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因什么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 孙悟空被如来压在了什么山下

心如止水方自安
精选回答

孙悟空为什么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

《西游记》中孙悟空偷蟠桃,盗仙丹,被太上老君施计捉住后关进炼丹炉内烧了七七四十九天,出来后大闹天宫。后来和如来佛祖打赌,如果可以翻过他的手掌,就放了悟空,结果悟空以为一个跟斗到了五指山,却是佛祖的手掌心。于是被佛祖压在五行山下,等待着陪同唐僧取经。

西游记中如来降服孙悟空的过程是怎样的?如来为何将他压在五指山下?-趣历史网

u3000对孙悟空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孙悟空虽然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但这个石头肯定也不会无缘无故就冒出来。所以就有人猜想,难道这块石头是太上老君练出来的么?因为在西游记中能练石头的人也就只有太上老君。其实太上老君的地位在西游记当中设定是有些偏低的,实际上太上老君和如来应该不相上下,而且如来也不太敢得罪太上老君,至于说最后把孙悟空压在五指山下也只是给老君一个面子。

整个大闹天宫最精彩的不是孙悟空有多厉害,而是如来出场,并一只手搞定孙悟空,因为这是整个大闹天宫的高潮,自此如来在大多数读者心中被套上了大神的光环!

孙悟空因什么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 孙悟空被如来压在了什么山下

此问一出,很多读者表示,如来必须尽全力降服孙悟空,毕竟是玉帝亲自下的圣旨,让他过来护驾,如果出现失误,到时候玉帝必定会责怪。

这么分析,一点毛病都没有,结果也很顺利,但是我们观看如来降服孙悟空的过程,或许你就不会这么想了,因为有可疑的地方太多了。

如来对付孙悟空时,最开始是和孙悟空进行口水战,告诉孙悟空让他皈依佛门,并且告诉孙悟空天庭没你想的那么简单,但孙悟空不听,最后如来叹息了一句:“可惜了你的本来面目。”

其实这个时候,如来就已经给了孙悟空一个机会,意思也很明确,如果你愿意跟着我混,我保你没事,但如果你执迷不悟,硬是要夺玉帝尊位,可是我又奉了圣旨,就只能将你擒拿,但这样就可惜了你的本来面目。

结果大家都很清楚,如来把孙悟空骗上了手掌,使用了掌中佛国的法术,将孙悟空给压在了五行山下,到了这个时候,如来还是想给孙悟空一个机会,为何这么说?

大家看原著中,如来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后的一句记载:“如来佛祖殄灭了妖猴,即唤阿傩、迦叶同转西方极乐世界。”

通过这句话可以知道,如来在降服完孙悟空后,做的第一件事是直接回西天,众所周知,孙悟空之所以能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靠的并不是五行山本身有多厉害,而是靠五行山上的六字真言。

那这六字真言是啥时候放的呢?是在玉帝请如来吃完饭后才放上去的,那为什么要放呢?因为五行山压根就压不住孙悟空。

那如来知不知道五行山压不住孙悟空呢?答案是肯定知道,因为如来在和孙悟空对话时,已经用慧眼观看了孙悟空的一切,知道了他的本来面目,自然就知道他的力气有多大。

这么一看,如来降服完孙悟空不用六字真言镇山,而是直接想回西天,就这么一个细节,再加上上面的一点,结合在一起,可以断定,如来压根就没有打算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如来为何不愿意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呢?他难道不怕得罪玉帝吗?答案是怕,但是如来更怕得罪另外一位大神,那这位大神又是谁呢?

他就是三清之一的太上老君,有读者就更加看不懂了,如来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和太上老君并没有太多的关系,为何却忌讳太上老君呢?

其实这就要对西游记更深一层的剖析,在西游记中,太上老君和孙悟空有着扯不断的关系,比如:八卦炉里让孙悟空成功逃脱、孙悟空偷吃老君仙丹炼成金刚不坏之身、孙悟空金箍棒是太上老君的、太上老君是全西游记唯一记载能练就石头的神仙。

把这些事情结合一起,孙悟空的生命极有可能是太上老君早就的,如来在和孙悟空对话时,正好用慧眼观看了孙悟空的一举一动,发现了太上老君和他的关系,所以才说了,可惜了你的本来面目。

太上老君有多厉害就不用多讲了,身份比玉帝还要高,如来肯定得罪不起,所以如来才会在降服孙悟空时,不断给孙悟空机会,可最后都是以失败而告终。

总而言之,大闹天宫时如来压根就不想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原因也在上面,因为如来不想得罪太上老君这位大神。

孙悟空是怎么被压在五指山下的?

孙悟空是天生石卵化育而来,出生以来,访名师,强销生死薄,闹龙宫得金箍棒,大闹天宫,自封齐天大圣,偷吃蟠桃金丹,犯下无限罪孽,天庭诸神众仙无不想置孙悟空死地而后快,孙悟空桀骜不训,心高气傲,在被压五行山之前,自认为天地间无敌,谁也不放在眼里。天地间原本不存在此等英雄,以一己之力而挑战整个天庭,犯了众怒,是注定要失败的,压于五行山之前的孙悟空是野蛮的,狂妄自大的。如来以一个长者的口吻,微笑着和孙悟空打赌,其实是暗中助了孙悟空一把,把他压于五行山下,“待他灾愆满日,自有人救他”。他要把一个桀骜不训、野蛮的孙悟空,这“天地精华”所生灵猴,培养成有用之才,别再瞎胡闹,压于五行山下,是养其心情,使之悔过。也是想让其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给他点厉害看看,让他知道“佛法无边”,他还需要修行,很多事情不是有力气,能打打杀杀就能解决问题的。

孙悟空在五行山下的五百年是其生命的第二次孕育过程,是五行山给予了他生命的延续,是其日后成佛的必须锻造过程。悟空出来后仅十三年后就成为斗战胜佛,离不开五行山下其心性的磨寂。在五行山下的五百年,悟空感觉到了自己的渺小,自己的无力。以悟空移山架海的本领,本可以把五行山掀翻,可小小的六字真言的帖子就使山生根合缝。悟空对此可说是一无所知。第二次出世的孙悟空不再狂妄自大,遇到宝贝不敢主动往里钻,少吃了不吃亏,所以说是五行山成就了斗战胜佛。

为什么孙悟空会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

相信看过西游记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一个疑惑,为什么孙悟空神通广大,法力无边,还会无缘无故被压在五行山下。主要就是孙悟空在那个时候太过于嚣张了,大闹天空所以才会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

我们都知道孙悟空它是一个本事高强的人,尤其在后来保护唐三藏西天取经,更加是成为了我们心中大英雄,可是在他还没有跟随唐三藏之前,他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妖魔。天地万物都有它的规定,反思要打破这些规则的人,往往都不会有一个好下场的。孙悟空那个时候去东海龙宫,强行拿取定海神针犯了错误,这个时候东海龙王就上告天庭,玉皇大帝派天兵天将下凡去捉拿孙悟空。

因为孙悟空的法力太过于高强了,没有人能够把他打败,所以天庭才会招安,封了他一个弼马温的职位。孙悟空当时并知道,弼马温其实就是一个养马的官职,还非常得开心,当后来他从天蓬元帅的口中知道了这件事情,他就大发雷霆,又下凡去了。并且自称齐天大圣,这个名称是犯了大忌,一只猴子怎么能够与天平齐呢?不过玉帝也拿他没有办法,最后还是让太白金星下凡请他去天庭做齐大圣。

后来因为孙悟空没有被邀请参加蟠桃会,他感觉到自己被羞辱了,就大闹天空,天庭没有人能够打得过他。正所谓邪不压正,最后就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

孙悟空因为什么被赶下五行山

孙悟空去抢龙宫,闯地府,后不满天庭招安,面对天庭威压,打上天宫,后被镇压五指山下。

《西游记》中,孙悟空去东海龙宫抢了金箍棒,又去地府强销生死簿。龙王、阎君去天庭告状,玉帝把孙悟空召入天庭,授他做弼马温。孙悟空嫌官小,打回花果山,自称“齐天大圣”。玉帝派天兵天将捉拿孙悟空,却没有成功,便让孙悟空管理蟠桃园。

孙悟空因王母没请他去参加蟠桃宴便偷吃蟠桃,毁了王母的蟠桃宴,逃后又偷吃了太上老君的金丹后返回花果山。玉帝大怒再派李天王率天兵捉拿;观音菩萨举荐二郎真君助战;太上老君在旁使暗器帮助,最后悟空被擒。

悟空被刀砍斧剁、火烧雷击,甚至置丹炉锻炼七七四十九日,依然无事,还在天宫大打出手。最后还是玉帝下令请来如来佛祖,才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

评价

以神话形式反映了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尖锐的冲突与斗争,通过孙悟空闹龙宫、反天庭的故事,比较集中而突出地表现了孙悟空敢做敢当、机智乐观、大胆反抗天威神权的无畏精神和斗争性格。

孙悟空为何被压在五行山下?

因为他四处闹事,得罪了天庭的神仙,被如来佛祖关在了五行山下。孙悟空是大家熟知的大师兄,他是西天取经队伍的主要武力输出,任务是降妖除魔保护唐僧。然而孙悟空在加入取经队伍以前,曾在五行山下被压了几百年,唐僧路过才将孙悟空放了出来。孙悟空是因为骄躁自大、目中无人、做事轻狂,才被更厉害的如来佛祖制服。

1.为求不死而修仙。

孙悟空原本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猴子,他一开始留在花果山,与其他猴子们一起玩闹享乐。而悠闲的日子,被一只老死的猴子给打破了。其他猴子吓了一跳,又接着做自己的事情了。孙悟空比其他猴子有灵性,他觉得自己总有一天也会死去,因此决定去找神仙求道。他自己下山,终于找到了菩提祖师,还学到了一身本领。

2.得道后,大闹三界。

孙悟空因什么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 孙悟空被如来压在了什么山下

孙悟空从一只小小的猴子,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法力高强的妖怪,他一下子膨胀了。不止不满足于自己的法力,他还来到了地府,撕毁了生死簿,跑到了龙宫,抢走了如意金箍棒,还在凡间自立为王,为自己取了个“齐天大圣”的称号。玉帝原本想要处罚这个猴子,在太白金星的劝阻下,玉帝将孙悟空被升为了仙官,留在天宫。

孙悟空闹了很多事,却没有受到惩罚,还得了仙官的职位。他一点都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多么大的祸事,因此在天宫的时候,也没有改掉狂傲的毛病。依旧我行我素,后来更是偷吃太上老君的仙丹,大闹蟠桃园,与仙界神仙斗法。玉帝手下的天兵天将制不住孙悟空,连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也拿孙悟空没办法。不得已之下,玉帝只好去找救兵。

3.斗法失败,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

玉帝找的救兵就是隔壁佛教的如来佛祖。如来佛祖一来便与孙悟空打赌斗法,孙悟空很是狂傲,轻易答应,最后斗法失败,没有逃出如来佛祖的手心。最终孙悟空猝不及防地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这一压就超过了500年,直到唐僧取经才放出来。

总的来说,孙悟空是因为太过自大,大闹天宫,最终被如来佛祖降服,才不得不在五行山下悔过。

孙悟空因什么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 孙悟空被如来压在了什么山下

清雅淡然 2024-05-02 14:55:11

相关推荐

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几个时期

雨果1802年2月26日出生于法国东部城市贝桑松,出生6周后,雨果随父母到处奔波。雨果幼时便显露出极高的文学天赋,后来的创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几个时期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创作...
展开详情

游鉴湖秦观原文翻译

宋朝是文学作品发展的高峰时期,有很多文人留下了不少经典的作品。比如说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秦观等一大批优秀的诗词作家,都有脍炙人口的作品。游鉴湖秦观原文翻译游鉴湖[宋]秦观画舫珠帘出缭墙,天风吹到芰荷乡。水光入...
展开详情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一部什么小说

歌德1749年8月28日出生于法兰克福镇的一个富裕家庭。小时候歌德的父亲非常严肃,相反,母亲用不同于父亲的温柔母爱来安慰、保护着歌德、鼓励和引导他的学习兴趣,努力培养歌德正确理解文学的能力。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展开详情

马致远元杂剧代表作

马致远,元代著名的文人代表,号东篱,常被称为马东篱,他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的作品风格典雅,语言精妙,他的作品在元代时期就很有名气,广受人们的喜爱。马致远的戏曲作品以神仙道化作品为主,故他有“马神仙”...
展开详情

李清照早期词风是什么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其作品多为婉约风格,属于婉约派代表词人。她有“婉约之词宗”之称,开创了重要的词体“易安体”,该词体对词坛影响深远。李清照是文学史上有名的天才女作家,被称为“千古第一才女”,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汝只患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己知翻译

“汝只患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己知”的翻译是你只需要担心自己能否自立,不要担心别人不懂你。
该句话出自晚张之洞所写的《诫子书》。
节选内容:汝之前途,正亦未有限量,国家正在用武之秋,汝纵患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己知。志之志之,勿忘勿忘。
译文:你的前程,正可谓不可限量,国家正是在用兵的时候,你只需担心自己不能够成才,不需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记住记住,别忘别忘。
思想:《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工夫,最忌荒唐险躁。

志存高远的前面是什么

原句为“志当存高远”,前面是“夫”。出自《勉侄书》:“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美趣?何患于不济?”
译文:
一个人的志向应当保持高尚远大,仰慕先贤人物,断绝情欲,不凝滞于物,使贤者的志向高高地有所保存,诚恳地有所感受,能屈能伸,抛弃琐碎的东西,广泛地向他人咨询、学习,除去狭隘、悭吝,这样即使未得升迁,又何损于自己美好情趣?何愁理想不能实现?如果意志不坚定,意气不昂扬,徒然随众附和,沉溺于习俗私情,碌碌无为,就将继续伏匿于凡庸人之中,终究不免于卑下的地位。
《勉侄书》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为勉励侄子诸葛恪而作。全文虽87字,字字珠玑,却包含着对侄子诸葛恪的种种期盼,并演变出志存高远一词。

望天门山把什么比作什么

《望天门山》诗中“天门中断楚江开”用了奇妙的比喻,把天门山比作打开的天门。
原文: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
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
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望天门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年)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显示了一种动态美。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动静虚实,相映成趣,并能化静为动,化动为静,表现出一种新鲜的意趣。

山居秋暝古诗翻译20个字

《山居秋暝》古诗翻译: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译文: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