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最神秘的谋士姚广孝,为何被世人称为“妖僧”?看他做了啥?

拿得起放得下
精选回答

一袭黑衣 头顶反光

儒不像儒 僧不像僧

看似是一个和尚

却是一个朝局推动的黑手

他便是被世人称为黑衣妖僧的姚广孝

历史上能被称为多智的人有很多

但是能被称为妖的人可真没几个

诸葛亮算一个 刘伯温算一个

一个和尚何德何能会有此称呼呢

这还得从他早年间开始说起

早年间的姚广孝

还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和尚 法号道衍

在嵩山寺游玩时

碰到一个给人看相的相士 叫袁拱

这个人就很厉害了

天赋异禀 并且很好学

在外游历的时候学会了相术

并且据说他看相很准 百无一谬

那么他给姚广孝看了相

说了这样一句话

是何异僧 目三角 形如病虎

性必嗜杀 刘秉忠流也

这话的意思就很深了

异僧 并且眼眶是三角形的

长得像一头病虎

天性一定喜好杀戮

是和刘秉忠一样的人

刘秉忠是谁啊

那可是辅佐了忽必烈成立了元朝的人

并且元这个国号都是人家取的

又为这个帝国设计了一整套法制 典章 礼仪等制度

同时还为元帝国设计建立了京城大都

今天北京市的雏形就是他设计的

这可以说是一个大能啊

这姚广孝一听就很高兴了

刘秉忠是他偶像啊

被看相的说自己和偶像很像

可以说是非常自豪的一件事了

姚广孝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学习三教

并且还擅长阴阳学 擅长阴谋和战略规划

但是这个人是医学世家出身

他也没有一直坚守佛门

可以说他的心一直都是在庙堂之上的

只想在政治上能有一番作为

并且姚广孝是个和尚

为了学习阴阳之术特地去拜了个道士当师傅

他的眼睛好像从来不会顾及到身份的区别

儒释道法他全都要学

丝毫不顾及自己是和尚

只要他觉得交往 他就会去

尤其是在阴阳术上

一个和尚对于阴阳之术求知若渴

那不是妖僧是啥

而这个人确实是聪明之极

可谓“智多而近妖”

自古以来都说时势造英雄

风口到了猪都能飞起来

天下大乱的时候

往往也是英雄辈出的时候

但是姚广孝好像生的有点晚了

其实少年时期的姚广孝

就已经有了很高明的谋略知识

在明太祖朱元璋起义的时候他还是个小和尚

他觉得这个时候自己的才学

还不能帮助自己建功立业

不适合出山去当谋士

结果自己跑去游山玩水去了

这个人思想还很奇特

他喜好的不是权势

而更想把天下局势玩弄于股掌之间

他介于隐世和出世之间

只有遇到了合适的人才会选择出山

否则可能更愿意过自己的隐世生活

那这样一个人为什么不选择朱元璋

而是愿意等待几十年选择了朱棣呢

这一点其实现在来说也只能是猜测

可能是因为朱元璋对待身边的过于严苛

或许是这条不太如姚广孝的意

但是同时期的话还有张士诚 陈友谅这样的人

他同样没有选择

在这个时期无论他投靠谁

相对成熟的政权下面

已经有了很浓重的派系之分了

他一个新加入的人 没办法得到重视

还要和同行竞争

远远没有一无所有的朱棣能给他的东西多

他们也不可能像朱棣那样看重他

一般来说正儿八经的天才

不是不走寻常路

那就是一个好的二五仔

就像诸葛亮这样的一样

但是姚广孝就是一个综合体

做了一个不走寻常路的二五仔

为什么这么说

我们还是要看他所做的事

前面已经说到姚广孝有着很强烈的交友能力

并且自己有着很强烈的抱负

他的心里就仿佛有着一团火

这团火驱使着他要做一件大事

但是这个时候大明已经建立起来了

朱元璋是个很厉害的领导者

这时候的时局不太能让他成事

那这种情况下怎么办

他决定自己去造一个好局势

天下如棋

姚广孝不甘心做棋子

他要做下棋的人

这个时候机会来了

朱元璋最心爱的马皇后病逝了

朱元璋请了很多和尚来宫里祈福

姚广孝恰好就在这个队伍中

他选定了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

他在见朱棣的时候对朱棣说了一句话

燕王选我吧

我会送给你一顶白帽子

这是一句什么话啊

朱棣当时还是一个王爷

王字上面加上一个白是皇字啊

这话怎么敢在这种时候说出来

要是不是朱棣听见了

姚广孝当场就会被抓起来 并且处死

谁也没想到姚广孝会这么的大胆

但是历史往往就是这么巧合

胆大妄为的姚广孝偏偏看中的是朱棣

朱棣立马决定把姚广孝给带回了北京

但是姚广孝的帽子还是没办法送出去啊

这个时候朱元璋尚且还在

这要是朱棣同意了那就是造反了

这姚广孝在这里的举动看起来实际上是藏了大智慧的

朱棣陪同朱元璋建功立业

自然也想去皇位上坐一坐

但是他没机会

朱元璋有太子

姚广孝看出了朱棣的不甘心

于是决定好好追随他

后来又发生了一件事

朱元璋的太子死了

但是朱元璋过于喜爱这个孩子

就重新立了太子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那这就是朱棣的侄子啊

这摆明了要把皇位传给朱允炆

而朱棣这个做叔叔的将来要在侄子的皇位之下

跪在下面高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哪是朱棣能够容忍的

于是姚广孝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的劝说

想要朱棣造反

但是造反哪有那么容易

古往今来凡是造反最后失败的人从来都没有好下场

会被以最残忍的方式给诛杀掉

可这个时候时机还差不成熟

老爹朱元璋还在呢

这可不是一般人

在他的手里朱棣造反恐怕活不过多久

这个时候姚广孝的智慧就显现出来了

他也很有耐心 就一直劝说朱棣

可偏偏朱棣还真被他劝动了

好家伙一个和尚 不去想着诵经吃斋 普渡众生

天天想着造反

这不是妖僧是什么

话说朱棣本就是封王一方的人

手底下下十多万兵马 什么都不缺

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

作为朱元璋的亲儿子他还担心什么

可一想到自己以后要跪拜侄子确实也不是滋味

姚广孝这时候做了什么呢

他用了一个很常用的方式

散播舆论

到处宣扬朱棣有帝王之相

这可不是开玩笑的

古今来看这种方法极为有效

消息一传播出去

流言蜚语 暗流涌动

各方各地就都传闻这个消息

很快消息就传来了 朱元璋死了

孙子朱允炆即将继承皇位

这朱允炆也不是简单人物

上任之初就发现了国家内部有很大问题

这皇帝我是当上了 可是我还有一群叔叔在四方

明面上是在帮我保卫国家

可他们都盯着我这皇帝的位子呢

于是他下令削藩

很快周王朱橚 湘王朱柏 代王朱桂

齐王朱榑 岷王朱楩相继获罪

相继被废除藩国

这马上就要轮到燕王朱棣了

姚广孝这时候也明白时机到了

于是朱棣就起了兵

打着旗号“勤王清君侧”

按道理这个旗号很蠢

在这节骨眼下一看就知道是要造反

可是他们不知道朱棣的背后藏着姚广孝这么一个人

他的近妖般的智慧和其他人根本不是一个水平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降维打击

姚广孝给朱棣指了一条明路

直取南京 只要达到了南京

夺了皇位 天下尽在掌握

话说朱棣起兵这几年一直在打仗

但是孤军作战打着源源不断地平叛军队

根本都打不完

朱棣感觉自己快要抵挡不住了

可这个明路好像是疯子的行为

可真是这样吗

在姚广孝这个妖僧看来这就是最明智的决定

这时候年近古稀的他

敢于提出这般大胆的釜底抽薪之计

足见其胆气不让于刚过不惑的朱棣

于是这场靖难之役拉开了最后的帷幕

令朱棣没有想到的是

先前打败的李景隆在这个时候投降了

李景隆是谁 李文忠的儿子曹国公

先前被姚广孝的智慧打败

这时候已经心如死灰了

直接投降打开了南京城的大门

大军长驱直入 皇上朱允炆神秘失踪

到现在都没有下落

朱棣终于成了皇上

这一切都得归功于姚广孝在背后的出谋划策

按说姚广孝已经成功了

可是他真不是一般人

妖僧之名却如其人

燕王在成为永乐帝以后 决定迁都北京

新都城的规划和建设任务交到了姚广孝手里

从永乐4年朱棣下旨到永乐18年正式迁都

北京城经历了14年才建成

这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之后姚广孝也没闲着

朱棣把政治宣传方面的事也交给姚广孝掌管

命他担任太祖实录和《永乐大典》 的监修官

《永乐大典》被后世称为

涵盖古今 包容万象 蕴含一切知识财富的百科全书”

监工这样一部巨作 还能做得很好

这也说明姚广孝不但精于权谋

人家才学也是相当了得

从鼓动造反 到营建北京城

从弘扬佛法到编写永乐大典

他一直都是在努力地证明自己的自我价值

可是这样的人到最后还是有着不如意之处

光宗耀祖的姚广孝回到家中

想要见家里仅剩的姐姐

但是姐姐连门都不给他开

没办法去找朋友 却得到两句话

和尚误矣 和尚误矣

他所做的事的确证明了价值

但是却违背了最基本的伦理纲常

自然不被亲友接纳

这可能也是他被称作妖僧最大的原因

妖僧一世 无欲无求

白天官衣上殿 黑夜佛灯相伴

所得赏金 全数分给众人

无发无妻无财

或许他早有预感不能太过暴露锋芒

又或许是他本身就是

这样一个只追求自我价值的能人

事了拂衣去 深藏功与名

这或许就是对他最好的评价

大明自老总朱元璋以来就有一个不好的习惯

那就是杀功臣

可姚广孝为何没有被杀

其原因可能朱棣对他无条件信任

外加他无欲无求的做法

现在有一句话叫

你大爷还是你大爷

这用在姚广孝身上再合适不过

他的人生太过于彪悍

事迹又太过于精彩

即使过了千百年

他留下的北京城 留下的故事

依旧还会被传播

妖僧名号 名不虚传

几曾回眸 2023-09-12 17:32:09

相关推荐

游鉴湖秦观原文翻译

宋朝是文学作品发展的高峰时期,有很多文人留下了不少经典的作品。比如说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秦观等一大批优秀的诗词作家,都有脍炙人口的作品。游鉴湖秦观原文翻译游鉴湖[宋]秦观画舫珠帘出缭墙,天风吹到芰荷乡。水光入...
展开详情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一部什么小说

歌德1749年8月28日出生于法兰克福镇的一个富裕家庭。小时候歌德的父亲非常严肃,相反,母亲用不同于父亲的温柔母爱来安慰、保护着歌德、鼓励和引导他的学习兴趣,努力培养歌德正确理解文学的能力。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展开详情

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几个时期

雨果1802年2月26日出生于法国东部城市贝桑松,出生6周后,雨果随父母到处奔波。雨果幼时便显露出极高的文学天赋,后来的创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几个时期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创作...
展开详情

曾巩那届状元是谁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文化最繁荣的时代,文人最向往的时代,今天通过北宋一届科举考试的榜单,来向大家诠释什么叫做群英荟萃、群星闪耀。曾巩那届状元是谁状元是章衡。在宋朝,有这么一届科举榜单,可以说是科举史上的第一名榜,可...
展开详情

马致远元杂剧代表作

马致远,元代著名的文人代表,号东篱,常被称为马东篱,他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的作品风格典雅,语言精妙,他的作品在元代时期就很有名气,广受人们的喜爱。马致远的戏曲作品以神仙道化作品为主,故他有“马神仙”...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未雨绸缪是什么意思

未雨绸缪,拼音:wèi yǔ chóu móu,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成语结构为复杂式;在句中作谓语、定语。
出自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四回:“那是不关我教习的事,在乎你们自己未雨绸缪的。”
造句:
1、面对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我们要未雨绸缪,早做准备。
2、做事应该未雨绸缪,居安思危,这样在危险突然降临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
3、我们要未雨绸缪,各位同学应及早温习功课以迎接考试。
4、如何预测这些变化,未雨绸缪,取得市场的先机,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5、年轻时就要未雨绸缪,为年老生活所需做好储蓄。

好的故事写于几年几月几日

《好的故事》创作的时间是1925年1月28日。《好的故事》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此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作者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赞,对理想的热烈憧憬。全文景物写得真实、细致,且景中有情,景中有意。
原文节选: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这篇散文以梦幻的形式,描写了一个没有“故事”的“好的故事”,寄寓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执著的追求,全文以情绘景,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者把自然景物写得优美、壮观,创造了饱含作者美的情感和美的理想的诗的意境。

关于江南五言绝句

关于江南五言绝句:
1、《鸟鸣涧》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采莲曲》唐·刘方平:
落日清江里,荆歌艳楚腰。
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
3、《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偶步》清·袁枚:
偶步西廊下,幽兰一朵开。
是谁先报信,便有蜜蜂来。
5、《相思》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不论和无论的区别

不论和无论的区别:
1、含义不同:
无论,表示连词:不管;不论。古义是不要说,更不用说。
不论,指不进行深入讨论、考察或评论;不管,无论;表示条件或情况不同而结果不变,下文多用“都、总”与它呼应。
2、引证释义不同:
无论:
①连词。不论,不管。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一样。
②不必说;且不说。
③犹不止,岂止。
④不追究。
不论:
①不考察,不评论。
②不议论,不谈论。
③连词。不仅;不但。
④连词。表示条件或情况不同而结果不变。
3、出处不同:
“无论”出自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不论”出自战国·荀子《荀子·性恶》:“不恤是非,不论曲直,以期胜人为意,是役夫之知也。”
4、词性不同:
在现代汉语中“无论”仅作为无条件连词使用。
“不论”既作为连词使用,又同时保留了动词词性,成为兼类词。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