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读刘勰与《文心雕龙》报告

点颗许愿烟 范文 报告范文
精选回答

浅读刘勰与《文心雕龙》报告本文简介:浅读刘勰与《文心雕龙》报告前言:中国古代文学有两大显学,一个是红学,一个是龙学。我们知道:《红楼梦》讲“情”,《文心雕龙》讲“理”;红学研究曹雪芹,龙学研究刘勰。曹雪芹和刘勰,他俩有着相似的出身,人生也都比较凄凉,曹雪芹“举家食粥”,刘勰“家贫不娶”。然而,他们两位可能做梦都想不到:自己留下的著作,

浅读刘勰与《文心雕龙》报告本文内容:

浅读刘勰与《文心雕龙》报告

前言:

中国古代文学有两大显学,一个是红学,一个是龙学。我们知道:《红楼梦》讲“情”,《文心雕龙》讲“理”;红学研究曹雪芹,龙学研究刘勰。曹雪芹和刘勰,他俩有着相似的出身,人生也都比较凄凉,曹雪芹“举家食粥”,刘勰“家贫不娶”。然而,他们两位可能做梦都想不到:自己留下的著作,竟成了不少后人的饭碗和知本。在我们中国,还有国外,很多人都以研究《红楼梦》和《文心雕龙》谋生并以此为荣。

《文心雕龙》是一部空前绝后的文艺理论巨著。至今中外文艺理论界还没有哪一部著作可以与之媲美。它全面总结和阐释了文学原理、文体、创作、批评等问题,“体大而虑周”,论述精辟,是中国文艺批评最权威的典范论著。目前,专事研究其理论体系的“龙学”正日益兴盛。

一、

刘勰生平:可慨!

范文澜先生的《文心雕龙注》在《序志》篇的注释里面谈及刘勰生平的时候曾说到这么一句话:

所惜本传简略,文集亡逸,如此贤哲,竟不能确知其生卒,可慨也已。

就是说刘勰的传记非常简略,令人不由得感慨系之。周振甫所著《文心雕龙今译》一书在开头部分全文收录了《梁书·刘勰传》,他写道:那么伟大的一位文论家,仅有400多字的传记,何等的单薄啊!

[1]而且,他本有的传行于世的文集在唐初就已经不幸遗失了,现在我们仅知道他的《文心雕龙》和两篇有关佛教的论文,即《灭惑论》和《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像这么伟大的圣贤之人,我们现在却不能确切地知道她的生平,而只能根据已有的材料进行推断,不能不让人深感遗憾和惋惜.

(一)

青年时代——家贫不婚娶,依沙门僧祐

《梁书·刘勰传》云:

刘勰,字彦和,东莞莒人。祖灵真,宋司空秀之弟也。父尚,越骑校尉。

勰早孤,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依沙门僧祐,与之居处,积十余年,遂博通经论,因区别部类,录而序之。今定林寺经藏,勰所定也。

刘勰的祖父灵真,与刘宋时代的雍州刺史刘秀之是兄弟,刘灵真的生平无可考,其子刘尚,即是刘勰的父亲。曾为越骑校尉,倘据《颜氏家训·涉务》篇所言“南渡士族至八九世末有刀田,悉资俸禄而食”之语,则这“越骑校尉”亦似是食禄用的虚衔,所以刘勰这一系应算是京口刘氏一族中较为落寞的一家。[2]这里说他“早孤”,是说他尚未成年,刘尚便已亡故了。刘尚挂个虚衔,多少还有俸禄可支,及其死后,生活便发生了问题。但刘勰不谋别的出路,独找定林寺的和尚僧祐投靠,这里面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此“家贫不婚娶”五字,须分开来看:如果是无力婚娶,可能是为着家贫;如果是不愿婚娶,便不是仅为着家贫而已。以刘氏家世,纵因贫困不能与当代显贵的子女结亲,但以一个笃志好学的士人,应该不难求得淑女,而其问题也许在于刘勰个性本即无意成家。

杨明照先生认为刘勰“不婚娶”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家境的艰难,而是由于刘勰信佛,杨先生在他的《文心雕龙校注拾遗》一书中指出:

然则舍人之不婚娶者,必别有故,一言以蔽之,曰信佛。[3]

这种分析也是颇有些道理的,杨先生说刘勰年轻的时候固然穷苦,但是他一进入梁代就开始做官了,虽然此时已年过四十,但还是可以娶媳妇的呀,高既不成,低亦可就吧!那他为什么不婚娶呢?这恐怕就与刘勰信佛不无关系了。

范文澜先生认为刘勰不结婚的原因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孝”,刘勰的父亲早逝,母亲也在他二十岁左右的时候去世了。按照古礼,刘勰需要丁忧三年,三年过后就二十三四了。正值此时,定林寺的著名佛学大师僧祐开始传法讲佛,招募弟子。刘勰便在母亲的孝期结束后进了定林寺去投靠僧祐,成了高僧的得力助手,刘勰在定林寺里面一待就是十多年,既然在定林寺里面,那当然就不能结婚啦。等他从定林寺出来的时候,已经三十多岁。之后,因夜梦孔子,他决定写作《文心雕龙》,并因此又耗费了四年的时间,待到三十七八岁,刘勰的《文心雕龙》倒是写就了,但他却把最佳择偶时间错过了,打了一辈子的光棍!

刘勰为什么要“依沙门僧祐“呢?南朝的寺庙对于当时的刘勰至少可以解决三大问题:一是温饱问题,二是读书问题,三是就业问题。刘勰到定林寺依投僧祐,可以避租课避徭役,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还有一份不错的工作,更为重要的是,定林寺有相当多的藏书可供刘勰借阅,有很多学问满腹的高僧和同门可资请教与切磋。此外,南朝从皇帝到王公大臣,从文士到武将,信佛者众多,达官贵人、鸿儒俊彦经常出入寺庙,出身寒门又胸怀大志的刘勰当然希望能在定林寺结识达官显贵,为自己日后的仕途做好铺垫,打下基础。他在《程器》篇的结论说:

是以君子藏器,待时而动。发挥事业,固宜蓄素以弸中,散采以彪外,楩楠其质,豫章其干;攡文必在纬军国,负重必在任栋梁,穷则独善以垂文,达则奉时以骋绩。若此文人,应《梓材》之士矣。

从中可知他虽寄于僧家,若有机缘仍要进入仕途。

(二)

负书候车——干之于车前,状若货鬻者

在中国文学史上,“负书候车”是个很有名的典故,讲的就是刘勰。《梁书·刘勰传》云:

初,勰撰《文心雕龙》五十篇,论古今文体,引而次之……既成,未为时流所称。勰自重其文,欲取定于沈约。约时贵盛,无由自达,

乃负其书,候约出,干之于车前,状若货鬻者。约便命取读,大重之,谓为深得

文理,常陈诸几案。

刘勰写就《文心雕龙》之后,并没有被当时的名流看重和称道,仍然是个无名之辈,泯然于大众之中。大家知道,西晋有位才华横溢的大文学家叫做左思,出身寒门,诗写得很棒,就是湮没无闻,不为人知。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的窘境,左思就去请当时的权贵和名流皇甫谧为自己历时十载创作的《三都赋》作了篇序。美文加上名人推介,使得《三都赋》即刻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轰动,一时间“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左思也就借助于皇甫谧而一举成名,成为当时文坛上的一颗新星。刘勰对这一文坛掌故自然烂熟。大概受到了“洛阳纸贵”的启发,为了谋取一定的功名和地位,刘勰决定用《文心雕龙》作为敲门砖来求得梁武帝的开国元勋、当时的文坛领袖沈约的赏识和提拔。可是,当时的沈约位高权重,不是一般人想见就能见到的,更何况刘勰还是一介寒士,根本就没有资格去拜会沈约。南朝中兴元年(公元501年)的一天,刘勰将《文心雕龙》的书稿装在一个布袋子里面,自己就背着这个袋子,守候在沈府的大门口,沈约出来后,他便不失时机地拦车求见,向沈约推荐自己的著作,整个看着就像一个书商贩子搞推销似的。沈约把书带回阅读后,为之赞不绝口,《文心雕龙》成了沈约的案头常备书。《文心雕龙》很快流传开来,刘勰也因受到沈约的器重而声名鹊起,他的人生开始出现转机。

梁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刘勰被朝廷启用,授予奉朝请等职务,后来又在昭明太子萧统的东宫担任了东宫通事舍人,与昭明太子结为忘年之交,参与了《昭明文选》的编选工作。我们通过《梁书·刘勰传》来看看他的任职简历:

天监初,起家奉朝请、中军临川王宏引兼记室,迁车骑仓曹参军。出为太末令,政有清绩。除仁威南康王记室,兼东宫通事舍人。时七庙飨荐已用蔬果,而二郊农社犹有牺牲。勰乃表言二郊宜与七庙同改,诏付尚书议,依勰所陈。迁步兵校尉,兼舍人如故。昭明太子好文学,深爱接之。

(三)

暮年时期——燔鬓发自誓,未期而卒

天监十七年(公元518年)五月,刘勰的恩师僧祐在建初寺去世,享年七十四岁,僧祐的弟子正度为他立碑颂德,刘勰则因为善为文章,“长于佛理”而接下了撰制碑文的重任。《梁书·刘勰传》云:

然勰为文长于佛理,京师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请勰制文。有敕与慧震沙门于定林寺撰经证,功毕,遂启求出家,先燔鬓发以自誓,敕许之。

乃于寺变服,改名慧地。未期而卒。文集行于世。

僧祐去世以后,皇帝下令让刘勰回到定林寺和慧震和尚一块编撰佛经。这样,刘勰再次来到定林寺,花了两年的时间去整理佛经,事成之后,刘勰主动地请求皇帝允许他出家,而且,在皇帝还没批准的时候,他自己就先烧去鬓发,发誓出家。后来,皇帝同意了,于是刘勰便在定林寺变服为僧,改名叫做慧地,皈依佛门不到一年就辞别人世了!

总的来说,刘勰的一生都是很孤独很寂寞的,李建中教授认为刘勰是生活在三个世界里的:文的世界、儒的世界和佛的世界。[4]年轻的刘勰在寒冷的定林寺里面,暮鼓晨钟,青灯古卷,笔耕不辍,辛辛苦苦了三四年写成的《文心雕龙》却很久不被世人看重,他在文的世界里很孤独;后来,好不容易因为《文心雕龙》写得好,受到沈约的器重而出来做官,在仕途上前前后后奋斗了二十来年,虽“政有清绩”,却怀才不遇,难于跻身高位,儒的世界里他很寂寞;在佛的世界里就更加孤寂了,刘勰始于沙门,终于沙门,晚年削发为僧,皈依佛门,最后在定林寺孤寂地死去,终年约56岁。

二、

时代背景

刘勰著述《文心雕龙》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他生活在一个社会思想极为开放,文学创作极为繁荣的时代。东汉以后,中国进入了历史上空前的大分裂、大***、大融合的时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尖锐复杂,两汉“独尊儒术”的思想受到极大的冲击。佛教开始传人并很快盛行,道家思想以蓬勃之势复苏,“谈玄”和向大自然寻求生命真谛的思想成为席卷全国的社会思潮。哲学逻辑思想的大解放对文学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文人们冲破了儒家倡导的“原道、征圣、宗经”的文学观的束缚,抛开汉儒死守章句、图解经义的作法,大胆地抒写情性,反映现实,歌咏自然。自三曹等百余名作家的积极写作,开创了“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的建安文学之后,一直到南北朝,诗文创作长盛不衰。这时期,朝廷也开始承认文学的独立地位,封建帝王和大批士族官僚也加入了创作的行列。魏文帝曹丕就是大家熟知的文学家,他不仅创作了大量诗文,而且还写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第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典论·论文》。宋文帝时设置了专门的文学机构“文学馆”,与原有的儒、道、史三馆并列。宋明帝时设总明观,分为儒、道、文、史、阴阳五部。由于几代帝王的爱好和提倡,南朝连初识字的儿童都拼命地做起诗来。士族文人中甚至出现了“家家有制,人人有集”的盛况。

文学创作的繁荣,大量作品的产生,不免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现象,这就需要文学批评去进行鉴赏和甄别,来指导创作和引导阅读。一些知识分子就着手品评诗文的工作,大量文艺批评论著应运而生。然而,由于此时旧的文学观刚刚被打破,新的文学理论体系还没有建立,在当时的文艺批评中,虽然也有《文章流别论》这样的佳作,但更多的评论著作则没有准则,只是各随好恶地任意立论,造成文学批评中的高下颠倒,黑白不分的混乱状况。为了澄清当时文学批评中的混乱局面,使文学批评真正起到指导创作、引导阅读的作用,社会迫切需要“批评的批评”——科学的、权威性的文艺理论体系的产生。

三、《文心雕龙》的主导思想

刘勰的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同时也吸收了道家思想,魏晋玄学、佛家思想。

(一)

文师周礼

《原道》篇指出:“道沿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刘勰把儒家的经典当作文章的典范,所以他认为讨论文学首先要向儒家圣人学习。儒家的经典在刘勰思想中有什么地位?刘勰又是怎样把自己的儒家理想和论文结合起来的?首先看《序志》篇第二自然段:

予生七龄,乃梦彩云若锦,则攀而采之。齿在逾立,则尝夜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旦而寤,乃怡然而喜,大哉!圣人之难见哉,乃小子之垂梦欤!自生人以来,未有如夫子者也。

他七岁时“梦彩云若锦,则攀而采之”。一个七岁的小孩,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了憧憬,用通俗的话说:前程似锦。对年幼的刘勰来讲,似锦的前程是什么样的呢?是去做官,是成为一个大文人,还是做和尚最后达到主持的地位?这些都不清楚,像一张没显影的底片,很模糊,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样的。因此就需要第二个梦,这就是刘勰“齿在逾立”所做的梦。“齿在逾立,则尝夜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刘勰年过三十的时候,梦见自己拿着红颜色的礼器,跟随孔子向南去。“旦而寤,乃怡然而喜。”第二天早晨醒来,非常高兴。为什么高兴呢?“大哉!圣人之难见哉,乃小子之垂梦欤!”多么伟大啊,圣人是很难见到的啊,孔子居然给我这样一个小人物托梦。这样,年轻的刘勰,在定林寺辛苦工作了十多年却还没有任何身份和地位的刘勰,突然有了一种使命感。就像孟子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通过这个梦,刘勰有了自己努力的方向。有人指出这是刘勰用的一个典故,什么典故呢?就是孔子晚年“不复梦周公”,孔子晚年再也梦不到周公了,觉得非常悲哀,认为“道将丧”,可见他年轻的时候是经常梦到周公的。年轻的孔子经常梦见周公,自觉地意识到复兴周文化的重任就落在他的肩上,刘勰用这个典故,表明自己对于文化传承的使命。总之,第一个梦是年幼的刘勰对前途的一种朦胧的憧憬,第二个梦就是把这种朦胧的憧憬具体化,也就是他要追随孔子,成为孔子的信徒,成为儒家的信徒。梦见孔子,实际上代表刘勰对文化身份的自我确认。年轻的刘勰,他的文化身份、人格理想、人生设计,就是要成为孔子的追随者,用自己的一生来弘扬儒家文化。

弘扬儒家文化有注经和论文两个途径,刘勰对此有一个分析和判断。《序志》篇云:

敷赞圣旨,莫若注经,而马郑诸儒,弘之已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五礼资之以成文,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详其本源,莫非经典。而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绣鞶帨,离本弥甚,将遂讹滥。盖《周书》论辞,贵乎体要,尼父陈训,恶乎异端,辞训之奥,宜体于要。于是搦笔和墨,乃始论文。

马、郑就是马融、郑弦,作为一个孔子的信徒,去阐释圣人的宗旨,最好的方法就是注经,可是注经这种事情,马、郑等经学家已经做到极致了。对刘勰来说,就算有深刻的见解,在注经上也不能够自成一家,于是他舍弃了注经而选择了论文。他在《程器》篇中说“君子藏器,待时而动”,“擒文必在维军国,负重必在任栋梁”,表现出儒家积极入世的渴望。他所谓“原道征圣宗经”,尤其是文章应宗法《五经》,必须为政治服务,更与荀子以来的儒家文学思想一脉相承,明显表现出儒家的文学功利观。

(二)道法自然

“道”的属性就是自然,遵循宇宙万物运行的自然性,是道家哲学的本质特征,所以,凡道家皆崇尚“自然”。刘勰《文心雕龙》贯穿全书的根本精神就是“文道自然论”。这是他通过“原道”把自然界“文”的产生规律引出来并应用于人文创作规律的结论,也是他设《原道》篇的目的所在。《原道》篇云:“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这是他的文学本质论。

“自然”之性就是天性。《文心雕龙》推崇自然之道,以自然为其美学原则。《文心雕龙》使用“自然”一词,全书可见九次。如《原道》篇中“自然之道”、“盖自然耳”;《明诗》篇中“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诔碑》篇中“察其为才,自然至矣”;《体性》篇中“岂非自然之恒资”;《定势》篇中“自然之趋”、“自然之势”;《丽辞》篇中“自然成对”;《隐秀》篇中“自然会妙”等等。

(三)术兼佛玄

刘勰生活在一个崇尚佛的时代,上至皇帝、下至庶民,都是很信佛的。我们知道杜牧有两句很有名的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刘勰对佛学的研究,现在能够看到的,一是《梁书·刘勰传》里面记载的,他有很多佛学的书写:“勰为文长于佛理,京师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请勰制文。”二是现在流传下来的署名刘勰的佛学文本,一个是《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这是刘勰所作的一个碑文,建安王叫萧伟,是梁代的皇室,剡山是一个地名。第二个文本是《灭惑论》,灭和惑都是佛教的专用术语。

关于佛学对《文心雕龙》的影响,有两位龙学家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一个是杨明照先生,他有一个很著名的观点,他在《文心雕龙校注拾遗》里说:“《文心》全书,虽不关佛理,然其文理密察,组织严谨,似又与之相关。”下面我们看看《文心雕龙》的理论结构是怎样受佛教影响,做到“文理密察,组织严谨”的。一个佛学的经典大体上有三个要素:界品、问论,论末附偈。[5]界品就是门类、种类。佛学经典的界品在刘勰的《文心雕龙》里面显示为文体论。第六篇《明诗》到第二十五篇《书记》全部是文体论,相当于佛学的界品。问论就是在一问一答的辩难之中来彰明佛理,特别是禅宗,善于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文心雕龙》第二十六篇《神思》以下,都类似于佛教的问论。佛学著作有论末附偈,刘知几《史通-论赞》里讲:“篇终有赞,始释氏演法,义尽而宣以偈言。”在每一篇的后面有一个“赞”,这个“赞”是偈语,也就是佛理诗,佛教著作的篇终有一个偈语形式的赞,这就是刘勰的“赞曰”的来源。前有界品,中有问论,而且每一篇都有赞即偈语,这就是佛学经典的组织方式。

另一个是饶宗颐先生,对于《文心雕龙》的佛学理想,他提出了两个论据,一个是“文心”是来自佛教的,佛教常常用“心”来做书名,在佛教里,“心”就是要解、精要的意思。饶宗颐先生的第二个论据是,刘勰实际上是用佛家的逻辑来支配、组织他的文学材料的,用佛学的方法来表达他的文学见解。佛教里面有一个方法,叫带数释。佛教的一些关键词都是一个数词后面跟一个名词,如三世、三界、三法、三宝、三藏、四谛、五蕴、八戒、六十四戒、三百六十六戒等等。在《文心雕龙》里有很多内容是用这种方式表达的,如《体性》篇:

若总其归途,则数穷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

卫晋玄学有三期:王弼、何晏的正始玄学,嵇康、阮籍的竹林玄学,郭象的元康玄学。“三玄”之一的《周易》,成为刘勰的重要思想资源,大到《文心雕龙》篇目的设置,小到具体问题的讨论,都可以看出刘勰深受《周易》的影响。《文心雕龙》五十篇是“大衍之数”,大衍之数就是来自《周易》的,准确地说是王弼注释《周易》里面提出的一个数字。《周易》算卦的时候用蓍草,蓍草正好是五十根,拿一根不用的放在旁边,剩四十九根,然后把四十九根任意分成两拨,一拨奇数,一拨偶数,不用的那一根是无用之大用,这就是刘勰结构《文心雕龙》的思路。《文心雕龙》五十篇中有一篇《序志》,《序志》既不是创作论,也不是鉴赏论,又不是总论,但它是一个提纲絜领的东西,是关于《文心雕龙》的创作动机、总体结构、写作背景以及选题理由的叙述,有点像我们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

四、《文心雕龙》概貌简介

《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原理性的理论专著,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块不朽的丰碑。《文心雕龙》这个书名的含义是,“文心”指写文章的用心,“雕龙”是指要把文章写得如雕绘龙纹一样精美。全书37000多字,分为50篇。今本的《文心雕龙》分10卷,上下两部,每部25篇,每篇又系以赞。从论述的内容上划分,大致上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辩骚》五篇,是作者自称的“文之枢纽”,也就是本书的总论,主要阐明白己所建立的文学批评体系的根本原则。《原道》篇提出写作最根本的是要表现“自然之道”,也就是说文学创作必须由事物的本质意义出发,不能以文害志,以文害物。刘勰这样强调“道”,也是为了反对六朝文学创作中过分雕琢而违反自然美的不良倾向。《征圣》和《宗经》二篇是以儒家经典为基础,概括了写文章要“衔华佩实”的基本原则。

第二部分是文体论。包括《明诗》、《乐府》、《诠赋》、《颂赞》、《祝盟》、《铭箴》、《讳碑》、《哀吊》、《杂文》、《谐隐》《史传》、《诸子》、《论说》、《招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启》、《议对》、《书记》20篇。这部分从“原始本末”、“释名章义”、“选文定篇”和“敷理举统”四个方面,论述了35种文体的源流和特征,将文章分为“文”和“笔”两大类,解释其文体名称和意义,并列举以往的作家的创作,评论其作品,概括出每一种文体的特征和写作要领。这一部分是从感性材料上进行分析,为后文进一步进行理论阐述打下了基础。

第三部分是创作论。包括《神思》、《体性》、《风骨》、《通变》、《定势》、《情采》、《镕裁》、《声律》、《章句》、《丽辞》、《比兴》、《夸饰》、《炼字》、《隐秀》、《指瑕》、《养气》、《附会》、《总述》、《事类》19篇。这之后的《时序》和《物色》两篇虽然包含了文艺批评的内容,但也有关于创作的论述。这21篇是作者所称“割情辞采”的内容,是对总论中提出的“衔华佩实”的文学总体要求的具体论述。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学的构思、艺术风格、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文学的继承与革新、文学创作中的具体的艺术技巧(如声律、比兴、夸张等艺术手法的应用)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论述。这—部分是《文心雕龙》对文学创作指导意义最大的一部分。

第四部分是文艺批评论。包括《才略》、《知音》、《程器》3篇、其中《知音》是专门论述文艺批评方法论的,指出批评的方法是要通过作品的文辞来考查其表达的思想感情,以探求文章所用的体裁、文辞、结构等是否能与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相一致。《才略》和《程器》两篇,论述了作家的文才和品德,讨论创作主体(作家)与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即我们今天所说的主体批评。最后一篇《序志》是作者交代写作动机和目的的篇目.篇中还概括了全书内容和写作时所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类似于“跋”。

五、《文心雕龙》中的重要论题

(一)文学史观

《时序》集中地反映了刘勰的文学史观,它在论述文学的发展历史时,提出了著名的“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观点,认为文学的发展同社会政治的变迁有紧密的联系。刘勰在历数各个时代的文学特点时,首先揭示政治和社会的原因。如论建安文学,《时序》云:

自献帝播迁,文学蓬转,建安之末,区宇方辑。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貌英逸,故俊才云蒸。仲宣委质于汉南,孔璋归命于河北,伟长从宦于青土,公干徇质于海隅;德琏综其斐然之思;元瑜展其翩翩之乐。文蔚、休伯之俦,于叔、德祖之侣,傲雅觞豆之前,雍容衽席之上,洒笔以成酣歌,和墨以藉谈笑。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这段叙述自汉献帝迄于曹魏之亡,前后不及七十年,而“建安”、“正始”是文学史上很响亮的年号,都包括于此时。他说:自从汉献帝被董卓挟持的团团转,而文学之士亦跟着分散漂流,直至建安之末,曹操打倒了董卓、袁绍、公孙瓒,北方的局面稍得统一。曹操以丞相自进为魏王,他本人爱好乐府诗歌,大儿子曹丕既取得太子的名位,于弄枪使棒之外还写得一手好文章,尤其是他的弟弟,陈思王曹植,词采华茂,粲溢古今,更难得的是,他们懂得优待各地有名的才俊,因此他们身边多的是好作家。接下来他讲到了建安七子,建安七子一个不漏,他用很大篇幅来讲曹魏,一直讲到明帝曹睿。

其次,它也注意到了时代思想对文风的影响,如论晋代文风:

自中朝贵玄,江左称盛,因谈馀气,流成文体。是以世极迍邅,而辞意夷泰,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故知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原始以要终,虽百世可知也。

指出清淡士风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自西晋王衍之流,崇尚玄淡,逃到江南之后,北风益盛,因清言的风气,特别形成一种与现实脱节的文章,所以世事愈是浊乱而他们的语言却愈超脱,作诗必以《老子》的宗旨为依归,作赋则无异于《庄子》一书的注解。

另外,统治者的爱好倡导对文学创作起的作用,刘勰也十分重视,他以汉魏为例,汉代他讲到汉武帝,因为在汉代真正看重文化的是汉武帝,“孝武崇儒,润色鸿业”,这个时代发达,文学昌盛。如枚乘、朱敷衍、公孙弘、倪宽、朱买臣、司马相如、司马迁等等一大批如雷贯耳的文人的出现,就是因为生活在汉武帝这个重文的时代

(二)

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在《情采》篇中,他大力提倡“为情造文”,反对“为文造情”,强调文学创作要以“述志为本”,创作的目的是表达思想感情。作品中,内容是第一位的,如果“繁采寡情,味之必厌”。但是根据“自然之道”的原则,又要“言必有采”。他认为思想意义必须通过形、声、情三者的中介,才能酣畅充分地表现出来。他指出: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文之本源也。

形象地阐明了形式由内容必然转化而来,又将内容包涵在内的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关系。

(三)艺术构思论

构思是文学创作的重要环节。刘勰把艺术构思分为形象映照和想象虚构两个阶段。在《神思》中,他形象地描绘了艺术构思从观察到艺术创作的心物交融的全过程:“物以貌求,心以理应”,事物以其形貌影响到作者,作者心理上得到感悟,于是便“神与物游”。这种心与物的结合,并不只局限于直观的、现实的、被动的反映,而是经过提炼加工,得到理性的内涵。然后作家还要联想,既可以“思接千载”、又可以“视通万里”,把眼前的事物、悟出的理性与联想到的事物融合后,再“规矩虚位,刻镂无形”,把那些本来比较抽象的思想、意义融入到现实与联想融合而成的物象之中,完成艺术创作。

(四)

作品的风格论

《体性》、《风骨》等篇,论述了文学风格问题。在《体性》篇中,刘勰指明文学作品风格的形式与作家气质有密切的关系,《体性》开篇这样说:

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故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事义浅深,未闻乖其学;体式雅郑,鲜有反其习:各师成心,其异如面。

刘勰认为,才华的平庸与杰出,气质的刚健与柔弱,学识的浅薄与湛深,习惯的雅郑与邪僻,既由先天的性情决定,也有后天熏陶而成。每个作家的“才、气、学、习”不同,形成了风格的千差万别,犹如天上行云、海上波涛,千变万化,所谓“各师其心,其异如面”。才、气是先天的,但因各人禀赋不同而异;

学、习是后天的,但受到作家自己努力的制约和他生活的环境的影响。每个人的天资禀赋无法以人力改变,但刘勰认为后天的“学”、“习”,即学识、修养、习尚对作家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甚至有极大作用的:

夫才由天资,学慎始习,斫梓染丝,功在初化,器成采定,难可翻移。

不好的木材和生丝却可以做出漂亮器具,染织成美丽的彩绸,相反质地很好的木材和生丝,也可能做出劣等的器具,染织成难看的绸缎。刘勰更重视后天的学习,把这放到了突出的位置。这样看来,风格的形成既取决于先天的“才”、“气”,又取决于后天的“学”、“习”。

当然,每个作家的才、气、学、习四方面并不平均,有的人先天的因素多一些,

而有的人后天的因素更起作用。各人的风格千差万别,但刘勰把它归为八种类型,即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他还对每种类型的特点作了说明:

典雅者,熔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远奥者,馥采曲文,经理玄宗者也;精约者,核字省句,剖析毫厘者也;显附者,辞直义畅,切理厌心者也;繁缛者,博喻酿采,炜烨枝派者也;壮丽者,高论宏裁,卓烁异采者也;新奇者,摈古竞今,危侧趣诡者也;轻靡者,浮文弱植,缥缈附俗者也。

八种风格中,两两相对。典雅与新奇相反,远奥和显附不同,繁缛和精约有异,壮丽和轻靡相别。刘勰列举了12位作家,概括了他们的风格特征及其才、气、学、习的关系:

是以贾生俊发,故文洁而体清;长卿傲诞,故理侈而辞溢;子云沈寂,故志隐而味深;子政简易,故趣昭而事博;孟坚雅懿,故裁密而思靡;平子淹通,故虑周而藻密;仲宣躁锐,故颖出而才果;公干气褊,故言壮而情骇;嗣宗俶傥,故响逸而调远;叔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安仁轻敏,故锋发而韵流;士衡矜重,故情繁而辞隐。触类以推,表里必符,岂非自然之恒资,才气之大略哉!

刘勰并没有把这些作家的风格简单地归入八体中的某一类,而认为每个作家的风格都兼有几种基本风格的特色,八种风格交互结合,错综变化,产生无穷无尽的种种不同风格。

(五)作家作品论

刘勰评论作家作品,全书随处可见,如上编后20篇文体论,几乎篇篇都有对作家作品的评论。《时序》也评论了很多作家作品,但主要是概述文学发展的历史,专论作家作品,主要集中在《程器》与《才略》两篇。

刘勰的作家论,既重道德人格,也重作家才华,最好是德才并茂,总的来说,与儒家传统看法是一致的。《程器》中说:

是以君子藏器,待时而动。发挥事业,固宜蓄素以弸中,散采以彪外,楩楠其质,豫章其干;攡文必在纬军国,负重必在任栋梁,穷则独善以垂文,达则奉时以骋绩。若此文人,应《梓材》之士矣。

认为理想的文人,应具备良好的才德,等待适当时机,做一番事业。因此应注意自身修养,以求于内充实才德,于外散发华彩。写作必须有助于军政大事,出仕就要成为国家栋梁。仕途不畅时保全自己的品德而从事写作,仕途顺利就驰骋才华建功立业。他对历史上许多著名作家也指出了做人方面的毛病,譬如说到司马相如偷情而受贿,杨雄贪酒而失算,班固谄媚窦宪而作威作福,王粲不够庄严急于做官等。但对攻击文人,一概加以否定也是不满的。刘勰认为,品德高尚的作家不少,有像屈原、贾谊忠君爱国的,有像邹阳、枚乘机敏警觉的,有像黄香至孝的,有像徐干安于贫贱的,怎么能一概而论文人无行呢?他认为对作家求全责备是错误的:

盖人禀五材,修短殊用,自非上哲,难以求备。然将相以位隆特达,文士以职卑多诮,此江河所以腾涌,涓流所以寸折者也。名之抑扬,既其然矣,位之通塞,亦有以焉。

人具有各种才能,各有不同的优缺点,除非是圣贤,否则不能求全责备。但将相因地位高即使有缺点也被人原谅,作家因地位低即使有才能也常被指责。所以大江大河能汹涌奔腾而畅通无阻,小沟小水则千曲百折而障碍重重。人的名誉大小,固然如此,职位的高低,也是有原因的。刘勰在《程器》篇中论作家主张道德文章并重,才德并茂。但在《才略》中具体评论作家时,却主要强调才气;评论作品,也更多地注重文采。

《才略》对先秦到魏晋的作家及所说“九代之文”进行评论,论及的作家近百人,作品则既有文学作品,又有非文学作品。所论作家,在“论文叙笔”的各篇,大都分别论述过,本篇概括评论,简明扼要。话虽不多,但都能概括作家的主要成就、基本特点和重要得失,应该说评论基本是客观公允正确的。但对几位重要作家如曹操、陶渊明竟一字不提,尤其是陶渊明,全书从未提到,这是令人遗憾的。但由此正可看出刘勰在本篇论作家作品时,是以才气和文采作为批评标准。曹操、陶渊明的诗,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尤其陶渊明的诗,怀抱旷达,形象鲜明,但二人都因诗歌语言朴素,缺乏辞藻美丽、对偶工整、音调和谐等等语言的“丽”,都未论及。这是刘勰评论作家作品的局限,这种局限显然是南朝文学多崇尚华美的影响所致。

(六)

文学鉴赏批评论

刘勰的文学鉴赏批评论,主要是集中在《知音》篇,其中关于文学鉴赏批评的特点、方法、态度、基本原理等等问题,都有较为深入的论述,但此篇对文学鉴赏批评的核心问题即文学鉴赏批评的标准并未提及,而是在《宗经》篇中提出了文学鉴赏批评的标准:

故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贞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

意思是感情深挚而不虚假,风貌清朗而不繁杂,纪事信实而不荒诞,思想正直而不回曲,体制要约而不芜杂,文采美丽而不淫滥。六条标准大致可这么划分:情深、事信、义贞是思想内容方面的标准;风清、体约、文丽是艺术方面的标准。如果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都达到这六条标准,作品就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尽管文学批评的标准是文学批评的核心,但并不等于有了文学批评标准,文学批评就一定能沿着正确的轨道进行,因为“知音难逢”。刘勰在《知音》篇中,论述了文学鉴赏批评需要内行即“知音”,以及文学鉴赏批评如何才能正确公允的问题。

在《知音》篇中,刘勰一开头就感叹“知音其难哉”,难就难在“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音”确实难以知晓,批评的内行实在难碰到,碰到知音,千百年中或许会有次把。

知音难逢,在于品评者没有个正确的态度。他们有的“贵古贱今”,有的“崇己抑人”,有的“信伪迷真”。

“贵古贱今”当然包括“贵远贱近”,一个讲空间一个讲时间,如秦始皇、汉武帝。当韩非子的《储说》刚传出,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刚写成,秦皇汉武恨不能立刻和他们相见,但后来相见了,结果是韩非下狱,司马相如受冷落。“崇己抑人”如班固、曹植。班固傅毅二人作品差不多,班固却讥笑傅毅,说他下起笔来就没完没了;曹植评论作家,曾极力贬低陈琳。但丁敬礼请他修改文章,他就赞叹丁敬礼说话得体,这种情况正如曹丕说的“文人相轻”。还有一种态度也不正确,即“信伪迷真”,譬如楼护,一个不学无术的人,竟荒唐地要评论文章了,说什么“司马迁著书,曾请教东方朔”。

音实难知,有主客观两个原因。客观说,是“文情难鉴”,例如:

然鲁臣以麟为麏,楚人以雉为凤,魏民以夜光为怪石,宋客以燕砾为宝珠。形器易征,谬乃若是;文情难鉴,谁曰易分?

鲁国官吏竟把麒麟当作獐子,楚国人竟把野鸡当成凤凰,魏国人把美玉当做怪石,宋国人又把燕国的碎石误为宝玉。这些不难考察的具体东西居然错误如此,何况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本来就不易看清楚,谁又能说容易分辨优劣?

主观上说,是“知多偏好,人莫圆该”,品评者大多各有偏好,识别能力也不全面,例如:

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

性情慷慨的人遇到激昂的神调就击节赞赏,喜欢含蓄的人读到细密的作品就格外高兴,有点小聪敏的人看到靡丽的文章就欢欣雀跃,喜欢猎奇的人听到离奇古怪的言谈就耸起耳朵听。这样“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各拿自己片面的理解来衡量各种各样的文章,怎么谈得上“知音”。

知音难,但“音”并非不可知,除了要克服文人相轻的毛病,端正好批评的态度外,只要能理解文学批评的特点、规律,加强品评者的修养,掌握文学批评的正确方法,还是可以解决好“文情难鉴”这一问题的。

文学鉴赏批评的特点、规律与文学创作是不同的: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缀文”即创作,“观文”即品评。[6]文学创作是作家内心有所动然后再表现在文辞中,而文学批评却是沿着作品的文辞去探求作者内心的情思,正如从水流追溯其源头,即使文章情思幽深也可以使之显露。前者从思想感情到文辞形式,后者从文辞形式到思想感情,二者过程恰好相反,所以鉴赏批评必须紧紧抓住文辞形式。由此,他提出了“六观”: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阅乔岳以形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浍。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行,则优劣见矣。

所谓“六观”。第一看作品体裁,第二看作品的遣词造句,第三看作品对前人的继承与创新关系,第四看作品中表现的不同手法,第五看作品中用典的意义,第六看作品音韵是否和谐协调。这六个方面,基本都属于作品的文辞形式,品评文学作品,就要掌握好从文辞形式入手进而探求作品思想感情这个方法,从六个方面考察作品,作品的优劣高下就可以看出来了。

而掌握文学批评的特点、基本规律,态度端正,依照六条标准,运用正确的方法从六个方面考察作品,都离不开品评者,因此刘勰特别强调品评者的修养。对品评者他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物先博观”,二是“无私”“不偏”。因为“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要获得全面的高明的品评能力,只能“物先博观”。只有大量阅读研究各种文学作品,认真掌握了全面评论作品的规律、特点和方法,才能对作品进行正确的评价。此外,只有在权衡轻重时没有私心,在进行褒贬时没有偏向,然后才能像天平一样公平地衡量作品的思想内容,像明镜般照见作品艺术价值的高低。

《知音》结尾时还提到两个重要的见解,尤其值得注意,一是“鉴奥”“见异”,二是“玩绎方美”。刘勰说:“见异唯知音耳”,能看到作品独特的美的人,只有“知音”,这话反过来说,在品评作品时,批评家应对作品有独到的发现,泛泛而论,不能算是知音。如何才能“鉴奥”“见异”,刘勰指出要“玩绎方美”,对文学作品要慢慢玩赏,细细体味,才能感受到它的美妙。

刘勰的文学批评论,在《文心雕龙》中所占比重并不算大,但它对文学批评的基本规律、特点,批评者的态度、修养,批评的标准、方法等等都作了系统的,全面的论述,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文学批评论,从而把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推向了一个高峰。在他之前达到这个高峰的人没有,在他之后达到这个高峰的人也少见。他的文学批评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

六、《文心雕龙》研究现状

在引言里讲过,中国古代文学有两大显学,一门是红学,一门式龙学。20世纪以来的《文心雕龙》研究领域里面集中了很多国内一流的大师,这里着重介绍四个,即黄侃、范文澜、杨明照和王元化,他们只是众多龙学大师里面有代表性的几位。

第一、

黄札范注

黄札就是指黄侃先生的《文心雕龙札记》,这本书实际上是黄侃先生1914年在北京大学任教时的讲义。它的贡献就突出地表现在它是20世纪中国新龙学的开端。所谓新龙学是相对于民国之前的旧龙学而言的。旧龙学主要是对《文心雕龙》的校勘、评解,即便有一些理论的阐发,也缺乏一种系统的观照和外来的参照。而黄侃先生则开始系统地阐发《文心雕龙》的文论思想。关于札记的要义,李建中教授把它概括为三点:第一点,他继承了他的老师章太炎先生的大文学观,凡是以文字书写在竹帛上面的都是文,凡是研究这个文的法式的就是文学,不论它有没有修饰,也不论它有没有句读。第二点,就是它强调学术研究的现实针对性。第三点,黄侃采用了“循实返本”的研究方法。所谓“循实返本”,顾名思义就是遵循事实,返回到根本。

当黄侃先生1914年在北京大学讲授《文心雕龙》的时候,他的下面坐着一个学生,就是范文澜先生。范文澜师承黄侃先生学习《文心雕龙》,并于1922年开始在南开讲《文心雕龙》。1925年的时候天津出版了他的《文心雕龙讲疏》,30年代初才于北平出版他的《文心雕龙注》。我们知道范文澜是历史学家,他所编写的《中国通史》非常有名,在《中国通史》里面,范文澜先生盛赞《文心雕龙》为文学方法论、文学批评书,是西周以来文学之大总结。在整个20世纪问世的《文心雕龙》的注释本当中,范文澜先生的《文心雕龙注》是最权威的。他在校勘、征引、释义等多方面均有建树,它的突出特点就是以“注”为“论”,即把自己的观点融在注释里面。

第二、西杨东王

西杨指的是四川大学的杨明照先生,东王指的是上海的王元化先生,两位均是研究《文心雕龙》的大家。杨明照先生的《文心雕龙校注》是他在20世纪30年代就读于燕京大学研究院时所完成的硕士毕业论文。杨先生当时的导师是郭绍虞先生,他读硕士三年,只见过导师两面,一次是面试,一次是答辩,所以杨先生基本是自学成才。杨先生的《文心雕龙校注》直到1958年才出版,到了1985年又出版了《文心雕龙校注拾遗》这本书,此外,他的《梁书刘勰传笺注》一文对刘勰的生平思想作了详细深入的考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0世纪研究龙学的两大块,分别为材料考证和理论阐释。可以这样说吧,材料考证这一块的丰碑就是西杨,而理论阐释这一块的丰碑要数东王了。王元化生前曾任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又是华东师大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的博导。他的代表作《文心雕龙创作论》完成于1966年初,直到“文革”之后的1979年才出版。这本书是当时大陆龙学界理论水平最高的学术专著。其中上篇三篇文章分别谈刘勰的生平、思想及文论;下篇为“创作论八说”,对物色、神思、体性、比性、情采、熔裁、附会、养气等问题作了理论阐释。其方法是强调三个结合,即古今结合、中外结合、还有文史哲结合。

结语:

《文心雕龙》总结了历代的创作经验,继承了先秦至刘宋文学理论发展的成果,在文学创作、文学史、文学批评等众多重要问题上形成了系统而深刻的观点,取得了空前的成就。《文心雕龙》是文艺理论扛鼎之作,是文学批评不朽丰碑!

注释:

[1]李建中.文心雕龙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P2

[2]王梦鸥.文心雕龙快读

:古典文学的奥秘.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3年12月.P5

[3]

李建中.文心雕龙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P5

[4]

李建中.中国文化与文论经典讲演录第七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P5

[5]

李建中.文心雕龙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P48

[6]周品生.从诗论到文论——中国狭义文学批评论纲.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年10月P93

参考文献:

[1]周品生.从诗论到文论——中国狭义文学批评论纲.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年

[2]

李建中.文心雕龙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

[3]

李建中.中国文化与文论经典讲演录第七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4]

王梦鸥.文心雕龙快读

:古典文学的奥秘.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3年12月

[5]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编.文心雕龙研究第8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

[6]黄霖、蒋凡.中国历代文论选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9月

17

好好爱自己 2022-07-23 04:02:45

相关推荐

适合发朋友圈的唯美说说短语

一、我嫉妒你身边每一个无关紧要的人,他们就那样轻而易举的见到,我朝思暮想的你。二、不要做廉价的自己,不要随意去付出,不要一厢情愿去迎合别人,圈子不同,不必强融!三、凡是离开你的,都不是你的,不管是人还是钱。做一...
展开详情

如何更改图片上的文字 这个方法还是很简便的

用美图秀秀就可以更改图片上的文字,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在电脑上下载并打开“美图秀秀”,点击“美化图片”。选择“打开一张图片”,打开需要修改的图片。点击“消除笔”,涂抹需要修改的文字。点击“应用”即可消除文字。打开...
展开详情

神兽放假经典语录 神兽放假经典唯美语录

终于放寒假了,各路神兽欢聚一堂,势必闹个天翻地覆。“神兽”归笼!妈妈送孩子返校后哈哈大笑:他不开心我开心开心开心,在家三个月的神兽终于归笼了,期待俩个月后的蜕变!这周日是不是工作日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家里的...
展开详情

打扮自己9大技巧 让你一天都美

妆前乳之前,用纸巾轻压全脸:清洁皮肤后,在涂抹妆前乳之前,用纸巾轻轻压于全脸。肌肤外多余的油脂会容易造成脱妆。切记不要使用吸收力过强的吸油面纸,适度地吸收油脂还是使用纸巾最恰当!别忘了检查容易出油的t字部位和鼻...
展开详情

?怎么读 ?的拼音是什么

的拼音:mì和miàn。的笔画共12画。的部首为言。的解释:《集韻》眠見切,音麪。《類篇》誘言也。...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意思是什么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意思是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出自唐·刘禹锡《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遥望洞庭,山青水绿,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刘禹锡的这首诗历来被称为咏洞庭君山诗的杰作。烟波浩渺,一岛浮翠,如果说明湖如画,那么君山实在可以说是点睛之笔。此诗写洞庭湖月夜之美,澄澈的湖水与皎皎秋月的素光交相映辉,进而将洞庭湖比作银盘,而将君山说成是置于这个银盘上的青螺杯。
洞庭湖和君山都是十分壮观的景物,在诗人的笔下却变成了案上的杯盘,可以体味出诗人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诗思的旷大,而闲闲写来,妙喻天成,不仅在于诗人功力的深厚,更表现出一个真正的诗人对描写对象的独特感受。

蜀道难 李白全诗

李白的《蜀道难》全诗: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译文节选:
唉呀呀,多么高峻多么伟岸!蜀道真太难攀简直难于上青天。
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自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西边太白山有飞鸟能过的小道。从那小路走可横渡峨嵋山顶端。山崩地裂蜀国五壮士被压死了,两地才有天梯栈道开始相通连。
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排空纡回曲折的大川。善于高飞的黄鹤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青泥岭多么曲折绕着山峦盘旋,百步之内萦绕岩峦转九个弯弯。可以摸到参井星叫人仰首屏息,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徒劳地长叹。
好朋友呵请问你西游何时回还?可怕的岩山栈道实在难以登攀!只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啼叫,雄雌相随飞翔在原始森林之间。
《蜀道难》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代表诗作。此诗袭用乐府旧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自然的感情。

低伏的意思是什么

“低伏”的意思是处于低下的地位、屈服、顺从。“低伏”读音为dī fú,意同“伏低”,出自元代贾仲名《对玉梳》第二折:“则这个苏小卿怎肯伏低。”
“低伏”造句:
1、一道强猛的气息如飓风一般扫过两界原前得战场,野草低伏,万物寂声。
2、孩子们低伏的头颅,磬折的膝盖,汇成扭曲的海洋。
3、初秋的赤水河迎着西边的红日,河水透出一分璀璨的妖艳,浅草低伏着像被折弯了腰。
4、对万秀来说,那半柱香便是平生中燃的最快的一次,抬头见林剑澜坐在地上,头低低伏在胳膊上看不见表情,更加觉得心碎肠断。
5、她扑通一声向着对方跪下去,将头低伏地面不起。

普希金代表作

普希金的代表作有《自由颂》、《叶甫盖尼·奥涅金》、《黑桃皇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上尉的女儿》。
1、《自由颂》是普希金第一篇歌颂自由的诗篇,是他较早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的反专制的檄文,也是他遭到流放的原因。该诗是在尼古拉·屠格涅夫家写成的,他家住在保罗一世遇难的米歇尔王宫的对面,能看见保罗一世遇难的宫殿,因而对宫廷阴谋写得有声有色。
2、《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国作家普希金创作的长篇诗体小说。普希金在奥涅金身上准确地概括了当时一部分受到进步思想影响但最终又未能跳出其狭小圈子的贵族青年的思想面貌和悲剧命运,从而塑造出了俄国文学中的第一个“多余人”形象。
3、《黑桃皇后》开辟了俄罗斯古典文学罪与罚的宗教神话主题的先河,体现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原始宗教神话的正义审判观。普希金借助对被得堡上流社会日常生活的描述,旨在通过幻想和梦境等艺术手法表现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背后来自另一个世界的不可见的、充满毁灭的力量,营造一种神秘、离奇、奇异、具有现代神话特征的超验的世界。
4、《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俄国诗人普希金于1825年流放南俄敖德萨同当地总督发生冲突后,被押送到其父亲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科耶村幽禁期间创作的一首诗歌。诗歌全文表述了一种积极乐观而坚强的人生态度,并且因它亲切和蔼的口气让许多人把它记于自己的笔记本上,成为了激励自己勇往直前,永不放弃的座右铭。
5、《上尉的女儿》是一部反映普加乔夫农民起义的历史题材小说。历史上,贵族社会和沙皇政府一贯丑化普加乔夫,把他说成是十恶不赦的强盗,而普希金却怀抱琵琶另弹别调,把他塑造成一位机智勇敢、乐观豪迈、胸怀远大理想而又深受人民爱戴的农民领袖,同时在作品中生动地展示了这场运动波澜壮阔的规模和广泛的社会基础,表达了作家对封建压迫下农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农奴制度与专利统治的深刻批判。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