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二章原文和翻译

视金钱如粪土
精选回答

老子道德经第二章如何解释1000字以上?

《道德经》第二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释前提醒;恶~以丑意会)意为: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东西(事物)就可认识确定是美好美丽的事物(本质),随即!话锋一转,说:(斯即这:指所谓的美)这所谓的美,是丑呀。

至此!不禁会迷惑不解?老子所言的“美”,为什么会是丑呢?这正是理解论“美”的关键玄妙所在。

老子意指“美丑”同源一根一物,一物两面(美一面,丑一面)相对统一并存。

美的存在,或称被感知,是以丑作为转化前提,转化过来的感知认可的“美”,其实!美的根本是“丑”的转化,原本是不美的。

(示例反证:假设说“屎”是不臭的,莫名其妙吧?美味很香,可以理解吧?但是追根溯源,美味是“屎”施于田里,促成植物生长,成就的美味,能说“美味”的根本是香的吗?能说“屎”是臭的吗?与老子所论“…………美,斯恶(丑)是同样的道理”)。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与“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同解,不在另行解释。

【故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故无相生:意思是~故(故,具有起承转接作用)针对“善的”说明产生的原因是无相生(无相生:意为~善恶之道不具象,无形无色不可直观识别的意识状态产生了“善恶”)。

并且!其中包括了:难易相成~比如把“易的一面当作美,它是由愁的一面作前提促成的”。

长短相较,高下相倾:意为~把他们作为“善恶美愁”来比较,其实是“善恶美丑”事物的两个极端两个面的相对性。

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声音相和~意为“善恶美丑”的相对不同性的统一体。

前后相随~意为“善恶美丑”是半美半丑做成的圆圈,转动这个圈,美过去,丑跟着就来了(这句话不仅在说美丑的相对性,同时也告知,一切事物美尽丑来物极必反的道理)。

恒也~意指“故无相生………………前后相随,这一段,讲述的道理,是永远不变的”。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传不言之教:意为~指以上的那些谈论,是圣人做一些(常人不能理解)不能解决现实的没用事,来告诉人们“不能通过语言接受,而是之能意会的“善恶美丑”根本的道理”。

【万物作而不辞,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万物云而不辞:意为~自然的一切,永远随着道的运行,劳作不停。

生而弗有:自然物活着,从来不抱什么生活目的。

为而不恃:意为~虽然运作创造了丰富的自然条件,但从不恃功自傲。

成功而弗居:意为~所创造的自然资源,从不占有。

最终总结“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意为~无论自然还是灵长的人,只有不贪婪占居,换种表述就是无私奉献,这种品格才是不会消失的,也是常存的。

你好,我是多年生草本,很高兴由我来回复这个回答,因为,我现在正在重新解读道德经,道德经二,我写过一篇图文《我读道德经二:天道无为,随顺因缘去撒种结果,任物自然》。

第二章原文我省得事,不发了,我只发解释:道中的万物是不能分别,一旦你拿出了一,就有了二;你分别出了“美”就有了对立的“丑”;你分别了“善”一定有对立的“恶”;你分别出了“有”一定有对立的“无”;你分别出了“难”一定有对立的“易”;你分别了生命一定有对立的死亡;你分别了公平一定有对立的不公;你分别了光明一定有对立的黑暗;你分别了和平一定有对立的战乱;你分别出了天空一定有对立的大地;你分别出上就有了下;你分别出前就有了后;你分别出上就有了下;你分别出左就有了右;你分别出中就有了外。

有人榜自我价值观之善,定会瞕显另一国专横跋扈,其手段之恶与他眼中专横之国并无二致。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对善之标准形成共识,不符合标准的事物就是恶。

事物都存在对立面,美的对立面是丑,善的对立面是恶,有美必有丑,有善必有恶。

不分别时善恶一体,善中有恶,恶中有善。

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相互包含、相互贯通。

天地万物之理,没有绝对单独存在的事物,一定有其相对的事物。

天地万物之理,就是动静屈伸、往来消长、昼夜寒暑、上下左右,以至于善恶正邪、君子小人等等,没有独立而不相对的。

你看,分别让简单的复杂了,圆满的对立了,所以得道的圣人明白了对立统一,他不刻意去善,也不刻意去恶,他看着万物自然而然,随顺因缘,去种瓜得瓜,撒种结果,什么都不用做,他的样子,就是看明白了万事万物的本质,他是我们的榜样呀!万物都是道与阴阳五行的妙合,是自然而然的,不是人力所能安排的。

他们不突出和刻意去做什么。

天道无为,任物自然。

万物随顺因缘,我们合天道而行,怎么叫合天道呢,无为、无私、无我乃合天道。

如果我们都要像圣人这样去生活,那是多么和谐美好的存在呀!人间世上,一切概念与价值都是人为所设定的,其间充满了主观的执着与专断的判断,因此引起无休止的言辩纷争。

有道的人却不恣意行事,不播弄造作,超越主观的执着与专断的判断,以“无为”处事,以“不言”行教。

最能成事的人,一般不是事事胜人的强人。

平静海岸 2023-09-04 13:26:49

相关推荐

电脑如何添加域

先点击计算机,然后单击右键,选择属性项,更改设置选择更改。计算机名字更改为使用者名字,这样是为了区分域中的计算机,域填写需要加进去的域名,点击确定,弹出对话框,填写域管理员的账号密码。点击计算机,然后单击右键,...
展开详情

形容高考的成语有哪些

形容高考的成语有:寒窗苦读:在寒冷的窗下苦读:形容读书的艰辛。倒背如流:背:背诵。把书或文章倒过来背,背得像流水一样流畅。形容背得非常熟练,记得非常牢。成语出处:郭沫若《苏联纪行日记六月廿七日》。她把说明小册子...
展开详情

表示队伍整齐的四字词语

1、堂堂之阵:形容阵容盛壮整齐,也用来形容光明正大;2、鳞次栉比: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3、正正之旗:排列整齐的军旗。借喻强盛整肃的军队;4、匪匪翼翼:形容车马行走时阵容整齐、威武;5、井然有序:整...
展开详情

显卡的6P供电怎么接

1、首先需要准备显卡电源线,保证质量完好无损,方可进行接下来的操作;2、接着观察电脑的插口有哪些具体样式,是否与自身的电源线接口相匹配;3、接着准备连接,首先找到电源插口上六加二中的六插口,随后插在显卡上,此时...
展开详情

儿子欠债父母有义务还吗

成年子女自己欠下的钱,债权人只能让这个成年子女还,法律上成年子女和父母的财产分的很清楚,不存在连带责任。父母对于成年子女的债务不负偿还义务,除非父母作为继承人,在成年子女死亡后继承死者遗产,就需要承担遗产价值以...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五音不全指的是哪五音

五音不全指的是宫、商、角、徵、羽,古代的人们是以这五个音为音阶。五音不全在汉语中是一个成语,通常指“音盲”,他们对音乐缺乏理解,不能正确唱出准确的音高。
五声音阶是中国古乐基本音阶,五音指“宫、商、角、徵、羽”,相当于简谱的“1、2、3、5、6”。律历志说:宫者,中也,居中央畅四方,唱始施生为四声之径。商者,章也,物成事明也。角者,触也,阳气蠢动,万物触地而生也。征者,祉也,万物大盛蕃祉也。羽者,宇也,物藏聚萃宇复之也。
五音中宫音浑厚较浊,长远以闻;商音嘹亮高畅,激越而和;角音和而不戾,润而不枯;征音焦烈燥恕,如火烈声;羽音圆清急畅,条达畅意。

木石之心什么意思

木石之心意思:指如木石一样坚定的意志。木石心其实是儒家的一种思想。
儒家又称儒学、儒教、孔孟思想、孔儒思想,为历代儒客尊崇,是起源于中国并同时影响及流传至其他周遭东亚地区国家的文化主流思想、哲理与宗教体系。对待长辈要尊敬尊重,朋友之间要言而有信,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分内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统治者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对待上司要忠诚,“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人要有抱负且有毅力,“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前5世纪由孔子创立,脱胎自周朝礼乐传统,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着重君子的品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提倡教化和仁政,抨击暴击政务,力图重建礼乐秩序,移风易俗,富于入世理想与人文主义精神。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指什么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的意思是:是天性;是本性。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的意思是并非只是贤人有这种本性。出处:战国孟子《鱼我所欲也》。
选段: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翻译: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方法哪会不采用呢?采用这种做法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这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有比死亡更厌恶的。并非只是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是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孟子性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仪的事。孟子对这一思想,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精华,影响深远的事。
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

以其人之道下一句

“以其人之道”的下一句是“还治其人之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一个汉语词汇,就是使用别人自身已有的道理和方法来修养他自身。出自宋·朱熹《中庸集注》第十三章:“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中庸集注》是朱熹对《中庸》作的注。《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
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等职,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讲学。晚年遭遇庆元党禁,被列为“伪学魁首”,削官奉祠。庆元六年(1200年)逝世,享年七十一岁。后被追赠为太师、徽国公,赐谥号“文”,故世称朱文公。
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他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闽学代表人物,被后世尊称为朱子。他的理学思想影响很大,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