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1000左右大学生开学感言

清晓花浅笑
精选回答

大学新生入学后,无论是学习,还是其后的心理感受,都面临着一个全新的视界,他们会有什么
样的感受呢?综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很多大学新生对大学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适应性很差,产生心理矛盾或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
1大学新生入学后面临的适应性问题从高中到大学是一个质的飞跃,但为实现这一飞跃会产生诸多的心理压力。
1.1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高中到大学是一个质的飞跃。实现这个飞跃的人往往对个人、对未来抱有较高的期待。根据调查,大学生属于政治、经济期望值较高的社会群体。从心理学的原理来看,期望值越高,心理承受力越差。如果入学前对学业、教师以及未来的就业前途等抱有过高的期望,在现实中就会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导致大学新生理想与现实产生矛盾,甚至是巨大的矛盾。首先,从考大学的动机看。许多学生考大学都是迫于社会上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希望通过
提高学历增强竞争力,将来有更好的就业前途,潜意识中天真地以为只要读上大学未来就是一片灿烂。但现实是,近些年由于本科生、研究生的扩招,社会上的高学历人才数量急剧增加,且大多数高层次的人才都汇聚到大中型城市争抢有限的职位。大学生虽然就读大学之后竞争实力增强了,但社会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了,大学生就业前景显然不是理想中的那么乐观,因此导致大学新生心理的不平衡,有些人甚至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其次,对学校、专业的失望。有的学生在入学前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缺乏自信,对报考学校或报考专业缺乏了解,在深入大学学习后一旦发现学校的教学环境、教学水平等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好或所学内容和专业与自己的兴趣志向不相符,心理平衡受到破坏,学习积极性消逝,陷于失望和痛苦之中。再次,理想中的大学生活与现实中的大学生活有很大差距。理想中的大学生活正如在高中时老师和家长所描述的那样,轻松、自在、闲适,没有压力,没有考试,没有班主任的管教,可以天天玩,甚至可以天天睡懒觉等等。但学生一旦进入大学,才发现完全不是那样,上课仍然要考勤,晚上仍然有晚自习,要参加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甚至必须参加各种各样的等级考试。为完成学分,除了必修课的学习、整天还忙于选修课的学习,学习竞争依然激烈,导致大学新生在心里对大学的美好想象破灭了,心理上难以接受,表现出迷惘和失望。
1.2自我形象的冲突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人的一生会无数次经受自我形象的困扰,自我形象的冲突也是压力产生的根本原因之一。大学生处于人生的过渡时期,也是容易出现自我形象危机的时期。考大学的成功虽然使整体自我形象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接下来又面临着学习、就业等多方面的挑战。加入大学生群体之后,进行自我比较的参照系发生了变化,大家都是经过层层筛选的优良人才,参照系的变化势必对自我形象造成潜在的冲击。对于由高中直接考入大学的人来说,这种问题更加严重。因为这部分学生没有在社会上经历过摔打,并且从小学到中学都是拔尖或比较拔尖的人才,就读大学后这种优势往往难以保持,很容易对自我形象产生怀疑。另外在学校组织的各种竞赛、演讲等活动中,对于那些没有任何爱好与特长的学生来说,更是无所适从,自信心大打折扣。大量研究已经证实,人对压力的感受与自我形象关系密切,持肯定自我形象的人能更好地应付压力,对自我形象持否定态度的人更容易感受到压力。由于自我形象发生冲突,困惑加大,心理压力也随之增大。
1.3对大学学习方式感到迷茫。大学的学习方式与中学有很大差别,很多学生在短期内无法适应。大学课堂教育,在于基于教材又脱离教材的原则上进行。特别是文科教学,很多时候教师注重课堂教学内容的容量,于是很多同学感到大学的学习方式和知识与高中时似乎脱节,对老师所讲的都不太懂,对老师的授课方式也不适应,感觉讲得太快,内容深而广。如果教师脱离课本进行讲解,很多同学更是模棱两可,没有课本作依据,抓不住重点。一堂课下来,不知所云,更谈不上收获,这对急于想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的学生来说是无法接受的。以至于在以后的学习中,没有目标,得过且过,这样被动的学习就只能是痛苦的学习,没有动力就不可能学好。所以在思想上表现颓废,行动上感到迷茫。
1.4在日常生活方面的种种不适应。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在家多数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一旦离开父母,来到一个新环境,生活上就感到非常不方便。有的同学对自己要洗衣、打开水、整理内务这些琐碎而无序的日常事物感到烦躁。这些小事处理不好,对学生的心情、学习和生活影响是很大的。另外不少大学生的生活理念和动机都建立在“个人”与“自我”的基础之上,在这种极端“个人第一”“、自我第一”思想指导下,他们的为人处世的方式,人际交际的准则,都是以自身的利益为进退的。平常的生活中,他们想到的是自己的得失,很少体谅周围人的感受,同学之间理解与关心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戒备与嫉妒,表现出狭隘、孤僻、孤傲、自私、闭锁的心理特征。这种种的不适应,使很多同学像一只无头苍蝇,到处碰壁,摸不着头脑。每天都在忙,又似乎没有什么收获,只能是瞎忙。于是,有的同学就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自
卑心理由此而生,心理压力加大,也构成强大的压力源。多数同学感到大学生活乏味、无聊。为了打发时间,就沉浸在休闲娱乐中,荒废了学业,人也变得肤浅、功利,缺乏一个大学生应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这种压力是来自人性较深层次的压力,如果得不到适当的疏导将造成恶性循环,越积越重。有同学如是说:学习上的压力没有高中时的大,但精神压力却很大很大。
2对策思考
对大学新生面临的以上这些问题,我们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指导,加强对大学新生的适应教育。
帮助新生尽快完成角色转变,尽快适应大学的学和生活。
2.1对大学新生加强理想教育理想和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它是激励人们百折不挠、忘我奋斗的巨大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理想迷失,信念动摇,就会丧失辨别和抵御错误思想的能力。如何在社会中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协调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每个大学生都要面对的困惑。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应成为理想、信念的引导者和激励者。在传授学生以丰富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悉心地传播真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在他们心中点
燃理想的种子。因此,对刚进人大学校门的大学生我们要利用授课时间、谈心方式等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要及时注意观察个别学生的异常动态,并加以适当的点拨,引导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从而积极地应对人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教育学生应以自己的价值目标为坐标,对自己的人生作一个规划,那就是我到学校来是为了什么,我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将怎样去做,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这个成功不仅仅是财富上,更要体现在人格上,激励学生为了实现理想可以克服所经历的千辛万苦。
2.2要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上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习的实质。学生在中学的时候习惯了老师的授课方法,一时难以接受大学的授课方法是很平常的。而学生自主学习现已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的主要学习方式。大学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知识构建创设一种真实而复杂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用良好的学习策略来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感受、理解知识的同时,深入探究,力求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成为一个真正会学习的人。老师还要注意对学生加以引导,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大学生学会学习要落实“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重要,知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学会掌握检索、搜集、分析、应用知识的手段则更加重要。要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鼓励学生要有不同于别人的理解和富有个性的表达,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实践,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不仅要学到老师所讲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自学,学会怎样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当主角,要积极主动地学习。要自己能提出问题,能自己解决问题,要有创新。
2.3要让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让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尽快适应大学的自主生活,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处理自己的生活琐事是自己的责任,也是对自己独立生活能力的锻炼,要克服依赖思想,自己的事自己做,不能事事都依靠父母。要培养今日事今日毕的好习惯,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适应集体生活的能力。在中学,很多同学没有住校,加之学习压力大,对集体生活比较陌生,对同学关系也不太注重。进入大学,也是进入了人际交往的高峰期,他们不仅表现出对异性新的兴趣,而且对同性、同龄人也表现出较大的交往热情。同一个寝室的人朝夕相处,由于来自不同的地方,经济条件、个人条件差异都会给同寝室的人的交往带来一些影响,这种影响更多的时候表现为负面的影响,教师应引导大学生正确地从亲缘交往转向以社会交往的转变,让同学意识到在学校里,同学之间的友谊是以高尚的人格为基础的,是以真诚、理解、平等、宽容为纽带的。与同学交往要能理解他人、要平等待人,不能斤斤计较,能容他人之短。使学生明白并感受到,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人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给人带来精神愉悦和满足,从而促进学生的人格与心理健康。
2.4培养学生承受压力的健康心理素质。压力问题是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多方面的合作和努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排解。首先应帮助学生从个人的角度转变看待压力的态度。使他们了解压力,重视压力。告诉学生,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压力,回避压力无济于事,要积极地应对压力,学会缓解心理压力的技巧。并使他们明白,压力并不总是坏事,适当的压力有利于激发人的斗志,增加做事的效率,压力并不可怕,关键是找出个人所能承受的压力极限,当压力过重时使用适当的方式进行宣泄和疏导,以此来缓解压力。其次将大学新生心理教育落到实处,比如:将心理健康纳入培养计划。另外,广为开展体育锻炼,促使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在体育锻炼中释放压力,获得身心的愉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知识,加强心理咨询,增强社会支持,为压力提供疏通的渠道;加强文环境建设,创造宽松的学习、科研、实践环境;改进教学计划,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等等。总之,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使我们的大学生活一开始就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成为人格健全的现代人才,广大高校教师责无旁贷。

成功路上总施工 2023-08-29 17:03:31

相关推荐

俯拍镜头的作用

俯拍镜头的作用:俯摄镜头视野开阔,用来表现浩大的场景,有其独到之处。仰拍:由于透视关系,仰摄使画面中水平线降低,前景和后景中的物体在高度上的对比因之发生变化,使处于前景的物体被突出、被夸大,从而获得特殊的艺术效...
展开详情

美国保释金能退吗

美国保释金能退,若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配合相关机关的工作正常到案,则返还保证金。美国的保释金制度规定,在某人被捕并被指控犯罪后,法庭会提出,被告必须交付一定金额的保释金才能得到保释,而且可以在家中等候审判。...
展开详情

曹植聪慧文言文翻译

1、译文:曹植十多岁的时候,能诵读《诗经》、《论语》及诗词歌赋十几万字,善于写文章。曹操曾看到他的文章,对曹植说:“你请人代笔写的吧?”曹植跪拜回答说:“话说出来是言论,落笔写下来成文章了,您只要当面考我,我怎...
展开详情

关于鼓励微笑的经典语录

荒废时间等于荒废生命。人的价值,在遭受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快乐不是因为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快乐要有悲伤作陪,雨过应该就有天晴,如果雨后还是雨,如果忧伤之后还是忧...
展开详情

蝴蝶兰花剑断了怎么办

一、解决办法蝴蝶兰的花剑断了之后不要太担心,应尽快用绳子接上,可能还有救,能够继续生长,不过这样开的花会降低观赏性。也可以不接,直接从断掉的最高处剪掉,把剪口剪成平齐的,后期注意浇水量和光照,大概半月左右就能长...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K9教育是指什么阶段

K9教育是指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K12,教育类专用名词(kindergarten through twelfth grade),是学前教育至高中教育的缩写,现在普遍被用来代指基础教育。
k9和k12教育模式的差别并不是很大,其主要差距在于k12指的是从幼儿园到高中,学生们要接受12年的教育,而k9只有九年。
但是k9和k12都更加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学生们不论是参加k9教育还是k12教育,学生们都可以获得优质的教学资源,老师们也会一心一意的为学生服务,学生在不仅可以参加正常的课程,还能够参加很多艺术培训。
在语文和英语的课堂上,老师除了讲课之外,还会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和写作的能力,这两项技能对学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而在数学,物理课堂上,老师会帮助学生锻炼学习思维,提高思维能够让学生尽快走上正确的学习轨迹。
除此之外,学生们还能够参加绘画,音乐,科学等课程,可这可能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艺术修养,对学生来说也是有很多好处的。

虔的含义是什么

“虔”的含义是恭敬。本义:虎行走的样子。引申为勇武、强固。诚敬;诚心。江西省赣州市的简称,古代赣州先称为虔州,宋朝时,虔州更名赣州,赣州的简称由此而来。
出处:
1、东汉·许慎《说文》:“虔,虎行皃。”
2、《诗·商颂·长发》:“有虔秉钺。”
3、《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以告虔也。”
4、《左传·成公十二年》:“虔卜于先君也。”
5、《国语·鲁语》:“纠虔天刑。”
造句:
1、她俩都是虔诚的基督徒。
2、人们喜欢外表的虔诚,可是里面却罪大恶极。
3、虽然祭拜神明有许多繁文縟节,但是虔诚的信徒们丝毫不以为苦。

张良,字子房,其先韩人也翻译

“张良,字子房,其先韩人也。”意思是张良字子房,他的祖先是韩人。出自《汉书·张良传》。
原文节选:张良,字子房,其先韩人也。良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五世相韩故。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
译文:张良字子房,他的祖先是韩人。张良当时年轻,没有在韩国做官。韩国灭亡后,张良家有三百家奴,弟弟死了都没有发丧,而以全部的财产寻求刺客刺杀秦王,替韩报仇,因为他的父祖做过五代韩相。张良曾学礼于淮阳,在东面见到仓海君,发现一个大力士,做了重一百二十斤的铁锤。
在叙事上《汉书》的特点是注重史事的系统、完备,凡事力求有始有终,记述明白。这为我们了解、研究西汉历史,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至今,凡是研究西汉历史,无不以《汉书》作为基本史料。
在体裁方面《汉书》与《史记》同为纪传体史书。不同的是,《史记》起于传说“五帝”,止于汉武帝时代,是一部通史;而《汉书》却是专一记述西汉一朝史事的断代史。这种纪传体的断代史体裁,是班固的创造。以后历代的“正史”都采用了这种体裁。这是班固对于我国历史学的重大贡献。

《采莲曲》整首诗的意思

《采莲曲》整首诗的意思: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融为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出自唐代王昌龄《采莲曲》。
原文: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迁龙标县尉。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授汜水县尉,坐事流放岭南。开元末年,返回长安,授江宁县丞。安史之乱时,惨遭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著有《王江宁集》六卷。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