己私办,所收的“小豆包”不可能贫富均等,老师的“束修”本来就微薄,如何为孩子制作统一的校服呢?孟子的老师子思就没给孟子发校服,要不就不会有孟母为孟子织布做衣的佳话了。

阿拉丁(卡通主持人):宋代服饰不像唐代服饰那样艳丽奢华,变得简洁质朴,而且大同小异。

开学典礼,庄严肃穆

古代“小豆包”开学,当然不会有升国旗、唱国歌的仪式了。但是,他们也有一个典礼要参加,那就是拜师礼:小豆包们都要在孔夫子的牌位或者圣像前恭立,向老夫子和先生磕头,之后才可以高高兴兴进课堂。

古代小学规模一般不大,官办的州县学可能有几百人,普通的乡村小学,也就有数十人,甚至是几个人而已。所以,典礼的过程不会太长,大约一个时辰(2个小时)就足够了。

而开学典礼的场面是庄严而古板的。如果有小豆包调皮捣蛋,在磕头时忍不住笑出声或东张西望,小屁股多半会挨板子。还记得电视剧《大宅门》里,白景琦幼年拜师的情景吗?因为捉弄老师“张丰毅”,犯了“不敬师”之罪,白景琦就被打了手板。

犯错逃学,难免体罚

古代本来就有棍棒教育的陋习,体罚学生实在是家常便饭,所谓“不打不成器”。王充就在《论衡·自纪篇》中写道,“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也就是说,如果“小豆包”犯了错,是要被脱了衣服教训的,如果字写得不好看,还要挨鞭子。

明代的体罚教育更是过分,《泰泉乡礼·乡校》中就有记载:“无故而逃学一次,罚诵书二百遍;二次,加朴挞(体罚),罚纸十张;三次,挞罚如前,仍罚其父兄。”由此可见,乡村小学普遍采用体罚,“小豆包”学习不认真或犯错、逃学等,连家人都要跟着一起受罚。

所以,古代“小豆包”到了陌生的环境,面对陌生的老师,担心被老师骂、挨老师打,是可以理解的。那么,有没有办法避免挨打呢?有,“小豆包”只要努力学习成为“三好生”,即使犯错了,也可以请老师给开“免打条”。明代的沈鲤就主张,“学生勤学者、有进益者、守学规者,给免帖一纸,遇该责时,姑免一次”。

明朝

学堂上,老师正在拿着小棍打学生a的手,学生a指着旁边的学生b,哭哭啼啼地说:“他也逃学了,为什么不打他,呜呜……”

老师(对话泡):“人家有‘免打条’,谁让你不好好学习!”学生b手里拿着一张纸上面写着“免打一次”,很是得意。(赵炎)

争春未肯降 2024-04-21 10:51:21

相关推荐

什么情况会被开除公职

根据《公务员法》第八十八条规定,公务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予以辞退:(一)在年度考核中,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称职的;(二)不胜任现职工作,又不接受其他安排的;(三)因所在机关调整、撤销、合并或者缩减编制员额需要调整...
展开详情

泰式玉米浓汤如何做

1、先将洋葱和火腿切丁,取热锅,倒入淡奶油和面粉,小火滑炒成糊。2、在面糊中加入清水,加入玉米番茄和火腿文火慢煮。3、将洋葱在化开的黄油油锅中煎出香味后加入浓汤中。4、当玉米的香气出来时再向浓汤中加入甜辣酱焖煮...
展开详情

大厦管理员的工作内容是什么啊

1、积极参加政治,业务知识学习和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自觉遵守规章制度;2、熟悉大厦楼宇结构、单元户数面积、住户的数量、管线路的走向、各种设施设备的位置、管理费的收取依据标准和做到应知应会;3、遵守劳动纪律,...
展开详情

带鹏字的成语有哪些

带鹏字的成语有鹏程万里、鹏路翱翔、鹏抟九天、鹏抟鹢退、凤翥鹏翔等。鹏程万里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比喻前程远大。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用法:作谓语、宾语,指前程...
展开详情

茄子如何打杈

茄子打杈的方法:等茄子分杈时选留两个生长势一致的枝条为主枝,很多菜农都是习惯于两结果主枝高达1.5-1.8米左右摘心,然后再以侧枝结果为主。茄子喜高温,种子发芽适温为25摄氏度-30摄氏度,幼苗期发育适温白天为...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亦颇驯是什么意思

“亦颇驯”意思是还是很和顺,出自《阅微草堂笔记》,原文:《狼子野心》:“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主人乃忘其为狼。”
翻译:有个有钱人家偶然得到两只小狼,(将它们和)家狗混在一起圈养,也和狗相安无事。两只狼渐渐地长大了,还是很驯服。主人竟然忘了它们是狼。
《阅微草堂笔记》的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边地景物,诗词文章,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纪昀仕途顺利,他写此书的指导思想是“大旨不乖于风教”,采用六朝志怪的笔法,叙述简淡,不作细节描写,不求文辞华美,与《聊斋志异》的描摹细腻、委曲动人大异其趣。

天上的街市主旨

《天上的街市》主旨:诗人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把繁星满天的夜空,想象成是点着无数街灯的天上街市,把空中的流星想象为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街上闲游,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企盼之情。
《天上的街市》作者郭沫若,原文是: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天上的街市》是现代文学家郭沫若于1921年10月创作的一首现代诗。
诗人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把繁星满天的夜空,想象成是点着无数街灯的天上街市,把空中的流星想象为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街上闲游,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企盼之情。全诗风格恬淡,用自然清新的语言、整齐的短句、和谐优美的韵律,表达了诗人纯真的理想。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本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除郭沫若外,还有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中国现代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

广陵散作者

《广陵散》的作者是魏晋琴家嵇康。嵇康(公元224年-263年,一作公元223年-262年),字叔夜,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
嵇康自幼聪颖,身长七尺八寸,容止出众。他博览群书,广习诸艺,尤为喜爱老庄学说。早年迎娶魏武帝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拜官郎中,授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司马氏掌权后,隐居不仕,拒绝出仕。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因受司隶校尉钟会构陷,而遭掌权的大将军司马昭处死,时年四十岁。
《广陵散》乐谱全曲共有四十五个乐段,分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正声以前主要是表现对聂政不幸命运的同情;正声之后则表现对聂政壮烈事迹的歌颂与赞扬。正声是乐曲的主体部分,着重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深刻地刻划了他不畏强权、宁死不屈的复仇意志。

孤雁南飞孤掌难鸣相似的名言

孤雁南飞孤掌难鸣相似的名言有:
1、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钱彩、金丰《说岳全传》
2、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谚语
3、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罗贯中《三国演义》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佚名《古今贤文》
6、人主之患在莫之应,故曰,一手独拍,虽疾无声。——韩非《韩非子·功名》
7、莫学蜘蛛各结网,要学蜜蜂共酿蜜。——谚语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