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历史

梦情夜星
精选回答

周朝有八百年的江山,为什么感觉西周很少有历史事件记载?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 8687条回答。

目前可以考证西周的历史资料,只有《尚书》、《逸周书》、《诗经》、《周易》、《周语》、《穆天子传》、《世本》、《竹书纪年》这些。

相比西周数百年的历史来说,这几本书并不算多。

而且,其中大部分还是经过历史历代的修改,尤其是汉代系统的编纂,不能肯定在周代这本书究竟记载了多少。

以《尚书》为例,现在很多学者认为实际上是写于战国时期。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原因并不复杂。

第一,西周还是比较原始的社会,对于历史记载没有后来朝代这么重视。

西周虽也有史官,但只是可有可无的角色,主要记录朝中和国中的一些大事。

这些事情记录非常简单,往往一年内只有一两条,寥寥几个字而已。

而后面朝代对于历史记载越来越详细,越来越夸张。

到了明清时代,连皇上日常起居,甚至每天吃了什么,都要详细记录。

第二,文字载体比较落后。

当时肯定是没有纸张的,中国人也不用羊皮卷。

西周时代文字都是写在竹简上,或者青铜器上。

但青铜器不是写,是需要铸造或者雕刻,很少用来记录历史。

而竹简则存在一个腐烂期,尤其在相对湿润的地区,储存一段时间就腐败掉了,反正难以维持几百年时间。

那么,竹简容易腐烂,青铜器则不记录历史,留下来的自然少了。

第三,没有备份意识。

今天四库全书为什么保存的较好?因为全书共抄7部,分别藏于不同的地方。

结果,这7部中仍然有3部被毁,分别毁于太平军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打北京。

西周时代压根不存在文件备份的意识,所有的记录只有一份。

谁都知道,西周战乱很多,周幽王都被杀了,镐京也被摧毁了。

可见,历史记录在历次战乱中,肯定被损毁殆尽,所剩无几了。

第四,被私分了。

西周灭亡时,周贵族纷纷埋象征权力的鼎、簋、盘等铜器后东逃东土。

当时应该还带走了一些历史记录,比如竹简之类。

但这些贵族不是国王,并没有能力长期保存这些东西。

往往二三代以后,这些东西也就被子孙卖的卖,毁的毁,不知去向了。

“为什么西周很少有历史事件记载?”这个说法未必确实吧。

周朝,自公元前1046年起,至前256年秦国灭周止,的确大约800年。

西周,则从前1046到前770年平王东迁止,270多年。

生于前551卒于前479年的孔子说过,夏朝和商朝的资料都太少了,他不敢多加评论,但周朝,他可以评价而且他很赞赏,言外之意,是周朝史实足够清晰丰富。

司马迁写《史记》,专门涉及到周朝的,有《周本纪》和《鲁周公世家》,里面对于西周,也讲得足够详细了。

咱们就只说西周初年周公操作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吧。

一周公,名旦, 周文王的第四子。

他同母兄弟十人,周武王是二哥,管叔是三哥,蔡叔是五弟。

周公,年少即显才能,于是被文王分封至邦周,周公之称由此而来。

周公于文王殁后二年,佐武王东伐殷至孟津。

四年,他和太公望、召公奭佐武王灭殷杀纣,三分商王畿地,封纣子武庚于邶,封管叔于鄘、蔡叔于卫,即所谓“三监”,以监殷民。

克殷二年后,武王重病,遗命周公继承王位。

周公告天请代武王死,告天策文藏于金縢箱。

武王死后,周公立武王幼子通为周成王。

但为应付“天下闻武王崩而叛”的危局,自己一度执政称王。

这一举动,引起王室内部激烈争斗。

管叔、蔡叔散布流言,引起成王怀疑,打开金縢箱看到周公所藏策文后,相信了周公。

之后管、蔡联合武庚起兵反周。

武庚纠集东(鄘)、奄、薄姑、徐戎、淮夷、熊(祝融)、盈(嬴)诸族图谋复国,声势远大周廷。

周公和召公“内弭父兄,外抚诸候”,经过三年东征,平息了三监叛乱。

《尚书.作雒》说,武庚北奔,管叔自杀,蔡叔被囚,熊盈之族十七国、淮夷族九邑被征服。

按《孟子.滕文公》的说法,一共灭了五十国。

周朝西境的河汾之东的唐,策应了叛乱。

周公也将其诛灭。

这三年的战事,是武王灭殷后周公彻底征服殷族及其同盟之族的最大武功,“一战定天下”,从此奠定了周王朝近三百年的域内安定局势。

二平定三监之乱的第二年,周公在宗周实行了两大政策——一是分迁敌人;二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关于分迁敌人。

除在灭纣时曾将殷族一部迁至宗周外,此次所俘获的殷民被迁到洛邑的九毕,又分殷民六族给伯禽封于奄为鲁,分殷民七族给康叔封于沫邑为卫,分怀姓九宗给叔虞封于唐为晋,以殷遗民封殷微子于宋,尚有迁移至陝境荡社的殷遗民。

至此,殷民至少被分割成八大部分。

周公又迁奄、薄姑两族至江南;迁薄姑邻国丰至江北;原在潍水的淮夷迁准永流域;徐戎一部留鲁,一部也迁至淮水流域;熊族迁丹水流域;盈族迁渭水西戎之地。

关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姬姓之族,除伯禽、康叔、叔虞各率族就封外,康叔之子伯髦封鄘;召公长子封燕,次子封邶;封在今山东之姬姓国有滕、郕、极、郜、阳、茅及河北之邢等等。

姜姓之族,太公望之子吕伋封于薄姑为齐;附近姜姓国有纪、鄣、莱、逢等等。

封于殷近畿即今河南境的,有姫、姜诸国;封于鄂北境的,有汉阳诸姫国。

《荀子.儒效》说,周公“立七十ー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总之,姬姜两族,进占了已开化的膏腴或要冲之地,殷及其联盟各族则被赶至落后偏僻地区。

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有计划的、交互错综的民族大迁移。

三周公于执政的第五年,为实现武王遗志,驱使大量殷民营造洛邑,即东都“成周”。

工程至其执政第七年告成。

周公迎成王,到新都举行第一次祀典,并请成王亲政,即史称“周公归政”。

成王则请周公留守洛邑,周公与留在宗周的召公,形成“分陕而治”局面。

“陕”,指陕原,即陕陌,在今河南陕县西南。

自陕以东广大疆城,自此都归周公治理。

三年之后,周公殁于丰。

成王任命周公之子明保到成周掌管“三事四方”。

周公遗言死后葬成周,成王尊其功,将其葬于宗周附近毕地文王墓区内。

前面说到的,是周公代政期间大的作为。

就他对周朝治理方略上的举措,大致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建立了中央王朝分封全境诸侯国的统一天下,被后人称为中国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

周公采用的种种分封措施,加上制订了一套严密的分封制的制度规章,有效地控制了当时的天下。

直到西周末“王纲解纽”(王国维语),才破坏了这空前统一、规模宏大的国家。

二是确立了君位的“父死子承”制度。

殷商实行的实际也是这样的制度,但坚持不好,经常出现兄终弟及现象,形成所谓“一继一及”。

周武王命周公“兄弟相后”,也是想按商规办理。

就当时的危迫形势说,由年长且有经验和才能的周公即位,有其合理性,但引起了管蔡之争,造成新建周王朝极大政治危机。

平息叛乱后,周公很快确认推行“父死子承”制度,保证了王室政权的稳固。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此种制度固亦由时政之所趋,然手定此者实惟周公。

“自是以后,子继之法,遂为百世不易之制矣。

三是确立了完整严密的宗法制度。

周公在殷商原有的“分为大宗小宗”的粗略宗法制基础上,制定了完备严密的宗法制度,以严格规范“父死子承”制和分封制。

概括这套制度的要点,就是——嫡传为大宗,其余子辈为小宗;余子为其后世之祖者称“别子”,又成为大宗,其旁系称“祢”为小宗。

如天子为大宗,诸侯为小宗。

但在诸侯本国内,诸侯为大宗,由其嫡子相传,其余诸子(别子)为大夫者为小宗。

而为别子的大夫,他的嫡系又为大宗;其余子(祢)之子系为小宗,而奉别子嫡系为大宗。

于是,自天子、诸侯、大夫、士递为大宗、小宗,其中只有天子为大宗不変,其余的大宗、小宗是相对的。

由周公创制,后逐步完密的这套宗法,把自天子至士庶都按这一血缘网络严密地“编织”并维系在一起。

非同姓的,通过婚姻,仍靠此套宗法维系。

这种宗法制度,影响了中国几千年。

四是由宗法制度产生有关礼制,主要是丧服礼制和宗庙礼制。

这套制度,也有对殷商的继承,周公根据周族礼俗加以完善,后来的儒家有使之更为严密。

从《尚书.顾命》及一些金文来看,周公已确定了成套的典礼;《尚书.洛诰》中,周公亦强调礼的作用,已认识到了礼对巩固他的政权的重要意义。

其后,自天子、诸侯、卿大夫以至士各阶层所用之礼,都逐渐建立了起来。

五是建立官制。

殷商,从甲骨文,看不出当时的官制,伊尹,也被称为“小臣”。

《尚书.立政》,记载了周公建议亲政的成王,根据需要订定官制。

如机要大臣“任人”等三职;官中之官“虎贲”等七职;府中之官“大都”等七职;侯国之官“司徒”等五职;封疆之官“烝”、“尹”诸职,等等。

这应该是周公、召公分任师、保两个首辅职位之下的西周早期官制。

其中,不少官名见于西周金文。

后来,西周官制又有发展。

六是提出“明徳慎罚”,强化宣传和教育。

《尚书》中,有“八诰”,还有其他篇目,大多是周公在采取重大军事行动,或者处理其他重大事项之前,发布的充分动员、讲述周详的文诰。

这里面,不仅有命令、号召,还提出了他以“德治”为中心的政治哲学思想。

所以,周公反复使用“敬德”、“秉德”、“王惟徳用”等词汇。

在《康诰》、《多方》两篇中提出了“明德慎罚”的总纲领。

这反映出,周公充分吸取了商王朝单纯相信天命和厉行刑戮而终于灭亡的教训。

他的明德思想,总与天命不足恃及民情可畏、必须重视“怀保小民”等观点并行提出;他的慎罚思想,则与必须学习殷代常法但又必须慎用及结合周人的宗法伦理思想并行提出。

这些思想,都深刻影响了后来两千多年封建统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大概是这么多吧。

为何人们往往会对西周的历史事件无感呢?很可能的原因,一是,距离现在的时间太长了,很多事情不为人所知;二是,除了《封神演义》,西周的事情可以戏说的不多,相关的文学文艺作品太少了。

原来 2023-09-03 14:29:14

相关推荐

艺术生集训注意事项有哪些 需要注意什么

艺术生在集训的时候也要同步文化课学习,夯实文化基础。考生在专业课集训期间,文化课千万不要丢,专业课和文化课的学习一定要兼顾。艺术生集训的注意事项一定要选择一个靠谱的培训学校。因为一个好的培训学校,懂得怎么以最快...
展开详情

艺术生什么时候集训好 有必要去集训吗

艺术生集训指的是艺术类学生在完成学业水平测试之后,由学校或自己向学校申请,暂时停掉学校的文化课,到专业的艺术培训学校进行封闭式训练,直到校考结束。美术生集训时间美术生集训,通常从高二下学期开始,5月份开始报名,...
展开详情

提高生物成绩的方法是什么 窍门有哪些

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生物知识记忆。例如DNA的分子结构可简化为“五四三二一”,即五种基本元素、四种基本单位、每种基本单位有三种基本物质、很多基本单位形成两条脱氧核酸链、成为...
展开详情

艺考生集训注意事项 有什么要了解知道的

艺术生集训不要忽略了文化课,作为艺术生必须要做到文化课和专业课双赢,才能被心中理想大学录取,在这期间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文化课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忽略文化课,要一直学习专业课。艺考生集训注意什么学会针对性强化技...
展开详情

投档会参考学考成绩吗 学考成绩有什么用

将成绩符合的学生的档案投给招生院校。这就是投档,投档不参考于学生的其他条件,只参考他的总成绩和志愿。而根据学校的调档比例省教育考试院确定他的投档比例,只要学生的档案被投档,决定他是否被录取的因素就会包含他的学考...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亏贼是什么意思

亏贼的意思是损害。
亏贼,读音为kuī zéi,汉语词语。
出处:《墨子·兼爱下》:“又与今人之贱人,执其兵刃毒药水火,以交相亏贼,此又天下之害也。”
亏(拼音:kuī),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亏”和它的繁体字“虧”原是音义都不同的两个字。简体“亏”原是“于”的异体字,字形、字义关系不详,清代王筠认为是“吁”的本字,假借为动词“往”义,并由此引申出“到达”、“在”、“比”义,进而虚化出一系列介词用法,这些意思后世多写作“于”。“亏”字后来成为“虧”的简化字。
出处:《易·谦卦》:“天道亏盈而益谦。”
例句:《战国策·魏策一》:“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
近义词:损、缺。

什么是标兵

标兵,读作:biāo bīng,意思是:
1、阅兵场上用来标志界线的兵士。泛指群众集会中用来标志某种界线的人。
2、比喻可以作为榜样的人或单位:树立标兵;服务标兵、生产标兵、安全标兵、质量标兵。
出处:
1、明沈德符《野获编·督抚·整饬兵备之始》:“但承平日久,仍如守土之吏,无标兵可练,无军饷可支。”
2、《花月痕》第四十六回:“试问各道节度共带枢部之衔,且有标兵之掌,如何说得不知兵。”
3、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八章:“他杀得性起,不再同刘芳亮等互相照应,率领着自己的标兵追着一股敌人不放。”
造句:
1、他对自己能当选学习标兵感到十分荣耀。
2、王大伯过去是捕猎的能手,现在是野生动物保护的标兵。
3、他的母亲不仅在厂里是生产标兵,在家里也是个好主妇,大家都称赞她精明强干。
4、丘盈盈是我们班当之无愧的学习标兵。
5、我们学校中午都会公布星级达标班级,每到念我们几星的时候,我的心就会七上八下,生怕没有得到了标兵班。

此之谓大丈夫的之意思

“此之谓大丈夫”的“之”是结构助词,不译。出自《富贵不能淫》。
原文节选: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孟子的挖苦是深刻而尖锐的,对公孙衍、张仪之流可以说是深恶痛绝了。遗憾的是,虽然孟子对这种“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已如此痛恨,但两千多年来,这样的“妾妇”却一直生生不已,层出不穷。时至今日,一夫一妻已受法律保护,“妾妇”难存,但“妾妇说”却未必不存,甚或还在大行其道哩。

苏轼哪里人

苏轼是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更可贵的是,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