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之以学为贵

文竹青青有风范
精选回答

古代的科举状元是几品官?

状元,就是科举考试的第一名,是在最后一次考试(唐是省试,宋后殿试)中,取得的进士第一名,也称鼎元、殿元。

状元,不是官职,是考试成绩的荣誉。

有文科状元、武科状元之分。

文状元考试成绩无论怎么牛,一般不能马上去地方担任实职,需一步步历练。

一开始,状元普遍进翰林院。

翰林院是皇帝秘书机构,各朝作用大同小异。

翰林院修撰,从六品,职责是掌修国史、修实录、记载皇帝言行、讲经史,以及起草典礼文稿。

任职翰林院,因是天子近臣,加上状元的光环,一二十年大多都能混到三品左右,如果真有能力、家族背景、皇帝喜欢,以及运气等因素,可以做到尚书、或进入内阁。

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是正七品,就是口头常说的"芝麻官";其余进士考试合格者,进翰林院,称庶吉士。

状元、进士,一般要等三年后,考试合格者,部分可以安排到各部或地方任职。

武状元开始于中唐,风行于南宋。

一般从六品“校”干起,相当于如今的正营或副团清初,武一甲进士授副将、参将;二、三甲进士授守备;武状元榜眼、探花授一、二等侍卫等。

状元不是官,只是科举考试中最后一场殿试第一名的称号而已,只能说是一种当官的资格,至于究竟几品官,历朝历代不一样。

基本是唐九品、宋八品,明清从六品。

科举制度,始创于隋代,兴于唐代。

唐朝正式将第一名称为状元。

但是注意,与后世的单一制不同,唐朝科举分很多种,有常科(制度化的科举)和制科(皇帝特旨选才)之分。

常科中,又有几十种分类,其中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属于常见的,极其复杂。

又以秀才、明经、进士三科为主。

秀才科考方略策,相当难,而且州的长官就要受处分,最后导致秀才科无人问津,到了明清沦为生员的代名词。

明经科考儒家经典,最容易。

进士科介于二者之间,考时务策,比明经科的死记硬背更有含金量。

那状元授予什么官职呢?其实常科状元没有任何优势。

所有通过这几个科的士子,还需要经过吏部的考试,叫做选试,才可以正式当官。

之前的状元也好,最后一名压线通过的也好,区别不大。

选试结束会给个等第,比如秀才科上上第授正八品上官职,明经科的上上第授从八品下官职,而进士、明法两科,甲第授从九品上;乙第授从九品下。

另外,唐朝在常科之外还有制科,这种科举考上是直接授予官职的,不用再经过吏部选试。

制举及第,原来没有出身和官职的,一般授从九品上阶或下阶的县尉,也有授给正九品下阶太子校书的。

进士及第一般均为从九品下阶,制科起家比进士高一至二阶。

原有官职的,可以升官,成绩特优的,可以升三至四阶。

连续参加,连续登科者,可以迅速升迁,很快就可以做到五品高官。

比如唐玄宗时的宰相张说,就是武周时期制科的状元。

还有著名诗人王维、书法家柳公权、名相武元衡,都曾在不同科中获得过第一。

然后说说宋代。

宋朝对唐朝的科举制度有一个典型的改进就是通过科举考试后不用再经过吏部选试,可以直接当官。

而且宋代明确了乡试、省试(不是现在的地方省,而是中央机构尚书省)、殿试三级科举。

并设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一甲三人,第一称状元、第二称榜眼、第三称探花。

这套体系也被后世沿用。

不同于唐朝状元也只能做个九品官。

宋朝比较尊重读书人,从太宗起,殿试结果一公布,即以将作监丞(正八品上)或大理评事(正八品)作为状元的入仕起点,一般进士的入仕的官阶也相应提高。

而且在宋朝,进士科地位正式高于明经科,并且状元会被派往大州担任通判,三年后新科状元产生,上科状元即刻回朝任职,从此官运亨通。

宋朝状元也是人才辈出,比如北宋名相吕蒙正、词人黄裳(金庸小说中那个九阴真经作者)、南宋理学大家陈亮、著名词人张孝祥,当然最著名的莫过于一身正气的文天祥了。

元朝,因为蒙古人不重视读书人,科举制度一度受挫。

长期不开科举,仁宗时开了也多是走走形式,很多还被蒙古人色目人把持,授官也比较随意。

明清两朝,科举制度进一步规范化。

更是从制度上直接规定了状元、榜眼、探花所应被授予的官职。

明清规定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

其余进士,优异者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其他发往外地做些小官。

庶吉士不是一种正式官职,而类似于实习,一届三年,年满谓之“散馆”,要进行考核,考核优异者留在翰林院授予正七品编修或从七品检讨,成为正式翰林。

其余外放到各部和地方任职。

明清两代,翰林往往能够步步高升。

明代内阁、清代南书房、军机处常常从翰林中选拔优秀官员入值,进入最高决策曾。

而状元作为翰林院编撰,更是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明清状元,著名的明朝有文学家杨慎、王阳明之父王华、明末内阁首辅周延儒等人;清朝有乾隆朝文华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四库全书总裁于敏中、扳倒和珅的嘉庆朝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王杰、同治国丈崇绮、清末名臣同治光绪帝师翁同龢、清末实业家张謇等。

此外,还有一种武举,始创于武则天时代,也需要考核文试,如兵书战策等,其他刀枪骑射等,历朝历代各不相同。

直到清朝才对武举授官有了明文规定。

顺治三年开始规定武状元授正三品的参将,武榜眼授从三品的游击,武探花授正四品的都司。

二甲授正五品的守备,三甲授从五品的署守备。

康熙年间改为一半授营职,是直接带兵的官,另一半授卫职,是皇帝的宫廷侍卫。

雍正开始正式规定,武状元授御前一等侍卫(正三品),武榜眼、探花授二等侍卫(正四品)。

再从二甲中选头十名,授三等侍卫(正五品)。

其余全在兵部注册授于守备等营职。

此后大体不变。

凉城故人 2023-09-03 14:28:51

相关推荐

提高生物成绩的方法是什么 窍门有哪些

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生物知识记忆。例如DNA的分子结构可简化为“五四三二一”,即五种基本元素、四种基本单位、每种基本单位有三种基本物质、很多基本单位形成两条脱氧核酸链、成为...
展开详情

艺术生什么时候集训好 有必要去集训吗

艺术生集训指的是艺术类学生在完成学业水平测试之后,由学校或自己向学校申请,暂时停掉学校的文化课,到专业的艺术培训学校进行封闭式训练,直到校考结束。美术生集训时间美术生集训,通常从高二下学期开始,5月份开始报名,...
展开详情

艺术生集训注意事项有哪些 需要注意什么

艺术生在集训的时候也要同步文化课学习,夯实文化基础。考生在专业课集训期间,文化课千万不要丢,专业课和文化课的学习一定要兼顾。艺术生集训的注意事项一定要选择一个靠谱的培训学校。因为一个好的培训学校,懂得怎么以最快...
展开详情

艺考生集训注意事项 有什么要了解知道的

艺术生集训不要忽略了文化课,作为艺术生必须要做到文化课和专业课双赢,才能被心中理想大学录取,在这期间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文化课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忽略文化课,要一直学习专业课。艺考生集训注意什么学会针对性强化技...
展开详情

投档会参考学考成绩吗 学考成绩有什么用

将成绩符合的学生的档案投给招生院校。这就是投档,投档不参考于学生的其他条件,只参考他的总成绩和志愿。而根据学校的调档比例省教育考试院确定他的投档比例,只要学生的档案被投档,决定他是否被录取的因素就会包含他的学考...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周亚夫细柳军的翻译

《周亚夫细柳军》的翻译: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委派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匈奴侵扰。
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直接驱车而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接。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月,戒备森严。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将要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在这种情况下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
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感叹地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的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至于周亚夫,难道能够侵犯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
文章重在刻画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但直接描写周亚夫的地方并不多,而是把大量笔墨用在霸上、棘门军与细柳军的对比上,用在描写细柳军的严明军纪上。这些侧面描写有力地烘托了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文中周亚夫“真将军”的风范是通过多次对比体现的。通过汉文帝慰劳守军的故事,表现了周亚夫的忠于职守和治军严明。先写汉文帝到霸上和棘门军营的情况,与后面写汉文帝在细柳军营遇到的情况作对比,突现细柳军营军纪严明。

现代汉语词汇中占绝大多数的是

现代汉语词汇中占绝大多数的是双音节词,是两个或者三个以上的音节组成的词,就是这些个音节共同组成一定的意义。音节是构成语音序列的单位,也是语音中最自然的语音结构单位。
音节中只含一个元音的,只由一个音节构成的词称为单音节。类似地,由三个音节构成的词称为三音节词。另外,多音节词这一术语既可以指由三个以上音节构成的词,也可以指由一个以上音节构成的词。

陡是什么意思

陡的意思:本义:坡度很大,近于垂直。引申指突然。又用作姓。
陡,汉语汉字,拼音是dǒu。从阜,走声。山势峻峭难以行走是陡之范式。
出处:《集韵》:陡,峻立也。
例句:
1、《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塞者凿之,陡者级之。
2、元·王实甫《西厢记》:曾经消瘦,每遍犹闲,这番最陡。
常用词组:陡壁、陡变、陡跌、陡度、陡峻、陡坡、陡峭、陡然、陡削、陡崖。

和硕亲王和亲王区别

和硕亲王和亲王区别:
1、和硕亲王简称亲王,清朝宗室和蒙古外藩中内扎萨克蒙古爵位的第一等爵。宗室唯皇子、皇兄弟可以获得此爵位。在外扎萨克蒙古中为第二等爵位,仅次于“汗”。根据清乾隆《大清会典则例》卷五十一《户部·俸饷》所示,亲王岁银一万两,岁米五千石。
世袭罔替的王爷有礼、睿、豫、肃、郑、庄、怡、恭、醇、庆这十位亲王和顺承郡王、克勤郡王。亲王和郡王世袭罔替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级别是一样,但是后代的袭爵待遇不一样。 满清皇室爵位是这样的: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2、亲王是中国爵位制度中王爵的第一等,是中国古代皇室贵族中地位仅次于皇帝的高级爵位。亲王的正妻为亲王妃(汉朝称为王后),地位视同皇帝最高等的妾室贵妃或皇贵妃,亲王的嫡长子立为世子,诸子封为郡王,亲王可世袭。亲王的嫡母为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生母如为妃嫔,则视亲王封号尊封为某王太妃或某国太妃(汉朝称为王太后),随亲王就藩封国,无子的妃嫔仅可尊封为皇太妃。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