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通史 中国古代著名琴师

一顿小皮锤
精选回答

师延:相传为商纣王时期的乐师。曾为纣王作靡靡之乐。周武王伐纣时,师延东逃,投濮水而死。 师涓:春秋卫灵公时期的宫廷乐师。《韩非子。十过》记述师涓随卫灵公赴晋事,途中住宿在濮水之上,灵公夜半闻鼓新声者,以为鬼神,就命师涓记录下来。至晋国以后,师涓为晋平公援琴演奏此曲,曲未终了,被晋国乐师师旷打断,说是商纣王的靡靡之音,并说“闻此声者必削”,因此不可弹奏。

师襄:春秋时期的乐官。清代梁玉绳《〈汉书人表考〉四》认为同名者有两人。其一,卫国乐官,亦称师襄子。《韩诗外传》[五]、《史记。孔子世家》都说孔子曾从他学琴。其二。鲁国乐官,称击磬襄。见于《论语。微子》。但王肃《孔子家语》则以为师襄就是击磬襄。州鸠:周景王[公元前544---前520年在位]时的乐官。称泠州鸠霍伶州鸠。伶[泠]为职官称呼。周景王因将铸无射钟,曾向州鸠请教乐、律。《国语》中详细记载了州鸠的回答,使历史文献中论述乐、律问题的名篇。其中所载十二律名称以及七律的解释,是这方面最早的史料。

苌弘:生卒?-----公元前492年。又称苌叔。周景王姬贵、周敬王姬匄时[公元前544---前476]的大夫。传说孔子曾经向他问乐,作有《苌弘》十五篇,今佚。

孔子:春秋时着名的教育家、音乐家。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生卒:公元前551---前479年。儒家创始人。祖先是没落贵族,他幼年孤贫,成为平民出身的士。后做过管仓和看管牛羊的小吏,54岁时做过三个月鲁国管刑法的大司寇。其后周游列国十余年,未得禄位,回鲁国专心从事文化教育,开我国私人讲学之先河。言行主要见于《论语》;事迹主要见于《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也是一位音乐家,热爱并精通传统音乐,用音乐作为教育课程六艺之一。他曾从师襄学琴,又相传他问礼于老聃,问乐于苌弘,还能鼓瑟、吹笙、击磬,喜唱歌,“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他推崇夏、商、周的古乐,35岁时在齐闻《韶》,“学之,三月(日)不知肉味”。还称赞《韶》:“尽美矣,又尽善也。”59岁左右在卫国击磬遣怀。卫国的“荷篑人”听了都知道是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在此期间,他曾向师襄学琴弹《文王操》,学习刻苦,多方面探索音乐的各种表现。晚年回鲁国,鉴于周室礼乐废、《诗》、《书》缺,从事正乐。他曾说:“吾自卫返鲁,然后正乐,<雅>、〈颂〉各得其所。”并在整理以后,使〈诗〉“三百五篇”,都能和乐弦歌。

孔子一生酷爱唱歌,除了有丧事,随时都唱歌;听人唱得好的就跟着学。离开鲁国前,他还即兴编唱过对“女乐 ”表示不满的歌;在周游列国途中,他被困在陈、蔡之间,在断粮的情形下,依然不断弹琴唱歌。直到去世前七天,他还唱了一首哀悼自己的歌。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聚徒三千,传授"六艺",尤其重视《乐》教和《诗》教,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还指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十分强调音乐的修养作用。孔子他突出音乐的政治教育作用,认为"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强调礼、乐的等级性,不能容忍僭越混淆施礼用乐的等级。为此他提倡雅乐、古乐,推崇三代的典章制度和礼乐,反对流行的"郑声"和新乐。公元前496年,56岁的孔子因为鲁国的当权者季桓子接收了齐国馈赠的女乐,愤而离鲁,也可见孔子反对郑声的坚决。大约公元前481年,孔子创作了琴曲《陬操》,以伤悼被赵简子杀害的两位贤大夫。现存琴曲《龟山操》、《获麟操》、《猗兰操》等,后人相传均为孔子的作品。由于孔子世儒家的创始人,而儒家思想又成为历代的统治思想,所以孔子的音乐思想,经他的后学者孟子、荀子等人发扬,以《乐记》为代表形成系统的儒家音乐理论,成为我国古代音乐美学理论的主流,对后世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师旷:春秋后期晋国着名宫廷乐师。名旷字子野。历事晋悼公、平公。主要活动时间当在公元前558-前532年的三十多年间。其事迹传说散见于先秦至两汉多种文献中。目盲,精于审音调律,对于音感极为敏锐。汉以前的文献中常以他代表音感特别敏锐的人。《吕氏春秋.长见》篇记载,晋平公铸大钟,乐工们都认为钟已调准,只有师旷说钟"不调"(不准),要求重铸。后来卫国乐师师涓听了,果然也说钟不调。《淮南子.汜论训》中以师旷安放瑟柱(码)为喻,说他"所推移上下者,无尺寸之度,而靡不中音"。《左传.襄公十八年》中记载,晋国听说楚国要来进犯,大家非常担心,师旷却说不用怕,因为他吹律管,听律而知"楚必无功"。《周礼》曾以听律预知吉凶为最高乐师的职责,实际是对精于审音的神化。《韩非子.十过》载晋平公宴请卫灵公,师涓为他们弹奏"新声",师旷当场指出这是师延为殷纣王所作的靡靡之乐亡国之音《清商》。师旷自己则弹奏了《清徵》、《清角》等高超美妙的乐曲。《国语.晋语》还记载他批评晋平公喜欢"新声"是平公趋于昏庸的反映,会影响到公室使之没落;还说音乐要通过各地民歌(风)的交流,传播德行,才能使远近各处归化。后世对师旷推崇有加,明、清琴谱中说《阳春》、《白雪》等琴曲是他的作品。

秦青: 先秦歌手,秦国人,以教唱为业。秦青的事迹见于《列子》。据说薛谭是他的学生。薛谭非常自负,自以为已经掌握了老师歌唱艺术的奥妙,便向秦青告辞回家,秦青没有挽留他。临行时,秦青在郊外的大路旁,满怀惜别之情演唱了一曲,声音响亮,情感饱满,甚至连远处的树木都瑟瑟作响,天上飘荡的白云都停留下来。这时薛谭被老师的歌声所打动,并感到自己的不足,请求回去继续向老师学习。这个故事就是后世人们常用的典故“遏云”的来源。

薛谭:先秦歌手。曾拜秦青为师学习唱歌。参见“秦青”。

韩娥:先秦女歌手。韩国人。据《列子。汤问》记载:她歌艺超绝,曾在齐国雍门卖唱,到她走后,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据说雍门一带的人由于学习了韩娥的歌唱,而以擅长歌唱着称》。

韩娥是战国时代的民间女歌唱家。《列子》一书说她曾路经齐国的临淄。当时,临淄是一个有七万户居民的大城市,那里人人都会吹竽、鼓瑟、击筑,音乐生活十分活跃(《战国策》)。韩娥因为断粮就在临淄的雍门一带卖唱求食。她美妙而婉转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心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天以后,还感觉到她的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因此后世就有“绕梁三日”的成语典故。由于贫困,有一次,她遭到了旅店主人的侮辱,在悲愤之中歌唱一曲,声音是那么悲凉,凡是听到她歌声的人都觉得好像沉浸在哀怨里了,三天之后还不能自拔。只好又把她请回来唱一首欢乐愉快的歌曲,人们才被欢快的情感所激荡,并且情不自禁地跳起舞来。

相传与韩娥同时或稍晚的民间歌唱家还有秦青、薛谭、侯同、曼声等人。

绵驹: 春秋时齐国着名歌手。见于《孟子。告子》。“绵驹处于高唐而齐右善讴。”是说他的歌唱艺术影响到当地人都擅长唱歌。

王豹:春秋时卫国歌手。见于《孟子。告子》。据说王豹的歌唱艺术影响到当地人都擅长唱歌。

邹忌:战国琴家、政治家。他以琴游说齐威王,被任命为相国,封于下邳[今山东藤县],称成侯。见于《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伯牙:先秦琴师。《荀子。劝学篇》中有“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的话,可见当时人们对他的琴艺的赞许。《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流水,而能为钟子期领悟的故事。据说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听后赞叹说:"巍巍乎若泰山"。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也听出其意,赞道:"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伯牙、子期被称为"知音"的范例。后世相传琴曲《高山流水》为伯牙所作。

《琴操》记载了伯牙学琴三年不成,老师成连带他到东海蓬莱山去实地领略"移情"的功夫,于是创作出《水仙操》。现存琴曲《高山》、《流水》、《水仙操》都是源于这些传说中的作品。后人还创作有《伯牙吊子期》的琴歌。

钟仪:专业琴师。继承父业为楚国伶人。据《左传》成公九年[前582年]记载,他曾经被郑国俘获,献给晋侯,晋侯命其弹琴,“操南音”,因此认为他“乐操土风,不忘旧地也”,因而把他礼送回楚国。

雍门周:战国琴师。名周,居于齐国的雍门,因以为号,又称雍门子或雍门子周。善鼓琴,尝为孟尝君田文鼓琴。相传他是最早发明琴谱的人。

高渐离:战国末年燕人。善击筑。早年就与荆轲唱和于燕国街市。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命荆轲赴秦刺杀秦王政[即秦始皇],送至易水之上,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易水歌》。为变徴之声,士皆垂泪涕泣。秦朝建立后,高渐离改名换姓,躲藏在宋子[今河北赵县]作雇工。后为主人击筑,名声大噪,为秦始皇所知,惜其善击筑,重敬之,命人熏瞎其眼,使其击筑。高渐离乃以铅置于琴中,乘秦始皇近前听筑之机,举筑袭击秦始皇,不幸被杀。

那一抹阳光刺眼 2024-04-21 10:54:03

相关推荐

游鉴湖秦观原文翻译

宋朝是文学作品发展的高峰时期,有很多文人留下了不少经典的作品。比如说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秦观等一大批优秀的诗词作家,都有脍炙人口的作品。游鉴湖秦观原文翻译游鉴湖[宋]秦观画舫珠帘出缭墙,天风吹到芰荷乡。水光入...
展开详情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一部什么小说

歌德1749年8月28日出生于法兰克福镇的一个富裕家庭。小时候歌德的父亲非常严肃,相反,母亲用不同于父亲的温柔母爱来安慰、保护着歌德、鼓励和引导他的学习兴趣,努力培养歌德正确理解文学的能力。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展开详情

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几个时期

雨果1802年2月26日出生于法国东部城市贝桑松,出生6周后,雨果随父母到处奔波。雨果幼时便显露出极高的文学天赋,后来的创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几个时期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创作...
展开详情

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她改革了宋代时期的词风,对宋词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引领了宋代词风的发展。李清照写词极佳,她的诗作也是一绝,李清照的诗作代表《夏日绝句》,其中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为千古名句,流传至今...
展开详情

李清照前后词风的变化

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词人李清照,在宋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她开创了新的词体,将婉约的风格发挥到了极致,引领着宋代婉约词做的发展。李清照在古典文学史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冠绝一时,被誉为“婉约之词宗”、“词国...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芸窗是什么意思

芸窗,读音yún chuānɡ,汉语词语,意思是指书斋。亦作“芸牕”。出自唐·萧项《赠翁承赞漆林书堂诗》:“却对芸窗勤苦处,举头全是锦为衣。”
造句:
1、并蒂芙蓉映彩霞绣阁花香酒似诗芸窗学友结同心。
2、儿在京身体尚佳,精神亦适,风雨芸窗,友朋甚广,赋诗唱酬,不虞寂寞,媳妇来京反嫌不便。
3、绛桃春暖鱼龙变,向芸牕志绝韦编,功名一字总由天
4、举案欲看德耀妆芸窗学友早栽兰并蒂红花向党开。
5、三载芸窗烧烛短,一篇文论耗时长。

九霄云外的意思

九霄云外,汉语成语,拼音是jiǔ xiāo yún wài,意思是在九重天的外面。比喻非常遥远的地方或远得无影无踪。出自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一事惬当,一句清巧,神厉九霄,志凌千载。”
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补语;用于表消失意义动词之后。
近义词:烟消云散、无影无踪。
造句:
1、他贪玩的时候早把老师的教导抛到九霄云外了。
2、小明上课不认真听讲,注意力早就飞到九霄云外去了。
3、小英在路上贪玩,早把妈妈让她买酱油的事给抛到九霄云外了。
4、当你在弥留之际,别人对你的看法造就被抛到九霄云外。

什么是优美

“优美”是一个美学名词,该词是指美好、美妙的意思。
出处:
1、《后汉书·蔡邕传》:“若器用优美,不宜处之冗散。”
2、《北史·魏临淮王彧传》:“三人才学虽并优美,然安丰少於造次,中山皂白太多,未若济南风流宽雅。”
造句:
1、优美的歌声在草原上随风飘荡。
2、此地山明水秀,风景优美。
3、优美的大自然可以纯净人的心灵。
4、山中绿树成阴,泉水淙淙,风景优美。
5、她的舞步轻盈优美,她的歌声悦耳动听。
6、看晨练的老人们打太极拳的动作伸展自如,看上去很优美。

靡使归聘的靡是什么意思

“靡使归聘”的“靡”的意思是无法,没有。出自先秦佚名的《采薇》。
原文节选: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译文: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刚刚冒出地面。说回家了回家了,但已到了年末仍不能实现。没有妻室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没有时间安居休息,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柔嫩的样子。说回家了回家了,心中是多么忧闷。忧心如焚,饥渴交加实在难忍。驻防的地点不能固定,无法使人带信回家。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猃狁的凶悍,周朝军士严阵以待,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戍役,守卫中国,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全诗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是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