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去了哪个国家

吞咽沧桑
精选回答
史记《张仪列传》中为什么苏秦要帮助张仪事秦?苏秦自以不及张仪,为何“放虎归山”?

我是趣说正史,将和大家一起讨论这个问题。

苏秦为何帮助张仪事秦一、同门师兄弟,知根知底苏秦与张仪曾在鬼谷子先生出一同学习游说诸侯之术。

求学时本是旧交,因此苏秦对于张仪更加了解。

一方面苏秦知道自己的学问和才识不如张仪,正如苏秦所说“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

果不其然张仪在秦国做了多年相国。

二、减少秦国军事行动,防止合纵盟约破裂苏秦先张仪一步在各个诸侯国实施游说之术,而张仪学业完成后游说诸侯时在楚国遭受楚相侮辱,郁郁不得志,恰逢苏秦合纵之势已成,但为了防止在秦国军事进攻压力下各诸侯国背弃盟约,希望找一个合适的人选能去秦国内部掌握大权,此时的张仪便成为了苏秦心目中的最佳人选。

因此苏秦使用激将法助张仪入秦。

张仪本人也许下了“苏秦在,不谋赵”的承诺。

苏秦自以不及张仪,为何“放虎归山”?一、苏秦为人慷慨有君子气节,顾及旧情苏秦早年因游说屡遭挫折,遭他人耻笑。

后来苏秦作了合纵联盟的领导人,途径家乡,昔日耻笑他的人恭敬地匍匐在地上,然而苏秦并未报往日之耻,反而分赐千金昔日故人和同族。

另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苏秦曾借他人一百钱,事后便偿还一百金。

由此可见如果苏秦将张仪杀害倒是一种反常行为。

二、虎有大用,不可杀苏秦在各诸侯国实行合纵之术后,为防止合纵之盟被破坏,从外部遏制虎狼秦师的军事行动成功性极低反而容易反制,只能寻求一个有才干的人选从秦国内部掌控秦国全局,正如苏秦所说张仪是他已知可选择的人中最为合适,如果苏秦在招致张仪时,选择将其置于死地,那么苏秦试图从秦国内部控制秦国政治军事行动的计划就会落空,反而会加剧对苏秦构筑合纵盟约产生巨大的威胁,以致合纵之势全面崩溃。

参考文献:司马迁:《史记》欢迎大家评论留言,共同探讨历史

苏秦当然不是纯碎的只为帮助张仪,他实际上是为了帮助自己!因为当时的苏秦想要在六国之中推行“合纵联盟”以抗秦的方案,为了不让秦国出来捣乱,保证自己的“合纵”计划万无一失,所以苏秦想要利用张仪去稳住秦国!首先,值得声明的是:《史记》中关于张仪与苏秦的记载存有争议。

在《史记》中,太史公司马迁将《苏秦列传》与《张仪列传》作为史弟篇来进行编写!其认定了张仪与苏秦为同一个时代的两个纵横家!按照《史记》中的记载,张仪与苏秦同属战国时期鬼谷子的弟子,他们学成出山后开始以“纵横术”游说各国。

其中,苏秦主张“合纵抗秦”的策略,意在使秦国之外的六国联合起来形成联盟以对抗秦国的侵扰!而相反的是,张仪却主张“连横亲秦”的外交政策,希望其他六国都放弃“合纵联盟”依附于强大的秦国之下!然而,1937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帛书被整理成了《战国纵横家书》!在此书中就有记载了关于苏秦的书信与谈话内容!跟据书中的记载,苏秦与张仪跟本就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张仪活跃于秦惠王时代,而苏秦活跃于秦昭王时代!这点与《史记》中的内容完全违背!所以,在历史界与考古界,对于《史记》中关于苏秦与张仪的记载一直都存在着争议!就我个人认为:既然《史记》与《战国纵横家书》中都认定他们为纵横家,那么他们同学于鬼谷子肯定不假。

然而,按照他们各自活跃时期的推算,他们两人之前应该存在有20岁左右的年龄差距(张仪比苏秦要大20岁左右)。

再加上他们分别活跃于秦惠王与秦昭王时期,而秦惠王与秦昭王之间隔着的秦武王却仅仅在位了4年而已!所以我认为,张仪与苏秦(做为师兄弟的两人)虽说年龄有一定的差距,但是生前还是有所交集的,只不过各自错过了对方最巅峰的时期而已!(纯属个人观点!)其次,若《史记》记载属实,那么苏秦表面帮助张仪而实际帮助的是自己。

根据《史记·张仪列传》中的内容:“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

苏君优秦伐赵败从约.尽苏君之计谋’”其大概意思为:苏秦当时已经说服了赵王签订“合纵联盟”!但是苏秦在打算去游说其他国家的同时,担心秦国会在“合纵联盟”没有形成之前去攻击其他国家,从而导致“合纵”的失败!于是,苏秦就想到帮助自己的师兄弟张仪去到秦国,也相当于是卖给了张仪一个人情。

这样,张仪因为感恩自己的帮助之情,就不会主张秦国攻打赵国了!因此,就相当于给了已经同意“合纵”的赵国一个不被秦国攻打的保障!然后,苏秦自己就可以放心的离开赵国,去游说其他各国“合纵了”!由上可知,苏秦表面上是在帮助张仪事秦,而实际上他其实是在帮助自己保赵而已!而事实上,苏秦也达到了自己想要的目的!跟据《史记·张仪列传》的记载,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

意思就是说,张仪在得知苏秦在帮助自己时,感叹道:有你苏秦在赵国,我又怎么会对付赵国呢?你苏秦事赵的时期内,我张仪绝对不会主张秦国攻赵!由此可知:苏秦帮助张仪事秦的真实目的,就是为了让张仪主事的秦国不来攻打赵国,让得自己可以后顾无忧的游说各国,以达成“合纵”之事!

娱仙 2023-08-23 15:00:39

相关推荐

什么原来什么写句子

1、教室里天天早晨这么干净,原来是小明提前到校打扫的。2、这里原来是一片沙漠,现在已经绿树成阴了。3、坑害顾客的“精品”原来是伪劣产品冒充的。4、身后响起了叮当的车铃声,我回头一看,原来是好朋友李彤。5、噢,原...
展开详情

3公顷500平方米多少公顷

1公顷等于10000平方米,500平方米等于零点零五平方米,3公顷500平方米等于三点零五公顷。...
展开详情

苹果ipcc是什么意思

苹果ipcc是爱思助手,具体的意思是:爱思助手又称爱思苹果刷机助手,是一款专业的苹果刷机助手、苹果越狱助手。免费为苹果用户提供百万正版苹果软件、热门游戏、苹果铃声、高清壁纸,免AppIeID高速一键下载。备份数...
展开详情

自然界中熔点最高的物质是什么

目前发现,熔点最高的物质是铪合金,熔点高达4215摄氏度。物质的熔点,即在一定压力下,纯物质的固态和液态呈平衡时的温度,也就是说在该压力和熔点温度下,纯物质呈固态的化学势和呈液态的化学势相等,而对于分散度极大的...
展开详情

桂圆和猫眼是一种水果么

桂圆和猫眼,桂圆是一种水果,猫眼则是一种宝石。桂圆亦称龙眼,是一种水果。性温味甘,益心脾,补气血,具有良好有滋养补益作用,可用于心脾虚损、气血不足所致的失眠、健忘、惊悸、眩晕等症。桂圆为常绿乔木,树体高大,多为...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不雅是什么意思

“不雅”是汉语词汇,拼音是bù yǎ,释义:不正、不雅观、不好看。
出处:
1、《荀子·儒效》:“道过三代谓之荡,法贰后王谓之不雅。”
2、清·俞正燮《癸巳存稿·法后王》:“法贰后王谓之不雅,以居下倍上,是邪说也。不雅者,不正也。”
3、清·李渔《凰求凤·避色》:“我这园亭里面,常有附近的女子,借游玩为名,不时进来走动,旁人观看甚是不雅。从今以后,须要严词拒绝。”
4、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八回:“叫外人听著,不但我的名声不好听,就是妹妹的名儿也不雅。”
5、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回:“这话好不通,你爱谁,说明了,就收在房里,省得别人看着不雅。”
6、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一回:“没有对证,赵姨娘那里肯认帐?事情又大,闹出来外面也不雅。等他自作自受,少不得要自己败露的。”
造句:
1、这首歌曲的内容实在不雅,可以称为靡靡之音了。
2、后来罗贯中写书,觉得不雅,便改成望梅止渴,流传至今。
3、没有签名档就像没穿裤子,方便是很方便,就是有些不雅。

盼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盼》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盼》是人教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2019年秋季修订版)第17课的课文,出自铁凝的《夜路》,并特邀张蕾、梓君参与本文音频的朗读。
原文节选:
有一天,妈妈下班回来,送给我一个扁扁的纸盒子。我打开一看,是一件淡绿色的、透明的新雨衣。我立刻就抖开雨衣往身上穿。怎么?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不像那种斗篷式的:手在雨衣里缩着,什么也干不了。穿上这件情况就不同了,管你下雨不下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我一边想,一边在屋里走来走去,戴上雨帽,又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直到妈妈一声喊:“蕾蕾,你疯啦?嫌身上没长痱子吗?”我才赶忙把雨衣脱下来。摸摸后背,衬衫已经让汗水浸湿了,浑身凉冰冰的。
本文中,作者以孩子的视角,叙述了“我”得到新雨衣,盼望下雨穿雨衣、想借买酱油穿雨衣、如愿穿上新雨衣的经历,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详细、具体地展示了小主人公“盼”的心理变化,表现了童真童趣。

职校退学了换学校学籍还在吗

职校退学、换学校学籍还在,在学生离开学校后,所在教育部门会保留一段时间,方便学生重新回到学校,如果一年内没有继续上学或有严重违规被开除才会删除学籍。
学籍是指一个学生属于某学校的一种法律上的身份或者资格,登记学生姓名的册子,专指作为某校学生的资格。2013年9月1日起,全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小中大学籍的信息管理系统。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按照国家招生规定录取的新生,持录取通知书,到校办理入学手续,复查合格者予以注册,取得学籍。复查不合格者,由学校区别情况,予以处理,直至取消入学资格。

花木兰什么朝代

花木兰是南北朝。
花木兰的姓氏、籍贯等,史书并无明确载。北魏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但是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花木兰开始了她长达十几年的军旅生活,在数十年后凯旋回家。
花木兰,中国古代巾帼英雄,忠孝节义,代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流传千古,事迹流传至今,唐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
花木兰是中国古代传说的四大巾帼英雄之一,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壮的英雄史诗。花木兰最早出现于南北朝一首叙事诗《木兰辞》中,该诗约作于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录于南朝陈的《古今乐录》。僧人智匠在《古今乐录》称:“木兰不知名。”长300余字,后经隋唐文人润色。公元429年的北魏破柔然之战,正史对于这场战役有3个行军记载切合了《木兰辞》提及的地名。《魏书·世祖纪上》:“车驾东辕,至黑山”。《魏书·列传第九十一》:“车驾出东道,向黑山……北渡燕然山”。《北史·列传第八十六》:“车驾出东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