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教学教案设计课件

我的未来我做主
精选回答

教学目标: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社戏》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叙事有详有略的特点。

教学性质:

教读课。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设疑导入。

1.解题:“社”,“礻”旁加“土”,是个会意字。“礻”表示祭祀,“土”是土地神。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插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在绍兴地区,后来发展为以演戏的形式祭社,这时候演的戏就称为“社戏”。

2.指导学生读“预习提示”,概括要点:这是一篇

小说

虽然是以作者的经历为

素材

创作的,但“我”是

小说

中的人物,不是鲁迅。课文是《社戏》这篇

小说

的节选,“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3.设疑引入: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那夜吃的是什么豆?看的是什么戏?真的那么好吗?在课文中作者是如何写社戏的?请同学带着这些问题听教师朗读,看看课文写了什么?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二)教师示范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批画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词句。

(三)讨论:课文哪一部分正面描写看社戏?演的什么戏?戏真的特别好吗?

明确:第17至21段,描写看社戏。演的是什么戏,课文中也没说。戏本身也并不好。“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实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

引导:看戏本身也写得不多,不详,那么作者写了些什么?是什么使“我”难以忘怀呢?

(四)引导学生重读课文,理清结构,提示学生注意时间和地点的转移。

(五)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第一部分,初中一年级

语文

教案

《《社戏》

教学设计

》。

1.提问:平桥村本是一个“极偏僻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可课文中说“但在我是乐土”,为什么?

明确:之所以是“乐土”,是因为“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而且这里乡风淳朴,好客,“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没有封建礼教的束缚:“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乐土”中还有乐事——钓虾、放牛。

2.讨论这部分在全篇中的作用。

明确:交代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引出了同去看社戏的人物——乡间生活的小朋友,还交待了“乐土”中的乐事,为下文写“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看社戏做了重要的铺垫。同时,平桥村的生活也是“我”所深深怀念的。

(六)引导学生自读第5至9段,画出表现“我”心情变化的词句,说说这样详写的作用。

明确:心情变化:盼望——焦急——失望——猜测——沮丧、赌气——高兴、有希望——兴高采烈。这样写突出了要去看社戏的迫切心情,为写看社戏的乐趣做铺垫。

(七)朗读全文,体会课文所传达的感情。

第二课时

(一)回忆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朗读第10段,讨论这段中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表达了孩子们去看戏时的兴奋心情,也准确地写出了这些农家孩子驾船动作的敏捷和技术的熟练。

(二)教师示范朗读第10至13段,要求学生认真体会。听读后要求学生小声自读,再体会、揣摩这段是如何写景的?从哪些方面写景,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学生思考,但不回答,在学生揣摩的基础上,教师精讲。

(三)指定学生朗读第22、23段,引导学生体会讨论这部分的写景方法。

(四)引导学生自读第24至30段。讨论这段写偷豆要表现什么?(提示学生要抓住这段中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分析人物。要引导学生联系上文,重点分析双喜这个人物形象。)

明确:通过偷豆这一情节,表现了农家少年天真、热情、纯朴和稚气。正是因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罗汉豆有了无比的美味,才使“我”终身难忘。

(五)学生自读第31至40自然段,讨论六一公公的形象。

(六)全班齐读课文全文,并讨论全文写了哪几个故事情节?详略各是怎样安排的?

提示:全文写了以下七个故事情节:(1)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2)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3)看社戏前的波折;(4)夜航去看社戏途中;(5)赵庄看社戏;(6)看社戏后归航偷豆;(7)六一公公送豆。详写的情节是(3)(4)(5)(6);略写的是(1)(2)(7)。

另设问: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故事情节?

(七)朗读课文中的景物描写部分,学生自己领悟、归纳其特色。

导引:(1)景物描写多侧面。《社戏》在描绘农村自然景物时,分别从色彩、声音、视觉、听觉、嗅觉各个侧面着笔,恰如多重奏管弦曲,给人以十分丰富的感觉,景物的立体感由此产生。(2)景物描写多层次。这里所说的层次,主要指景物的空间位置,《社戏》中能清晰地显示出远景、中景、近景三个层次。

(八)布置课后作业:

1.按照课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描写一段自己所熟悉的景致。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社戏》

教学设计

春天的风 2024-04-18 14:01:46

相关推荐

如果你在宋代过春节,那么你会遇到的情况是 ①祭祀祖先,迎神供佛,挂年画,贴“桃符”。

题目内容:如果你在宋代过春节,那么你会遇到的情况是①祭祀祖先,迎神供佛,挂年画,贴“桃符”。②围炉而坐,饮酒唱歌,“守岁”。③早起登高,祝福新年。④燃放鞭炮,穿新衣,往来拜年。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
展开详情

某同学举办主题为“多彩的城市生活”图文展览。“闲听瓦内讲评书,粉怪传奇胜翻读。打诨烟

题目内容:某同学举办主题为“多彩的城市生活”图文展览。“闲听瓦内讲评书,粉怪传奇胜翻读。打诨烟花皆悦众,全凭利口誉京都”。这首诗与下列哪一幅图片搭配在一起最合适A.唐都长安B.北宋东京C.元朝大都D.明朝北京最...
展开详情

喜马拉雅山仍在不断上升的原因是[ ]A、位于板块交界处 B、位于板块扩张部位 C、位

题目内容:喜马拉雅山仍在不断上升的原因是A、位于板块交界处B、位于板块扩张部位C、位于火山、地震带上D、位于板块挤压部位最佳答案:D答案解析:该题暂无解析考点核心:板块漂移学说: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
展开详情

自负和自卑的相同点是( )①都是成功的绊脚石 ②都是自信的误区 ③都以自我为中心④都

题目内容:自负和自卑的相同点是()①都是成功的绊脚石②都是自信的误区③都以自我为中心④都是良好的心理素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最佳答案:A答案解析:自卑的人轻视自己,自负的人过高的估计自己,它...
展开详情

a mol FeS与b mol FeO投入到V L、c mol/L的硝酸溶液中充分反

题目内容:amolFeS与bmolFeO投入到VL、cmol/L的硝酸溶液中充分反应,产生NO气体,所得澄清溶液成分可看作是Fe(NO3)3、H2SO4的混合液,则反应中未被还原的硝酸可能为()①(a+b)×6...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赠予的意思

赠予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zèng yǔ,送财物或他物给人。亦指赠给的财物等。当财产、物品等标的物的所有权出现了单方向的转移时,这种行为就是“赠予”。
出处:《新唐书·突厥传下》:“高祖初即位,与和,因数出军助讨贼,故诡臣之,赠予不可计。”
造句:
1、智慧不能创造素材,素材是自然或机遇的赠予,而智慧的骄傲在于利用了它们。
2、时光把它包裹住的礼物赠予。我们不带遗憾地前往。
3、不跟风,不奔俗,快乐心情追随你;不送金不给银,身体健康赠予你;不铺张不浪费,幸福人生属于你。世界问候日,祝福最爱的你。
4、太阳红着脸,披着余晖织成的锦衣,从地平线下,缓缓升起。她微笑着,把温温暖光亮大方地赠予给普天下的人。

女子之嫁也的之的意思

“女子之嫁也”的“之”用于主谓语之间的结构助词,没有实际意义。
“之”的意思解释:
1、往。
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
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
4、指示代词。这;那。
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
6、表示领属关系。
7、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
组词:之后、之前、之一、兼之、总之、反之、之子、顷之、之流、之上、加之、之外、有之。

江郎才尽能形容自己吗

“江郎才尽”能形容自己,“江郎才尽”是汉语成语,原指江淹少有文名,晚年诗文无佳句;后常比喻才思减退。出自南朝·梁·钟嵘《诗品·齐光禄江淹》:“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以授之。尔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郎才尽。”
造句:
1、在文学创作上他已是江郎才尽了。
2、有的作家写不出好的作品来,并不是江郎才尽,而是没有生活阅历。
3、一个有天分的人,若恃才傲物,不肯力学,总有一天会江郎才尽的。
4、作家难免会有文思枯竭,江郎才尽的时候。
5、他开始恐慌,他怕会失去这段旋律然后从此江郎才尽。

薄薄的水蓝色纱衣指什么

薄薄的水蓝色纱衣指的是(地球外部的)大气层。
该句出自课文《只有一个地球》:“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外面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虽然没有写出本体,但是也能很清楚知道“纱衣”指地球外部的大气层,把大气层比喻成“纱衣”。
“只有一个地球”,是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的响亮口号,《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说明文,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课文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先从宇航员在太空遥望地球所看到的景象写起,引出了对地球的介绍;接着从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而又被不加节制地开采或随意毁坏等方面,说明地球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威胁。
然后用科学家研究的成果证明,当地球资源枯竭时,人类无法移居到第二个合适的星球上;最后告诉读者:人类应该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