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三大阅读答题技巧

几分壮志豪情 范文 工作总结范文
精选回答

中考三大阅读答题技巧本文简介:中考三大阅读答题技巧记叙文的阅读第一部分记叙文的结构和特征一、记叙的顺序及作用顺序(A-B-C-D):使文章层次井然有序,脉络分明。倒叙(D-A-B-C):造成悬念,增强艺术效果,引发读者阅读兴趣,使读者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留下深刻印象。插叙(B-A-B):基本作用是补充说明,根据补充内容的不同又产

中考三大阅读答题技巧本文内容:

中考三大阅读答题技巧

记叙文的阅读

第一部分

记叙文的结构和特征

一、

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顺序(A-B-C-D):使文章层次井然有序,脉络分明。

倒叙(D-A-B-C):造成悬念,增强艺术效果,引发读者阅读兴趣,使读者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留下深刻印象。

插叙(B-A-B):基本作用是补充说明,根据补充内容的不同又产生如下效果:

1、

使读者更好的了解故事情节。

2、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

烘托主要事件,拓展丰富主要内容。

4、

辅助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形象)

(特别提醒)捕捉倒叙的起止点,有助于分层,把握文章结构和线索。

二、

记叙的人称及作用

第一人称:以我、我们的角度展开叙述,便于直接抒情,增加文章的真实感亲切感。

第三人称:用他、他们的旁观者身份叙述,不受时空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第二人称:用你、你们直接与读者交流。一般多是出现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便于直接抒情,增加文章的亲切感。

三、

记叙的线索及判断方法

线索的作用:贯穿全文,是文章结构紧凑。

线索类型:(1)以人物为线索;(2)以某一中心事件为线索;(3)以某一件有意义的事物为线索;(4)以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5)以地点变化为线索;(6)以时间为线索。

判断方法:看本质(贯穿全文,串联材料)

看题目

看反复(文章中反复出现的人、事、物以及表人物情感和时空的词)

看抒情议论句

四、

理清文章的的结构层次(层次划分方法)

方法1

按总-分-总结构特点划分。

方法2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划分

方法3按地点的转移划分

方法4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划分

方法5按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

方法6按选材角度的变化划分

(还要注意)

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是上下文连贯紧凑);照应的句子(文题照应、首尾照应、文中间的前后照应);看线索;标志性的词语;起始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语句。

五、

记叙文中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人物的描写作用

1、

表现人物的性格、情感。

2、

体现人物身份

3、

反映社会环境

(备注)

某种作用不是分割开来独立体现的,常会出现几种作用同时存在于一段描写中的现象。希望答题人冷静剖析,答准答全面。

自然环境的描写作用

1、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情感

2、

展开推动故事情节

3、

象征和暗示

4、

为下文做铺垫

5、

烘托人物形象

6、

衬托中心

正面、侧面的描写作用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指直接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直接、真实、具体的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指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

作用:1、侧面描写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更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

2、是对直接描写有益补充,更有利于表现人物性格,使形象鲜明突出

【特别提示】如是侧面描写文字,在答作用之前一定要先明确交代是‘侧面描写’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一)

文首议论作用

开篇点题,揭示(点明)主题,统领全文

(二)

文间议论作用

承上启下(过渡),点明所写事物的意义

(三)

文末议论作用

总结全文揭示主题或深化主题,画龙点睛

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一)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作用

真切强烈;震动人心;节奏明快;感情直露,容易把握

(二)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寓情于理)作用:

表达婉转含蓄,蕴涵深厚,收到情与景(事、物)交融、情浓意深的效果,感染力极强。

六、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对比

象征

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欲扬先抑

夸张讽刺

卒章显志

以小见大

衬托

七、记叙文段意概括方法

摘句法:摘出段落中的中心句

概述法: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全段的主要意思

联合法:有些讲的不止一个意思,概括时必须用简练的语言把几个意思表达出来,缺一不可

八、记叙文中心提炼与表述方法

明晰概念:作者通过记叙人和事件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一定看法

提炼方法:

1、

分析文章标题

2、

研究文章开头结尾

3、

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语句

4、

分析文章层次和人物事件

5、

有些文章中的中心意思隐含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要进行综合归纳,才能准确把握中心。

6、

分析文章的时代背景

表达方法:归纳中心时常用“通过——表达

-------”的句式来表达。“通过————”就是概括文章所写的内容,语言要简明;“表达——”就是总结出作者的立场、观点、感情等(赞扬、歌颂、揭露、批判、反映)

第二部分

记叙文常见试题解答规律

一、

关键词语的含义

解题方法

(1)

结合语言环境,落实到文章所指

(2)

注意修辞手法,区分词的本义、比喻义、引申义等

(3)

注意词的感情色彩

(4)

深层义(作者所表达情感、目的)

表述方式:语境中的释义+

作者所表达情感、目的

二、

关键句的含义

解题方法

1、

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写作背景。结合语言环境。

2、

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所起的表达作用

3、

概括句子的意思

4、

深层义(结合人物的性格特点、思想感情、表达方式{抒情、议论、描写}、文章中心分析)

表达方式: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三、

关键(句)段的作用

(一)

开头段

解题方法:

1、

引领全文,或奠定文章感情基调

2、

引起下文

3、

点明(揭示)文章中心(含蓄、暗示)

4、

开篇点题,揭示文章中心

5、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

6、

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地点、环境)小说中出现较多

7、

设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8、

伏笔(铺垫)

9、

与结尾呼应(首尾呼应)

(二)

中间段

解题方法:

1、

结构上的作用:

(1)

总结全文或上文

(2)

照应题目或开头(首尾照应)

(3)

解开悬念

2、

内容上的作用:

(1)

点明(揭示)中心;卒章显志,揭示主旨;画龙点睛;深化中心;含蓄的揭示文章主旨;

(2)

交代故事的结尾

(3)

设问的修辞没有直接交代结尾,引发读者思考;留下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4)

注意抒情议论的句子(这样的句子往往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或深化中心)

四、

修辞句的作用

解题方法

1、

常用修辞方法的艺术效果如下:

(1)

比喻:化抽象为具体,语言生动形象。通过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表现了——

(2)

夸张:

强调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烘托气氛,引起联想。通过夸张强调突出了--------

(3)

排比:

加强语势,节奏鲜明,深化思想内容,富于感染力和说服力。

(4)

对比:

反衬突出,使事物性质、特征鲜明突出,通过对比突出了——。

(5)

设问:

引起读者的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激发读者共鸣或留下鲜明的印象

(6)

反问;

加强语气,表意坚定。

(7)

对偶:

句式整齐匀称,节奏感强,语言凝练,高度概括。

(8)

拟人:使具体事物人格化,生动形象。

2、

分析本句所表达的内容、情感。

表达格式:

艺术效果+

本句内容、情感

五、

标题的作用和含义

标题的作用

线索

风筝》

一语双关

《心声》《勇气》

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骆驼寻宝记》

揭示中心

《白杨礼赞》

高度概括文章的内容《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标题的含义:

从内容和主题两方面去理解

从表面义和深层义去分析

六、“这”的指代作用

解题方法-------就近就前原则

七、材料的祥写、略写

表述格式:

材料的祥略取决于中心的需要,某材料或某事物能突出本文中心思想,所以祥写

八、判断两个句子表达效果的答题角度

1、

特殊句式角度:

反问句→陈述句:

看语气;反问句、语气强,陈述句语气弱

2、

看修饰语:如运用“动词”、“形容词”等是否准确,生动形象,朴实自然

3、

判断是否使用了修辞:

从修辞的作用结合语境来答

4、

从词义的角度:

A

从词义范围,是“大”还是”小”

B

词义的轻重

C

词义的感情色彩

(1)是褒义词

(2)是贬义词

(3)还是褒词贬用,更具有讽刺幽默效果

D

词的搭配哪个更恰当

E

与上下文的照应与关联

中考命题专家友情提示

规律中有应变

题海中要精练

做题出题同实践

评分标准记心间

准确全面求完善

人物形象常常考

答题方法很重要

正面描写首先看

言动心理神态描

加上细节全面找

侧面描写常见到

表现人物效果好

说明文的阅读

一、

明确说明对象

(1)

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2)

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

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一般需要从现象的起因、性质、解决措施等方面加以概括

注意: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与事理说明文的内容不同

二、

抓住事物特征

(1)

从标题着眼。有的文章标题在指出说明对象的同时,也指出其特征

(2)

从中心句挖掘

(3)

从分析材料入手。即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特征,然后归纳小结

三、

掌握说明方法

考查知识点:

判断说明方法并分析作用

列数字:

具体、准确的说明了+内容

举例子:

具体、有力的说明了+内容+

使人一目了然

作比较:

鲜明的突出的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便于读者理解

打比方:

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分类别:

清楚地有条理的说明了+

内容

下定义:

科学、严密、准确地说明事物本质

[注意]

一般的模式是:这段文字用运了-------的说明方法+作用关键词(如:具体准确生动形象。。。。。。)+说明了------(说明对象)的-----

特点。回答说明方法的作用,除了记住以上这些基本作用外,还必须结合文章和句子进行具体分析。(往往是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的前面一句或后面一句)

四、

理清说明顺序

(1)

逻辑顺序。主要具体形式: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由原因到结果;由一般到个别;从特点到用途等等。逻辑顺序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2)

时间顺序。注意表示的词语。

(3)

空间顺序。注意表示方位的词语。

五、

感悟说明语言

(一)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1

语言准确。

1)用词讲究分寸(特殊词语)分三类

a)表示推测估计,如:据说、大约、差不多、可能、左右。。。。

b)表示限制,如:只、只有、几乎、之一、仅仅、一般情况、都。。。。

c)表示强调,最、更、很、最主要。。。。

2)数字的使用准确

3)引用资料(确凿)

2

生动形象: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拟人的修辞。(通俗易懂,便于读者理解接受。)

(二)出题形式:

1、找出体现词语准确性的词语或分析该词语的表达作用。

2、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吗?

3、加点词语能否换成另一个词,为什么?

(三)答题思路:判断能或不能+词语特殊作用(表示推测估计、表示限制、表示强调)+词语去掉后有什么变化和不足,与事实不符+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言文语言的准确性。(针对第二题)。

六、其他出题知识点

1、段落能否颠倒?能否删去?为什么?考虑内容。

思路:从说明顺序上入手。先分析是那一种情况的逻辑顺序,具体说出来+这样安排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逻辑思维规律。若是分类的情况,应写上清楚的有条理的说明什么。

2、概括说明文主要内容。

思路:1)看题目。找出说明对象。

2)找总段落(第一段)

3)找总段落(最后一段)

4)概括每一段的段意或找中心句,然后归纳起来。注意:概括要全面。

3、文章开头列举某一现象有什么作用?

思路:引出说明对象(或引出要阐述的事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哪一段出的问题该如何回答?

5、说明文的结构:总一分一总、总一分、分一总、并列一递进

6、拓展延伸试题:根据文章内容列举具体措施、拟写标语、列举你所知道的有关文章的其它知识、补写结尾,发出号召。

思路:审清题目,联系文章内容做答。

议论文的阅读

一、论点的判断方法:

(1)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中间(出现情况较少,但也不容忽视)

(2)分析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自己先试着概括论点,然后再找文中相关的语句。

(3)注意提挈、归纳性词语:如可见、总之、因此、总而言之、一般来说等语言标志。

(4)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式(完整的陈述句),必须是正确、鲜明、明了的,注意文章标题是祈使句,如果作为论点一定要加上主语。

二、论点是怎样提出的?(着重分析第一段)

(1)开门见山提出,只截了当。

(2)从生活中现象(正面或反面)入手,正面的行为应该发扬,反面的行为应该如何改正,形成对比进而提出论点。

(3)列举某个人的事例,或引用名言,提出论点,同时也证明了论点。

三、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出题点有:

A)概括这个事实论据,并有怎样的作用?

B)事实论据好道理论据证明什么论点?

C)补写一个事实论据,如补写‘宽容’的事实论据。

四、论证方法出题点有:

(1)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或运用了那种主要的论证方法?

(2)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答:内容+论证方法+效果关键词+证明了。。。。。,运用对比论证,鲜明的突出的证明什么论点。

备注:论证方法的作用。

举例论证:引用权威性的名言、警句、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充分有力的论证了什么论点(观点)。

对比论证:把正面的。。。。。。与反面的。。。。。。事例(或道理)进行对比,鲜明的突出的论证了什么论点(观点)。

比喻论证:把。。。。。比作。。。。。,生动形象的论证了什么,使形象的道理变为浅显通俗易懂,容易使人理解接受。

特别注意:这里说的论点(观点)也可能针对全篇而言,也可能针对某个段落而言。

五、文章是从那几个方面来论述的?

答题技巧:先划分层次,再概括内容。

提示:找每一段的中心句;或分论点;或首先、其次等标志词句。

六、文章是怎样来论证中心论点的?

答题技巧:从那几个方面+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六、

文章中段落是否可以删去?

三种情况

(1)

中间段落:

A

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去掉后,上下文不连贯

B

若是两个对比段落,后论点面的段落若是删去,论证不充分,不能鲜明的突出的论证

C

若是列举中国和外国的事例,删去外国的事例,那麽举事例就不全面,论证就不充分

(2)

倒数第二段:概括内容+

如何删去,将会使文章论证不严密

(3)

结尾段:总结全文,有的在结尾还发出号召,提出学习的重要意义及必要性。如果删去,文章结构不完整,论证不严密。

七、文章中段落是否可以删去?

三种情况:

(1)

中间段落

(A)

承前启后的过渡段,去掉后,上下文不连贯。

(B)

若是两个对比段落,反面的段落若是删去,论证不充分,不能鲜明的突出论证论点。

(C)

若是列举中国和外国的事例,删去外国的事例那么举事例就不全面,论证就不充分。

(2)

倒数第二段:概括内容+如何删去,将会使文章论证不严密。

(3)

结尾段:总结全文(深化论点),有的在结尾还发出号召,提出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果删去,文章结构不完整,论证不严密。

八、

其他类型题

(1)

理解词语含义(结合语境)

(2)

理解句子含义(结合语境)

(3)

仿写句子(注意修辞、句式、内容、字数、逻辑关系)

(4)

议论文语言特点:严密、准确、概括、鲜明。

(5)

概括事实论据的方法:人物+(时间)+(地点)+事件

(6)

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7)

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叙有什么不同

答:议论文中的记叙是从属于议论的需要,是为议论服务的;议论文中的记叙力求简单和概括。而记叙文中的记叙具体、详尽,为表达中心而服务。

特别说明:阅读议论文方法概括:

观全篇+找论点+抓论据+辨方法+理结构+析句义

我的世界独自享受 2022-07-10 06:57:02

相关推荐

艺术生集训注意事项有哪些 需要注意什么

艺术生在集训的时候也要同步文化课学习,夯实文化基础。考生在专业课集训期间,文化课千万不要丢,专业课和文化课的学习一定要兼顾。艺术生集训的注意事项一定要选择一个靠谱的培训学校。因为一个好的培训学校,懂得怎么以最快...
展开详情

艺术生什么时候集训好 有必要去集训吗

艺术生集训指的是艺术类学生在完成学业水平测试之后,由学校或自己向学校申请,暂时停掉学校的文化课,到专业的艺术培训学校进行封闭式训练,直到校考结束。美术生集训时间美术生集训,通常从高二下学期开始,5月份开始报名,...
展开详情

提高生物成绩的方法是什么 窍门有哪些

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生物知识记忆。例如DNA的分子结构可简化为“五四三二一”,即五种基本元素、四种基本单位、每种基本单位有三种基本物质、很多基本单位形成两条脱氧核酸链、成为...
展开详情

艺考生集训注意事项 有什么要了解知道的

艺术生集训不要忽略了文化课,作为艺术生必须要做到文化课和专业课双赢,才能被心中理想大学录取,在这期间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文化课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忽略文化课,要一直学习专业课。艺考生集训注意什么学会针对性强化技...
展开详情

投档会参考学考成绩吗 学考成绩有什么用

将成绩符合的学生的档案投给招生院校。这就是投档,投档不参考于学生的其他条件,只参考他的总成绩和志愿。而根据学校的调档比例省教育考试院确定他的投档比例,只要学生的档案被投档,决定他是否被录取的因素就会包含他的学考...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政通人和的意思是什么5个字

政通人和,汉语成语,拼音是zhèng tōng rén hé,意思是政事通达,人心和顺;形容国家稳定,人民安乐。
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政治局面。
示例:及擢守严陵,政通人和,始从事于梨枣。——清·鲍廷博《青本刻<聊斋志异>纪事》
近义词:下情上达、安居乐业、国泰民安。
造句:
1、而今我国政通人和,百业兴旺。
2、勤政廉政政通人和,亲民爱民民康物阜。
3、如今正值盛世,举国上下政通人和,五湖四海安居乐业。
4、既要防止权力过分集中,也要防止职责不清、政通人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机构互相监督,运转有序。

功名成就是什么意思啊

“功名成就”意思是功绩取得了,名声也有了。出自《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
“功名成就”造句:
1、其他权谋术数,一切以功名成就之说,惑世诬民,充塞仁义,岂不是误人子弟。
2、付出终有收获,努力会有结果,功名成就在即,此刻莫要焦虑,心中会有担忧,黎明前的节奏,高考就如行舟,随风随水无忧。前路一片光明,愿你心想事成。
3、垂头丧气,感觉自己一无是处,定会碌碌无为,遗憾终生;胸有成竹,凡事相信“我能做好”,放胆一试,则会功名成就,不枉此生。

意欲的意思是什么

意欲,汉语词汇,拼音:yì yù,释义是指人对某种事物在思想上的欲望。想要。谓心想做某事。出自《淮南子·道应训》:“故人主之意欲见於外,则为人臣之所制。”
造句:
1、把希望建筑在意欲和心愿的人们,二十次中有十九次都会失望。
2、在你的脑海里,你能清晰地看到你最想得到的汽车和房屋,你最向往的游览胜地,你最渴望的朋友,还有你最意欲达到的地位和身份。
3、当我到达高处,便发觉自己总是孤独。无人同我说话,孤寂的严冬令我发抖。我在高处究竟意欲何为?

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什么意思

“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的意思:看见外表就可以知道内里,看见过去就可以知道未来。出自《列子·说符》。
《列子·说符》出自《列子》,《列子》一书相传是战国时列御寇所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早已散佚。全书共8篇,134则,内容多为民间传说、寓言和神话故事。
《列子》全书,始以《天瑞》,终以《说符》,首尾呼应,自成一体。古时以所谓天降“符瑞”,附会与人事相应,叫做“符应”。“符”,有符信、符验的含义。“说符”,即谓“道”与人事的相互应验。全文通过三十余则寓言和说理,对“道”与“智”、“名”与“实”、“形”与“神”、“贵”与“贱”、“时机”与“变通”、“久利”与“暂得”、“持身”与“治国”等多对关系进行了各个角度的论述。
世事无常,祸福相倚,因此列子认为,为人处世应当做到“持后而处先”,对于事物的存亡变幻,也应当透过其表面来“寡其所以然”。一方面要“恃道化而不恃智巧”,全身远害,避免重演郄雍的悲剧;一方面也要拥有“授隙抵时,应事无方”的智慧,领会“先迕后合”的圣人之言,进而懂得各种看似无关的现象背后实际上存在着积来已久的缘由。然而世人多纵欲迷性,重利轻道,贪图一时所莸,不念长久之积,所以才会闹出“宋人拾契”、“齐人攫金”那样的笑话。唯有舍末明本,“归同反一”,因名求实,得其髓而弃其粗,才能一睹天道与人事之间的绝妙天机。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