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友去世,老人别太伤心!
和往常一样,张大爷一大早就提着心爱的鸟笼到小区公园遛弯。他径直来到自己的“地盘”,等着平时最谈得来的老刘和老李。不久,老刘拎着鸟笼出现了,走路却不像平日那样爽利。他沉痛地告诉张大爷,老李昨晚突发心脏病,没抢救过来。张大爷简直不能相信:人就这么没了?昨儿不是还好好的!接连几日,张大爷精神状态一落千丈,儿女们非常替老人担忧。
痛失亲友后,心理适应得经过3个阶段张大爷痛失友人的经历几乎在每个老年人身上都可能发生,毕竟人的寿命是有限的。尽管人人都清醒地知道,人必有一死,但当死亡真的发生在自己亲近的人身上时,我们还是很难接受。丧失亲友后,老年人易出现烦躁、不安、痛苦、抑郁等心理反应。此外,还会出现头痛、视力模糊、异常疼痛、便秘、尿频、呼吸困难等躯体症状。
老年人对亲友死亡感到痛苦,是很自然的,他们心理的适应要有一个过程,大致会经历3个阶段。最初的反应大约持续几周,主要表现为对亲人的死感到震惊和不能相信,可能出现悲痛、哭泣和抑郁情绪,害怕自己承受不了甚至出现精神崩溃也是常见反应。在这一阶段,家人和朋友要鼓励老人说出内心的悲伤,帮助他们宣泄不良情绪。
第二个阶段从几周之后开始,可能一直持续一年。主要表现是不断回忆亲友的死亡以及导致死亡的事件,会责备自己对亲友的死负有责任。“我怎么不早点带他去看医生”,“我早该知道他会出事的”。老人还可能幻想亲友还活着,继续从事以前常做的事。但这种幻想不是病态的,是该阶段的普遍现象。
第三个阶段是恢复阶段,大约一年之后进入这个阶段。这时,老年人意识到不能总沉湎在过去的时光里,生活还要继续下去。对老人来讲,这个过程可能是艰难的,因为他们距离死亡是如此之近,他们不可能像年轻人一样轻松地谈论自己的将来。了解继续生活的意义和得到子女的支持对老年人的心理康复至关重要。
认识生命的意义,顺利度过“居丧期”
伟大的艺术家米开朗基罗在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世的时候曾说:“生命对我们来说是好事,死亡对我们来说,也不是不愉快的事情。因为死是创造生命的巨匠用同一只手创造出来的。”老人在亲友死后、心理恢复的“居丧期”里,不妨多读些伟人的传记,看看他们是怎样看待生命和死亡的,从中得到启发。
此外,老年人虽然生命在倒计时,但实际上可供自己利用的时间却成倍增加了,正好可以把年轻时想做而没有做的事情付诸实施。尤其在“居丧期”里,老人更要想办法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这样可以少想想亲友的死亡。总之,享受生活也罢,发挥余热也罢,老年人要让自己有事可做。
多带老人出游,常和老人聊天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子女对老人的支持是帮助他们从不良心态中恢复的重要资源。面对居丧中的老人,子女们一方面要了解老人可能出现的反应,给他们一个空间,允许他们表达悲哀;另一方面,还应积极寻求途径帮助老人顺利度过这个时期。
子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给老人提供帮助:
1。在居丧初期,和老人谈他所承受的打击,鼓励老人说出自己的感受;
2。常跟老人聊天,听老人回忆他年轻时的故事,哪怕已经听过很多遍,仍然要像第一次听那样好奇;
3。想办法让老人动起来,可以带老人旅游,或是陪他们出去走走;
4。鼓励并支持老人参加任何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哪怕是打打麻将也比呆在家里看电视好得多。
此外,子女还要注意安排好老人的起居。处于极度悲痛与抑郁情绪中的老人很难像往常一样有规律地生活,这就需要有人适当照料,否则老人很可能出现健康问题,并因此恶化他们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