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防艾上半年工作总结

竹影清风
精选回答
如何看待“16名艾滋考生15人被录取,上大学后不会公开身份”这件事?

感谢邀请。

说实话,这个新闻,前半段看着让人觉得欣慰,毕竟,艾滋学生能够进入大学,代表着时代的进步。

但是,新闻的后半段“上大学后不会公开身份”?是什么鬼?这是什么意思?艾滋学生进大学没毛病,但是,不公开身份,就是在扯淡,就是对其他健康学生的不负责。

新闻里关于不公开身份这点,让人不解,也让人觉得气愤。

众所周知,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及性传播。

在大学里,谈恋爱的同学不在少数,大学生情侣发生性行为也是比较常见的,也有大学生会因为没有保护措施的性行为,或者保护措施不当,导致怀孕。

比方说,在性交中避孕套脱落、破裂等,遇到这样的事,你说怎么阻挡艾滋病毒?再就是,很多学生情侣普遍默认对方是健康人,有几个人会无缘无故地去想对方身上是不是有艾滋病毒或者其他病毒呢?年轻人不知道自己的情侣有艾滋病,又因为年轻气盛,情到深处,很有可能就会发生没有保护措施的性行为、边缘性行为、或者保护措施失效的性行为。

如果出现了这样的事情,不知情的学生被感染了艾滋病毒,艾滋病毒又有潜伏期,如果在这段时期,两人分手了,不知情的一方又找了新的恋人,又发生了没保护措施的性行为,或者保护失效的性行为,造成了你传染我、我传染他、他传染她,艾滋病毒再度传播和扩散,这个责任谁来当?谁又该对这些不知情被稀里糊涂传染了艾滋病的学生负责呢?有些人就不要说,艾滋学生可以自我约束。

人都是有私心和私欲的。

如果什么问题都能用道德约束解决,那还要法律干什么!更何况,学生年纪尚小,自我约束力到底有多强,本身就要存疑。

所以,不公布实情,不告知其他同学,就是对其他同学,对整个社会的不负责任。

我不反对艾滋学生进入大学学习,但我反对不公开身份,不把实情告知其他同学。

大家都是人,都有法律赋予的知情权。

凡事都应该有底线。

如果为了保护这些艾滋学生的隐私,就侵犯其他学生的知情权,这难道就是公平?要是其他学生因为不知情感染艾滋病毒,甚至因此死亡,这个责任又该谁来承担?那些说不公开身份的人,你们的良心不会痛吗?

这个事情,前半段没有问题,后半段细思恐极。

保障每个公民具有被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容质疑的。

然而,上大学后不公开身份是否合适呢?从消息来看,“该校16名艾滋病考生在校内设立的标准化考场内单独进行了高考”,那么他们上大学后,课程是否单独设置,住宿饮食是否单独安排?首先。

大家都知道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无非是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及性传播。

2016年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发布的《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现状调查报告》显示,超过两成的大学生有过性行为,在有过性行为的人群中,11%曾有过怀孕经历,9.9%的人有过人工流产经历。

2011年到2015年,我国15~24岁大中学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净年均增长率达35%(扣除检测增加的因素),且65%的学生感染发生在18~22岁的大学期间。

中国的艾滋病病毒感染总人数是57.5万,其中学生占1.6%,大学生艾滋病感染人群有增多趋势。

这15名同学上大学之后,你该如何管理?前面有一位专家说,“期侍他们自重,自尊,自信,自强,自立,重新开始自已新的人生,自觉抵制艾滋病魔,洁身自好,不下传”。

那就只能是用道德和教育去约束了。

可是这能约束得住么?其次,艾滋病的传播危害绝不亚于非典。

不同在于非典是急性发病,感染后潜伏期相对较短。

而艾滋病HIV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8~9年,患艾滋病以前,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多年。

也就是说,如果做不好的打算,这15名大学生中有人故意传播,8-10年后1名大学生可能会感染多人。

第三,不公开艾滋病信息,如果和他们亲密接触的人感染了艾滋病,是不是意味着你是蓄意谋杀。

最后,这是以保护隐私权为由侵犯了大众的知情权。

简单来说,你都不给我歧视的权利就让我全盘接受,这不也是歧视么?总的来说,这些孩子可以上大学,但是要在一定范围内公开相关信息。

关爱与尊重艾滋病患者,但是不伤害是底线。

最后问一个问题,如果有个艾滋病患者追求你,你怎么办?

似水流年 2023-08-25 13:10:55

相关推荐

如果你在宋代过春节,那么你会遇到的情况是 ①祭祀祖先,迎神供佛,挂年画,贴“桃符”。

题目内容:如果你在宋代过春节,那么你会遇到的情况是①祭祀祖先,迎神供佛,挂年画,贴“桃符”。②围炉而坐,饮酒唱歌,“守岁”。③早起登高,祝福新年。④燃放鞭炮,穿新衣,往来拜年。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
展开详情

某同学举办主题为“多彩的城市生活”图文展览。“闲听瓦内讲评书,粉怪传奇胜翻读。打诨烟

题目内容:某同学举办主题为“多彩的城市生活”图文展览。“闲听瓦内讲评书,粉怪传奇胜翻读。打诨烟花皆悦众,全凭利口誉京都”。这首诗与下列哪一幅图片搭配在一起最合适A.唐都长安B.北宋东京C.元朝大都D.明朝北京最...
展开详情

喜马拉雅山仍在不断上升的原因是[ ]A、位于板块交界处 B、位于板块扩张部位 C、位

题目内容:喜马拉雅山仍在不断上升的原因是A、位于板块交界处B、位于板块扩张部位C、位于火山、地震带上D、位于板块挤压部位最佳答案:D答案解析:该题暂无解析考点核心:板块漂移学说: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
展开详情

自负和自卑的相同点是( )①都是成功的绊脚石 ②都是自信的误区 ③都以自我为中心④都

题目内容:自负和自卑的相同点是()①都是成功的绊脚石②都是自信的误区③都以自我为中心④都是良好的心理素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最佳答案:A答案解析:自卑的人轻视自己,自负的人过高的估计自己,它...
展开详情

a mol FeS与b mol FeO投入到V L、c mol/L的硝酸溶液中充分反

题目内容:amolFeS与bmolFeO投入到VL、cmol/L的硝酸溶液中充分反应,产生NO气体,所得澄清溶液成分可看作是Fe(NO3)3、H2SO4的混合液,则反应中未被还原的硝酸可能为()①(a+b)×6...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不言不语的意思是什么

“不言不语”的意思是指不说话,闷声不响。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吴衙内邻舟赴约》:“秀娥一心忆着吴衙内,坐在旁边,不言不语,如醉如痴,酒也不沾一滴,箸也不动一动。”
近义词:不声不响、一言不发。
反义词:多嘴多舌、绘影绘声。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指闷声不响。
示例:
1、《东周列国志》第九十五回:“那一伙壮卒,不言不语,大刀阔斧,逢人便砍,虽只五千个人,慌乱之中,恰象几万一般。”
2、王中见母子说话没缝,只得起来。不言不语,走到前厅,看见主人灵柩。

上下是词语吗

上下是词语。
上下,常用词语,原意指方向上方和下方。现多用于职位、辈分的上下,也有古今、左右、大概、高低之意。
引证解释:
1、高处和低处;上面和下面。
《孟子·告子上》:“孟子曰:‘水信无分於东西,无分於上下乎?’”
2、指天地。
《楚辞·天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3、指天神和地神。
4、指天神和人物。
5、指位分的高低,犹言君臣、尊卑、长幼。
《易·泰》:“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孔颖达疏:“上,谓君也;下,谓臣也。”
6、上等中的下等,即第三等。
7、高低;优劣;胜负。
8、上首和下首。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掣此签者,不便饮酒,只令上下两家各饮一杯。”
9、谓从头到脚。
《儒林外史》第二十一回:“郭铁笔接在手内,将眼上下把浦郎一看。”
10、犹言古今。
《汉书·叙传下》:“篇章博举,通于上下。”王先谦补注:“上下谓古今也。”
11、犹言前后。
汉王充《论衡·问孔》:“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世之学者,不能知也。”
12、犹左右。用在数量词后,表示约数。
13、犹仰俯。
《周礼·春官·卜师》:“凡卜,辨龟之上下左右阴阳,以授命龟者,而诏相之。”
14、犹言丰欠。
《周礼·地官·廪人》:“以岁之上下数邦用,以知足否。”贾公彦疏:“上下即丰凶。”
15、犹言匹敌,差不多。
唐韩愈《与冯宿论文书》:“近李翱从仆学文,颇有所得……有张籍者,年长於翱,而亦学於仆,其文与翱相上下。”
16、犹言周旋。
17、六朝及隋唐时代对父母的尊称。
《宋书·孝义传·郭原平》:“今岁过寒,而建安緜好,以此奉尊上下耳。”
18、宋元以后对公差的尊称。
19、旧时请问尊长名字,也称“上下”。犹言上一字,下一字。
20、升降。
《楚辞·卜居》:“将氾氾若水中之凫乎?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王逸注:“随众卑高。”
21、增减;变更。

水何澹澹的澹澹啥意思

水何澹澹,澹澹(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出自东汉曹操《观沧海》,原文是: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白话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

枭是什么意思

“枭”是一个汉字,读作xiāo,本意是指一种恶鸟,捕捉后悬头树上以示众,也指一种古代刑罚,把头割下来悬挂在木上,还指旧时私贩食盐(毒)的人。在《诗·大雅·瞻昂》和《汉书·司马相如传》文献等均有记载。
造句:
1、皇帝吐出一口鲜血,瞪大着双眼,溘然长逝,一代枭雄,就此谢幕。
2、给项羽1000次机会,他也同样打不过刘邦,这就是英雄和枭雄的区别。
3、历史跃出书中叫嚣重重还原一是梦,梦里金戈铁马热血战枭雄。
4、应该看见的事,他没看见,却看见了,这种人是智者。连不应该看见的事他看见了,也看不见,这种人就是枭雄。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