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城东楼拼音版(咸阳城东楼)

阳光下的灿烂 兴趣爱好
精选回答

1、《咸阳城东楼》 【唐】许浑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2、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3、 鸟下绿芜秦苑夕, 蝉鸣黄叶汉宫秋。

4、 行人莫问当年事, 故国东来渭水流。

5、?【作者】 许浑,字用晦,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

6、太和进士,官监察御史,虞部员外郎,睦、郢二州刺史。

7、喜爱林泉。

8、其诗以精密俊丽见称,意象天然秀出。

9、受韦庄推崇,称“江南才子许浑诗,字字清新句句奇。

10、”其诗佳句甚多,多用水字,人说“许浑千首湿”。

11、 【注释】 ①咸阳:今属陕西。

12、此题一作《咸阳西门城楼晚眺》。

13、 ②作者自注:“南近 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14、” ③当年:一作“前朝”。

15、 【品评】 此诗作于宣宗大中三年 (849)任监察御史时。

16、一上咸阳城楼,首先看见 “蒹葭杨柳”,有“似”故乡的“汀洲”,因而触动“万里”乡“愁”;后来 又凭眺“秦苑”“汉宫”的遗迹,只见“鸟下绿芜”、“蝉鸣黄叶”,一派荒 凉景象,因而又发出“当年事”惟余“渭水东流”的慨叹。

17、此诗以“溪云初起 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一联出名。

18、寥寥十四字,用溪云乍起、红日忽沉、 狂风满楼烘托“山雨欲来”,形势逼人。

19、既状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又含象征意 义,故历代传诵,至今犹被引用。

20、这一联之所以有名,还由于它体现“许丁卯 句法”。

21、律句调协平仄,有“拗救法”。

22、一为本句自救,如“平平仄仄平”句 式,倘第一字用了仄声字,则除韵脚外只剩一个平声字,就成“孤平”,不合 律;补救的办法是将第三字改用平声字。

23、一为对句相救,如“仄仄平平仄,平 平仄仄平”句式,倘上句第三字用仄声字,则下句第三字改用平声字。

24、许浑往 往兼用本句自救法与对句相救法, 这一联就是典型的例子。

25、 按照格律,应为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却改为“平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 平平仄平”,既本句自救,又对句相救,形成拗峭奇崛的音响,恰切地表现了 云起、日沉、山雨欲来的气势。

26、 许浑诗喜用“水”,有“许浑千首湿”之说。

27、如《金陵怀古》“石燕拂云 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登洛阳故城》“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 殿高”之类皆然。

28、此诗则“溪”、“汀”、“雨”、“渭水”并见,“湿”度 更大。

29、 [注释]①蒹葭,芦荻。

30、蒹,荻。

31、葭,芦。

32、暗用《诗经?蒹葭》的诗意,表思念心绪。

33、②诗人远眺时“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34、③行人,过客。

35、泛指古往今来征人游子,也包括作者在内。

36、 [赏析]咸阳旧城在西安市西北,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

37、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

38、咸阳旧城隔渭水与长安相望,诗人登上咸阳城楼,思乡和吊古两种感受袭上心头,交织在一起,写下这首意蕴别致、格调俊丽的七律。

39、 首联写登楼怀乡之感。

40、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

41、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监,思乡之情涌上心头。

42、蒹葭杨柳,居然略类江南。

43、这是触景生情。

44、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

45、而蒹葭秋水,杨柳河桥,皆与怀人伤别有连。

46、首联起句用一“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47、诗人用低沉的笔触,描绘咸阳城傍晚景致,抒发苍凉伤感的情怀。

48、此联起句纵笔,出口万里,随即收笔,回到目前。

49、开合擒纵之法运用巧妙。

50、 颔联写登楼时间和环境氛围。

51、诗人于夕阳西下时分登上城楼,当时浓云从蟠溪上空涌来,一阵凉风吹来,雨势迫在眉睫。

52、这写的是实景,却传达出一种特殊的感受。

53、“山雨欲来风满楼”蕴含了一种社会体验。

54、“风为雨头”是自然界的规律。

55、今人多以此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

56、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

57、 颈联联写秦汉旧都现景。

58、两朝故都,已成草树疯长的田野;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虫鸣,不识兴亡。

59、历史演进,王朝更替,世事沧桑,诗人不由生出吊古之情。

60、 尾联中诗人说,羁旅于此的行人不要问秦汉旧朝的事了,我这次来故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着,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

61、诗人将思乡和吊古融合起来,两种情感互相渗透,互相激发,感情浓烈,较之一般怀古诗、思乡诗,意境更为高远。

62、(河南南召一中翟杰)。

天山雪莲 2023-08-14 13:33:12

相关推荐

提高生物成绩的方法是什么 窍门有哪些

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生物知识记忆。例如DNA的分子结构可简化为“五四三二一”,即五种基本元素、四种基本单位、每种基本单位有三种基本物质、很多基本单位形成两条脱氧核酸链、成为...
展开详情

艺术生集训注意事项有哪些 需要注意什么

艺术生在集训的时候也要同步文化课学习,夯实文化基础。考生在专业课集训期间,文化课千万不要丢,专业课和文化课的学习一定要兼顾。艺术生集训的注意事项一定要选择一个靠谱的培训学校。因为一个好的培训学校,懂得怎么以最快...
展开详情

艺术生什么时候集训好 有必要去集训吗

艺术生集训指的是艺术类学生在完成学业水平测试之后,由学校或自己向学校申请,暂时停掉学校的文化课,到专业的艺术培训学校进行封闭式训练,直到校考结束。美术生集训时间美术生集训,通常从高二下学期开始,5月份开始报名,...
展开详情

艺考生集训注意事项 有什么要了解知道的

艺术生集训不要忽略了文化课,作为艺术生必须要做到文化课和专业课双赢,才能被心中理想大学录取,在这期间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文化课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忽略文化课,要一直学习专业课。艺考生集训注意什么学会针对性强化技...
展开详情

投档会参考学考成绩吗 学考成绩有什么用

将成绩符合的学生的档案投给招生院校。这就是投档,投档不参考于学生的其他条件,只参考他的总成绩和志愿。而根据学校的调档比例省教育考试院确定他的投档比例,只要学生的档案被投档,决定他是否被录取的因素就会包含他的学考...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K9教育是指什么阶段

K9教育是指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K12,教育类专用名词(kindergarten through twelfth grade),是学前教育至高中教育的缩写,现在普遍被用来代指基础教育。
k9和k12教育模式的差别并不是很大,其主要差距在于k12指的是从幼儿园到高中,学生们要接受12年的教育,而k9只有九年。
但是k9和k12都更加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学生们不论是参加k9教育还是k12教育,学生们都可以获得优质的教学资源,老师们也会一心一意的为学生服务,学生在不仅可以参加正常的课程,还能够参加很多艺术培训。
在语文和英语的课堂上,老师除了讲课之外,还会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和写作的能力,这两项技能对学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而在数学,物理课堂上,老师会帮助学生锻炼学习思维,提高思维能够让学生尽快走上正确的学习轨迹。
除此之外,学生们还能够参加绘画,音乐,科学等课程,可这可能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艺术修养,对学生来说也是有很多好处的。

虔的含义是什么

“虔”的含义是恭敬。本义:虎行走的样子。引申为勇武、强固。诚敬;诚心。江西省赣州市的简称,古代赣州先称为虔州,宋朝时,虔州更名赣州,赣州的简称由此而来。
出处:
1、东汉·许慎《说文》:“虔,虎行皃。”
2、《诗·商颂·长发》:“有虔秉钺。”
3、《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以告虔也。”
4、《左传·成公十二年》:“虔卜于先君也。”
5、《国语·鲁语》:“纠虔天刑。”
造句:
1、她俩都是虔诚的基督徒。
2、人们喜欢外表的虔诚,可是里面却罪大恶极。
3、虽然祭拜神明有许多繁文縟节,但是虔诚的信徒们丝毫不以为苦。

张良,字子房,其先韩人也翻译

“张良,字子房,其先韩人也。”意思是张良字子房,他的祖先是韩人。出自《汉书·张良传》。
原文节选:张良,字子房,其先韩人也。良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五世相韩故。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
译文:张良字子房,他的祖先是韩人。张良当时年轻,没有在韩国做官。韩国灭亡后,张良家有三百家奴,弟弟死了都没有发丧,而以全部的财产寻求刺客刺杀秦王,替韩报仇,因为他的父祖做过五代韩相。张良曾学礼于淮阳,在东面见到仓海君,发现一个大力士,做了重一百二十斤的铁锤。
在叙事上《汉书》的特点是注重史事的系统、完备,凡事力求有始有终,记述明白。这为我们了解、研究西汉历史,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至今,凡是研究西汉历史,无不以《汉书》作为基本史料。
在体裁方面《汉书》与《史记》同为纪传体史书。不同的是,《史记》起于传说“五帝”,止于汉武帝时代,是一部通史;而《汉书》却是专一记述西汉一朝史事的断代史。这种纪传体的断代史体裁,是班固的创造。以后历代的“正史”都采用了这种体裁。这是班固对于我国历史学的重大贡献。

《采莲曲》整首诗的意思

《采莲曲》整首诗的意思: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融为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出自唐代王昌龄《采莲曲》。
原文: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迁龙标县尉。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授汜水县尉,坐事流放岭南。开元末年,返回长安,授江宁县丞。安史之乱时,惨遭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著有《王江宁集》六卷。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