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嗅觉比狗还要强

宁山静水
精选回答

首先,请大家回答两个问题:鸟的鼻子在哪儿?有什么用处吗?

被小瞧的“鸟鼻子”

几乎没人会觉得鸟鼻子厉害,甚至觉得它没啥用。

大家之所以会忽视鸟的嗅觉,可能是因为鸟没有像人那样“真正的鼻子”——一个脸部凸起的器官。鸟的鼻子就是它喙上的两个孔,看起来就像嘴巴的附属物。

鸟的鼻子

另外,鸟有着卓越的视觉能力,鹰能从高空中寻找到猎物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这很容易让人误以为视力超群的它们,不需要太敏锐的嗅觉。

其实鸟的大脑中也有嗅球(下图蓝色部分)。大脑不同的分区作用不同,比如视觉皮层负责处理视觉信息,听觉皮层负责处理听觉信息,而嗅球就是专门负责处理嗅觉信息。此外,鸟的嗅球体积相对大脑来说并不算小,这从侧面说明鸟的嗅觉可能也是很不错的。

不同鸟类的嗅球大小

当然,这也只是一个推论而已,鸟的嗅觉好不好还得用研究来说明。

白鹳:割草味儿是我们的干饭信号

马丁·威克斯基(Martin Wikelski)是马克斯·普朗克动物行为研究所所长,他花了多年时间去观察康斯坦斯湖周围的白鹳。在此期间,他经常观察到这么一个场景:当地农民割草的时候,拖拉机旁边经常会突然冒出几只白鹳。

在拖拉机旁边的白鹳

白鹳当然不是无缘无故出现在那里,而是为了找吃的。高高的草被拖拉机割掉的时候,一些小动物,比如蜗牛、青蛙和老鼠就失去了藏身之地,暴露在白鹳的视野范围内,它们很容易成为白鹳的囊中之物。

看到如此场景,学过化学的威克斯基有了一个想法:是不是割草时候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被白鹳的嗅觉捕捉,所以吸引了白鹳过来?

割草的时候,植物受伤的地方会释出一种绿叶挥发物(GLVs),GLVs含多种气味独特的醛类及醇类,混在一起后,就成了我们熟悉的“割草味”。

为了验证这个想法,威克斯基的团队租了一架小型飞机,春季和初夏的晴天,驾驶飞机跟随白鹳飞行,观察伯林根村庄的鹮群动向。

在飞行的过程中确保视觉上是有地形阻碍的

为验证白鹳是“寻味而来”,威克斯基团队首先得排除掉白鹳视觉和听觉的影响,证明白鹳不是因为看到拖拉机或是听到拖拉机的轰鸣声而来。

他们每次跟随白鹳在800-1200米的高空飞行,确保在白鹳发现割草地点的时候,视觉上是被树木或地形阻碍的,即看不到割草地。在听觉上,他们根据现有的研究结果,白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在0.5-15kHz区间,在最小4db响度的范围内,它们能听到600米内的声音。也就是说,如果白鹳在600米外飞往割草地的话,就能说明它们并不是因为听到割草机的声音,而是因为收到了其他的信号才过来的(实际测试中,科学家用仪器在300米外就已经检测不到拖拉机的声响了)。

最终观察结果验证了白鹳是靠着敏锐的嗅觉飞来的。

德国的白鹳

25千米外的香味都能闻到?干饭人yyds!

在自然状态下观察到的白鹳的行为,得到的可能有点主观,但这个过程是有必要的。为了进一步验证白鹳是靠闻割草味飞过去的,科学家又做了两个实验。

第一个实验,把刚割好的一卡车嫩草撒在一片两周前就割好的地上(这里的小动物早在两周前就溜了),观察白鹳还会不会飞过来。结果3只白鹳扑棱扑棱就过来了,大约10分钟后才意识到被骗了,草里没有食物,又扑棱扑棱地飞走了。

在嫩草地上找吃的白鹳

第二个实验,把带有割草味的人工合成混合物撒到几片长草的地方,观察在这片弥漫着割草味的草地上,会不会有白鹳上当,飞来觅食。结果没过多久,还真有9只白鹳从0.5-1.2公里范围内闻味赶来,而且这9只的起飞位置刚好就是撒混合物地点的下风口。

白鹳起飞靠近喷洒了割草味混合物的地图展示,蓝色区域为洒水的位置,绿色是割草味的位置(作为对比),黄色箭头是白鹳的飞行方向及距离。

没有一只飞往撒水的位置,都飞到了割草味的地方

这个结果出乎许多人的预料,因为大多数人都以为白鹳找食物是靠眼睛,而研究结果则表明,鼻子才是它们真正寻找食物的主要器官。

不仅如此,白鹳的鼻子还非常灵敏,甚至可以跟“狗鼻子”比一比。

在合适条件下(风向和气味类型),狗狗最远能嗅到20公里远的味道。而在威克斯基的白鹳嗅觉研究过程中,他观察到有白鹳从康斯坦斯湖的另一边寻觅了长达25公里的路程,翩翩而来。20公里对比25公里,孰强孰弱,一看就知道。

虽说威克斯基的研究对象仅有白鹳这一种鸟类,但对推测其他鸟类嗅觉在觅食中发挥的功用意义重大。当然,除白鹳外,他还经常看到秃鹰、红鸢这些猛禽在割过的草地上空盘旋,“垂涎三尺”。很明显,它们也是“闻味而来”。

现在啊,要形容嗅觉灵敏,“狗鼻子”已经“过时”了,“鸟鼻子”才是yyds!

怀海 2024-01-16 12:09:08

相关推荐

游鉴湖秦观原文翻译

宋朝是文学作品发展的高峰时期,有很多文人留下了不少经典的作品。比如说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秦观等一大批优秀的诗词作家,都有脍炙人口的作品。游鉴湖秦观原文翻译游鉴湖[宋]秦观画舫珠帘出缭墙,天风吹到芰荷乡。水光入...
展开详情

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几个时期

雨果1802年2月26日出生于法国东部城市贝桑松,出生6周后,雨果随父母到处奔波。雨果幼时便显露出极高的文学天赋,后来的创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几个时期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创作...
展开详情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一部什么小说

歌德1749年8月28日出生于法兰克福镇的一个富裕家庭。小时候歌德的父亲非常严肃,相反,母亲用不同于父亲的温柔母爱来安慰、保护着歌德、鼓励和引导他的学习兴趣,努力培养歌德正确理解文学的能力。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展开详情

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她改革了宋代时期的词风,对宋词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引领了宋代词风的发展。李清照写词极佳,她的诗作也是一绝,李清照的诗作代表《夏日绝句》,其中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为千古名句,流传至今...
展开详情

李清照前后词风的变化

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词人李清照,在宋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她开创了新的词体,将婉约的风格发挥到了极致,引领着宋代婉约词做的发展。李清照在古典文学史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冠绝一时,被誉为“婉约之词宗”、“词国...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列那狐的故事作者

《列那狐的故事》是由法国让娜·勒鲁瓦·阿莱改编的童话。该作讲述的是代表新兴市民阶级的列那狐在面对狮王的强权、公狼的霸道、雄鸡的弱小无助时,总是能以自己的聪明机警左右逢源。它一方面欺压平民百姓,一方面同强权豪门勾心斗角,乃至战胜强大的对手。
作品所展示的是中世纪法国各种社会力量矛盾和斗争的错综复杂的局面。作品以出色的喜剧手法以及市民文学机智幽默的风格,对后来的文学产生了较大影响。
让娜·勒鲁瓦·阿莱生活在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在当时的法国,女性作家还是凤毛麟角,让娜·勒鲁瓦·阿莱却成为了其中的佼佼者,她的作品大多关注儿童成长,如:《孩子的权利》、《一个诚实男孩的故事》。其最出名的作品是对《列那狐的故事》的改编。

白杨礼赞的作者

《白杨礼赞》是现代作家茅盾于1941年所写的一篇散文。作者以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来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在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和力求上进的精神,同时对于那些“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也投出了辛辣的嘲讽。文章立意高远,形象鲜明,结构严谨,语言简练。
《白杨礼赞》结构划分,全文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一段,点明题旨,直抒对白杨树的热烈赞美之情,总起全文。
第二部分为第二至第四段,描写西北高原的雄伟景象,引出白杨树。文章开头点出白杨树“不平凡”后,不写白杨树怎样的“不平凡”,绘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高原风景画。作者把自己置身画面中写出了在此时此地的感受,这为正式描写白杨树作了环境铺垫和气氛渲染。第三段,作者用“刹那间”、“猛抬眼”把视线引向“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有如临其境的感觉。接着用自己的惊奇之感来点出悬念。第四段,作者才点出“那就是白杨树”,并用一个转折复句对白杨树作了热情赞颂,油然而生敬意。
第三部分为第五至第六段,赞颂白杨树力争上游、紧密团结,不屈不挠的精神。一开头,作者就用“力争上游”点明白杨树的外观体现的精神气质,接着连用两个“笔直”突出了白杨树体现这种精神气质的外观特点。再接着具体描绘了白杨树,然后由“形”进一步深入到“神”,高度赞颂了白杨树“努力向上”,“不屈不挠”的坚强性格。第六段,作者再次直抒胸臆,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为七至八段,歌颂白杨树朴实的风格,内在的美质,由树及人地概括白杨的象征意义。文章一连用四个反诘语气的句式,层层联想开去,一气呵成,感情激越,气势不凡。第八段囊括上文。白杨树的象征含义在作者反复吟咏不平凡的白杨树“跟北方农民相似”的赞语中,感情浓烈地揭示了出来。
第五部分为最后一段,斥责那些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再一次赞美白杨树。结句再次点题,回应开头,简洁有力。

天下第三行书是谁写的

“天下第三行书”是苏轼的《寒食帖》,《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诗稿诞生后,几经周转,传到了河南永安县令张浩之手。由于张浩与“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相熟识,元符三年(1100年)七月,张浩携诗稿到四川眉州青神县谒见黄庭坚。黄庭坚一见诗稿,十分倾倒,又思及当时远谪海南的师友,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被谪贬在惠州的苏轼责授琼州别驾。激动之情难以自禁,于是欣然命笔,题跋于诗稿。黄庭坚论语精当,书法妙绝,气酣而笔健,叹为观止,与苏诗苏字并列可谓珠联璧合。

廓的意思

“廓”指空阔;清除;物体的周围。
“廓”的出处:
1、《图画》:“白描,以细笔钩勒形廓者也。”
2、《送李愿归盘谷序》:“窈而深,廓其有容。”
3、《荀子》:“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
“廓”造句:
1、事情比较复杂,我先说说它的轮廓。
2、远山的轮廓在雨雾地遮掩下显得有些模糊。
3、美术老师几笔就勾画出一个人体的轮廓。
4、他用五分钟的时间,就勾勒出了她的大致轮廓。
5、我只知道这件事的大体轮廓,具体的情况不太清楚。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