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贤纳士的意思是什么

笑脸相迎
精选回答
古代在招贤纳士方面都是用的什么方式?能否举例说明?

所谓“招贤纳士”,指的是招收和接纳有德、有才、贤能的人。

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燕策》:“燕昭王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

从中可以看出燕昭王招纳贤士的方法是一“卑身,”二“厚币”,也就是说第一要表现出求贤若渴的诚意,要以高规格的礼遇打动人才;第二要给予足够的物质实惠。

自古以来,凡是有作为的君主无一不重视人才问题,他们搜罗人才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自荐也就是自我推荐。

比如 邹忌自荐:公元前356年,齐威王继位,他耽于享乐,不理政事长达9年。

出现“诸侯并伐,国人不治”的局面,齐国面临亡国的危险,群臣不敢进谏。

邹忌听说齐威王喜欢弹琴。

邹忌抱着琴进宫求见齐威王,齐威王见邹忌的手放在琴上却久久不弹,齐威王不耐烦地问邹忌为何抚琴不弹。

邹忌说,小人抚琴不弹,大王心生恼怒。

可大王您以治国为务,九年来不曾弹奏一回,齐国上下等得太久了。

并由此提出治国的五项措施,齐国深受触动,他任命邹忌为相治理国政。

齐国日渐强大。

荐举自上而下的官员举荐汉武帝曾下令:“今或至阖郡而不荐一人,是化不下究,而积行之君子壅于上闻也。

且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古之道也。

其与中二千石礼官博议不举者罪。

也就是说,高等级的官员,举荐下面的人才可以获奖励,不举荐的要受处罚。

比如武则天时,病重的狄仁杰推荐张柬之作为宰相的人选。

明朝杨士奇推荐了理财名臣周忱,清官苏州知府况钟,领导北京保卫战的兵部侍郎于谦50余人,被称为明代的“伯乐”和人才学家。

自下而上的地方荐举如汉代的察举制,先由地方官员在各地考察、选举人才,然后推举给中央,经过考核合格,入朝为官。

被推荐的人需要通过考试才能被录用,保证了竞争的公平,有利于选出真正有才学的人。

如公元前130年,汉武帝下诏求贤,菑川国推荐公孙弘赴京,公孙弘后来官至宰相。

查访名士姜太公:《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姜尚年老时得遇周文王。

周文入王出外狩猎之前,占了一卦,卦辞说:“所得猎物非龙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

于是在渭河北岸遇到太公,与太公谈论后,文王大喜,尊为太师。

此外还有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门客养士比如成语“鸡鸣狗盗”讲的就是孟尝君做了秦国的国相,可因为他是齐国公子,所以秦昭襄王不信任他,还听信谗言要杀他。

田文养了很多门客,其中有一个门客鳝鱼披着狗皮偷东西,他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秦昭王的爱妾说服秦昭王放了孟尝君。

孟尝君逃到函谷关时昭王下令追捕。

另外一个门客装鸡叫引得众鸡齐鸣骗开了城门,孟尝君得以逃回齐国的故事。

还有成语“毛遂自荐”中的毛遂也是平原君的门客。

公元前257年,秦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到楚国求救,在众多门客中选20人一同前往楚国,毛遂自荐同去。

他在楚王面前,临危不惧,凭三寸不烂之舌,促成了楚国与赵国的“合纵抗秦”之盟,解了邯郸之围,赵国得以保存,而毛遂也因此名留青史。

考试选拔隋文帝开始创立科举制度,唐代科举制度正式确立和完善,科举制分为文举和武举。

武举制度创始于唐代武则时期,目的是选拔有武艺的人,考试的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及军事策略等。

文举主要选拨文化方面的人才,考明经、明法(通晓法令者)、明字(通晓书法者)、明算(通晓术算者)、等五十多种科自,后来渐渐演变为只重视明经、进士两科。

科举制有利于选拔真正的人才,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对此,唐太宗曾说过:“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重金延聘春秋时期,被称“五羖大夫”的百里奚,是秦穆公用五张黑羊皮从市井之中换回的一代名相,他 帮助秦穆公降伏西戎,称霸中原。

还有燕昭王筑黄金台,引四方豪杰纷纷归附。

三国时,诸葛亮也曾“筑高台于成都之前,以延四方之才”。

其他各种歪招:挈原来是个天才厨师,烹调出的美食天下无双,更难得的是他有经世治国之才,商汤听说了,派使者去有莘氏国君那里提了想要挈来自己的部落。

但有莘氏因为喜欢挈的厨艺,不肯放人,婉言谢绝了。

商汤转念一想,改成向有莘氏请求把女儿嫁给自己,附带的条件是,挈要作为陪嫁一起过来。

由于此时的商已经是天下数一数二的大诸候国,有莘氏求之不得就爽快地答应于了。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人才的战略意识,为揽人才,也是采取了各种办法,主要有以上几种,您还知道其他招贤纳士的方法吗?欢迎补充。

一、用各种方式广发通告,把自己招贤纳士的意图散布出去,让人才来投效。

这里举几个例子:发布求贤令,曹操善于招贤纳士,如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7年)曹操就颁布了《举贤勿拘品行令》,告诉人家不用管品德好不好,有才就行。

曹操还作诗歌《短歌行》,写到“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都体现自己对人才的渴求。

燕昭王听取了“千金买骨”的故事后,修筑了“黄金台”,作为招纳天下贤士人才的地方,吸引了很多有才干的人,经过20多年的努力,燕国强盛起来。

二、主动拜访,诚恳请求人才辅佐。

最著名的就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这个大家都知道,不展开了。

三、让臣子推荐人才,让人才得到君主重用,著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就是如此。

四、人才来了后体现自己的重视。

许攸投降曹操,曹操为表示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作风,来不及穿鞋便激动的相迎而出。

放荡不羁 2023-08-26 12:16:15

相关推荐

游鉴湖秦观原文翻译

宋朝是文学作品发展的高峰时期,有很多文人留下了不少经典的作品。比如说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秦观等一大批优秀的诗词作家,都有脍炙人口的作品。游鉴湖秦观原文翻译游鉴湖[宋]秦观画舫珠帘出缭墙,天风吹到芰荷乡。水光入...
展开详情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一部什么小说

歌德1749年8月28日出生于法兰克福镇的一个富裕家庭。小时候歌德的父亲非常严肃,相反,母亲用不同于父亲的温柔母爱来安慰、保护着歌德、鼓励和引导他的学习兴趣,努力培养歌德正确理解文学的能力。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展开详情

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几个时期

雨果1802年2月26日出生于法国东部城市贝桑松,出生6周后,雨果随父母到处奔波。雨果幼时便显露出极高的文学天赋,后来的创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几个时期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创作...
展开详情

李清照早期词风是什么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其作品多为婉约风格,属于婉约派代表词人。她有“婉约之词宗”之称,开创了重要的词体“易安体”,该词体对词坛影响深远。李清照是文学史上有名的天才女作家,被称为“千古第一才女”,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
展开详情

康德尔的代表作是

康德尔出版了《比较教育论文集》,汇集了20世纪20年代他本人撰写的论文和发表的演说。1924-1944年,康德尔担任《教育年鉴》的编辑,该年鉴以介绍当代各国教育为主,其中的文章均是由各国知名的教育家撰写的。康德...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言字怎么查部首

“言”字用部首查字法,查部首:言,就可以查到了。言(拼音:yán)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本义一般认为是说话,引申指所说的话,或者所说、所写的一个字、一句话。这些意义还存在于“言论、言语”等词语的义素中。
言是汉字部首之一。言用作左旁时简化为“讠”。用言作意符的字主要有三类:
1、表示言语行为,如:语、谈、谓、诵、誓。
2、与言语有关的品德,如:诚、谅、诈、谦。
3、与言语有关的名物,如:诗、词、谣。
“言”字构型和本义说法不一。一种说法认为是指事字,其字形是在“舌”字上部加一区别符号“一”而成的指事字。“舌”与“言”关系密切,就像“刀”与“刃”关系密切一样,都采用了加区别符号造指事字的方式。到了战国时代,舌上的一横变为两横,像舌形的部分与“口”分离,曲笔渐成直笔。秦、楚文字手写体的演变道路基本相同,殊途同归,都与汉隶相近。小篆是规范体,它们一直保持了从“舌”的写法。

师旷论学文言文道理

《师旷论学》文言文道理:
1、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终生学习,受益终生。
2、“老而好学”虽比不上“少而好学”和“壮而好学”,但总比不好学好。要活到老,学到老。
3、如果想立志学习就应该从当下开始,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年纪性别和成功无关,只要有目标、有恒心、有决心,一定能成功。
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译文:晋平公对师旷说:“我年龄七十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把烛灯点燃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人戏弄国君的行为呢?”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壮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正午强烈的阳光;晚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拿着蜡烛照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晋平公说:“说得真好啊!”
晋平公想要学习,却担心自己年龄已老。而师旷认为,人的一生都应该不断学习。他形象地比喻:少年好学,好像初升的太阳;壮年好学,好像正午的阳光;老年好学,好比蜡烛的光明,也可以照亮人生的里程,虽然光线微弱,但总比摸黑走路要好得多。
本篇的特点在于采用形象的比喻。师旷的说辞不是陈述抽象的道理,而是用日常生活的常识来阐发自己的主张。为了吸引对方的注意,师旷有意利用汉语一音多义的特点,用双关的手法故意曲解晋平公的语意。

赛马失翁焉知非福是什么意思

“赛马失翁焉知非福”是错误的,正确的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意思: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反之亦然。形容人的心态,一定要乐观向上,任何事情都有二面性,不好的一面,有可能向好的一面转化。
出自:西汉-淮南王·刘安《淮南子·人间训》,原文: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这个故事说明,世事多变,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因此人们应当从无尽的欲望中清醒,少一些苛求,多一些满足。生活并不会遵从某一个人的愿望发展,改变随时可能发生,但积极地面对改变却会让你发现更好的奶酪。
近义词:失之东隅、因祸得福、因福得祸。

炎帝是真实存在的吗

炎帝是真实存在的,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别号朱襄。
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从神农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农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传位五百三十年。
炎帝所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炎帝故里目前有六地之争,分别是:陕西宝鸡、湖南会同县连山、湖南株洲炎陵县、湖北的随州、山西高平、河南柘城。炎帝部落的活动范围在黄河中下游,在姜水一带时部落开始兴盛,最初定都在陈地,后来又将都城迁移到曲阜。
相传炎帝牛首人身,他亲尝百草,发展用草药治病;他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两种翻土农具,教民垦荒种植粮食作物;他还领导部落人民制造出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
传说炎帝部落后来和黄帝部落结盟,共同击败了蚩尤。
华人自称炎黄子孙,将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
炎帝被道教尊为神农大帝,也称五榖神农大帝。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