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喜欢“芭比”的儿子
儿子5岁生日那天,我带他去商店选礼物。林林总总的玩具,儿子唯独钟情于芭比娃娃,而对于奥特曼、飞机、坦克、汽车等玩具却不屑一顾。售货员笑着逗他:“男孩也要玩芭比娃娃吗?”“谁说男孩不能玩娃娃!”儿子立刻反驳道:“娃娃不能只有妈妈,她还需要有爸爸!”在场的人都笑了。说实话,我原本不打算给他买,但僵持了十几分钟,最后我还是满足了他,一是为了他那个“娃娃也需要爸爸”的理由,二是为了儿子“双性化”人格的发展。
所谓的“双性化教育”,是摈弃了传统的、绝对的“单性化教育”后应运而生的一种家庭教育新理念。传统社会对男性和女性角色做了严格限制,两性特征互不相容,而“双性化”则是指个体的人格中同时融合了男性和女性的特征。美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过于男性化的男孩和过于女性化的女孩,往往在智力、体力和性格发展方面都较为片面,智商、情商也较低。相反,那些兼有“两性之长”的男孩和女孩却大多发展全面,文、理科成绩均较好。双性化教育的理论启发了我,于是我便在教育儿子的过程中进行了有意识的尝试。
儿子蹒跚学步时,就时常与邻居的小女孩一起玩耍。这个时期的孩子完全没有性别意识,在一起玩耍接触中相互模仿,为“双性化”人格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两岁半时,儿子上了幼儿园。一群男孩女孩中,儿子从不划分帮派偏向哪方,简直说得上是“如鱼得水”:男孩喜欢的东西他喜欢,女孩喜欢的东西他也喜欢,兴趣非常广泛。我欣喜地发现,儿子非但没有“女性化”,反而改掉了爱动手打人的坏毛病,学会了宽容与礼让。当有女孩受欺负时,他还会攥紧小拳头向人示威,显示出小小男子汉的威力呢!
再大一些后,周围有许多女孩开始学舞蹈,儿子也想学。不顾众人的反对,我把儿子送到一个舞蹈班学了半年的舞蹈。之所以只学半年,其实还是有所顾虑,因为孩子已经到了性别萌芽期,为了强化他自身的性别意识,只好适可而止。而送儿子去学舞蹈,主要是想鼓励他向异性学习,促进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日趋完美。经过半年的舞蹈训练,儿子身体的协调性、音乐的感受力、动作的节奏感都有了明显进步。
尽管已经尝试了几年的“双性化教育”,但面对“芭比”时,我起初还是有点犹豫。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芭比”抱回去之后,儿子既当爸又当妈,给她讲故事、唱歌、喂奶、洗澡,忙得不亦乐乎。他没有去学女孩子娇滴滴撒娇的样子,只是在细心呵护“宝宝”的过程中寻找乐趣。其实,孩子的性别取向,关键还要靠家长正确的引导,玩具本身是没有性别的,只是成人为其附加了各种性别标签。何况,玩具的多样性可以弥补孩子自身性别中的不足,这与我尝试的“双性化教育”并不矛盾。我很庆幸满足了孩子的愿望,使他在成长中多了一份责任,更多了几分欢乐,而我也因为孩子的快乐而感到快乐。
如今儿子已经上幼儿园大班了,是一个活泼开朗、大方勇敢、细心温和的好孩子,常常受到老师及邻里的交口称赞。虽不敢说这全是“双性化教育”的功劳,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种种双性化教育的尝试都曾给他的性格养成留下养分,引导他一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