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鹿之战读音

紫丁香
精选回答

上古时期涿鹿之战的真相,蚩尤究竟是谁?或真实存在过吗?

逐鹿之战,历来描写者很多,很多描写甚至赋予了玄幻色彩,因此,显得扑朔迷离。

我认为,远古时期,那场大规模战役应该是真实发生过,而对比世界其他地区同时期类似战役的描写,逐鹿之战的细节相对靠谱,抛开呼风唤雨、召唤天神等玄幻色彩后,基本可以说得通。

逐鹿之战应该发生过,是由当时的社会生产特点决定的对于逐鹿之战的地点,目前史学尚有争议,但是,即使古代逐鹿战场与现代逐鹿之间的地理上有差异,但类似的,这种以大型族群为单位的战役,理应是发生过的。

在工具、耕稼、医药等生产、生活手段被人类掌握后,人类的社会生产水平、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提高。

人类借此,可以逐渐以家族、氏族为单位,在某些特定区域进行聚居生活,且聚居的规模越来越大,形成大型族群。

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人口的迅速增长不可避免地带来资源竞争的加剧。

可以想象的是,在这些大型族群形成的过程中,必然也充满了争斗、冲突,只是因为规模不大,因此不足以留名。

比如后来被各王朝、诸侯引为先人的,风后氏、少典氏、应龙氏、涂山氏等,这些被《史记.五帝本纪》称为“天下诸侯”者,应该都是大型族群。

而黄帝、炎帝、蚩尤等超大型族群的领袖,作为“天下诸侯”的领导,自然是类似后来“天子”之类的人物了。

这些大型族群,当然都需要有组织的早期权力机构进行统一领导,协调各部之间的矛盾,否则,各部之间为争夺资源而互相攻伐、屠戮,谁都没有好日子过。

可以想象,这种权力机构,除了协调内部矛盾的职能外,带领部族获取更多、更好的土地资源也是他们的职能。

因此,当这种联合发展到超大型族群时,彼此之间的矛盾,也就必然要通过类似于逐鹿之战这种大规模冲突才能解决了。

因此,逐鹿之战这种大规模冲突,也必然是在历史上发生过的。

黄帝、炎帝、蚩尤的崛起黄帝、炎帝、蚩尤,应该都是当时的超大型族群的领导。

黄帝、炎帝,帝,按照《庄子》的说法,帝,指的是药材中最宝贵的部分。

先民以帝来称谓自己的部族首领,也是顺理成章的。

蚩尤,蚩,是虫、海兽的意思;尤,是卓越者的意思。

那么蚩尤,应该指的就是虫、海兽中最卓越的人物。

在周秦时期,蚩尤和炎黄一样,都是被祭拜的对象。

汉刘邦也曾经祭拜过蚩尤。

蚩尤被恶意贬低,是在北宋以后的事情。

因此,蚩尤部族,望文生义,应该是生活在海滨地区的渔猎部族。

从名字上来看,此时,农耕、采集等生产方式在黄帝、炎帝部族中占有很高比重。

因此,造字、桑蚕等发明发生在此处,也就不足为奇了。

同样,以渔猎等手段为主的蚩尤部族,兵器、冶炼等领域的水准更高,也顺理成章。

艰难的内部整合从黄帝和皇帝儿子的妻子来看,他们都与各个部族进行了广泛的通婚,黄帝的元妻,来自西陵氏族群,黄帝儿子,娶了蜀山氏族群的女子。

《史记》中提到,“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显然,这些超大族群的领袖,都以征伐等手段,处理了内部肆意破坏规则的部族。

他们又以婚姻等方式,加强了族群内部的凝聚力。

更重要的是,在内部整合的过程中,各个超级部族都形成了自己的专业化军队。

如黄帝的熊、豹、狼等为图腾的部队,蚩尤的八十一兄弟(应该是八十一支部队的领袖)。

经过内部整合,各超大部族都具备了不俗的武装力量,足以进行一场大规模战争。

逐鹿之战在完成内部整合后,各超大族群之间的大规模战争,也就即将来临。

虽然目前对逐鹿之战的战场各方争论不休,但争论范围,都局限在河北、山西地区。

当时,黄帝轩辕部族主要在黄河中上游地区,炎帝部族,主要在江淮中上游地区,蚩尤部族,主要在江淮下游和滨海地区(由于黄帝及后来的禹、启等多位英雄对九黎进行了长期的打击,因此,该部位置与今天崇拜蚩尤的区域有较大的变化)。

而最终战场在河北、山西地区,反应当时的大规模战争发生在对新开发区域的争夺中。

对比其他民族对于远古时期战争的描写,逐鹿之战中的神怪色彩,多出现在对气候等环境的影响中。

这说明逐鹿之战的描写是相对靠谱的。

战役一开始,双方就遇到了大雾。

显然,常年在海滨、山林活动的蚩尤部族对这种气候是非常熟悉的,他们一开始就占据了优势。

指南车由于大雾弥漫三日,黄帝派遣的先锋应龙迷失方向,十分危险。

黄帝的”丞相“风后制造的指南车,带领他们走了出来,摆脱危险。

这段战事中出现的指南车,成为很多人质疑逐鹿之战的部分。

目前,普遍认为(如李约瑟)认为,指南针的发明是北宋以后的事情(三星堆遗址中发现的指南针是玉石的,不会转动,不足以推翻这个说法)。

因此,逐鹿之战中的指南车,被认为是后人附会。

事实上,在先秦时期的许多著作中,如《管子》、《吕氏春秋》就有提及这种可以辨明方向的”神奇磁石“。

不过,他们并未当做一项技术来描述,只是介绍了某些山上有这种”神奇的磁石“,并把这种现象比作慈母对儿子的眷恋。

因此,我认为,逐鹿之战中关于指南车的描述,未必不靠谱。

虽然此时的先人尚不能把指南针作为一种技术进行量产,但不排除可以发现某些“秘密”,如某些“特殊材料”具有指明方向的功能,并作为秘密武器加以运用。

由于我国古代长期注重实物制造不注重理论整理,许多发明都扑朔迷路。

在我国先秦的记载中,多次出现指南功能的记载,但因记载不详,且暂未见实物,考古上不成立。

鼓角指挥系统随后的大战中,玄女氏知道黄帝军以东海神兽的皮蒙鼓,以雷兽的骨做鼓槌,“声闻五百里”,以此指挥各部系统作战,克服了大雾的影响。

这个部分我认为神话色彩不大,所谓制鼓的材料,当时来自各地的部族自然有不同的经验。

玄女族拥有更好的制鼓方法不足为奇。

若是放到纯粹的神话里,哪里还要什么东海神兽的皮,直接请几个神兽出来喷火不就行了。

气象的影响在随后的战斗中,蚩尤请来了风伯、雨师相助,风雨大作,使得正在蓄水的黄帝军陷入困境。

黄帝请旱神相助,驱散风雨,黄帝军趁势大攻,一举取胜。

放到今天的语境中,这些都荒诞不羁。

可是,放在迷信盛行的远古时代,这些就可以理解了。

从历代皇帝祭天时的祈求,到百姓自发的“请龙王”,在遇到自然环境不利时,试图用巫术来化解,是古代最常见的应对方法。

古人把下大雨、大雨停,这种自然现象被附会成某些大神的法术,再正常不过。

对于逐鹿之战的描述,我也不敢说所有环节都可以用现代观点进行解释,只是,对比西方、印度的相关事迹,我国古人对逐鹿之战的描述算是最靠谱的了。

这是我的观点,不知道各位有什么看法,欢迎拍砖!

黄帝大战蚩尤,也称涿鹿之战。

这场大战不但有神话传说的记载,而且也有正史中的记载。

黄帝与蚩尤约生活在公元前2700年到前2600年间,这一时间段正好处在我国一南一北的良渚和红山文化时期。

学界有人将蚩尤与良渚文化和黄帝与红山文化相联系,二者虽处于同一时期,但遗址中并无相应文字记载。

在史料记载中,炎帝与黄帝被视为华夏民族的始祖,炎、黄同属于仰韶文化中不同的两个类型,在具体的文化上是有冲突的。

黄帝与蚩尤皆是神农氏(炎帝)之后新兴起的部落首领,而蚩尤则是神农氏的后裔。

关于蚩尤的记载,大多在《山海经》等神话色彩的书中,蚩尤形象怪异,残暴凶狠,书中描述“兽身人语,铜头铁额,诛杀无道”等。

在《述异记》中说:“有蚩尤神……今冀州人掘地得髑髅如铜铁者,即蚩尤之骨也。

秦汉间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在正史中,也有关于蚩尤与黄帝“涿鹿大战”的记载,可见这一场大战应是中国远古史上的一个重大的事件。

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微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这些上古传说,虽有神话色彩,但与真实的历史是有着密切关联的。

有人认为蚩尤是炎帝的后裔,并根据谱系得出他是炎帝的孙子。

蚩尤曾是炎帝的“六相”之首,负责掌管青铜等金属冶炼,而炎帝、黄帝都是有熊氏少典之子。

黄帝代炎帝崛起之后,蚩尤作为炎帝部落的首领,自然要反对黄帝。

蚩尤仗着精良的武器,又能调动风伯雨师,黄帝与他九战皆败,只好祈求神灵的帮助。

后来借风后和九天玄女之神力才打败了蚩尤。

在史书的记载中,黄帝是正义的象征,而蚩尤则是邪恶的代表。

蚩尤战败后,黄帝将他大卸八块。

《史记》中说:“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杀之,身体异处,故别葬之。

故有其墓地一处在寿良(山东东平),一处在锯野(今山东锯野)。

有专家考证,蚩尤是九黎三苗的祖先,其部落族人后来南迁云贵地区及东南亚,今日苗族乃其后裔之一。

蚩尤被誉为邪恶的代表,这可能也算是一种成王败寇的说法。

黄帝与蚩尤的大战,是属于兄弟、同胞之间的相残,是部落的权力之争,其实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正义与邪恶之分。

也有人认为,蚩尤属于牛图腾的部落,但不论怎样,蚩尤也算是一位勇敢的叛逆者,被后世称为上古战神。

古代历朝都有祭祀蚩尤的习惯,比如刘邦曾在沛县起兵时,就向蚩尤歃血祭祀。

民间对蚩尤的祭祀也很多,并且还有庙宇。

关于涿鹿之战的神话传说就更多了,基本上都是黄帝借助天神之力打败蚩尤。

蚩尤利用天气制作大雾,黄帝用指南车辨别方向。

然后,黄帝命应龙蓄水淹没蚩尤部落,于是蚩尤派出风伯雨师,将应龙之水变成风雨袭击黄帝军队,黄帝派出旱魃将风雨化解。

最后黄帝使用夔皮鼓,大败蚩尤。

最终黄帝将蚩尤擒杀,刑天及蚩尤部下把他的尸体偷运到河南濮阳西水坡秘密下葬,当时正是正月初八,因此这天被苗家定为难日。

蚩尤的九黎部落逐渐融入到炎黄族中。

这些都是古人对历史的神话化,除去神话色彩,涿鹿之战上古历史中的一件大事,对后世华夏民族的形成有决定性的意义。

至于黄帝、蚩尤与红山、良渚文化有何关联,目前并没有什么建设性的结论,随着考古发现的不断进行,这些问题最终都会得到解答。

真正的黄帝、蚩尤也会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所以说,涿鹿之战的真相就是上古部落间的战争,蚩尤是上古部落首领之一。

花自芬芳 2023-09-04 13:27:20

相关推荐

果冻怎么打开

1、把果冻翻过来;2、用牙咬住果冻上方的包装皮;3、用力向反方向拉扯,里面的果冻受到压力就会自己绷开;4、然后再将果冻翻过来,将包装撕下即可。...
展开详情

铁的热膨胀系数是多少

铸铁的热膨胀系数是(9.2-11.8)x0.000001/°C。热膨胀系数:物体由于温度改变而有胀缩现象。其变化能力以等压(p一定)下,单位温度变化所导致的体积变化,即热膨胀系数表示。热膨胀系数有线膨胀系数α、...
展开详情

vivos1摄像头怎么升降

vivos1升降摄像头的方法:vivos1只有前置镜头可以升降,而且是自动升降,也就是说,当用户在使用到vivos1的前置镜头时,手机会自动识别,接着就会自动升起手机的前置镜头。...
展开详情

腿疼如何医疗

1、现在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越来越紧张的工作,除少数患者由外伤引起外,多数为不注意休息或缺少保健意识,特别是一些驾驶员或文案工作者由于坐姿不正确或久坐,经常出现腰背部疼痛、腿痛、肢体麻木、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及...
展开详情

青岛有哪些特产

青岛特产有青岛啤酒、崂山绿茶、即墨老酒。青岛,山东省副省级市。青岛地区昔称胶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道教发祥地。6000年以前,境内就有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因树木繁多,四季常青而得名。...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鸟的第一笔是撇还是点

鸟的第一笔是撇。鸟的笔顺:撇、横折钩、点、竖折折钩、横。
鸟,汉语常用字,读作niǎo或者diǎo,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为长尾飞禽,后引申为能飞的昆虫、地名等。
引证解释:
1、又星名,朱鸟,南方七宿名。《书·尧典》:“日中星鸟。”
2、又国名。《山海经》:“盐长之国有人鸟首,名曰鸟氏。”
3、又山名,鸟䑕。《地志》:“在陇西郡首阳县西南,禹贡,终南惇物至于鸟䑕。”
4、又《山海经》:“鸟危之山,鸟危之水出焉。”
5、又官名。《左传·昭十七年》:“少皡挚之立也,纪於鸟,为鸟师,而鸟名。”
6、又秦之先有鸟俗氏。《史记·秦本纪》:“大费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索隐曰:‘以仲衍鸟身人言,故为鸟俗氏。’”
7、又丹鸟,白鸟,俱虫名。《夏小正》:“丹鸟者,丹良也。白鸟者,蚊蚋也。”
8、又妙音鸟。《法华经偈颂》:“圣主天中王,迦陵频伽声。”注:“迦陵频伽,妙音鸟也。鸟未出声时,卽发音微妙,一切天人声皆不及,惟佛音类之,故以取况。”
9、又《正韵》:“尼了切,音袅。义同。”
10、又《集韵》《类篇》并与岛同。
11、又《字汇补》:“子削切,音爵。”
12、又叶都缕切,音女。《史记·自序》:“穆公思义,悼肴之旅。以人为殉,诗歌黄鸟。”
13、又叶丁柳切,音近斗。《前汉·叙传》:“沐浴尸鄕,北面奉首。旅人慕殉,义过黄鸟。”

日暮残阳的诗句

日暮残阳的诗句:
1、李商隐《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2、来鹄《惜花》:
东风渐急夕阳斜,一树夭桃数日花。
为惜红芳今夜里,不知和月落谁家。
3、白居易《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4、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韦庄《忆昔》: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6、马戴《送僧归金山寺》:
金陵山色里,蝉急向秋分。
迥寺横洲岛,归僧渡水云。
夕阳依岸尽,清磬隔潮闻。
遥想禅林下,炉香带月焚。
7、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秋声无不搅离心,梦泽蒹葭楚雨深。
自滴阶前大梧叶,干君何事动哀吟。
8、谭嗣同《道吾山》:
夕阳悬高树,薄暮入青峰。
古寺云依鹤,空潭月照龙。
尘消百尺瀑,心断一声钟。
禅意渺何著,啾啾阶下蛩。
9、岑参《还东山洛上作》:
春流急不浅,归枻去何迟。
愁客叶舟里,夕阳花水时。
云晴开螮蝀,棹发起鸬鹚。
莫道东山远,衡门在梦思。
10、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欲上青天揽明月全诗

“欲上青天揽明月”出自《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原文: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译文:昨天的日子渐渐离我远去,已经不可能挽留;今天的日子扰乱了我的心,充满了无限烦忧。长风吹过了几万里送来秋雁,对此可以开怀畅饮酣醉高楼。校书您的文章颇具建安风骨,又有我的诗如谢朓秀朗清发。我们都是心怀逸兴壮思飞动,想登上九天去摘取一轮明月。拔刀断水水却更加汹涌奔流,举杯消愁愁情上却更加忧愁。人生在世上不能够称心如意,不如明天披头散发驾舟漂流。
自然与豪放和谐结合的语言风格,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相当突出。必须有李白那样阔大的胸襟抱负、豪放坦率的性格,又有高度驾驭语言的能力,才能达到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这首诗开头两句,简直象散文的语言,但其间却流注着豪放健举的气势。“长风”二句,境界壮阔,气概豪放,语言则高华明朗,仿佛脱口而出。这种自然豪放的语言风格,也是这首诗虽极写烦忧苦闷,却并不阴郁低沉的一个原因。

形单影只茕茕孑立什么意思

“形单影只”汉语成语,形容孤独一人,没有同伴。
“茕茕孑立”指孤独无依的样子,形容无依无靠,非常孤单。
“形单影只”的出处:《祭十二郎文》:“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茕茕孑立”的出处:《寄许京兆孟容书》:“茕茕孑立,未有子息,荒陬中少士人女子,无与为婚。”
“形单影只”造句:
1、那只形单影只的白天鹅悲伤的鸣叫,刺痛了所有人的心。
2、王奶奶形单影只,一个人生活了30多年。
3、他没有朋友,不管去哪里,他总是踽踽独行,形单影只。
4、他的成绩开始下滑,讨厌团体活动,总是形单影只。
5、小林刚来这里,人地生疏,形单影只,大家应当主动关心他。
“茕茕孑立”造句:
1、他没有亲人,茕茕孑立,十分可怜。
2、小王因为职位被人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他很是懊恼。
3、这位老人,没有子女,没有至亲,落得“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4、老人很早就失去了所有的亲人,多年来,茕茕孑立,一个人过着艰难的生活。
5、他对这个茕茕孑立的孩子动了怜悯之心。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