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算子刘伯温

半程旅航
精选回答

朱元璋最信赖的谋臣刘伯温

有人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提起诸葛亮大家都知道,提起刘伯温或是你只听说过一些民间的传说,说的神乎其神。今天我们就将刘伯温从神坛上请下来,看看这位大明王朝传说中的神人究竟有多神!

刘伯温,浙江文成人。因为家里有人当官,所以很小便有机会跟着父母开始识字、熟读儒家经典。加上刘伯温自出生起,就比别的孩子聪明。特别是他的阅读速度和记忆能力,常常让大人都感到惊讶!

一次,刘伯温路过书店,看到一部很厚的兵书。他决定买回去慢慢看,一问价格才知道买不起。他决定干脆站着把这书看完算了。书店老板看见他长时间看一本书,顿时火冒三丈,没好气地问:“你在这看了半天了,到底买不买?”谁知刘伯温笑了笑说,已经全都记下,不用买了。

老板一听以为他吹牛,便拉住他说:“你要是真能背下来,这书我白送你;你要是背不出来,那这书你就得买下。”听到老板的挑衅,刘伯温二话不说,就给他从头到尾背了一遍。老板赶紧翻书核对,发现竟然真的一字不差。尽管心里万般不情愿,老板还是愿赌服输,将书交给了刘伯温。刘伯温也因此闻名乡里。

23岁的刘伯温考中了进士,进士相当于现在的博士。刘伯温却被打发到地方,当了个芝麻小官。但是对他来说,只要能够实现自己心中的抱负,从底层做起也也无所谓。

1339年,他所管辖的区域发生一宗特大命案。复审此案的任务落到了刘伯温的身上。企料,这个案子并不像报告中提到的那么简单。刘伯温发现了猫腻,决定按规章办事,还死者一个公道。却没想到,此案牵扯的势力不是他一个小副县长就能左右的。地方势力相互勾结,刘伯温被莫名其妙调职了。

感到绝望的刘伯温,辞官回家。他比之前更加清醒,他预感到如此发展下去元朝快要完蛋了。他决定另谋出路。

放眼天下,当时与朝廷相抗衡的有三个人:张士诚、陈友谅和朱元璋。最终,他选择了朱元璋。

1360年,朱元璋打败了陈友谅。没多久,怒火中烧的陈友谅亲率十万大军直扑朱元璋的老巢——应天。而此时的应天只有一万水军。面对来势汹汹的陈友谅,朱元璋与众大臣商议对策,众人提的建议不是降,就是跑,场面一度尴尬。

而刘伯温只是坐在那里,一言不发。其实刘伯温不是不想发言,只是他在想,自己初来乍到,在这种场合无论说啥,都会引起老臣的反感。所以,尽管刘伯温心里早有对策,也始终没有开口。

朱元璋见状,看出刘伯温是在有意保持沉默。会议结束,他就悄悄拉住刘伯温,让他留下来。对这个问题,刘伯温只用了两个字回答——“挖坑”。朱元璋立刻反应过来,刘伯温这是准备借康茂才和陈友谅的老乡关系,来做文章。如果真能借“诈降”将陈友谅大军引到事先埋伏好的地方,那么,一举击败陈友谅就没有问题。

但是,给陈友谅这样精明的人挖坑,必须算无遗漏才有胜算的把握。对于这一点刘伯温早有心理准备,二人在许多问题上都是心领神。不得不说,碰上这样的两个黄金搭档,陈友谅大败也就不奇怪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战略部署过程中,刘伯温都只是说一半,藏一半。他明白,当领导考虑不周时,给领导出谋划策是自己的本分,如果涉及到领导擅长的领域,闭嘴才是明智之举。毕竟领导都是好面子的,当属下的哪能比他还聪明?

然而,即便刘伯温已经如此低调了,他所展现出来的能力依然让朱元璋大为惊叹。对于刘伯温的计策,朱元璋一向是言听计从。

朱元璋大军大胜陈友谅

几天后,大战正式开始。前三回合,双方各有胜负。恨不得一口吃掉朱元璋的陈友谅,凭借水上作战拥有绝对优势的陈友谅想了一个馊主意:将自己的战舰全部用铁索连起来。

是否听着有些耳熟?没错,《三国演义》中,曹操用的就是这个馊招。结果大家也都清楚,东风一刮,局势瞬间逆转。如今,陈友谅竟然使出了同一招。

在看到对方将战舰全都连在了一块,刘伯温心里暗喜。他知道,扭转战局的时机马上就要来临了。只要按照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的打法,陈友谅的战舰顷刻之间就会烧成一片火海。关键是,这风什么时候会来?

“吉人自有天相”!说来也巧刘伯温正是一个在天象学方面造诣极深的人,刘伯温知道,风是有的,只是要等。果然,下午三点左右,刘伯温就等来了他想要的顺风。接着,在顺风的助威下,朱元璋大军大胜陈友谅。

可陈友谅企肯轻易投降,他集中所有的残余力量奋力抵抗,试图从湖口突围。但陈友谅没有想到的是,退到湖口,就是自投罗网。

机不可失。刘伯温紧盯战局变化,第一时间提醒朱元璋:“主公,全速追击陈友谅,在湖口和我方守军前后夹攻,将敌一举歼灭!”朱元璋便立即下令全速追击!在朱元璋大军的两面夹击下,聪明一世的陈友谅再一次犯了糊涂。他没有下令让船迅速驶出湖口进入长江逃命,而是掉过头来和追兵死磕。就在这时,一支冷箭发出,射中了陈友谅。一代枭雄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就这样,朱元璋在刘伯温的辅佐下,一路稳打稳扎,无论是陈友谅,还是张士诚,都被他一一打败成为这场乱世之争中的最大赢家。

1368年正月四日朱元璋龙袍加身

1368年正月四日,朱元璋身穿龙袍,稳稳地坐上了奉天殿的龙椅:大明朝宣告正式建立!

明天更好 2023-09-15 14:32:00

相关推荐

小厨宝里的水怎样放掉

放掉小厨宝里的水的方法是关闭小厨宝进水的总开关,关闭电源,为安全起见可以拔掉插头,拆掉出水阀的那个安全阀,然后将水放干净,再加入新的水,避免空气进行氧化腐蚀内胆壁。小厨宝是杭州康泉热水器有限公司旗下的热水器品牌...
展开详情

鱿鱼包饭怎么做?

鱿鱼去内脏,去皮洗干净,把鱿鱼须切丁,瑶柱切丁,扇贝一分为二鱿鱼丁,扇贝丁,虾仁,用沸水焯一遍乘出来用热油炒一下,煸香,虾仁炒熟加入米饭,味极鲜,胡椒粉,炒好的海鲜翻炒把炒好的米饭塞进鱿鱼里面,用牙签封住口鱿鱼...
展开详情

荷荷巴油去黑头可以怎么做

1、耐受皮,涂荷荷巴油的区域可以轻柔按摩半分钟,再结合温和的氨基酸洁面洗去。2、敏感皮导致皮肤出现反应后,可以采取静敷的方法,让荷荷巴油在去黑头区域停留5分钟,再用温和洁面洗去。3、如果担心用荷荷巴油前后共清洁...
展开详情

热血江湖正邪可以组队吗

能组队,不过要有条件的:1级别相差不能大于10级,PK模式要关了。2在正邪大战时不能组。3组队的队伍级别和你的级别相差不能大不10,要不然队长也是组不了你的哈。...
展开详情

简单六招使女人轻松瘦大腿

做高抬腿运动每天起床后,可以在客厅或房间做五组高抬腿运动,每组一分钟,每做完一组可以休息一会。高抬腿是一种很好的瘦大腿运动,它很好地运动到大腿上的肌肉,促进腿部脂肪的燃烧。想摆脱大象腿的你,想穿上短裙热裤,那每...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K9教育是指什么阶段

K9教育是指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K12,教育类专用名词(kindergarten through twelfth grade),是学前教育至高中教育的缩写,现在普遍被用来代指基础教育。
k9和k12教育模式的差别并不是很大,其主要差距在于k12指的是从幼儿园到高中,学生们要接受12年的教育,而k9只有九年。
但是k9和k12都更加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学生们不论是参加k9教育还是k12教育,学生们都可以获得优质的教学资源,老师们也会一心一意的为学生服务,学生在不仅可以参加正常的课程,还能够参加很多艺术培训。
在语文和英语的课堂上,老师除了讲课之外,还会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和写作的能力,这两项技能对学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而在数学,物理课堂上,老师会帮助学生锻炼学习思维,提高思维能够让学生尽快走上正确的学习轨迹。
除此之外,学生们还能够参加绘画,音乐,科学等课程,可这可能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艺术修养,对学生来说也是有很多好处的。

虔的含义是什么

“虔”的含义是恭敬。本义:虎行走的样子。引申为勇武、强固。诚敬;诚心。江西省赣州市的简称,古代赣州先称为虔州,宋朝时,虔州更名赣州,赣州的简称由此而来。
出处:
1、东汉·许慎《说文》:“虔,虎行皃。”
2、《诗·商颂·长发》:“有虔秉钺。”
3、《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以告虔也。”
4、《左传·成公十二年》:“虔卜于先君也。”
5、《国语·鲁语》:“纠虔天刑。”
造句:
1、她俩都是虔诚的基督徒。
2、人们喜欢外表的虔诚,可是里面却罪大恶极。
3、虽然祭拜神明有许多繁文縟节,但是虔诚的信徒们丝毫不以为苦。

张良,字子房,其先韩人也翻译

“张良,字子房,其先韩人也。”意思是张良字子房,他的祖先是韩人。出自《汉书·张良传》。
原文节选:张良,字子房,其先韩人也。良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五世相韩故。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
译文:张良字子房,他的祖先是韩人。张良当时年轻,没有在韩国做官。韩国灭亡后,张良家有三百家奴,弟弟死了都没有发丧,而以全部的财产寻求刺客刺杀秦王,替韩报仇,因为他的父祖做过五代韩相。张良曾学礼于淮阳,在东面见到仓海君,发现一个大力士,做了重一百二十斤的铁锤。
在叙事上《汉书》的特点是注重史事的系统、完备,凡事力求有始有终,记述明白。这为我们了解、研究西汉历史,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至今,凡是研究西汉历史,无不以《汉书》作为基本史料。
在体裁方面《汉书》与《史记》同为纪传体史书。不同的是,《史记》起于传说“五帝”,止于汉武帝时代,是一部通史;而《汉书》却是专一记述西汉一朝史事的断代史。这种纪传体的断代史体裁,是班固的创造。以后历代的“正史”都采用了这种体裁。这是班固对于我国历史学的重大贡献。

《采莲曲》整首诗的意思

《采莲曲》整首诗的意思: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融为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出自唐代王昌龄《采莲曲》。
原文: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迁龙标县尉。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授汜水县尉,坐事流放岭南。开元末年,返回长安,授江宁县丞。安史之乱时,惨遭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著有《王江宁集》六卷。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