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大家管平湖先生年谱

酌幽心 古琴名家
精选回答

管平湖(1897-1967年)自幼随父学琴,后广泛求艺,先后拜叶诗梦、张相韬、杨宗稷、释悟澄和尚、道士秦鹤鸣等古琴名家为师,可谓汇纳百川博众家之所长,他勤于探索不断创新,自成一家,形成近代琴坛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管派。他的演奏技艺独立于众多琴家之上,成为近现代琴乐第一人。管平湖历经清末民国及新中国成立三个重要时期,生平就是近代琴史的缩影,也是近代音乐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可透析出古琴艺术的发展他对琴学最主要的贡献在于古曲挖掘演奏风格及古指法研究三方面,由于不懈努力,使得许多古曲重见天日管平湖在世70年间,兢兢业业心无旁骛,以自己的创造力升华了古琴艺术,为近代琴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求学之路(1897-1937年)

管平湖,1897年3月4日出生于北京,名平,字吉庵、仲康,号平湖,自称门外汉,祖籍江苏苏州吴县。祖父为苏州商人,父亲管念慈,号横山樵客,字劬安,晚清著名宫廷画家母亲是慈禧太后赏赐给管念慈的宫女,家斋也是赏赐之物,位于东华门外。

1909年,向其父的徒弟叶诗梦学习琴艺。

1910年,父亲管念慈去世,此后师从张相韬学琴,约有半年之久。此时,张相韬已年44岁,管平湖向他学习渔歌及3﹑5首有词的琴曲。

1912年,参加九嶷琴社,师从杨宗稷学习琴艺。

1914年,因不愿意受家中约束,离家出走,常与王世襄①(上中学时已和王世襄认识,一般爱在芳嘉园②见面)在一起接触。

注:①王世襄,号畅安,祖籍福建福州,1914年5月25日于北京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②王世襄的居所,位于北京东城的一座四合院,王世襄在此居住约80年。

1920年,拜金城为师学画,并加入金城③在北京创办的倡导传统美术的“中国画学研究会”。研究会成立的宗旨是保护国粹,其中有不少著名画家,如周肇祥、胡佩衡、王梦白、陈半丁、徐燕荪等人,都是20世纪中国画坛的杰出代表。

同年5月4日,中国画学研究会第7次展览在中山公园董事会举行,管平湖国画作品入选参展。5月8日,参展会员合影留念。

注:③金城(1878-1926),中国近现代画家。

1923年,重访故乡苏州。游天平山时,遇到福建武夷山琴家悟澄和尚。悟澄和尚自称只在武夷山修行,没有拜过其他人为师,云游四方至北通州时,曾经与黄勉之相识。管平湖拜他为师,学习“武夷山人”的指法及用谱规则。

1924年,作国画《人面挑花》。

1925年,作国画《花荫仕女》。

1926年,入“湖社画会”,将原名管平改为管平湖(因为金城先生旧号“藕湖”,其弟子均以“湖”字为号,以示纪念)。该画会是金城之子金开藩在其父创办的“中国画学研究会”基础上分离出来的。独立后,正式取名“湖社画会”。

同年,在中国画学研究会教授刘凌沧④工笔重彩人物画。

注:④刘凌沧(1907-1989),名恩涵,号凌沧,河北省固安县人,曾入中国画学研究会,1949年后,曾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1927年,在中国画学研究会由研究员升为助教。中国画学研究会设会长、评议、研究员三种职位。评议在画会中地位最高,他们辅导研究员习画。研究员不分男女,以能画及有正当职业者介绍,以作品送画会审查,认为可以造就者为合格。5年期满,成绩合格者给证书,升充助教。同年,于北京自制一张古琴,取名为“大扁儿”,并于家中作国画《横舟弄笛》。

1928年,在山东济南师从道士秦鹤鸣学川派琴曲《流水》,此曲得传于张孔山,是管平湖后来最有代表性的琴曲。

同年,在中国国画研究会教授王叔晖⑤国画,并作国画《人马图》、《仕女图》。

注:⑤王叔晖(1912-1985),画家,浙江省绍兴市人。曾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和专职画家、全国妇联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1929年,作国画《赏梅图》《垂柳相思》《仕女四屏》。

1931年,管平湖的国画老师金城逝世4周年。他联合“湖社”社员朱之哲、刘光城、李上连、陈咸栋、李瑞龄、李树智、陈宏铎等共同撰写祭文,表达对恩师的怀念之情。

国画作品《仕女图》及摄影作品《聚沫纡徐》《太液微波》、《国色正酣》刊于当年的《艺林月刊》。

1932年,喜得三女管云涛。

1933年,作国画作品《梅鹤图》⑥《折梅仕女》⑦《采莲图》⑧。

注:⑥题识:纯如仁兄大人正之。癸酉十一月,古吴管平。钤印:吉安、我思古人。⑦题识:癸酉嘉月中澣,古吴吉厂管平。钤印:管平(白文)、吉安(朱文)、湘筠馆(朱文)。⑧题识:管平湖许闻泉癸酉(1933年)作采莲图成扇。

1934年,作国画作品《人物镜心》(四屏)。

1935年9月25日,作《花卉图》为献礼,恭贺画家金城的母亲邱太夫人60大寿。

1936年8月30日至9月6日,中国画学研究会

第十三次成绩展览会在北京中山公园开幕,画册目录记载共163人参展,另目录外临时送来的精品中有管平湖的国画作品《花鸟》《荷塘双鹭》,均刊登在10月的《艺林月刊》。

同年,另有国画作品《采芝献寿》。

管平湖生活穷困不堪,只能依靠卖画勉强度日。但这丝毫未能影响他饲养鸣虫的情趣。一日路过龙福寺,见一只蝈蝈很是喜爱,但此虫已快老死且价格偏高,管平湖居然饿着肚子出钱买下,还乐得其所。王世襄《锦灰三堆·冬虫篇》有记载:罐家祥子向他出示一种名为“西山大山青”的蝈蝈。这只蝈蝈的翅声雄厚松圆,是真所谓的“叫须”者。可惜虫龄已偏高,肚子上有伤疤,而且虫足也残断不全,可能不出五六日就会死掉。管平湖已看出这小虫的情况,犹豫了一下,仍然很高兴得出了五元买下(当时洋白面每袋2园5角),笑谓左右曰“:哪怕活5天,听一天花一块也值得!”

二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生活(1938—1951年)

1938年,在北京组织“风声琴社”,不久即因战乱而停止活动。北京正处于沦陷期,古琴家各奔东西,很多都到南方去了。由于管平湖性格温良,又好交友,好琴之人都在周日聚集到管平湖那里弹琴、作画、吟诗。而且,管平湖当时在北京极有名气,电台里播出的古琴曲大多由2位琴家弹出:一位是汪孟舒,大多是演奏琴歌,边谈边唱;另一位便是管平湖,只演奏琴曲。此后,他在北京汉学专修馆、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北京京华美专任古琴老师。

《艺林月刊》102期将管平湖国画作品《帘笼鹦鹉》刊登为封面。

1939年,在家中教授白静武、齐鑫、杨玉丽、杨玉英人物工笔画。

1940年,收郑珉中为徒。郑珉中经琴学蒙师李浴星介绍,拜在管平湖门下学习古琴。

1941年,在中国画学研究会教授萧毓明国画。同年,作国画《富贵长春》⑨《仕女图》。

1943年,清华大学教授许永三邀请管平湖去清华大学教授古琴⑩。

美国人马宜思千里迢迢从美国慕名而来拜管平湖为师,这是管平湖最早的外籍弟子。

同年,作国画作品《赏春图》。

1944年,传世名琴“飞泉”被人送至地安门大街某银号作借款抵押,经管平湖鉴定为唐琴后,其弟子程子容遂以重金收藏。

同年,在潇湘馆作国画《观雪图》,另有作品《赏梅图》。

1945年7月,经弟子程子容所托整修传世名琴“飞泉”。以栗色漆填补。随后抗战结束,此琴遂辗转于管平湖弟子的琴斋,解放后程子容才将此琴取回。

同年,王世襄购得一件明式黄花梨平头案,以便弹琴时所用。当时,其夫人袁荃猷正随管平湖学琴。管平湖曾告诉王世襄,如果要选择琴案,是以能让两个人对坐而弹为最佳。在管平湖的指导下,王世襄请人把这件黄花梨家具改成专用琴案。在平头案两端大边内面板各开长方孔,可容纳琴头及轸穗。开孔内用窄木条镶框,光润不伤琴首。改后优点在于琴头不在琴案之外,可以防止触琴落地。更大利处在于学琴。师生对坐,两琴并排放置,老师的左右手指法,学生看得清清楚楚。边学边弹,容易见成效,且一曲脱谱,即可合弹。

同年,作国画《仕女镜心》《天女散花》《遇仙图》。

1946年,为国乐传习所的古琴教师。日本投降后,北京市政府在国子监举办大型祭奠孔子仪式。仪式期间,北平国学社社长张伯驹经市长委托,逐请管平湖演奏古琴。随后,张伯驹有志弘扬民族音乐艺术,在国子监内筹建国乐传习所。管平湖被该所聘为古琴教师。在校期间对待学生和蔼亲切,常在一起谈音乐话家常。管平湖特别珍爱古琴,曾发生一次护琴险事。

据学生王丹回忆:

1946年冬季一天晚上,管平湖约学生王丹一起到广播电台去演播。结束后,一起乘电车由六部口回北新桥,已夜里10点多了。那天天气很冷,他们兴致勃勃一起吃夜宵,走进了十字路口南边路西一家新开业的小馄饨铺,买了两碗馄饨、两个烧饼、二两白酒和一碟煮花生米,管平湖一边喝着酒,一边讲述不久前的一场惊险护琴故事(管平湖十分珍惜那张名为“清英”的唐琴。一张朱红色杂以墨云髹漆、周身布满蛇腹断纹的古琴,发音宏亮清脆、琴面光可鉴人)。去广播电台演播以后,他乘坐三轮车由电台回报恩寺寓所,当车行至长安街西三座门(已拆除,原址在今28中学门前)时,迎面飞快地开过来一辆卡车,由于车速快路面窄,一下子蹭在三轮车上,车子被突如其来的汽车撞翻了,管平湖被甩出去两米多远,膝部、肘部多处被挫伤,好不容易才挣扎着爬起来,而那张琴却依然完好无损地被紧紧抱在怀里始终没有着地。

1947年,管平湖、汪孟舒、溥雪斋、张伯驹、杨褒之等琴家发起组织“北平琴学社”。定期雅集,地址乃是张伯驹寓所。通信邮费和一些活动费用都由琴友捐助和借用。

10月,管平湖、杨葆元、汪孟舒、溥雪斋、关仲航、张伯驹、潘素、张厚璜、沈幼、郑珉中、王迪、白祥华等北京琴家二十余人,到王世襄居所“芳嘉园”,以琴小集。

冬时,教授袁荃猷古琴。

1948年,为王世襄修复名为“大圣遗音”的唐宫琴。此琴原为北京琴家锡宝臣所藏,后经王世襄收藏,后经王世襄收藏。此琴长120.5厘米,额宽20厘米,肩宽20.5厘米,尾宽15厘米。髹栗壳色漆,遍体蛇腹断,间以细断纹,额有冰断纹。圆形龙池,长圆形凤沼。龙池上刻有草书“大胜遗音”四字。池下有“玉振”“困学”两方印。龙池两侧刻有隶书十六字。铭刻均为髹金。池内纳音分刻隶书“至德丙申”四字年款。此琴与故宫所藏“大圣遗音”除龙池诗句不同外,无论在漆色、断纹、池沼、年款上都相似。

王世襄得此琴后,发现琴底足池四周,漆多剥落,且木质朽蚀,足端虽缠裹织物并嵌塞木片,仍难以固定,张弦稍紧,有损琴之虞。经原故宫博物院院长马横同意,延请管平湖来院修理。幸好管平湖有安装铜足套之法。屡次实施,效果都很不错。王世襄还请青铜器修复专家高英专制铜套,并且仿染旧色。又请管平湖调漆灰,安装铜套于足池内,天衣无缝。管平湖还依琴原样装配了紫檀岳山,琴音丝毫未损,效果极佳。管平湖笑曰“:又至少可以放心弹五百年了!”

管平湖唯一的儿子管云章不知所踪,到处都没有音讯。管平湖的生活也越发窘困,靠画幻灯片糊口。冬天住的房子里,甚至没有取暖设备,御寒衣服都买不起。他有时冷得受不了,靠在屋子里跑跳驱寒。他还要自己生火做饭,手指缝总是黑黑的,都是搓煤球留下的黑色印记。

1949年,整修故宫传世名琴“大圣遗音”。后来,王世襄在工作时发现此琴,便请管平湖修理。管平湖将琴面水秀去掉,重新配置岳山。

同年,大女儿去世。她原是清华大学学生。

同年,升为中国画学研究会评议。此时,管平湖生活越发贫困,已不能维持基本生活,无奈之下只得搬到学生程子容家借宿。

1950年,在新居所(北新桥慧照寺胡同内)会见学生王丹。管平湖为学生弹《水仙》和《唉乃》,并讲述了他对这两曲的新体会。交谈之中,管平湖一再叮嘱自己学生说到“:你在广播电台做音乐编辑,要多多向听众介绍中国的民族音乐,这是我国几千年来的艺术精华。”师徒二人畅谈一个多小时。

1951年4月,杨荫浏同曹安和来京。杨荫浏此时为天津中央音乐学院研究部民间音乐组长,用钢丝录音机将诸多古琴家演奏的曲目录下,目的是取古旋律用以学院学生作曲时的参考。所录以管平湖最多,查阜西、杨褒元、汪孟舒、谢孝萍都演奏数曲。

管平湖依然贫苦潦倒,与妻子几度分离,居住在东直门南小街惠昭寺六号。冬天,他向查阜西出售一张名为“中和”的古琴,说是有紧急需要,查阜西便以五十万元的高价买下。据说的确是一把唐琴,琴腹款为大唐雷氏,此琴题识及朱印皆潞琴之原体原文,琴面圆拱,却与潞琴异制。腹款原来镶有金徽,但年代久远已有剥落,还没有补镶。管平湖原准备自己修整,还未曾上漆,但断纹锋口都在。查阜西为救济管平湖留了下来,此琴是查阜西所藏古琴中最昂贵的一张。

三在民族音乐研究所的日子(1952—1967年)

1952年,55岁时应聘到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任副研究员,从事打谱。他办公室也是卧室。

同年,小女儿管云涛结婚。

1953年,打谱《广陵散》,共45段,长达30分钟。中国音协组织了许多琴家从事古曲发掘,列为重点之一。全曲45段,有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6个部分。各谱分段均有“取韩“”含志“”沉名“”投剑”等小标题。管平湖依据明代《风宣玄品》打谱。

由于琴谱没有节奏标明,《广陵散》记谱法及技巧与晚清琴曲大不相同,打谱在一定程度上等于现代创作。当时民族音乐研究所的图书馆尚未成立,参考资料极度缺乏,管平湖往往为了一个指法一连几天探索到深夜,直到解决为止。

11月15日,古琴开始古典音乐观摩汇演。管平湖参加汇演,参演的还有查阜西、溥雪斋、郑珉中等人。主要节目为古琴曲、琴箫二胡曲合奏等。演出由中国音乐家协会、北京市文化事业管理处、北京文联音乐工作组、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联合承办。汇演于每周周末举行,长达半年,从未间断。先后在北京大学、总政文工团、政法学院等处千人以上场合演出。东北广播电台把演出录音,编入本年五一期间的优秀文艺欣赏月节目。

中央音乐学院设在天津,管平湖、查阜西、吴景略等琴家都在此客居。管平湖与天津琴家李允中交往密切。在此期间,管平湖在对《流水》一曲进行记录整理时,发现《天闻阁琴谱》原谱与自己的老师(山东济南玄元观道士秦鹤鸣)所教在指法上存在差异。特别是在第六段,有大打圆、小打圆、大绰等指法,与自己所学的指法有不同的地方。管平湖认为“恐非原谱不同,实关技巧方面难以写出,余今以普通减字谱法写出,并用双行写出左右手同时应作之动作,并加以说明,以便了解技巧之动作。”管平湖整理记录此谱后,赠于李允中,说明中写道“:允中仁兄指正、管平湖记。”

北京古琴研究会 管平湖先生弹《欸乃》(左至右:邓拓、溥雪斋、管平湖)

1954年,根据明代《神奇秘谱》,对《广陵散》进行校订并定稿。随着《太音大全》《琴书大全》等重要琴书陆续发现,经过分析比较,管平湖探索发掘的古指法绝大部分都与这些古籍相吻合,加强了他打谱的信心。至此,打谱虽告一段落,但经常练习,随着技巧加强和体会逐渐加深,又不断进行修改。在琴曲发掘过程中,管平湖付出了大量心血。

笑忘 2021-08-17 12:06:39

精选推荐更多>

李白谪仙人称号出自

李白“谪仙人”称号出自《对酒忆贺监二首》。
原文: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狂客归四明,山阴道士迎。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
译文:
四明山中曾出现过一个狂客,他就是久负风流盛名的贺季真。在长安头一次相见,他就称呼我为天上下凡的仙人。当初是喜爱杯中美酒的酒中仙,今日却已变成了松下尘。每想想起用盎龟换酒的情景,不禁就悲伤地泪滴沾巾。
狂客贺先生回到四明,首先受到山阴道士的欢迎。御赐一池镜湖水,为您游赏在山光水色之中。人已逝去仅余故居在,镜湖里空有朵朵荷花生。看到这些就使人感到人生渺茫如一场大梦,使我凄然伤情。
这两首诗在艺术上主要采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随着镜头的一再转换,展现出诗人抚今追昔、感慨万千的心绪。第一首前四句着重对昔日的追忆,但后四句却是在今——昔、今——昔的反复重迭之中,来加强感情的抒发。第二首前四句言昔,后四句言今,同样是在对比之中展示出诗人那极不平静的心绪。这一手法的运用,无疑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又称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主要分为三国(曹魏、蜀汉、东吴)、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
三国至隋的三百六十余年间,以及在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过程中,上述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的结果,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主要有曹魏、蜀汉及孙吴三个政权。汉末三国战争不断,使得中国的人口急剧下降,经济严重受到损害,因此三国皆重视经济发展,加上战争带来的需求,各种技术都有许多进步。
晋朝分为西晋与东晋。公元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晋武帝),国号曰晋,建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280年灭吴,统一全国,秦汉以来的分裂,至此再度统一。统治疆域东、南至海,西至葱岭,南至越南,北至大漠,东至辽东。
南北朝(公元420年—589年),由公元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至公元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因为南北两势长时间对立,所以称南北朝。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宋、齐、梁、陈等四朝;北朝(386年—581年)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等五朝。

计熟事定 举必有功什么意思

“计熟事定,举必有功”是汉语词汇,意思是计划成熟,事情安排就绪,战争的发动必定成功。出自唐代刘禹锡《为淮南杜相公论西戎表》。
原文节选:
臣负恩方镇,初惧寇戎,正于忧迫之时,果闻仁圣之谕。攘却凶孽,不劳干戈。臣静思远图,为国久计,莫若存信施惠,多愧其心。岁通玉帛,待以客礼。昭宣圣德,择奉谊之臣;恢拓皇威,选谨边之将。积粟塞下,坐甲关中;以逸待劳,以高御下。重以金玉之赠,结以舅甥之欢。小来则慰安,大至则严备。明其斥候,不挠不侵。则戎狄为可封之人,沙场无战死之骨。若天下无事,人安岁稔,然后训兵,命将破虏。摧衡原州,营田灵武。尽复旧地,通使安西。国家长算,悉在于此。计熟事定,举必有功;苟未可图,岂宜容易。此皆陛下朝夕倦谈之事,前后立验之谋。臣质性顽疏,筹画庸近。受恩非据,敢忘献忠?犬马之心,实所罄尽。谨遣某官奉表。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县)。贞元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和柳宗元交谊甚深,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多所唱和,并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

衔得云中尺素书什么意思

“衔得云中尺素书”意思是给她衔来了一封书信。出自唐代李白的《捣衣篇》,是南北朝乐府旧题,此题起源于古琴曲《捣衣》。此篇题作“捣衣”,《乐府诗集》未收,诗中并不着重写捣衣,只闲闲地提了一句“夜捣戎衣向明月”,因此“捣衣”只是作为闺怨的代词。李白此诗是为闺怨而作。
原文:
闺里佳人年十馀,嚬蛾对影恨离居。
忽逢江上春归燕,衔得云中尺素书。
玉手开缄长叹息,狂夫犹戍交河北。
万里交河水北流,愿为双燕泛中洲。
君边云拥青丝骑,妾处苔生红粉楼。
楼上春风日将歇,谁能揽镜看愁发。
晓吹员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
明月高高刻漏长,真珠帘箔掩兰堂。
横垂宝幄同心结,半拂琼筵苏合香。
琼筵宝幄连枝锦,灯烛荧荧照孤寝。
有便凭将金剪刀,为君留下相思枕。
摘尽庭兰不见君,红巾拭泪生氤氲。
明年若更征边塞,愿作阳台一段云。
此诗的开头就写少妇在闺中愁思远人,忽得来信,报道丈夫仍滞留交河之北。其实不必一定要信来,信也不会由春燕捎来,春燕从南边海上归来也不可能带来极北的交河的信,这些都是虚拟,甚至是不合理的虚拟,只是借以画出闺中思妇“愿为双鸟泛中洲”的遐想而已。诗的场景是在少妇的闺房,全诗充满渲染闺房里的景况和闺中独处的哀怨;并以想象中的征夫的处境“君边云拥青丝骑”、“晓吹员管随落花”和眼前闺中的光景对照,点染出少妇的魂驰塞外。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