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冲刺心理调整高考心理调节

无所畏惧
精选回答

高考冲刺心理调整高考心理调节,很多同学在考试之前都会产生压力,甚至走进了心理误区,为此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了高考冲刺心理调整高考心理调节。下面就由小编带大家具体了解一下,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一、避免产生的心理

六神无主,低效学习

距离高考越来越近,时间的确相当紧迫。于是,底子相对薄弱的考生在这种压力之下,变得六神无主。觉得这也不懂,那也不会;看着这一科的内容,又想着另外的科目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这科的作业还没有完成,另几科的讲义又发下来…&hellip。

这些考生常常什么都想做,哪一科都想抓,可是,又都没办法静心下来深入做下去。于是,心浮气躁,常常用一些徒耗时间貌似刻苦的无效劳动来求得一种自我心理安慰,最终导致效率低下。

对策:确定适当的目标和期望值

那么,如何解决这种情况呢?首先,要从实际出发,确定适当的考试目标和期望值,尤其是短期目标。

其次,明确自己的高考目标,制订为实现目标能做到的短期计划,让每天都有一个扎实收获。比如,就语文学科来说,如果你在现代文阅读板块还有较大缺漏,就可以争取每天限时做一篇现代文本阅读训练(也可以是旧题),研究归纳题型,答题技巧,查缺补漏相关知识点。

高考的考查内容是相对固定的,10天下来,就一定会收获有效的知识。如果说知识是一张网,那么我们每天补一点,三个月之后,你的“网”一定比现在严密!

第三,就是坚持。失败并不可怕,放弃才是悲剧。奥地利诗人里尔克说:“哪儿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就意味着一切!”央视名嘴白岩松当年在高考前做了一个规划:先弄清要看的书有多少页,还剩多少时间,然后一天一天坚持,最终通过高考成功逆转自己人生的下半场。所以,还等什么呢?行动!

自卑作祟,易受干扰

这种心理现象常见于成绩波动较频繁的同学中,尤其是在成绩下滑时。考生一方面觉得自己不应该是这种层次,渴望立马就让成绩有个飞跃,另一方面却又无计可施。于是迫切想要从身边成绩比自己好的同学身上得到一些启迪,但往往这种时候,也容易失去主见,因而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

比如,别人复习什么他也跟着复习什么,别人攻克难题,他也跟着攻克难题,全然不顾自己的现状。甚至考试时别人翻卷的声音也会引起他的焦虑:哎呀,他怎么能做这么快?或者一见到成绩还没有起色,就立马偃旗息鼓,自暴自弃。

对于此种情况,其实归根到底是自卑作祟,对自己的基础和能力没有自信。

二、相应对策

对策:找出成绩波动的症结所在

首先要树立信心。墨子曰:志不强者智不强。考生要把眼光投向自己成绩的最高峰,告诉自己,原来我也能这么优秀,之所以现在成绩波动,是因为知识点没掌握或者当时思维没打开等。

其次,以阿Q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现在失败也不错,能让我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正有利于我查漏补缺。

第三,最关键的还是求助于老师,有效分析自己的现状,找出成绩波动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突破难点。

第四,切忌好高骛远,更不要盲目地模仿他人。尤其是在最后三个月,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好复习节奏,回归课本,突出对主干知识的复习,将基础一步一步夯实,将知识结构一步一步完善,着力自己成绩的增长点。

期望过高,患得患失

每次考前考后,总有那么一些学生愁眉苦脸,他们经常问的一个问题就是:哎呀,这道题我为什么只能拿到一半的分数呢?那另一半分数我要怎样才能拿到呢?

此种情况多出现在成绩中等以上的考生中间。他们由于自身素质较好,周围人期望值很高,所以对自身也要求比较高,于是力求每分必争。而事实上,依据这些考生的能力,这道题目的后20%的分数,他们是很难拿到的,但是,因为长期纠结于某道难题拿不到全分,以致这些同学的自信心备受打击,从而节节败退。

这部分考生要明白一个道理:高考是选拔性考试,高考试题中有20%是难度较大的,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凭借着这20%,将考生们分别扔进了985的院校、211的院校或其他院校。

对策: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

每个人的能力和基础是不同的,所以,考生应对自己有一个正确定位,知道哪些题目是给自己做的,哪些题目是自己尽力而为的,遵循心理学中的“最近发展区”原理,让自己享受成功感。但不是说就彻底放弃这些题目,而是平时做难题时,不要把它看成一个大块,因为这样看到难题不会做就容易泄气,而应看成一个个分数点,尽量分步解答,能拿多少分就拿多少。

面对各种难题时,还可以采取这样的心理“战略”我觉得难别人也会觉得难,但我不畏难;我觉得容易别人也会觉得容易,但我不大意。甚至有时要学会放弃,所谓“欲速则不达”难点一个一个地解决,戒骄戒躁,最后,水到渠成。

三、【特别提醒】关注四个特别现象

除了避免上述最为常见的几种不良心理现象外,小编还提醒高三学子关注和避免下列现象:

由于惧怕失败,便整天焦虑于如何避免失败的“求败心理”现象。

看似很刻苦,但效率很低,还因为长期熬夜而导致身体素质下降的“开夜车”现象。

总想超越别人,却一时无法做到,因而情绪上常常处于紧张不安状态的“成就焦虑”现象。

勤奋学了,认真做了,学习成绩不再提高或提高不明显,或原地徘徊甚至稍有下降的“高原现象&rdquo。

这些不良的心理现象容易导致压力增大,造成紧张、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虽然适度的焦虑可以促进学习和考试水平的发挥,但是如果任由这些坏情绪发展下去,不主动想办法调适自己的心理,那么,这些不良心理会严重影响到自身潜力的挖掘和考试水平的发挥,从而“一失足成千古恨&rdquo。

因此,为了顺利度过高考冲刺阶段,决胜高考,同学们都应该主动调整心态,优化情绪;不以难悲,不以易喜;赞扬自己,悦纳自己。以平常心淡化高考,用自信心面对高考,用坚持挑战高考,相信梦想一定会在6月开花结果。

缘来是你 2021-07-02 21:10:38

相关推荐

江西农业大学是一本吗

江西农业大学是一本吗江西农业大学是一本。江西农业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是中国首批具有学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是江西...
展开详情

考研需要什么条件

考研需要什么条件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可以参加研究生招生考试、必须拥护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身体素质良好、有良好的道德品德、必须具备本科学历或符合报考院校招生的特殊要求。考研需要什么条件一、合法身份必须是中华...
展开详情

高考体检能带隐形眼镜吗

高考体检能带隐形眼镜吗眼科检查必须为裸视。戴隐形眼镜者要保证在检查视力前能够摘掉(需要带隐形眼镜盒及清洗液)。在检查视力前3-5分钟,也可抓紧时间望一下远方、做一下眼保健操或点几滴缓解眼部疲劳的眼药水,使眼球调...
展开详情

一般大学毕业多少岁

一般大学毕业多少岁大学毕业的年龄通常为22岁。国家规定的入学年龄为7岁,小学读6年,初中读3年,高中读3年,18岁上大学,22岁大学毕业。如果读专科3年就可以毕业,此时毕业的年龄就是21岁。大学毕业年龄偏大的原...
展开详情

东北大学在哪

东北大学在哪东北大学坐落于辽宁省沈阳市。该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由教育部、辽宁省、沈阳市三方重点共建,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中国人工...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K9教育是指什么阶段

K9教育是指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K12,教育类专用名词(kindergarten through twelfth grade),是学前教育至高中教育的缩写,现在普遍被用来代指基础教育。
k9和k12教育模式的差别并不是很大,其主要差距在于k12指的是从幼儿园到高中,学生们要接受12年的教育,而k9只有九年。
但是k9和k12都更加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学生们不论是参加k9教育还是k12教育,学生们都可以获得优质的教学资源,老师们也会一心一意的为学生服务,学生在不仅可以参加正常的课程,还能够参加很多艺术培训。
在语文和英语的课堂上,老师除了讲课之外,还会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和写作的能力,这两项技能对学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而在数学,物理课堂上,老师会帮助学生锻炼学习思维,提高思维能够让学生尽快走上正确的学习轨迹。
除此之外,学生们还能够参加绘画,音乐,科学等课程,可这可能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艺术修养,对学生来说也是有很多好处的。

虔的含义是什么

“虔”的含义是恭敬。本义:虎行走的样子。引申为勇武、强固。诚敬;诚心。江西省赣州市的简称,古代赣州先称为虔州,宋朝时,虔州更名赣州,赣州的简称由此而来。
出处:
1、东汉·许慎《说文》:“虔,虎行皃。”
2、《诗·商颂·长发》:“有虔秉钺。”
3、《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以告虔也。”
4、《左传·成公十二年》:“虔卜于先君也。”
5、《国语·鲁语》:“纠虔天刑。”
造句:
1、她俩都是虔诚的基督徒。
2、人们喜欢外表的虔诚,可是里面却罪大恶极。
3、虽然祭拜神明有许多繁文縟节,但是虔诚的信徒们丝毫不以为苦。

张良,字子房,其先韩人也翻译

“张良,字子房,其先韩人也。”意思是张良字子房,他的祖先是韩人。出自《汉书·张良传》。
原文节选:张良,字子房,其先韩人也。良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五世相韩故。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
译文:张良字子房,他的祖先是韩人。张良当时年轻,没有在韩国做官。韩国灭亡后,张良家有三百家奴,弟弟死了都没有发丧,而以全部的财产寻求刺客刺杀秦王,替韩报仇,因为他的父祖做过五代韩相。张良曾学礼于淮阳,在东面见到仓海君,发现一个大力士,做了重一百二十斤的铁锤。
在叙事上《汉书》的特点是注重史事的系统、完备,凡事力求有始有终,记述明白。这为我们了解、研究西汉历史,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至今,凡是研究西汉历史,无不以《汉书》作为基本史料。
在体裁方面《汉书》与《史记》同为纪传体史书。不同的是,《史记》起于传说“五帝”,止于汉武帝时代,是一部通史;而《汉书》却是专一记述西汉一朝史事的断代史。这种纪传体的断代史体裁,是班固的创造。以后历代的“正史”都采用了这种体裁。这是班固对于我国历史学的重大贡献。

《采莲曲》整首诗的意思

《采莲曲》整首诗的意思: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融为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出自唐代王昌龄《采莲曲》。
原文: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迁龙标县尉。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授汜水县尉,坐事流放岭南。开元末年,返回长安,授江宁县丞。安史之乱时,惨遭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著有《王江宁集》六卷。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