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梦影评

冰雪玫瑰
精选回答

怎样理解庄子的蝴蝶梦?

庄子蝴蝶梦,春意满腹生。

灵魂盼自由,破茧追美景。

盛世如春风,意绽华夏梦。

放飞蝴蝶情,添彩献使命。

“庄周梦蝶”,出自《庄子》的《齐物论》。

许多人说,《齐物论》是《庄子》里面最高深的一篇。

于是,各种解读亦众说纷纭——有说这是庄子对老子思想阐发最具代表性的篇章;有说应该把此篇当做文学作品来读;也有说,《齐物论》是庄子相对主义和悲观主义的代表作,等等。

或许,各说皆各有据。

不过,一是不能脱离庄子所处的特殊历史时代来评判其思想;二是必须完整全面地考察和把握庄子的学说;三是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生硬地套解和剪裁《庄子》。

对“庄周梦蝶”亦是。

一《齐物论》是《庄子》的第二篇。

后世认为,在《庄子》三十三篇中,最无争议的是“内篇” 七篇。

《齐物论》在其中,并非托伪之作无疑。

《庄子》的第一篇是《逍遥游》。

开宗明义,庄子就亮出了自己思想的“底牌”——向往和追求绝对的自由。

这是他与老子的最大不同之处;也是他与战国时期其他所有学派学者的不同之处。

这个特点,也使庄子独步于世界——纵览当时的天下各国,没那个先哲达到了这样的哲学境界。

在《逍遥游》里,庄子讲到了“做人”的七种境界,然后说:“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达到了这种状态——认识自己生命的价值和外界的规律,不贪图功利,不追求虚名,才可能实现真正的自由。

《齐物论》,实际上是《逍遥游》的续篇。

在此篇中,庄子具体讲解如何才能达到“至人、神人、圣人”这样的高度,也就是操作性的释疑解惑。

鲁迅先生称赞《庄子》是“汪洋辟阖,仪态万方”。

《齐物论》是最典型的一篇,全文几乎是一个寓言接着一个寓言,看得人眼花缭乱。

这或许是“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篇《齐物论》”的原因。

“庄周梦蝶”肯定也是如此了。

二所谓《齐物论》,一言以蔽之,就是“万物皆齐”,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也无先来后到之别。

所以,据此才有人说庄子是相对主义,万物毫无差别。

其实这过于把庄子的思想简单化了。

在《齐物论》里,庄子首先讲了一个观点,就是要“忘我”——要达到“至人、神人、圣人”的境界,第一步就要“忘我”,也就是《逍遥游》里说的“至人无己”。

“忘我”和佛学“五取蕴共相”的“无我”不同。

庄子说的“忘我”,是说借用孔子告诉颜回的“交臂非故”——擦肩而过的片刻,物我都发生了变化。

庄子是说,一切都在变化,不跟随这种变化,不随时忘却过去之我,便不可能真正认识“道”、掌握“道”。

庄子这个思想,是非常“形而上”的,很哲学。

庄子首创了一个“气”的概念,还首创了一个“吹”的概念。

“吹”,是“气”的运行方式。

他在《逍遥游》里说:“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万物生生不息是“气”“吹”出来的。

庄子大大地描述了一番“气”如何变为风,这种各样的风有何不同,然后说——“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吹万”,指的是万物。

“气”“吹”出来的事物万般不同。

这是《齐物论》所讲的第二个观点,“气”通过“吹”的方式,形成了万物。

而一开始,“万物不齐”——“而使其自己也”,各自有自己的特点。

万物的这种不同,“咸其自取”,都是自己造成的; “怒者其谁邪”,没有别的主宰,主宰只能是自己。

“怒”,庄子在《逍遥游》里也用过,不是发怒,而是鼓气之“鼓”、“凭藉”。

三在这种万物不同的世界里,“至人、神人、圣人”是如何脱颖而出的呢?前面说到了要“忘我”,这里他接着说,如何做到“忘我”,就必须——“大知闲闲,小知閒閒;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

“知”就是“智”。

古时的“闲”和“閒”含义不同,前一个表示阻拦,后一个意为悠閒。

“炎炎”是光明;“詹詹”是是不确定。

这是说,有大智慧的人,是有道德标准和心理底线的;说出的话,也更有光明;睡着了神魄相交,醒来则神采奕奕。

能做到这一点,就不会是整天费心思、斗心眼的人——“与接为构,日以心斗”,也不会“小恐惴惴,大恐缦缦”那样惶恐可怜。

这种境界是怎么来的?是通过悟道而来。

这是《齐物论》中的第三个观点。

庄子讲了是非、生死,看似复杂,但都要具体分析,因此,有的时候是相对的。

他说:“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圣人不自作主张,而是“照之于天”。

这个“天”,就是指“道”。

他接着说:“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这是针对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各论其理而言的,你们都觉得自己说的对,但是,“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你们说的“是非”,只不过是相对真理,并不是绝对真理,因为你们还没有得到“道”也就是绝对真理的“枢”,即核心。

这个绝对真理,就在众多相对真理的“环中”,得到了,才能够应付一切。

四庄子说:“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

故曰莫若以明”。

正确的和错误的,都会无穷无尽,所以,不能以一时之见说全都搞明白了。

他进一步说:“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这是庄子的名言。

其含义,大概应这样理解——天地,就是你手指的天地;而万物,则如同奔腾的马。

“物固有所然,物故有所可”,天地万物,都有它们的所以然;因此,万物也就都有其应在的位置。

因此,“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

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一个东西,分化的时候,也就是其将成的时候;而当成功的时候,也往往是毁坏的开始。

成与毁,是一个同一的过程。

他这个思想,继承了老子,又超越与老子。

老子只看到了转化,庄子还看到了全过程和升华。

这是《齐物论》的第四个观点。

至此,它实际上已经完成了对什么是“齐物”的论述。

然而庄子并未就此止步,他继续论述,因为他还要继续对“至人、神人、圣人”何以修成发表意见。

五“至人、神人、圣人”的境界是什么?他在《逍遥游》里讲了“无己、无功、无名”,这是说在日常行为上的标准。

《齐物论》里,他讲的是内心的标准。

这个标准就是“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

“滑疑”,有学者说,是古代湖北与河南交界一带的方言,因为庄子受楚文化影响很深,含义大约和佛家《楞严经》中“脱黏内伏,耀发明性”很近似,就是光耀内心的明性。

下面,庄子开始讲他对宇宙及人生的看法。

他认为这些,是光耀内心明性都应该明白的。

第一个,关于宇宙的发生。

他说:“有始者也,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也者”,他后面还有话,不多引了,他的意思,宇宙是难寻开端的。

第二个,关于大小、寿夭。

他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他这是说,大和小、寿和夭都是相对而言的。

天和地,是与我一起而生的;万物,是和我来自同一个源头。

“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即然如此,还与什么可说的吗?第三个,他以道家理解,实际上反驳了儒家对仁义道德和人伦学说。

大致含义是,你们儒家解释的过于浅显和庸俗化了。

六讲到这里,庄子开始说做梦的事。

他先讲了一段话——“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

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

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

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

君乎?牧乎?固哉!丘也与汝,皆梦也;予谓汝梦,亦梦也。

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

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这是说,夜里做好梦不一定是好事,做梦哭泣,醒来反而可能有好事。

做梦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在做梦,有时候还在梦中梦见做梦,醒了以后才明白。

可是,白天不是在做梦么?可能白天黑夜都是在做梦。

怎么办呢?“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大觉”是庄子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有了大觉悟,才知道区别梦和现实。

所以,《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装睡吟了一首诗:“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这显然是从庄子那里来的,诸葛亮以此表示自己是大智“大觉”。

《齐物论》的最后,庄子说到了“庄周梦蝶”。

他说——“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他说,过去我做了一个梦,变成了一只蝴蝶,“栩栩然”——惬意得很,不知道自己是庄周。

一下子梦醒了,“蘧蘧然”,吓了一跳,这下糟糕了,搞不清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

“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

此所谓物化”——到底是庄周还是蝴蝶,还是可以区分的。

这就是“物化”。

在《逍遥游》里,庄子已经讲过“物化”——北冥有鱼化为鲲,这就是“物化”。

庄子讲“物化”,不仅有万物皆在变化的含义,更有向自由不断提升迈进的含义。

庄周和蝴蝶或者转换,或者能够区分,都属于“物化”。

而“物化”的关键,就在于“大觉”,也就是悟道。

这大概是庄子“庄周梦蝶”的用意所在。

因此还得说,庄子在那个诸侯争霸、战乱频仍的年代,诸子百家都忙于向王侯们献媚,包括儒家在内。

吕思勉先生说,当时的学说,只有法家尚可济世。

而此时,庄子坚拒高官厚禄,宁愿编席守贫,闭门思考人生和自由,也算是一股清流了。

庄子在当时,绝对是世界顶级的哲学家。

沧海桑田 2023-09-06 11:24:43

相关推荐

乌鱼为什么说是孝鱼

刚出生的小乌鱼为了报答母鱼的养育之恩自动进入母鱼口中,以保证母鱼不会被饿死,所以被称之为孝鱼。乌鱼在繁衍小鱼的时候眼睛会有一段失明时间,这段时间母鱼不能出去觅食,一部分幼鱼就会自动进入母鱼口中,成为它的食物。乌...
展开详情

2022年12月7日是什么节气

北京时间2022年12月7日11时46分将迎来大雪节气,标志仲冬季节开始。此时节,天气更加寒冷,零摄氏度以下的气温成为我国北方地区常态。雪和小雪、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一种概念。公历每年12月...
展开详情

潘冬子的精神品质

潘冬子是电影《闪闪的红星》的主角,他的精神品质包含了很多,勇敢、坚强、机智、果敢等。潘冬子是一位被刻画的很好的少年英雄,新时代新青年应该学习和具备的精神在他身上已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在电影里,潘冬子在面对母亲罹难...
展开详情

红包名字写在哪个位置

红包名字写的位置有以下几种,第一,红包背面的正中,一般没有任何祝福语,只是表明送礼人就直接写上全名,第二,右下角,如果横着书写祝福语,那么署名落在右下角,第三,左下角,如果竖着写祝福语,一般名字署在左下角。红包...
展开详情

麻辣烫在哪里学

可以在网上查找做麻辣烫的视频,这些视频有做麻辣烫的具体步骤、需要准备的食材、麻辣烫锅底配方等。也可以报麻辣烫方面的厨艺培训班学习,培训班有专业的老师指导。学麻辣烫除了看视频、报培训班之外,还可以看菜谱书籍学习、...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有志不在什么

是“有志不在年高”。
有志不在年高:yǒu zhì bù zài nián gāo,意是指年轻人只要有志向,成就不可限量,不在年纪大。也指只要有志向,岁数大了,也可以干出一番事业。
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十三回:“樵子抚掌大笑不止,对子牙点头叹曰:‘有志不在年高,无谋空言百岁。’”
释义:樵子拍手大笑不停,对子牙点头叹道:“只要有远大志向,就算年纪大也没事,一个没有远大志向的人,即便活到很大的岁数也是虚度光阴。”
近义词:有志者,事竟成。

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

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是艰苦环境的磨炼,主观因素是思想斗争的折磨。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

窥镜而自视的而的用法

“窥镜而自视”的“而”的用法表承接关系。
该句出自西汉·刘向《邹忌讽齐王纳谏》:“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译文:(邹忌)再照着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比不上人家。
赏析:《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文章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又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决心。告诉读者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

因往晓之的之什么意思

“因往晓之”中“之”是代词,代指人或事。出自《杞人忧天》。
原文节选: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译文: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这则寓言故事运用对话刻画人物,人物形象分明。故事短小,但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文章基本以对话构成,言简意赅,逻辑严谨,读来文气贯通。这则寓言也成为后世文人常用的典故,如李白有诗曰“杞国有人忧天倾”,即出于此。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