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无意飞燕入梦中
精选回答

如何理解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这句话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

语出《孟子.滕文公上》,原文是:“或劳心,或劳力。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用现代汉语翻译过来就是说:世间分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脑力劳动统治别人,体力劳动被人统治。

被人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这是天下通用的道理。

通读原文,不难发现孟子首先提出的是关于社会分工的思想。

认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是必须的。

即官吏有官吏要做的事,百姓有百姓要做的事。

这种分工的出现,必然产生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甚至剥削者和被剥削者。

从而出现各种矛盾和阶层的对立。

社会就是在解决各种矛盾和缓和各种阶层对立中不断向前发展,这是人类发展史上不可转移的必然趋势。

在如今的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能找到符合其规律的事物。

只不过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职业种类绝不仅是“三百六十行“了。

我个人认为,不能垄统地说非“劳心”则”劳力”。

除纯“劳心者”和纯“劳力者”外,还有一种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群体。

这一点在现代社会中相当普遍。

我过逝的父亲原来是乡村小学的民办教师,教师可谓“劳心者"了吧,但我们家的责任田都是靠他起早贪黑在忙碌,从教三十多年,他不停地在“劳心者”和“劳力者”之间切换。

从局部个体上看,两者之间不存在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但从整体上讲学校也有上级主管部门,因此还是存在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

总之,“劳心者”也好,“劳力者”也吧,都是社会中的劳动者,都应得到社会的尊重。

因此,继孔子学说之精华,孟子在两千三百多年前作为统治阶级的代言人提出的这一思想将孔子的儒家学说发扬光大,为后世的统治者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尽管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可从不同角度去解读,但要把握一点,那就是不要看其为我们今天提供了什么,而是要看他比他的前人多提供了什么。

总结就是共生共存,被领导者需要领导人发话,领导者需要有人服从!有的人喜欢思考,看待事情,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能够有决断力,天生就是适合成为一个领导者去带领别人做事。

有的人不喜欢动脑,适合按部就班,喜欢听安排,听命令行事,在自己的岗位上把能力发挥到极致。

这种人就不适合做领导,他们只想活在那个安于现状的小天地里。

一起来看这个问题先来看看出处这句话此语出自孟子的《孟子·滕文公上》原文是:“或劳心,或劳力。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译文:有的人脑力劳动, 有的人体力劳动;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这是通行天下的原则。

小结食,在这里读sì,是喂养的意思!劳心者=古代脑力劳动者=管理层劳力者=实际干活的底层=古代体力劳动者。

这里孟子进行借用以外之源。

既巧妙而又创造性的切入点,发明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

他借以区别劳心者统治劳力者。

而在“或劳心,或劳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著名“公式”。

然后就这样,依此作为了中国东方封建政治的理想范式。

后代的世人借由于这个论点和断定公式,而渐渐的演化出了学习治天下的体制。

白话翻译和理解孟子说的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1、脑力劳动者呢,一般都管理,指挥别人做事情的,有一定话语权和决断力。

体力劳动者,通常情况下,都是被别人管理,遵命办事。

2、而那些被管理的这些基层人员,则通过劳动“饲养”着那些有话语权,发号施令的管理层。

3、管理人的这些高层多数情况下都不用去劳动,他们靠体力劳动的产物所存活,所以则被人饲养着。

总结无论是以前和现在,都存在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区分。

放到现在而言就是,读书学习成绩好的人,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或者研究生—博士生,读完以后,最终就去到大城市工作,去到大公司,坐在办公室里上班,或者进入国家的某个研究所,去搞科研,或者去研究医学,或者以文字为生,出版书等。

他们不被日晒雨淋,也没有风吹雨打!(这类人就是脑力劳动者)还有一种人,家庭条件不好,经济不够,或者学习成绩不好,迫于家庭压力,早早的就辍学外出工作,或者说因为读不进去不上学了。

他们中有的人最开始就和父母一样,在家里干活,种庄稼。

然后渐渐年龄大了些,满了18岁以后就出去工作了,有的还未满18岁就出去工作了,去工作大部分都是进厂,洗车,干工地,有点追求和目标的会去学一门技术,比如修车呀,开挖掘机等等 他们就是靠身体健壮,体力很足,卖劳力而挣钱。

(这类人就是劳力劳动者)脑力劳动者需要体力劳动者种出来的食粮和支持他们的成果并能够得以快速的拓展开来!体力劳动者需要脑力劳动者创造更多更先进的科技以供于国家的发展,给他们创造出更多可以减轻体力透支的便捷!每一个工作都值得被尊重,相互共生共存!

花太香 2023-09-03 14:23:33

相关推荐

乌鱼为什么说是孝鱼

刚出生的小乌鱼为了报答母鱼的养育之恩自动进入母鱼口中,以保证母鱼不会被饿死,所以被称之为孝鱼。乌鱼在繁衍小鱼的时候眼睛会有一段失明时间,这段时间母鱼不能出去觅食,一部分幼鱼就会自动进入母鱼口中,成为它的食物。乌...
展开详情

2022年12月7日是什么节气

北京时间2022年12月7日11时46分将迎来大雪节气,标志仲冬季节开始。此时节,天气更加寒冷,零摄氏度以下的气温成为我国北方地区常态。雪和小雪、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一种概念。公历每年12月...
展开详情

潘冬子的精神品质

潘冬子是电影《闪闪的红星》的主角,他的精神品质包含了很多,勇敢、坚强、机智、果敢等。潘冬子是一位被刻画的很好的少年英雄,新时代新青年应该学习和具备的精神在他身上已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在电影里,潘冬子在面对母亲罹难...
展开详情

红包名字写在哪个位置

红包名字写的位置有以下几种,第一,红包背面的正中,一般没有任何祝福语,只是表明送礼人就直接写上全名,第二,右下角,如果横着书写祝福语,那么署名落在右下角,第三,左下角,如果竖着写祝福语,一般名字署在左下角。红包...
展开详情

麻辣烫在哪里学

可以在网上查找做麻辣烫的视频,这些视频有做麻辣烫的具体步骤、需要准备的食材、麻辣烫锅底配方等。也可以报麻辣烫方面的厨艺培训班学习,培训班有专业的老师指导。学麻辣烫除了看视频、报培训班之外,还可以看菜谱书籍学习、...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王羲之是哪里人

王羲之是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字逸少。东晋大臣、书法家,丹阳尹王旷的儿子,太尉郗鉴的女婿,有“书圣”之称。
凭借门荫入仕,历任秘书郎、江州刺史、会稽太守,累迁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永和九年(353年),组织兰亭雅集。撰写的《兰亭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永和十一年(355年),称病弃官,迁居于绍兴金庭。升平五年(361年)去世,安葬于瀑布山。
善于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在书法史上,与钟繇并称“钟王”,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

冬至的诗句和名言

冬至的诗句:
1、平生少年时,嬉游爱冬至。——郑胤骥《送长蘅偕计北上二首》
2、浊酒醒来闻吉语,晴过冬至兆丰穰。——仇远《重阳见菊占冬晴上熟》
3、闻过岘首已冬至,想到匡庐将岁除。——陆游《庚申十二月二十一日西和州健步持子布书报已取安康襄阳路将至九江矣悲喜交怀作长句二首其二》
4、去年冬至投僧寺,今岁阳生宿店家。——刘克庄《湖南江西道中十首》
5、冬至之日无酒钱,醒笑先生高阁眠。——沈周《至日闲居自述(成化甲辰)》
6、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白居易《冬至夜怀湘灵》
7、小臣曾读三王纪,冬至由来始祭天。——边贡《迎銮曲·郊祀元君百礼先》
8、春来冰未泮,冬至雪初晴。——杨凝《雪晴》
冬至的名言:
1、人间没有永恒的夜晚,世界没有永恒的冬天。——艾青语录
2、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英国雪莱《西风颂》
3、冬日可爱,夏日可畏。——《左传》

排比句的好处和作用

排比句的好处:使用排比句可以增强语句的气势,使文章朗朗上口,有音律美且用排比来说理,可以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可以使文章的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气势更为强烈。用排比句来叙事,能使文章层次清楚、描写细腻。
作用:使用排比句来写人,可以将人物刻画得立体,写景时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有形象生动之效,恰当地运用排比才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周密地说明复杂的事理。
排比句是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有时候两个句子或以上的并列句子也可以称为排比句。

一狼仍从的从是什么

“一狼仍从”的“从”的意思是跟从。
该句出自清代蒲松龄的《狼三则》,原文节选内容: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译文:屠户害怕,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他。屠户又把骨头投给它,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脚步,但是之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上了。骨头已经没有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赏析:《狼三则》都是写屠夫在不同情况下遇狼杀狼的故事。第一则着重表现狼的贪婪本性,第二则着重表现狼的欺诈伎俩。第三则着重表现狼的爪牙锐利,但最终却落得个被杀死的下场,作者借此肯定屠户杀狼的正义行为和巧妙高明的策略。三个故事都有生动曲折的情节,各自成篇,然而又紧密相关,构成一个完整统一体,从不同侧面阐发了主题思想。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