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为什么不能全国统一试卷?

笑说再见
精选回答

明朝统一试卷,结果引来大乱子】最近几天高考成绩陆续出炉,伴随着欢天喜地声的同时还有不少埋怨声;和往年一样,有很多人埋怨高考试卷不能统一,自己的分数在自己省考不了大学,而在其他省自己的分数都快能当状元了。

录取分数高低不同,试卷难度严重不同,这种事情加起来让人开始埋怨为什么高考试卷不能全国统一?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一句话?对的公平就是不公平;我们举一个例子,明朝时期全国统一考卷,结果惹来大乱子。

洪武三十年,这一年科举考试的榜单公布出来了,伴随着强烈的欢呼声的同时北方士子从失落到不解,从不解到愤怒。几乎所有北方士子全部陷入暴怒状态,因为这一年考上进士的人全部都是南方人!记住,是全部都是南方人。也就是说这一年南方士子绝杀北方士子,北方士子的脸被打的响亮。北方最顶尖的士子竟然还不如南方第五十一士子,这一下子就点燃了炸药桶,北方士子联名上书告主考官偏袒南方人。

朱元璋也感觉到奇怪,历代都不曾出现的情况竟然在今天出现了。科举一共录取51人,而这51人全部都是南方人,这里面是不是有猫腻?时数十名监察御史上书请求彻查此事,要知道朱元璋平生最恨贪官,所以下令严查此事。

结果那?果是调查结果显示南方51名士子全部都是靠真才实学取胜的,并没有所谓的猫腻。这个结果出来之后,北方士子直接陷入暴走状态,打脸有这样打脸的?方士子坚持上书,与此同时北方籍的官员也上书抨击,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还北方人一个公平。

此次科举的主考官为刘三吾,虽然是元朝旧臣,但是在当时可以说是大儒。明朝的科举制度条例是由他制定,明朝刑法《大诰》是他作序,《寰宇通志》他是主编,明史记载刘三吾为人慷慨,才能和品德都是顶尖的,朱元璋选他当主考官其实就是对他本人最直观的认可。朱元璋查来查去也没查出刘三吾有什么问题,也没有查出此次科举考试南方士子有什么舞弊情况出现。但总要给北方士子一个交代吧,所以朱元璋把刘三吾定义为蓝玉余党,将其流放并且重新开始复查试卷。复查试卷的结果是上榜61人全部为北方士子,这个不用分析了,肯定是假的。因为南方人读书确实是比北方人厉害,之后从建文元年开始一直到永乐二十二年,南方籍的进士占总比例的83.6%,可以说南方籍士子几乎垄断了进士名额。

后世把洪武三十年的科举定义为政治拉拢事件,而不是科举舞弊事件。这也就代表着当时南方士子并没有舞弊,而朱元璋出于对北方人的拉拢所以让上榜士子都为北方人。为什么?个最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文化中心南迁。唐朝时期主要出进士的地方是京兆府和山东一带,但是到宋朝时期就开始发生变化。南宋时期这个变化就更加明显了,南方进士数量要比北方进士数量大多了。元朝时期开科少,所以数据难统计。但是到明朝时期就很严重了,洪武三十年这一年南方士子能绝杀北方士子那就证明北方的教育要落后于南方。

明王朝知道这也只是一时之举,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一个公平竞争的机制。

宣德二年,明朝科举制度改革,每科录取进士为100人,其中60名额给了南方,40个名额给了北方。此举就是想要让南方人和南方人竞争,北方人和北方人竞争,反正名额是固定的。景泰五年的时候又发生了变化,南方人只有55个名额,北方人有35个名额,剩下10个名额就给了一些偏远地区。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不能全国统一试卷的原因,因为绝对的公平就是不公平。如果明朝放开名额限制,那么南方进士的数量要比北方士子的数量更多。但是这样会导致南方官员也多,慢慢的北方人就会对王朝丧失信心,以至于南北对立的情况出现;这是统治者不愿意看见的,所以就安排了地区名额限制。

明朝时期就开始划分考区,而清朝也承袭了明朝的制度,并且在这一制度上开始改变。到我们这个时期就形成了现在的高考制度,不同地区的试卷不一样,录取分数也不一样。

现在的考生只知道抬头看天,殊不知脚踩大地,在抱怨不公平的时候也闭口不谈教育资源问题;中原和江南地区的教育资源绝对要比西北和西南的教育资源要好,这个问题是无可争议的。

如果统一试卷,那偏远地区怎么办?对的公平就意味着不公平,根据地区的教育资源来定试卷,然后根据地区的录取名额定录取分数,看似不公平的背后就是公平!

当然,这些都是相对的哈,因为个别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绝对要比其他地方都好,但是分数线........

换个方向前进 2021-06-15 17:01:37

相关推荐

考研需要什么条件

考研需要什么条件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可以参加研究生招生考试、必须拥护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身体素质良好、有良好的道德品德、必须具备本科学历或符合报考院校招生的特殊要求。考研需要什么条件一、合法身份必须是中华...
展开详情

江西农业大学是一本吗

江西农业大学是一本吗江西农业大学是一本。江西农业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是中国首批具有学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是江西...
展开详情

高考体检能带隐形眼镜吗

高考体检能带隐形眼镜吗眼科检查必须为裸视。戴隐形眼镜者要保证在检查视力前能够摘掉(需要带隐形眼镜盒及清洗液)。在检查视力前3-5分钟,也可抓紧时间望一下远方、做一下眼保健操或点几滴缓解眼部疲劳的眼药水,使眼球调...
展开详情

一般大学毕业多少岁

一般大学毕业多少岁大学毕业的年龄通常为22岁。国家规定的入学年龄为7岁,小学读6年,初中读3年,高中读3年,18岁上大学,22岁大学毕业。如果读专科3年就可以毕业,此时毕业的年龄就是21岁。大学毕业年龄偏大的原...
展开详情

东北大学在哪

东北大学在哪东北大学坐落于辽宁省沈阳市。该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由教育部、辽宁省、沈阳市三方重点共建,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中国人工...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西门豹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

《西门豹》课文主要内容是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巧施妙计,和群众一起破除迷信,兴修水利,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历史故事,刻画了一个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的古代地方官的形象,赞扬了他反对迷信、尊重科学的品质。
课文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先写了西门豹到邺这个地方后,通过调查研究,弄清这里贫穷的原因;随后重点写了西门豹是怎样巧妙破除迷信的;最后略写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兴修水利,使庄稼年年得到好收成。《西门豹》是人教版课标本语文第六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

雪月是什么意思

雪月,汉语词语,拼音是xuě yuè,意思是指明月。雪和月。
释义:
1、明月。
出自唐代贾岛《酬胡遇》:“游远风涛急,吟清雪月孤。”
2、雪和月。
出自唐代李商隐《无题》:“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
造句:
1、透过书籍,人们可以以主人翁的姿态去观察百般生态,去感知风花雪月,去领略高山流水,去体验世态炎凉。
2、大理美景“风花雪月”一如其名,自是美不胜收。

关于眼光和格局的诗句

关于眼光和格局的诗句有:

1、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代高适《别董大二首·其一》
译文: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代李白《行路难·其一》
译文:相信乘风破浪的时机总会到来,到时定要扬起征帆,横渡沧海!
3、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唐代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译文:仰面朝天纵声大笑着走出门去,我怎么会是长期身处草野之人?
4、列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译文:英雄到了晚年,壮志雄心并不衰减。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代杜甫《望岳》
译文:定要登上那最高峰,俯瞰在泰山面前显得渺小的群山。

6、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宋代王安石《登飞来峰》

译文: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

7、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出自唐代王之涣《登鹳雀楼》

译文: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8、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清代龚自珍《己亥杂诗》

译文: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9、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出自唐代杜牧《题乌江亭》

译文:江东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10、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襄公三十一年》

译文:掌管大事的人一定要考虑到宏观的、长远的事情,而具体去实施的人却一定要清楚细节的、切近的事情。

11、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唐代李白《上李邕》

译文: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凭借风力直上九霄云外。

1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代苏轼《题西林壁》

译文: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13、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唐代李绅《答章孝标》

译文:只有虚假的,不好的东西才需要一个好的包装。如果是真实的,好的东西就不需要华丽的包装来掩饰了。

14、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唐代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译文:经历过的世事见多识也就广,阅历人生如同积水成川一样。

15、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唐代杜荀鹤《小松》

译文:世上的人不认识这是将来可以高入云霄的树木,一直要等到它已经高入云霄了,才承认它的伟岸。

归宿感什么意思?

归宿感的意思是回到家的感觉,家里安全、放松、有关爱、认同、包容、和谐与温暖。
归宿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guī sù,意思是意向所归;止宿;结果,结局;最终着落。出自《荀子·非十二子》:“终日言成文典,反紃察之,则倜然无所归宿。”
示例:宋·秦观《韩愈论》:“别白黑阴阳,要其归宿,决其嫌疑,此论事之文,如苏秦、张仪之所作是也。”
感是汉语一级字,读作gǎn或hàn,最早见于金文,本义是外界事物在人们思想情绪上引起的反应,即《说文解字》所谓的“动人心也”,由此引申出触碰、觉得、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等含义;由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引申为向对方表示谢意;由觉得引申出生物体因病菌或病毒侵入而发生病变的含义。又用作名词,指对人或事物关切、喜爱的心情等。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