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目的地神逻辑解析

烟久如画
精选回答

主角每做一件事都是有自己的动机的。其实故事中,主角的很多动机都是来自于感性的感情,而不是理智的推理。

在这先解释主角在几个时期内的目的:

1.青少年简:渴望被认可,渴望被爱

2.(变性后)青年约翰:生活一团糟,认为自己过得糟都是负心汉的锅,想向负心汉报仇。

3.(加入时空局后,直到毁容后,一直到退休后短期)中年约翰:一切听从时空局的安排,认为时空局是世界的救星,同时也认为自己的能力在时空局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认为自己成功做上了一名精英。以社会道义为主,希望救更多的人。

4.老年炸弹人:厌倦了这一切,想到一切都是罗宾逊设的全套,想要打破这个链条,不再在意杀多少人。

同时在感情上,他们之间一直维持着这样的关系:年轻一代的约翰恨老一代的约翰,而老一代的约翰爱年轻一代的约翰。这一点是始终不变的。

1.青年约翰和青少年简之间,青少年简就是年轻一代,青年约翰就是老一代。

2.中年约翰和青年约翰之间,青年约翰是年轻一代,中年约翰是老一代。

3.老年炸弹人和中年约翰之间,中年约翰是年轻一代,老年炸弹人是老一代。

新老两代总是维持着这种爱恨关系。而老一代对新一代,总是表现出极大的爱意。但老一代总是在做新一代不理解的事情,先是青年约翰甩了青少年简,而后中年约翰欺骗青年约翰,说是让他穿越杀负心汉,实际是要把他吸收进入特工局。最后老年约翰想跟中年约翰搞基,又被拒绝。老一代都是根据此时自己的目的对新一代的生活做出改变,而不考虑新一代的感受,因而使新一代对老一代产生怨恨。而老一代一直认为自己这么做是为了她好。

新一代对老一代的怨恨,从青少年简被甩时就埋下了。他一直怨恨老一代的自己,所以在最后中年约翰面对炸弹人时,中年约翰又重新说了当年说过的台词:“如果我把他放在你面前,那个毁了你一生的男人,你会为了救很多人而杀了他吗?”之前他让青年约翰杀的就是这个,又是负心汉又是炸弹人的人。现在中年约翰面前的炸弹人,正是这个又是负心汉又是炸弹人的人。所以他做了当年没能做的事情,这也是完全符合中年约翰价值观的事情。

清楚这两套价值观后,我们就很容易推测故事结局之后发生的事情。

中年约翰同时有着“维护社会正义”与“想念下一代”两个主要目的。那么一方面,就是继续按照罗宾逊给出的条目在各个时段世界各地制造事件,制止未发生的恐怖袭击。

但此时他鱼和熊掌不能兼得。他所喜欢的下一代约翰还在时空局当特工(7年),他也得作为编外人员为时空局做事,所以他心中的社会大义压盖住了他的个人感情,他就找了古董店的女人过起了破日子。

由于罗宾逊说过,如果没有炸弹人,时空局也不能成为这么大的机构,所以也可能炸弹人是罗宾逊故意放出的魔鬼,最后罗宾逊给退休后约翰的一系列指示,说是还是救人,其实都是杀人的活计。其实就是让他成为那个怎么也抓不到的恐怖分子。老炸弹人的那些剪报也可能都是罗宾逊伪造的。这个策略也可以叫做养寇自重。也可能是炸弹人知道了部分罗宾逊的计策,所以决定不再效忠于时空局,开始与时空局的特工对着干。

他以为自己阻止了很多恐怖袭击,一些是通过爆炸的方式达到目的的。不过他对下一代的约翰还是旧情不灭。一段时间后,他受不了这种生活,也受够了再被时空局派遣。他为了能见到下一代的约翰,自己就当上了恐怖分子,这样才能受到特工约翰的追击。

中年约翰的起始时间是92年的话,那么中年约翰退休的年份就是99年。

接着中年约翰回到70年,从70年活到99年,成为老炸弹人。

老炸弹人在99年时,穿越回75年要搞大爆炸,在这正巧遇上下一代的中年约翰。看这时老炸弹人说的话,都充满了基情。而中年约翰对老炸弹人只有怨恨。

最后中年约翰说想他,其实指的就是想下一代。而为了见到下一代,他又要成为炸弹人。

这样推测下来就明白了。75年的大爆炸,不是中年约翰杀炸弹人后,自己很快就代替他实施的。而是中年约翰又生活了20多年,变成老年炸弹人后,穿越回来才实施的。中年约翰在这时还是很讲道义的,不会马上去做恐怖分子。

75年纽约大爆炸,明显不是为了救更多的人而实施的,也不太可能是罗宾逊直接授意的。而是炸弹人的自作主张。其动机无非两点:一是报复时空局。二是吸引下一代。我觉得后者的成分更大,最后老年炸弹人唯一的目的就是跟中年约翰搞基。而只有炸纽约这个事,能让中年约翰一直追着炸弹人不放。而在炸弹人存在的这个时空,由于炸弹人已经把纽约炸了,所以如果不杀这个炸弹人的话,75年纽约被炸就不可逆转。这时中年约翰为了救人,就把老头给射了。我考虑,他是由于更不想跟老头搞基,而射的他。

插一句:中年约翰在时空局最后一个任务,就是吸引下一代青年约翰加入时空局。包括将婴儿带到孤儿院。而违反规定的穿越,指的是中年约翰擅自回到70年跟炸弹人肉搏。

夕颜如梦 2023-11-03 12:29:11

相关推荐

投档会参考学考成绩吗 学考成绩有什么用

将成绩符合的学生的档案投给招生院校。这就是投档,投档不参考于学生的其他条件,只参考他的总成绩和志愿。而根据学校的调档比例省教育考试院确定他的投档比例,只要学生的档案被投档,决定他是否被录取的因素就会包含他的学考...
展开详情

艺考生集训注意事项 有什么要了解知道的

艺术生集训不要忽略了文化课,作为艺术生必须要做到文化课和专业课双赢,才能被心中理想大学录取,在这期间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文化课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忽略文化课,要一直学习专业课。艺考生集训注意什么学会针对性强化技...
展开详情

提高生物成绩的方法是什么 窍门有哪些

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生物知识记忆。例如DNA的分子结构可简化为“五四三二一”,即五种基本元素、四种基本单位、每种基本单位有三种基本物质、很多基本单位形成两条脱氧核酸链、成为...
展开详情

艺术生什么时候集训好 有必要去集训吗

艺术生集训指的是艺术类学生在完成学业水平测试之后,由学校或自己向学校申请,暂时停掉学校的文化课,到专业的艺术培训学校进行封闭式训练,直到校考结束。美术生集训时间美术生集训,通常从高二下学期开始,5月份开始报名,...
展开详情

艺术生集训注意事项有哪些 需要注意什么

艺术生在集训的时候也要同步文化课学习,夯实文化基础。考生在专业课集训期间,文化课千万不要丢,专业课和文化课的学习一定要兼顾。艺术生集训的注意事项一定要选择一个靠谱的培训学校。因为一个好的培训学校,懂得怎么以最快...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列那狐的故事作者

《列那狐的故事》是由法国让娜·勒鲁瓦·阿莱改编的童话。该作讲述的是代表新兴市民阶级的列那狐在面对狮王的强权、公狼的霸道、雄鸡的弱小无助时,总是能以自己的聪明机警左右逢源。它一方面欺压平民百姓,一方面同强权豪门勾心斗角,乃至战胜强大的对手。
作品所展示的是中世纪法国各种社会力量矛盾和斗争的错综复杂的局面。作品以出色的喜剧手法以及市民文学机智幽默的风格,对后来的文学产生了较大影响。
让娜·勒鲁瓦·阿莱生活在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在当时的法国,女性作家还是凤毛麟角,让娜·勒鲁瓦·阿莱却成为了其中的佼佼者,她的作品大多关注儿童成长,如:《孩子的权利》、《一个诚实男孩的故事》。其最出名的作品是对《列那狐的故事》的改编。

白杨礼赞的作者

《白杨礼赞》是现代作家茅盾于1941年所写的一篇散文。作者以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来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在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和力求上进的精神,同时对于那些“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也投出了辛辣的嘲讽。文章立意高远,形象鲜明,结构严谨,语言简练。
《白杨礼赞》结构划分,全文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一段,点明题旨,直抒对白杨树的热烈赞美之情,总起全文。
第二部分为第二至第四段,描写西北高原的雄伟景象,引出白杨树。文章开头点出白杨树“不平凡”后,不写白杨树怎样的“不平凡”,绘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高原风景画。作者把自己置身画面中写出了在此时此地的感受,这为正式描写白杨树作了环境铺垫和气氛渲染。第三段,作者用“刹那间”、“猛抬眼”把视线引向“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有如临其境的感觉。接着用自己的惊奇之感来点出悬念。第四段,作者才点出“那就是白杨树”,并用一个转折复句对白杨树作了热情赞颂,油然而生敬意。
第三部分为第五至第六段,赞颂白杨树力争上游、紧密团结,不屈不挠的精神。一开头,作者就用“力争上游”点明白杨树的外观体现的精神气质,接着连用两个“笔直”突出了白杨树体现这种精神气质的外观特点。再接着具体描绘了白杨树,然后由“形”进一步深入到“神”,高度赞颂了白杨树“努力向上”,“不屈不挠”的坚强性格。第六段,作者再次直抒胸臆,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为七至八段,歌颂白杨树朴实的风格,内在的美质,由树及人地概括白杨的象征意义。文章一连用四个反诘语气的句式,层层联想开去,一气呵成,感情激越,气势不凡。第八段囊括上文。白杨树的象征含义在作者反复吟咏不平凡的白杨树“跟北方农民相似”的赞语中,感情浓烈地揭示了出来。
第五部分为最后一段,斥责那些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再一次赞美白杨树。结句再次点题,回应开头,简洁有力。

天下第三行书是谁写的

“天下第三行书”是苏轼的《寒食帖》,《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诗稿诞生后,几经周转,传到了河南永安县令张浩之手。由于张浩与“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相熟识,元符三年(1100年)七月,张浩携诗稿到四川眉州青神县谒见黄庭坚。黄庭坚一见诗稿,十分倾倒,又思及当时远谪海南的师友,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被谪贬在惠州的苏轼责授琼州别驾。激动之情难以自禁,于是欣然命笔,题跋于诗稿。黄庭坚论语精当,书法妙绝,气酣而笔健,叹为观止,与苏诗苏字并列可谓珠联璧合。

廓的意思

“廓”指空阔;清除;物体的周围。
“廓”的出处:
1、《图画》:“白描,以细笔钩勒形廓者也。”
2、《送李愿归盘谷序》:“窈而深,廓其有容。”
3、《荀子》:“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
“廓”造句:
1、事情比较复杂,我先说说它的轮廓。
2、远山的轮廓在雨雾地遮掩下显得有些模糊。
3、美术老师几笔就勾画出一个人体的轮廓。
4、他用五分钟的时间,就勾勒出了她的大致轮廓。
5、我只知道这件事的大体轮廓,具体的情况不太清楚。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