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经验:考场上如何快速读懂文言文的技巧

山高水长
精选回答

如何在紧张的考场上读懂一篇文言文,解答好题目,并拿到其中的绝大多数分数呢?有没有一些实用的快速的简便的方法呢?这绝对是广大考生关心的,也希望了解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资料,以供参考!根据我多年来解读文言文的感受和经验,我觉得尽管没有绝对的一劳永逸的方法,但还是有一些基本的方法可循的。

我们知道,近年来高考所选考的文言文的体裁大多是人物传记,下面我们就以人物传记为例进行一些分析解说。我们也知道,要答好文言文的题目,就一定要首先读懂文言文,起码得读懂大意,如果一篇文言文连大意都没有读懂,那做题就很没有把握了,只能去靠猜了,靠碰运气了。那么,如何才能快速而有效地读懂一篇文言文呢?我觉得以下几点可以借鉴:

一是总观总览。上下贯通。也就是从整体上看,从整体上思考,善于联系上下旬思考。读文章最怕断章取义,读文言文也不例外。只有从整体上去看,从整体上去思考,联系上下旬思考,才能把握文中句子的具体意思,如果单独地,孤立地看某一词、某一句,是很难看懂的。如“与转一资”(2008年高考全国卷I的文言文句,下同样,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你单独地孤立地就看这一句,你是无论如何也解不出是什么意思的,你必须联系其前后文意,把这句置于全文中来推敲,来思考,才能把握它的准确意思。其前文是说,将校有能力耕田和打仗的,应格外赏赐,每耕田一顷应该赏赐,那赏赐多少呢?一贯通,啊,原来是“赏赐一袋物资”的意思。再如“复以租赋”这句,单独看也是很难看懂的。接着前面而来,将校有能力耕田和打仗的,应格外赏赐,那百姓呢?百姓愿意耕种的,应该“免除赋税”。啊,原来“复以租赋”是“免除赋税”的意思。这是单独看一句无法理解的,必须前后左右,上下贯通,整体钩联,才能推敲得出来的。

任何一段文言文,如果单独地、孤立地去看其某一句话,都是难以读懂的。总观总览,上下贯通,这一点适合于读所有体裁(包括人物传记、游记、散文、论说文、序、跋、书信等等体裁)的文言文段。

二是先读提问,从提问中得到启发。文言文的第4问虽然也是选择题,但这一问往往是对全文内容的分析、理解、概括等,虽然其中有一个错误项在里面,但我们姑且把它当作正确项去看。提前看提问,对于理解原文,读懂原文,是很有帮助的。

如“古者天子必有亲兵自将,所以备不虞而强主威……请经营建康,亲拥六师往为固守计,以杜金人窥伺之意。”这几句读的时候不太理解,或理解不准确不到位,此时,你就完全可以读读第4问的B项,“廖刚认为古代天子亲自率军,是为防备不测增强主威。当今也应精选亲兵,平时守卫,战时打仗。他又认为,当前国家危难,应率军往建康固守,防备金人入侵。”一读,你马上就能准确地理解了,这就是提问给我们的启发,它帮助我们准确地读懂原文。

三是善于理清人物关系。一篇文言文,虽然是写一个主要人物,但也会或多或少地与其他次要人物发生联系,搞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理清头绪,也是读懂文言文的必不可少的一环。试想一下,假如你连这句话是谁说的,这句话说到哪里为止都不知道,你还怎么理解文意呢々理解不出文意,你还怎么能准确答题呢如2008年高考全国卷I的文言文段,虽然主要是写廖刚的,虽然绝大多数事情都与廖刚有关,句子省略的主语大多是廖刚,但也提到了如廖刚的儿子廖迟、盗贼、章悖、蔡卞、章杰、郑亿年、秦桧、老宰相、王次翁、金人,以至于钦宗、徽宗等等这么多的人物。他们做了什么,说了什么,与廖刚有着怎样的关系,以及和廖刚发生了些什么关联等等,读的时候是一定要搞清楚的,如不搞清楚,就会读得晕晕忽忽,甚至一头雾水。我们读文言文,心里一定要有人物关系的概念,一定要首先明白,某句话是谁说的,某个动作、事情是谁所为,才能确解文意,否则,你会眉毛胡子一把抓,毫无头绪感。

四是掌握一些特定的文言实词惯用义。解文言文掌握大量的实词不错,掌握大量的虚词也不错。但有时候一定要突出地掌握一些文言实词惯用义,因为这些文言实词惯用义使用频繁,能够显示前后转换钩联等等。如官员官职的转换调动升降、时间长短过度、与帝王关联的动作等等情况。

官员官职的转换调动升降方面,如“除”字,这个字使用非常频繁,这个字置于官职的前后,就一定是“授予官职”的意思,切莫理解反了,认为是“撤职”,那就会错解文意。此外,如“擢”(提拔)、“迁”(调任)、“知”(任、做)、“谪”(贬官)、“拜”(任命)、“改”(改任)、“有司”(有关官员)、“掾”(官吏)、“致仕”(辞官)、“乞骸骨”(请求不做官,回家养老,有如我们现在的“退休”一说)等等。

时间过度长短方面,如“寻”字,是“不久或刚刚”的意思,这个字也使用率高,一定要掌握。此外,如“须臾”(一会儿)、“既儿”(会儿、不久)、“旋”(很快)、“倾”(会儿)等等。

与帝王关联的动作方面,如“诏”字,一定是指皇上或朝廷的命令、指示、诏书、文告等意思,总之,是与皇上有关的,读文言文,见此字,就要明白此意。此外,还有如“敕”(特指皇帝的命令或诏书)、“辟”(君主或征召)、“策”(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的文书)、“宸”(帝王住的地方,宫殿)、“觐”(朝见帝王)、“冕”(帝王的礼帽)、“禅”(古代帝王祭地的一种迷信活动)、“玺”(皇帝的印)、“御”(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幸”(皇帝驾临)等等。一读到这些词,你心中就要有个大概意思。

五是懂得若干必要的古文化常识。古文化常识包括以下八大类。一是姓名和称谓,如人称姓名、谦称、敬称、贱称、名、字、号、谥号、庙号、年号、改元、尊号、徽号、年龄称谓、作品命名等。二是官职和科举。三是地理常识,如地区名、政区名、山川关隘名等等。四是宗法礼俗,如宗法、礼俗、尊卑、忌讳、避讳等等。五是服饰器物。六是历法刑法,如纪年法、纪月法、纪日法、纪时法等等。七是古代音乐,如八音、五音、六律、雅乐、俗乐、经首、六幺、霓裳、桑林、无射、乐师、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等等。八是古籍注释体例,如传、注、笺、疏、诠训等等。

具体举几例。如“阴、阳”二字,当其指山水的方位时,你一定要懂得,“水阴”是指水的南面,“水阳”是指水的北面。牢记了这一点,那么,“山阴、山阳”就自然知道了,因为山和水是相反的。如称谓方面,加“令(美好)”字就表示尊称,像“令尊、令堂、令爱、令媛、令兄、令弟”等等,都是尊称对方之人的,切莫称自我方人。再如“亲老”,一定是指自己的父母的:“丁……忧”,一定是“为……服丧”的意思:“服阕”,则是指“服丧完了”的意思。还如“五伦”,是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间的关系,即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兄弟有序、夫妻有别、朋友有信。再如“大牢”,(猪、牛、羊三种祭品都要有)“少牢”(猪、牛、羊三种祭品有其中之二)等等。

六是善于补、删、抄、换、调、并、扩、通。所谓“补”就是“补充”。因为文言文有如诗歌一般,是非常凝练的一种文体,解读或翻译的时候,一定要把那些省略的成分给补出来,才通顺,否则是非常别扭的不通的。所谓“删”,就是“删去”。文言文里什么东西要删去呢?当然是那些没有实际意思的文言虚词。比如发语词“夫”,一般就不翻译,可删去不管。再如一些表示语气的结尾虚词“之、夫、者、也、与、焉、哉”等等,翻译时都可以删去。所谓“抄”,就是“照抄、照录”。文言文里有很多内容是可以“照抄、照录”的。具体说来,人名、地名、官名、爵名、年月日、谥号、雅号、庙号等等,都完全可以照录不译。所谓“换”,就是“变换”。是把古今义有变化的,一律变换为现代汉语的词、句。所谓“并”,就是“合并”。对于一些铺陈和互文的句子,都可以进行合并,就像数学里的合并同类项一样。所谓“调”,就是“调整”。就是对于特殊句式或倒装句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句式。文言文里有很多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这些都属于特殊句式或倒装句式,都需要进行调整。所谓“扩”,就是“扩大、扩充”。就是对于精约的词句进行扩充。所谓“通”,就是“贯通”。当然就是把一些意思不太连贯的词语、句子进行连通,使之意思顺畅。把一些意思不太连贯的词语、句子进行连通,使之意思顺畅。把一些意思不太连贯的词语、句子进行连通,使之意思顺畅。把一些意思不太连贯的词语、句子进行连通,使之意思顺畅。

海阔天空 2021-06-03 10:40:04

相关推荐

园林专升本河南能报考的大学有哪些

园林专升本河南能报考的大学有哪些园林专升本河南能报考的大学有、郑州大学、人文管理学院、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万方科技学院、等,也可以通过网络教育专升本的方式报考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展开详情

商丘专升本有哪几个大学

商丘专升本有哪几个大学商丘专升本大学有、河南财政政法大学、郑州师范学院、等普通专升本招生院校。也可以选择北京语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东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吉林大学、西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四川农业...
展开详情

辽宁哪些大学招自考专升本

辽宁哪些大学招自考专升本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简称自学考试、自考,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创立,是对自学者进行的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考生主要有两种学习方式,一是在高等院校举办的助学点学习或进入本校进行全...
展开详情

洛阳专升本大学有哪些

洛阳专升本大学有哪些洛阳市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远在五六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洛阳繁衍生息,禹划九州,河洛属古豫州。洛阳专升本大学有哪些?洛阳专升本大学有、民生...
展开详情

城乡规划专升本的大学有哪些

城乡规划专升本的大学有哪些城乡规划主要研究城乡规划、城乡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城市和农村的规划和设计等,包括整体规划和区域规划等。例如:城市布局的规划设计,城乡道路交通的规划,河道、供水、绿化等城市市...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有志不在什么

是“有志不在年高”。
有志不在年高:yǒu zhì bù zài nián gāo,意是指年轻人只要有志向,成就不可限量,不在年纪大。也指只要有志向,岁数大了,也可以干出一番事业。
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十三回:“樵子抚掌大笑不止,对子牙点头叹曰:‘有志不在年高,无谋空言百岁。’”
释义:樵子拍手大笑不停,对子牙点头叹道:“只要有远大志向,就算年纪大也没事,一个没有远大志向的人,即便活到很大的岁数也是虚度光阴。”
近义词:有志者,事竟成。

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

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是艰苦环境的磨炼,主观因素是思想斗争的折磨。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

窥镜而自视的而的用法

“窥镜而自视”的“而”的用法表承接关系。
该句出自西汉·刘向《邹忌讽齐王纳谏》:“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译文:(邹忌)再照着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比不上人家。
赏析:《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文章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又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决心。告诉读者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

因往晓之的之什么意思

“因往晓之”中“之”是代词,代指人或事。出自《杞人忧天》。
原文节选: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译文: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这则寓言故事运用对话刻画人物,人物形象分明。故事短小,但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文章基本以对话构成,言简意赅,逻辑严谨,读来文气贯通。这则寓言也成为后世文人常用的典故,如李白有诗曰“杞国有人忧天倾”,即出于此。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