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心者治人

明悟
精选回答

如何理解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这句话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

语出《孟子.滕文公上》,原文是:“或劳心,或劳力。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用现代汉语翻译过来就是说:世间分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脑力劳动统治别人,体力劳动被人统治。

被人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这是天下通用的道理。

通读原文,不难发现孟子首先提出的是关于社会分工的思想。

认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是必须的。

即官吏有官吏要做的事,百姓有百姓要做的事。

这种分工的出现,必然产生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甚至剥削者和被剥削者。

从而出现各种矛盾和阶层的对立。

社会就是在解决各种矛盾和缓和各种阶层对立中不断向前发展,这是人类发展史上不可转移的必然趋势。

在如今的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能找到符合其规律的事物。

只不过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职业种类绝不仅是“三百六十行“了。

我个人认为,不能垄统地说非“劳心”则”劳力”。

除纯“劳心者”和纯“劳力者”外,还有一种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群体。

这一点在现代社会中相当普遍。

我过逝的父亲原来是乡村小学的民办教师,教师可谓“劳心者"了吧,但我们家的责任田都是靠他起早贪黑在忙碌,从教三十多年,他不停地在“劳心者”和“劳力者”之间切换。

从局部个体上看,两者之间不存在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但从整体上讲学校也有上级主管部门,因此还是存在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

总之,“劳心者”也好,“劳力者”也吧,都是社会中的劳动者,都应得到社会的尊重。

因此,继孔子学说之精华,孟子在两千三百多年前作为统治阶级的代言人提出的这一思想将孔子的儒家学说发扬光大,为后世的统治者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尽管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可从不同角度去解读,但要把握一点,那就是不要看其为我们今天提供了什么,而是要看他比他的前人多提供了什么。

总结就是共生共存,被领导者需要领导人发话,领导者需要有人服从!有的人喜欢思考,看待事情,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能够有决断力,天生就是适合成为一个领导者去带领别人做事。

有的人不喜欢动脑,适合按部就班,喜欢听安排,听命令行事,在自己的岗位上把能力发挥到极致。

这种人就不适合做领导,他们只想活在那个安于现状的小天地里。

一起来看这个问题先来看看出处这句话此语出自孟子的《孟子·滕文公上》原文是:“或劳心,或劳力。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译文:有的人脑力劳动, 有的人体力劳动;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这是通行天下的原则。

小结食,在这里读sì,是喂养的意思!劳心者=古代脑力劳动者=管理层劳力者=实际干活的底层=古代体力劳动者。

这里孟子进行借用以外之源。

既巧妙而又创造性的切入点,发明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

他借以区别劳心者统治劳力者。

而在“或劳心,或劳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著名“公式”。

然后就这样,依此作为了中国东方封建政治的理想范式。

后代的世人借由于这个论点和断定公式,而渐渐的演化出了学习治天下的体制。

白话翻译和理解孟子说的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1、脑力劳动者呢,一般都管理,指挥别人做事情的,有一定话语权和决断力。

体力劳动者,通常情况下,都是被别人管理,遵命办事。

2、而那些被管理的这些基层人员,则通过劳动“饲养”着那些有话语权,发号施令的管理层。

3、管理人的这些高层多数情况下都不用去劳动,他们靠体力劳动的产物所存活,所以则被人饲养着。

总结无论是以前和现在,都存在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区分。

放到现在而言就是,读书学习成绩好的人,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或者研究生—博士生,读完以后,最终就去到大城市工作,去到大公司,坐在办公室里上班,或者进入国家的某个研究所,去搞科研,或者去研究医学,或者以文字为生,出版书等。

他们不被日晒雨淋,也没有风吹雨打!(这类人就是脑力劳动者)还有一种人,家庭条件不好,经济不够,或者学习成绩不好,迫于家庭压力,早早的就辍学外出工作,或者说因为读不进去不上学了。

他们中有的人最开始就和父母一样,在家里干活,种庄稼。

然后渐渐年龄大了些,满了18岁以后就出去工作了,有的还未满18岁就出去工作了,去工作大部分都是进厂,洗车,干工地,有点追求和目标的会去学一门技术,比如修车呀,开挖掘机等等 他们就是靠身体健壮,体力很足,卖劳力而挣钱。

(这类人就是劳力劳动者)脑力劳动者需要体力劳动者种出来的食粮和支持他们的成果并能够得以快速的拓展开来!体力劳动者需要脑力劳动者创造更多更先进的科技以供于国家的发展,给他们创造出更多可以减轻体力透支的便捷!每一个工作都值得被尊重,相互共生共存!

伤感与温情 2023-09-02 15:26:49

相关推荐

世界上最神秘的符号 2020火爆昵称特殊符号

最厉害的所罗门符号所罗门符号是一种古老的符号,它由古希腊哲学家所罗门发明,它可以用来表示某事物的真实性或假实性。它由三个箭头组成,分别表示“真”、“假”和“不确定”。它可以用来表达某种逻辑关系,例如,如果A是真...
展开详情

彩金多少钱一克 16家曝光

1、截止2020年2月5日,彩金收一般在190元一克。2、其实彩金是商家的一种设计与不同颜色搭配与反光折射的效果而已,本质还是K金。彩金多少钱一克16家曝光3、在国内销售的彩金通常是18K金,但是售价比普通的1...
展开详情

花中第一流指的是什么花 中国十大名花

小天给大家谈谈花中第一流指的是什么花,以及中国十大名花应用的知识点,希望对你所遇到的问题有所帮助。1、“自是花中第一流”中的花,指的是桂花。2、该词句是出自宋代诗人李清照的《鹧鸪天》。花中第一流指的是什么花中国...
展开详情

青云门四大剑诀(诛仙十大功法)

小篇给大家谈谈青云门四大剑诀,以及诛仙十大功法应用的知识点,希望对你所遇到的问题有所帮助。1、青云门镇山奇术之一的“神剑御雷真诀”闻名天下,道法,仙剑,天雷便是青云一派的代表。2、小说《诛仙》是中青云门的四大剑...
展开详情

门里面一个三这个字怎么读? 门里面一个三叫什么字

1、是:闫字,读音为:yán部首:门部外笔画:3总笔画:6结构:半包围五笔86:UDD五笔98:UDD仓颉:LSMMM郑码:TLCD笔顺编号:425111四角号码:37101汉字首尾分解:门三汉字部件分解:门三...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列那狐的故事作者

《列那狐的故事》是由法国让娜·勒鲁瓦·阿莱改编的童话。该作讲述的是代表新兴市民阶级的列那狐在面对狮王的强权、公狼的霸道、雄鸡的弱小无助时,总是能以自己的聪明机警左右逢源。它一方面欺压平民百姓,一方面同强权豪门勾心斗角,乃至战胜强大的对手。
作品所展示的是中世纪法国各种社会力量矛盾和斗争的错综复杂的局面。作品以出色的喜剧手法以及市民文学机智幽默的风格,对后来的文学产生了较大影响。
让娜·勒鲁瓦·阿莱生活在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在当时的法国,女性作家还是凤毛麟角,让娜·勒鲁瓦·阿莱却成为了其中的佼佼者,她的作品大多关注儿童成长,如:《孩子的权利》、《一个诚实男孩的故事》。其最出名的作品是对《列那狐的故事》的改编。

白杨礼赞的作者

《白杨礼赞》是现代作家茅盾于1941年所写的一篇散文。作者以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来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在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和力求上进的精神,同时对于那些“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也投出了辛辣的嘲讽。文章立意高远,形象鲜明,结构严谨,语言简练。
《白杨礼赞》结构划分,全文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一段,点明题旨,直抒对白杨树的热烈赞美之情,总起全文。
第二部分为第二至第四段,描写西北高原的雄伟景象,引出白杨树。文章开头点出白杨树“不平凡”后,不写白杨树怎样的“不平凡”,绘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高原风景画。作者把自己置身画面中写出了在此时此地的感受,这为正式描写白杨树作了环境铺垫和气氛渲染。第三段,作者用“刹那间”、“猛抬眼”把视线引向“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有如临其境的感觉。接着用自己的惊奇之感来点出悬念。第四段,作者才点出“那就是白杨树”,并用一个转折复句对白杨树作了热情赞颂,油然而生敬意。
第三部分为第五至第六段,赞颂白杨树力争上游、紧密团结,不屈不挠的精神。一开头,作者就用“力争上游”点明白杨树的外观体现的精神气质,接着连用两个“笔直”突出了白杨树体现这种精神气质的外观特点。再接着具体描绘了白杨树,然后由“形”进一步深入到“神”,高度赞颂了白杨树“努力向上”,“不屈不挠”的坚强性格。第六段,作者再次直抒胸臆,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为七至八段,歌颂白杨树朴实的风格,内在的美质,由树及人地概括白杨的象征意义。文章一连用四个反诘语气的句式,层层联想开去,一气呵成,感情激越,气势不凡。第八段囊括上文。白杨树的象征含义在作者反复吟咏不平凡的白杨树“跟北方农民相似”的赞语中,感情浓烈地揭示了出来。
第五部分为最后一段,斥责那些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再一次赞美白杨树。结句再次点题,回应开头,简洁有力。

天下第三行书是谁写的

“天下第三行书”是苏轼的《寒食帖》,《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诗稿诞生后,几经周转,传到了河南永安县令张浩之手。由于张浩与“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相熟识,元符三年(1100年)七月,张浩携诗稿到四川眉州青神县谒见黄庭坚。黄庭坚一见诗稿,十分倾倒,又思及当时远谪海南的师友,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被谪贬在惠州的苏轼责授琼州别驾。激动之情难以自禁,于是欣然命笔,题跋于诗稿。黄庭坚论语精当,书法妙绝,气酣而笔健,叹为观止,与苏诗苏字并列可谓珠联璧合。

廓的意思

“廓”指空阔;清除;物体的周围。
“廓”的出处:
1、《图画》:“白描,以细笔钩勒形廓者也。”
2、《送李愿归盘谷序》:“窈而深,廓其有容。”
3、《荀子》:“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
“廓”造句:
1、事情比较复杂,我先说说它的轮廓。
2、远山的轮廓在雨雾地遮掩下显得有些模糊。
3、美术老师几笔就勾画出一个人体的轮廓。
4、他用五分钟的时间,就勾勒出了她的大致轮廓。
5、我只知道这件事的大体轮廓,具体的情况不太清楚。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