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新课改后命题改革现状、走向及高中教学应对策略讲座

时间不会说谎 范文 工作总结范文
精选回答

2012高考新课改后命题改革现状、走向及高中教学应对策略讲座本文简介:新课改后高考命题改革的现状、走向和高中教学应对策略内容提要:一、2011试题简评与反思二、高考命题改革:高考考试内容的调整与变化三、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现状、困惑与走向四、高中教学与高考命题的巨大差距及成因五、高中教学对策:认清高考,更新观念,改进教学六、政治学科2012高考复习策略七、2012重热点备

2012高考新课改后命题改革现状、走向及高中教学应对策略讲座本文内容:

新课改后高考命题改革的现状、走向和高中教学应对策略

内容提要:

一、2011试题简评与反思

二、高考命题改革:高考考试内容的调整与变化

三、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现状、困惑与走向

四、高中教学与高考命题的巨大差距及成因

五、高中教学对策:认清高考,更新观念,改进教学

六、政治学科2012高考复习策略

七、2012重热点备考的几点建议

八、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复习效率

一、2011年高考政治试卷命题特点及反思

(一)依据考试说明,坚持能力立意,考查综合能力,注重思维过程,坚持“稳中有变、稳中有新”的原则。

第一、学科的题目紧扣《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命题,体现高考命题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体现了稳定性与变动性的统一。

第二、注重基础性,体现综合性,突出综合素质能力的考查。

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夯实基础,这是决定高考成败的关键。

1.在对基础知识考核中突出考查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同时注意了知识的覆盖面。

2.依据《考试大纲》中“考核目标与要求”的规定,结合学科特点,试卷重视考查考生学科基本技能和思维能力水平。

3.试卷中源自教材内容纯知识性试题的数量有所增加,综合能力试题有一定的难度。

第三、紧跟社会发展,时代主线鲜明

全卷试题主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现实的社会生活为背景。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倡导“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公平正义、生态环境安全、和平发展和谐”的正确的价值取向。

第四、注重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高考试题适度加大了对经济、哲学、文化的考查力度,着力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理念。

第五、注重考查思想方法、思维过程和综合能力

选择题注重考查了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非选择题重视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此外还设计了从政治、哲学、经济、文化角度对材料进行分析的题目,要求考生根据跨学科、跨章节的不同知识点来解决某一问题的综合能力。

第六、稳中有变,适当创新,体现新课程。

第七、试卷不足之处

(二)反思

1.做好知识整合,构建知识体系

2.把握时政热点主线,明确方向

3.重视综合探究,改进学习方式

4.正确使用术语,文字表达准确

二、高考命题改革:高考考试内容的调整与变化

1.2007年以来,随着高中课改后的新高考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进和实施,由国家考试中

心主持的高考命题,经过大幅度改革调整后现已进入相对稳定和成熟的状态。其总的发展趋势是:由“知识立意”逐步向“能力立意”转变。

2.命题指导思想和依据: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确定学科考试内容。

3.考查宗旨:考查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科学)素养和学习潜能;注重考查考生运用已有知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高考命题对高中教学改革的积极导向功能。

4.命题原则: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注重试题的创新性、多样性、选择性、探究性和开

放性,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对支撑学科体系的主干(重点)知识保持较高的考查比例。

三、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现状、困惑与走向

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编纂出版高水平教材;完善考试制度和评价机制。

四、高中教学与高考命题的巨大差距及成因

(一)差距

1.阅读能力不足

2.对所学事物认识不全面,概念、原理理解不到位

3.思维能力欠缺

4.表达能力不足

5.教材知识体系的缺陷

6.答题方法和技巧有待总结提高

(二)反思

考生答卷失误的种种表现,实质上反映了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问题表现在考生身上,根源却在教学方面。

通过对3年来高考试题及其考查结果的数量化分析和推断,基本可以厘清考试大纲、中学教材、试卷结构、试题立意等与命题指导思想和命题思路之间的关系,乃至一种必然性联系,并得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

1.主干知识及其结构。突出过程。

2.能力考查是主导。突出思维。

3.联系大学课程相关密切的内容。趋势是远离现行教材,且越来越远。

4.学科思想和方法。这是近年命题日益关注的一个领域。突出方法。

五、高中教学对策:认清高考,更新观念,改进教学

在以往的教学改革中,我们太多地关注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艺,太多地对教学环节和流程进行精雕细琢,太多地去追求一堂课的完美无缺,而忽略了总的教学目标和教育意义。教学改革不仅仅是教学方法问题。改革的关键是:

1.明确教学目标高考命题绝对不受现行教材的制约,同时又有它自己既定的考查目标和范围。

2.更新学科观念:要在理论上和学术上拉近与命题专家的距离,熟悉在学界影响广泛的理论、观点,并运用到教学之中。

3.培养学习能力:这里所说的学习能力,就是独立学习或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综合性的自学能力。

4.丰富学科素养:

5.优化教学内容:

(1)突出教学重点:根据高考要点,梳理出主干知识,删减与高考无关的内容,建构

全新的知识体系,从而把握住教学的重点。对于教学重点,一定让学生认识到位、理解到位和应用性训练到位。

(2)更新课本知识:不同版本教材的内容互补,并适当补充材料,使主干知识更加完整;更新过时的观点和结论,使学科体系更加完善。

(3)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两个支点”:一个支点是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把握能力,另一个支点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

一是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了些什么?(目标问题)

二是你打算用多长时间让学生获得?(效率问题)

三是你打算让学生怎样获得?(方法问题)

四是你怎么知道学生已经达到了你的要求,有多少学生达到了你的要求?(达标问题)

五是经过教学反思和纠正问题后,还需要为那些学生补充那些知识?(边缘生问题)

(4)措施:

①加强备课,优化教学过程,课内损失,备课补。关键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②揭示、精讲知识系统性,形成良性的认知结构。

③精选例题,知题善任,减轻学生负担。

④把知识点按大纲的要求分类整理,进行专题复习。

⑤每节课不但讲、练,还告知本节课后要复习什么?如何复习?

⑥注意学困生的听课吸收率、知识巩固率,力争不要“课上损失课下补”把教学精力放在课上。把课下时间还给学生,要形成良性循环。因此要加强课上的强化练习,加强平时常用的原理、观点的记忆训练。“不怕课上不会,就怕课下还不会。”

⑦针对学困生知识结构巩固率的问题,在复习中做到

“反复出现、螺旋上升”,“横纵联系、加深印象”。

⑧考试:考知识不是重点,重点是考能力,把学生考会。坚持考后100分。

⑨减少失误就是提高,搞清一题就是效率,记住模式就是技巧。

六、政治学科2012高考复习策略

高三总复习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现将我们对2012年政治学科考核的一些不成熟看法,提供给大家,聊作复习参考。总的想法:增强计划性;以“纲”为纲

,夯实基础;联系实际,重在运用;重视综合探究,改进学习方式

(一)研读考纲和说明,分析试卷特点,增强备考的针对性。

(二)抓住主干知识,注重知识迁移,培养学科基本技能。

1.以2011年全国高考试题为例,高考仍然注重对基础知识,特别是主干知识的考查,各地试卷的选择题和非选择题考查的都是政治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

(1)经济生活: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规律、供给与需求、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及价格变动的影响、影响消费的因素、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大力发展生产力、基本经济制度、公司的经营与发展、劳动就业维权、债卷和商保、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税收与财政作用及关系、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经济全球化表现及影响、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战略和原则等。

生活与消费:(23个考点,4年考12个,覆盖率52%,重复率25%,平均难度0.429,学生平均失分率57%)包括:货币基本职能,外汇和汇率,价值与价格、供给与价格、供给与需求,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及价格变动的影响,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结构,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生产、劳动与经营:(28个考点,4年考12个,覆盖率43%,重复率25%,平均难度0.545,学生平均失分率45.5%)包括: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公司经营与发展,企业兼并与破产,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维护劳动者的权益,储蓄与商业保险。

收入与分配:(21个考点,4年考13个,覆盖率62%,重复率15%,平均难度0.544,学生平均失分率45%)包括: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和公平的影响,提高效率、促进公平,财政作用,税收的种类及作用。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7个考点,4年考11个,覆盖率65%,重复率27%,平均难度0.51,学生平均失分率49%)包括:市场秩序,宏观调控,科学发展观,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国际经济合作。

(2)生活与哲学:哲学的作用、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客观舰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整体与局部、量变与质变、前进性与曲折性、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辩证否定、创新的社会作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

群众观点和路线、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选择、价值的创造和实现方式等。

哲学思想与物质观、实践观:(39个考点,4年考23个,覆盖率59%,重复率35%,平均难度0.547,学生平均失分率45.3%)包括: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唯物辩证法:(20个考点,4年考17个,覆盖率85%,重复率18%,平均难度0.527,学生平均失分率47.3%)包括:联系的客观性,整体与部分,系统优化法,发展量变与质变状态,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法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历史观与价值观:(18个考点,4年考9个,覆盖率33%,重复率67%,平均难度0.499,学生平均失分率50%)包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价值与价值观,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价值的实现方式。

(3)政治生活: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和真实性、公民的权利义务及原则、公民政治参与的两个途径和三个意义、公民要负责任行使民主监督权、***的性质宗旨原则和职能、***要依法行政、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执政方式、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主权国家、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维护国家利益、建立国际新秩序、外交政策、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我国公民与***:(26个考点,4年考14个,覆盖率54%,重复率57%,平均难度0.539,学生平均失分率46%)包括:公民的权利义务、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与主要内容,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与意义,

***的主要职能、宗旨原则,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6个考点,4年考9个,覆盖率56%,重复率22%,平均难度0.561,学生平均失分率44%)包括: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共产党执政,政协性质与职能。

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外交政策:(13个考点,4年考6个,覆盖率46%,重复率33%,平均难度0.684,学生平均失分率32%)包括: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宗旨和立场,国家利益,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4)文化与生活: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对人的影响、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与创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民族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性、弘扬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如何正确看待落后和腐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指导思想、根本目标、中心环节、公民道德建设基本规范、加强文化修养的意义。

文化的作用与发展:(23个考点,4年考16个,覆盖率70%,重复率31%,平均难度0.52,学生平均失分率48%)包括:文化的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对人的影响,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的意义,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文化创新。

民族精神和先进文化:(19个考点,4年考14个,覆盖率74%,重复率36%,平均难度0.55,学生平均失分率44.5%)包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思想道德与科学文化修养,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公民道德规范。

总之:一是必须读“厚”课本。二是必须读“准”课本。三是必须读“精”课本。四是必须读“深”课本。五是必须读“牢”课本。在提高能力上下功夫。

2.

构建知识体系,把握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例:《经济生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掌握一条主线、三条规律、四个环节,重组七个知识体系。

例:《文化生活》文化作用(内涵)、文化创新(多样性)、民族精神(中华文化)、文化建设(先进文化)。

(三)突出时代主线,坚持三贴近原则,提炼重大热点问题。

(四)慎选典型例题,明确解题思路,增强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审设问的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整合知识的能力、形成答案提纲的能力、规范表达的能力。

(五)吸收新课程理念,适当参考内容,主动进行合作探究。

总之,在基础知识复习中要善于总结规律和科学复习方法。基本原则“借题发挥,题有所得”。一般方法不断验证;新颖试题共同领悟;专题模型及时补充

;知识漏洞给予警示。

(六)掌握命题基本原则,学会命题基本方法,理顺解题基本思路

1.试题构成的要素

不论什么类型的试题,归纳起来,皆由立意、情境、设问和答案与评分参考四个要素构成。

2.试题编制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2)准确性原则(3)公平性原则(4)规范性原则

3.试题编制的基本要求细则

考试是在规定时间内由考生完成一定量的试题的解答任务,由于题型对考生的作答要求不同,考生对不同试题的反应的结果也会不同。教育测量学理论对题型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一般地说,可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

(1)选择题的要求;

(2)非选择题的要求

4.热点问题答案生成的四种情况

5.试题难度控制和难度调整的一般方法(知识点完整准确;提取情境材料信息,即审题能力)

6.高考政治试题解题思路

(1)如何解答选择题

(2)如何解答非选择题

七、2012年时政重、热点问题备考的建议

(一)明确热点,把握本质,掌握试题特点

1.重热点问题是指本学年度内的时政热点、社会焦点、人类生存与发展和社会发展进程中重大问题、我国国情的重要内容。它既有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也有关系到人们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

2.热点问题的界定一般有四个方面:

①年度内的重要会议和重大决定。

②人类共同关注生存与发展和生活质量问题。

③反映国家意志和时代特征的新观点、新理论新成果。

④关系学生生活和健康成长的问题。

3.重、热点问题试题的主要特点:

①在材料选择和使用上,一般只是作为大背景出现,重视解决具体问题。

②材料本身可以提供比较丰富的有用信息,突出了“获取和解读信息”的目标。

③设问的角度比较小,具有明显的指向性。

(二)2012年备考要围绕主线,提高应试能力

1.把握主线,关注国际国内重点热点。“以问题为中心,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是政治试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政治试题的时代感最强。

例:2011年

(1)主线:贯彻落实十七届三、四、五中全会的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强自主创新,深化改革开放,保障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研究主线与重大热点问题、以及重大热点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个主题:坚持科学发展

一条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五个坚持:

调整经济结构(主攻方向);

坚持自主创新(重要支撑);

重视民生保障(出发点和根本点);

建设生态文明(着力点);

坚持改革开放(强大动力);

(3)五中全会及时事新提法(2011)

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包容性增长”的多种内涵。

“***”“刘易斯拐点”“两个同步提高”等等。

(4)2011考试题各卷主线和选取的情景。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民生和民权;十二五规划;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民族自治区等。

菜贱伤农、招工难、气候变暖、资源环境、科学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免税购物、对外贸易、公民的政治参与、依法行政、加强党的建设等。

2.六中全会鲜明主题和主线

▲主线(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命题)

一个主题:科学发展

一个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个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第一次)

三个坚持:

改革创新(动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根本任务)

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出发点和落脚点)

▲主线(二)贯彻落实十七届三、四、五、六

中全会的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以及社会和谐稳定,提高发展的包容性。

一个主题:坚持科学发展

一条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

一个总纲:稳中求进(稳:宏观政策、经济发展、物价水平、社会大局;进:转变方式、改革开放、改善民生)

一个关系:经济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

四个重点:

扩大内需(战略重点)

发展经济实体(坚实基础)

改革创新和节能减排(强大动力)

保障改善民生(根本目的也是扩大内需的重点)

▲重要热点: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学习“七一讲话)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

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繁荣和文化发展

微博、社会公益和民主权益

(微公益)

走和平发展道路

(白皮书)

坚持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关注民生、抑制通胀(扶贫、减税惠民)

▲六中全会及时事新提法(2012)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

“微公益”

PM2.5

围绕能力考查这个中心,高考政治试题要求学生关注现实和社会热点。为此,梳理出时事政治热点,供大家参考。

(1)建设文化强国,提升国家文化综合实力

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十七大以来,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也是继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讨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问题之后,中共决策层再一次集中探讨文化课题,其战略部署和政治意义备受关注。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指导思想、前进方向、以人为本、社会效益)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大力发展公益性的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形成现阶段所有制结构文化产业格局)深化改革开放,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只要抓住机遇发展文化产业,才能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要大力发展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弘扬中华文化,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每年都在17%以上,这表明,在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正在形成。但是我国文化产业只占世界份额3%左右,同时,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腐朽、落后文化的冲击,使我国的文化领域也出现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为此,必须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创新,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生活考向初探

1.

一般理论与个别现象相结合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导性、整合性、包容性,是兴国之魂)。

3.地区文化发展战略问题(天津文化中心工程)。

4.微观主体的文化生活。

5.文化发展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

6.公益性的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形成现阶段所有制结构文化产业格局)的双轮驱动。

7.国家高度重视先进文化发展的原因、意义以及怎样实现大发展、大繁荣?

8.怎样构建文化繁荣发展体制和机制。

9.文化科技创新,发挥科技在文化建设中驱动、支撑、提升、引擎作用。

(2)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比重上来。要合理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收入,拓宽和开发消费领域,促进居民文化、旅游、健身等服务消费,确保稳中求进。

扩大内需是推动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要求和根本保证。只有把扩大内需作为稳增长的立足点,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稳固的内需基础上,才能为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和持久活力,才能提高我们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和首要任务。内需不足制约着国民经济走向新的平衡,只有把重心移向扩大内需,稳定投资,拉动消费,优化结构,才能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扩大内需是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着力扩大内需,还要继续稳定外需,要正确处理好内需与外需的关系,实现内外需的良性互动。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国内需求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是收入分配和物价水平。分配问题是宏观经济中的焦点性问题。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改变消费水平、消费预期,焦点也在收入分配改革上。

“十二五”规划建议中进一步提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同步”。

调整分配关系,一是健全扩大就业增加劳动收入的发展环境,提高一线劳动者的报酬水平。二是规范分配秩序,加强税收等政策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三是“更加注重公平”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加大***再分配的力度,缩小社会成员之间在享受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上的差距。

(3)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最终目的,也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基点的重点。

胡锦涛在元旦新年贺词提出:2012年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为重、富民优先。国家在“十二五”期间,乃至未来将不再是为经济增长而增长,而是为保障和改善民生而增长;不是为经济发展而发展,而是为保障和改善民生而发展。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全体国民合理分享财富蛋糕的基础上更加富裕,过上真正有质量、有尊严的生活。

社保支出稳定增长,民生之本更加巩固。“十二五”期间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城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提高稳定城乡三项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政策范围内的医保基金支付水平提高到70%以上,全国城乡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左右。同时,要逐步解决增加教育投入,开发就业岗位,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加强食品、药品、生产安全,农民工在城镇工作和生活等问题。

(4)抑制通货通胀,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

目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呈现三个明显特点:当前我国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

展。一是经济增长继续保持平稳较快态势。二是三大需求均衡拉动。三是通货膨胀压力尚未根本缓解。

继续稳定物价总水平

:在今年上半年的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中,食品价格上涨占整个涨价因素的60%以上,城镇住房价格上涨占20%多。而食品、住房价格上涨,从本质上说是供给不足造成的。针对这些情况,要采取有力措施。(粮食基本稳定、肉类、蔬菜、住房)

发挥财政、货币政策促进结构调整作用: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正确引导社会资金投向。

(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第三产业;农业现代化。)通过扩大海外投资把部分外汇储备变为物质储备

:我国外汇储备较多,且仍不断增加,加上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外资涌入,迫使央行大量投放基础货币,加大了通胀压力。美联储连续两次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带来了输入性通胀。美元贬值导致我国外汇储备缩水,威胁着我国外汇资产的安全。

(走出去战略)

调整经济结构

:实现抑制通胀和稳定增长双重目标,必须按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的要求,在调整经济结构上取得更大进展。(三个根本性转变)

11月30日晚宣布央行从12月5日起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近三年来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这表明我国“收紧”政策走到尽头,取而代之的预调微调为主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其原因:通胀压力缓解、年底流动性趋紧、经济增速回落。此次下调,有助于当前复杂形势下稳定国内经济增长。

(5)加强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处理好速度、结构、物价三者的关系,把握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重点。把防范经济运行中的潜在风险放在宏观调控的重要位置。财政政策重点是完善结构性减税(调整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的幅度和房产税的改革)、加大民生投入、促进结构调整。同时国家启动“预调微调”货币政策,实行货币定向宽松,有扶有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增强发展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10月12日,出台了扶持小微企业发展6项金融政策和3项财税政策,注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引导民间资本流向实体经济。小微企业数量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对全国GDP的贡献达65%,税收贡献超过50%,出口额占比超过68%,解决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中小企业的发明专利占全国的66%。但是目前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困难,***和商业银行出台一系列政策给予政策和金融信贷支持。

实施财税政策,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意、事业致富社会氛围,促进结构调整。

联合国微博日前发布的报告预测,2012年发达经济体经济将陷入泥潭,新兴经济体也无法独善其身,全球经济正在“二次衰退”的悬崖边上“蹒跚前行”。报告把对2012年世界经济增速的预计从半年前的3.6%下调到2.6%。专家分析认为,要素成本持续上升、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制约了未来投资的增长。而汽车、住房消费将低速增长,新的消费热点一时难以形成。成本推动的价格上涨呈长期化趋势,加之全球流动性充裕,通胀压力依然较大。部分在建项目资金紧张,实体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扶持。

(6)加快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自主协调发展

经济结构不合理,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症结所在。调整经济结构必须按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大力推动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需求结构、要素投入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的全方位调整,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2012年的经济结构调整,是一次全面深度的调整。首先是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二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三加强节能减排。四是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增强经济发展协调性和竞争力客观要求。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以扩大内需为基本方针。要把经济增长从依赖第二产业调整到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特别是要发挥第三产业即现代服务业的作用;要从依靠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转变为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抗动,最重要的是要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要把经济增长从依赖物质资源投力调整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上。

(7)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中国经济转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因此,要牢牢把握改革创新这一强大动力,努力提高原始创新、增强集成创新、引进吸收在创新的能力。

进入21世纪,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包括:信息科技、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能源科技、纳米科技、空间科技等。

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国民财富的增长和人类生活的改善越来越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当今时代,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

(8)抓住入世十年机遇,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年来,中国***履行承诺,逐步降低进口关税,全面开放对外贸易经营权;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企业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公平与规则、全球视野、创新眼光、竞争意识、知识产权观念等“世贸精神”正深入人心,这无疑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入世的核心价值表现为三方面:第一是提高了国际地位;第二是改善了发展的外部环境;第三是以开放促进了国内的改革。

我们也应冷静地看到,尽管中国的经济总量居全球第二,但是人均GDP仍位列世界百位左右,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应清醒地认识,过去中国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靠大量的资源消耗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深化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从没有如此迫切。中国应积极推进世贸进程,成为继续支持世贸组织和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的“优等生”。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政策。坚持扩大内需,稳定外需,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坚持开拓国际市场和扩大国内市场并举。一是努力促进出口稳步回升,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二是做好利用外资工作,提高引资质量,促进“引资”和“引智”相结合,引导外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增加投资,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节能环保等领域。三是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宽经济发展空间。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加强同周边国家的协力共建和优势互补。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回顾历史、认真总结经验,对推进新形势下的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意义重大。

(9)加强民族团结,推进社会的进步与和谐

60多年的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必须坚持一切从我国民族问题实际出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与进步的必要条件。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10)维护国家核心利益,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重申:中国将坚定不移沿着和平发展道路走下去。并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积极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繁荣。和平发展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和富民强国、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的战略抉择。

白皮书全面阐释了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开辟、总体目标、对外方针政策、历史必然选择和世界意义等内容。

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中国的核心利益: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坚持自主发展;永远不争霸不称霸;对外开放的大门绝不会关上;坚持奉行防御性国防

政策。

(11)保护自然环境,关注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

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出现、雾霾弥漫,人类现实地面临着共同的生存问题。

近年来,随着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耗大幅攀升、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加,全国许多地区灰霾现象频发,PM2.5污染问题日趋凸显。它严重地影响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因此,修订《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统一开展PM2.5监测、发展低碳经济、开发新能源汽车、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减少PM2.5污染最重要的是减少导致其形成的相关污染物排放。改变能源结构,推行清洁能源,减少煤炭排放量和工业企业污染排放物是控制PM2.5最重要的途径。

减少PM2.5污染实质是要发展低碳经济,包括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提倡绿色出行、控制城市汽车总量,减少尾气排放、追求绿色GDP等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八、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复习效率

(一)考试大纲与课程标准、教材的关系

(二)知识理解与解题的关系

(三)重点知识、与一般知识的关系

(四)难题与基础题之间的关系

(五)教材与教辅读物之间的关系

(六)知识点与知识结构网络的关系

(七)练习题的质量与数量之间的关系

(八)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九)理解与记忆、应用的关系

(十)错误与反思的关系

谈高效备考必须处理好十大关系

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基本上全面铺开,新课程高考的第二次的实践近在眼前。这些都决定了2012年高考改革的基调:稳定大局,稳中有变、稳中有新,保证更好地完成新课程改革高考前夕的平稳过渡。

真正能达到稳定的核心有两个方面:立足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不超纲;试题题量、难易程度恰当。考试时间、试卷长度的局限性决定了试题抽样的集中性---只能是学科的主干、核心、基础、重点;仍将以知识为载体,以能力考查为立意命题。所以,我们老师指导学生备考的过程应该是:带着考纲走进教材、带着学生走进问题。学生自主备考的过程应该是:带着问题走进教材,带着问题走向老师,带着问题走向思考,带着思考走向能力,带着能力走向考场。

一、考试大纲与课程标准、教材的关系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考试大纲只是为高考而定。课程标准比考试大纲涵盖更广一些。有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但未必需要考试。有一些能力是教学大纲规定的对学生发展很重要,但是高考受考试的形式和规模的限制,无法进行考查。一些课程标准里没有明确要求的内容,对开拓学生视野,提高思维德深刻性和灵活性及应变能力,也会考到。毫无疑问,作为备考应以教材为依托全面复习,对考试大纲没有涉及的内容不必过分深究,不要超纲复习。但依托教材不等于捆死在教材上。不能“只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

必须把大纲吃透,搞清楚哪些是必考的,哪些只要求了解、哪些必须理解、哪些要达到综合运用水平。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坚决、果断、彻底地抛掉教材里没有的、考纲不要求的、老师不讲不可能知道的、必须靠记忆才能掌握的、对以后学习无意义、无再生性的内容。

二、知识理解与解题的关系

实践证明:通过大量解题来应对高考,即撒大网捕鱼,这是高消耗低效率的错误做法,常常事与愿违、得不偿失。解题主要提高的是解题技巧,技巧熟练当然对提高成绩有一定的作用,但不是最主要的作用,所以不能埋头做题,尤其是模式固定、套路固定的题目。

高考中真正起作用的是考查能力为主的试题。正确的态度是:在尽可能深刻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适量进行解题训练。解题中出现问题和困难时,要思考对相关知识如何理解,在知识后面隐含了什么思想方法、规律(量变与质变、内因与外因、对立统一关系、规律、结构问题等)。解题不在于多在于精,在于每一题都有收获。

三、重点知识、与一般知识的关系

如果把知识比喻为一张渔网,重点知识就是这张网的钢,一般知识就好像是一由一根根网线织成的目。重点知识是构成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石或关键,关键知识理解深透,才能对整个学科知识有系统的认识,构建起整个学科知识的框架,并能从一个高的立足点去理解认识学科的一般知识。(比如:经济生活中的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力。)但是重点知识离不开一般知识的支撑,一般说来,重点知识都是抽象和概括程度比较高的知识,一般知识抽象程度低一些,与实际和宏观的东西联系多一些。

从考试的角度看,试题多数落在重点知识上,但总要和相关的一般知识挂钩,所以,不论是重点还是非重点学生都应掌握。那么,如何了解基础、主干、核心应该、涵盖哪些呢?――研究考纲!

四、难题与基础之间的关系

高考试题中难题一般只占20%左右,一般说来,绝大多数学生并不能够在高考的所学科上都达到最高水平。要承认这种差别,要正视自己的优势和弱点,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有一个恰当的估计。若是长时间在中等水平上徘徊,就不要偏离中等难度水平太远,保证自己对中等难度题目的胜券在握。好高鹜远,一味求难,费时费力,得不偿失。真正要达到自我突破,是要把力气花在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上、而不是死刨难题,高考中的难题,或者对学科知识综合面比较宽,或者对能力要求比较高、比较活。而且往往是一般学生难以达到的,唯其如此才能发挥其对高层次学生的选拔功能。

由于高考里难题的高水平构思巧妙、解法独特。涵盖面广、视角新颖,常为教师津津乐道、反复强调,也造成学生盲目追风、乐此不疲、迷失方向。现在最难、最大的问题是降低难度、回归基础、强化理解、落实迁移。

五、教材与教辅读物之间的关系

教材把大纲中的一些抽象的规定加以具体化,学生学习基本上是以教材为依托。前面所提到的考试大纲和教学大纲的关系实际上也是教材和考试大纲的关系。作为备考来说,也应该以教材为依托、以教材为依据全面复习;诸多规范也应以教材为标准去要求。不能擅自更改或标新立异。

当今教辅读物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充斥课堂和学生书包,严重干扰了科学的正常复习过程。知识范围超教材、能力要求超纲、选题偏难,在教辅读物中屡见不鲜。由于人手一册,又是任课教师的推荐或主选,使得复习过程自然而然地沿着教辅书的思路轨道伸展,不再去问为什么?不再去追究符合不符合考试大纲、超越不超越教材、符合不符合学生实际。

教辅读物只能是辅助,不能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必须取我所要,为我所用。现在的问题是:学生手中教辅书多多益善,老师听任自流,学生置教材于不顾,老师视教材可有可无。要引领学生阅读教材,要有选择地研读某些内容、要能从中提取信息,抓住关键所在,结合自身实际深入思考。

六、知识点与知识结构网络的关系

知识就像一堆零部件。思想方法就是组装图纸。能力就是按照图纸把零件组装成成品。要在老师指导下,自己独立完成,不断理解和加工完善,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这样才有利于知识的保存和记忆;有利于知识被准确快速地提取和迁移;触及一点迅即联想,形成知识群。知识网络不是单一的知识体系,重要的是包含相关方法(视角、思路、过程、步骤、程序、策略)只有在自己构建的知识体系中能自由出人、左右逢源的材料才能运用自如。

知识点就是一系列陈述性知识——具有说明性的内容,如一个概念、一条定理、一项规律等;使陈述性知识发挥作用的方法、步骤、思路的知识是程序性知识。而知识网络则是在学习和实践中,把获得的众多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在头脑里通过多维度的联系构成的开放性的知识系统。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没有从方法论的高度,去领悟学科本身的思想方法(学科知识的精髓、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独立自主构建网络、建设网络操作不到位,只有陈述性知识的汇总,缺乏程序性知识的考虑和归纳。坐享其成、拿来主义,缺乏自己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系统的行动。

七、练习题的质量与数量之间的关系

陷入题海的成本是不读书;逢题必做的成本是重点的丢失;偏爱难题的成本是轻视基础;选择题过多的成本是表达困难,词不达意。审题、做题、纠错都是进步的阶梯——酸甜苦辣咸都有营养,成功与失败全是进步。做题就要;做的实实在在、对的清清楚楚、错的明明白白、改的真真切切。要从题海中跳出来,不要“捡到篮子里就是菜”。不是不做题,而是小题大做、精题细做、偏题不做、难题试做、错题再做。不要眼高手低,大题做不来、易题不屑做,错了懒得改,屡屡再犯错。

重构解题思维模式、优化解题能力,把过程程序化,赋予一定的模式框架,发挥定势思维(按一定模式去考虑问题,把新问题归结为旧问题)的有利一面。坚持回顾;

(1)本题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可否开拓引申(把特殊条件一般化,一般条件特殊化,特殊条件与一般条件交替互化)?

(2)解本题用了哪些基本知识与技能?

(3)本题你是怎样审视、联想、变换来实现“转化”的?

(4)解本题用了什么学科思想方法?

(5)解本题最关键的一步在那里?为什么能完成或未能完成此步?

(6)作过于本题类似的题目吗?在解法、思路上有什么异同?可否类比推广?

(7)本题你能发现几种解法?哪种解法最优?具有一般性吗?哪种解法如是特殊技巧,你能总结在什么情况下应用吗?努力做到在一定数量前提下的质量追求:由“误”到“悟”、由追求“勿误”落实到“无物”。

八、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教之道在于渡,学之道在于悟。由学习到应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会阅读、会选择性地阅读、会查阅资料、会可调控地提取有效信息;能敏锐地发现问题、能联系实际进行分析评价、能提出可行性方案或方法、能准确地行文或学科用语表达。

在复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如同导游和旅游者的关系。导游必须清楚一路景点的全部,必须有合理的路线安排和合理行程,总能在旅游者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却不强加于人,不代替旅游者的观光游览,因为旅客的亲身经历才能使他感受旅游的乐趣、领略文化内涵、学到很多东西。教师也和导游一样,讲该讲之处、点该点拨之处、领该引领之处。

九、理解与记忆、应用的关系

1.记忆是知识存在的形式。记住的东西不一定理解;理解的东西一定记得住。理解了不一定能正确的应用,能正确应用一定是理解了。在记忆、理解和应用三者之间是以强化建模的思想方法和复习方法为中心的,它们是:纲要信号构型(问题为中心知识重组);概念学习建型;问题解决型(各种问题类);数学归纳模式(各种事物不同层次分类问题、规律问题、经济计算)。

2.要掌握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方法。有关为什么的问题必须归纳出来。

3.既要有序思维、程序思维,更要创新思维的方法,注重思维过程的训练。(包括术语与书写)

4.既要有记忆,更要会迁移的方法。(利用联想迁移;比较迁移;情景迁移;分解迁移;推理迁移;抽象概括迁移;演绎转换迁移)

5.既要重理论更要重方法和过程的复习方法。

十、错误与反思的关系

对错误的反思是一种选择,错误的价值在于让学生从反面学会学习。失误能否转化为宝贵财富,取决于是否有清醒的反思。挫折和失败使我们聪明起来。建立错题***、建立失误白皮书、建立解题备忘录,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18

云淡风清 2022-07-14 05:37:57

相关推荐

艺术生集训注意事项有哪些 需要注意什么

艺术生在集训的时候也要同步文化课学习,夯实文化基础。考生在专业课集训期间,文化课千万不要丢,专业课和文化课的学习一定要兼顾。艺术生集训的注意事项一定要选择一个靠谱的培训学校。因为一个好的培训学校,懂得怎么以最快...
展开详情

艺术生什么时候集训好 有必要去集训吗

艺术生集训指的是艺术类学生在完成学业水平测试之后,由学校或自己向学校申请,暂时停掉学校的文化课,到专业的艺术培训学校进行封闭式训练,直到校考结束。美术生集训时间美术生集训,通常从高二下学期开始,5月份开始报名,...
展开详情

提高生物成绩的方法是什么 窍门有哪些

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生物知识记忆。例如DNA的分子结构可简化为“五四三二一”,即五种基本元素、四种基本单位、每种基本单位有三种基本物质、很多基本单位形成两条脱氧核酸链、成为...
展开详情

艺考生集训注意事项 有什么要了解知道的

艺术生集训不要忽略了文化课,作为艺术生必须要做到文化课和专业课双赢,才能被心中理想大学录取,在这期间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文化课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忽略文化课,要一直学习专业课。艺考生集训注意什么学会针对性强化技...
展开详情

投档会参考学考成绩吗 学考成绩有什么用

将成绩符合的学生的档案投给招生院校。这就是投档,投档不参考于学生的其他条件,只参考他的总成绩和志愿。而根据学校的调档比例省教育考试院确定他的投档比例,只要学生的档案被投档,决定他是否被录取的因素就会包含他的学考...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什么蒙冲巨航一毛轻上一句

“蒙冲巨舰一毛轻。”上一句是昨夜江边春水生。出自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二》。
原文: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译文: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大船就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漂流。
本诗借助形象喻理。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其中的“蒙冲”也写作“艨艟”。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蒙冲巨舰”,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来。“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静美的意思

“静美”的意思是宁静优美;也指张玉彬作品集。
拼音是:jìng měi。
出处:瞿秋白《饿乡纪程》八:“宇宙的静美包涵在此‘琉璃天盒’里,满满的盛住没起丝毫震荡。”
《静美》作品集:
诗人引用泰戈尔一名句“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将其诗作取名为《静美》,诗人通过那些静美的文句描绘出一幅幅静美的画境,也充分展现了作者静美的诗人情怀!
作者简介:
张玉彬河南驻马店人,生于1989年7月,中学时代开始创作诗歌,现已出版《玉盘》、《静美》等诗集,特长写诗、弹吉它。

中国风景名胜的古诗词

描写中国风景名胜的古诗词有:

1、《望庐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3、《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5、《望洞庭》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6、《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7、《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8、《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9、《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0、《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1、《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2、《归嵩山作》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13、《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4、《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5、《滕王阁诗》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欧阳询的故事名称

欧阳询的故事名称:欧阳询流连观碑、欧阳询专心学“二王”书法。
欧阳询(约557——631),字信本,潭州临湘县(今湖南长沙市)人。唐朝大臣、书法家。欧阳纥之子。
隋炀帝即位,欧阳询出任太常博士。武德三年(620年),投靠夏王窦建德,授太常卿一职。武德五年(622年),归顺唐高祖李渊,授侍中,累迁银青光禄大夫、给事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册封渤海县男,主持编撰《艺文类聚》。贞观初年去世,时年八十五岁。
欧阳询精通书法,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善于书法,父子俩被合称为“大小欧”。书法于平正中见险绝,号为“欧体”。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有《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有书法论著《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