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最著名的诗(韩愈很经典的一首诗)
“过完腊八就是年”,其实进了腊月以后,离年也就不远了。这几天超大的寒潮也已经呼啸而过,家里的气温逐渐回暖,久违的春天似乎已经在不远的将来冲我们招手了。
大家哪里的气温怎么样,有没有回暖呢?
正常来说,一年四季,春天应该整整有三个月才对,但是随着气候的变化以及我国地域广阔带来的差异性,许多地方的春天很短暂,短暂到人们甚至没有意识到春天来了。烈日升起,夏天就已经灼灼而至。
而在文人的眼中,春天也没有三个月那么长,文人笔下只有两个春,初春和暮春。初春意味着希望也意味着别离,暮春则更多地代表了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惋惜。
今天来看一首暮春诗。
【临其诗境】
唐宪宗元和十一年的某一天,韩愈在自己家的花园中逛。
在一个不经意低头的瞬间,他看到了地上的那一具具“尸体”。而后恍然,现在已经是暮春了吗,落花已经开始随着春风起舞了,是谁要送谁最后一程呢?
百花与东风本来就是难舍难分的一对,既然逝去已经成为注定,那就在这世间最后的“盛大登场”一回吧。于是落花乱,东风狂,演绎着暮春的狂欢。
韩愈至此,转念一想,一整个的春天就要匆匆而逝,自己还没有来得及好好感受一下呢!年近半百的韩愈虽然官运亨通,但他始终丢不掉文人的灵魂。
于是当机立断,请一天假,向官场说一声拜拜,去自己久未曾踏足过的城南游赏暮春之景。
人生在不同的阶段接触相同的事物,其感触往往各不相同,再一次去到城南,“城南景色皆依旧”,但在韩愈的心中,却看出了许多不一样的地方。于是这一趟城南之行也成为了韩愈诗歌宝贵的素材,写下了《城南十六首》,今天我们就挑其中最知名的一首来欣赏一下。
诗歌的名字也很简单,就叫做《晚春》。究竟韩愈眼中的晚春是怎样一副光景呢,一起来看看吧。
【经典原文】
晚春
韩愈 〔唐代〕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条分缕析】
从上面的背景可以看出,韩愈在写下这16首诗时,抱有的态度并不会像治学那样严谨,而更多是游山玩水的轻松。韩愈以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点染于这苍莽,悲美的暮春落花之中,人与花与自然就这样融为一体。
这一天,城南的草和花和树木都从春风中得到了同一个消息,每年都来的春姑娘马上就要离开。这是每年都要经历一次的离别,或许大部分借春风而招摇的草木都已经习惯了每年一度的偃旗息鼓,也习惯了每年一度的迎风绽放。
但是习惯了不意味着冷漠,离别是必然的,不会因为我们的情绪而改变,但我们依然要表达情绪,要轰轰烈烈的送别。
于是“百般红紫斗芳菲”,这更像是初春的景色,初春的百花充满着生机,而暮春的百花则仿佛看透一切的战士,更加狂放,生命的力量也更加深重,所以诗人用到了“斗”。
后面两句是诗歌有意思的地方。上面说到了红紫在斗芳菲,但是还有一些不起眼的小人物,也在为这场盛大的告别晚会做着自己的努力: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杨花和榆钱没有那么多的才华和思想,她们只知道随着东风飘飘摇摇,化作世间的一场大雪。与其他人的争奇斗艳相比,她们的做法是没有什么“才思”,不过这样朴实无华的送别却也给世间增添了一道风景,这当然也是美的,是值得珍惜的。
比较微妙的是韩愈本人对“杨花榆荚”的看法,有人说韩愈看不起它们,认为它们直至白首一事无成,或者是在讽刺世间无才之人。
还有一种说法,说韩愈在这里其实对杨花榆荚是一种赞赏的态度。他钦佩这种随风飞舞的勇气,这种展现自己的勇气。
如果韩愈真的在这首诗中寄托了什么的话,我猜应该是后一种。韩愈在散文中特别强调创新,强调“气盛言宜”。杨花和榆荚明显是气盛的,自然也应该得到韩愈的喜爱。
不过最大的可能,还是韩愈只是捕捉到了灵光一现的刹那并且原原本本的呈现给我们,究竟这句话有什么深意,或许他自己也不知道。
这样的诗歌历史上有很多,其实,对诗歌的感悟从来都是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不同的心绪情境都会导致对诗歌有不同的解读。
“诗无达诂”,大家对后面这两句话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