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鲁迅的文章药有什么感受

青春用来挥霍
精选回答

总觉得没有一把年纪是读不懂鲁迅的。先生的好多文字都是在中学课本里读到的,《祝福》《故乡》《孔乙己》《阿Q正传》《药》等等这些故事,不知道现在是否还住在中学教科书里。当时学习的时候,总觉得那么深奥。那时正值青春年少,喜欢的是快意恩仇,缠绵悱恻的文字。而鲁迅的文字却略显暗淡和冷漠,就像他很少微笑的外表,总给人一种敬畏之感,又说不清为什么。不知怎么想起了《药》,可能是最近我总和药打交道吧!药毕竟是治病救人的,什么样的药治什么样的病,也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病,就会出现什么样的药。就像现在流行的一个段子,“你有病啊”“你有药啊!”笑过之后,细品还真的有道理。药和病是一对克星,就像中国传统文化里讲的相生相克。当然有的病,目前无药可治,那是因为科学技术所限,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药。没有发现不等于不存在,这只是时间的问题。当然这也是特例。言归正传,我们回到100多年前,鲁迅《药》里的世界。《药》是发生在华家和夏家的故事,华家、夏家合起来就是华夏,暗指当时的中国。华家的孩子小栓得了肺结核,在病入膏肓之时,有病乱投医。他的父母听说人血馒头可以治这种病,很虔诚地买回了革命烈士的血,蘸在馒头上给他吃,但还是没能治好孩子的病。肺结核在当时本是不治之症,再怎样治疗,也不可能根除。那时的中国还很落后,还没有“细菌学”这一学科。遇到这样的病,首先是中医,然后就是偏方,再就是寄希望于上天。有病乱投医就可以理解了。不是说中医不好,但中国当时的确是太落后了,有很大的局限性。先进的科学离我们很远,这一切不是某一个国民的力量所能左右的。遇到事情只能用固有的方式去思考,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政府已经腐败到一定程度,已经无力去解决民生。为了解救国人,就出现了许多的爱国人士,鲁迅就是这些人中的一员。鲁迅小时候,亲眼目睹了父亲生病被庸医耽误的事实。《父亲的病》真实地记录了这样一件奇闻怪事: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但这差使在我并不为难,走进百草园,十对也容易得,将它们用线一缚,活活的掷入沸汤中完事。当时小小的鲁迅,当然那时候他还叫周樟寿,小小的樟寿经常去药铺给父亲抓药。有一副药需要“原配的蟋蟀”做药引子,这可难坏了小樟寿的家人,蟋蟀好找,蟋蟀夫妻也好找,可是这原配的怎么找,就是找到了,你怎么知道它们是不是原配。就这样鲁迅的父亲死掉了,也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阴影。他知道父亲的病是被愚昧和迷信耽误至死,所以励志要学医,来到日本仙台,就是藤野先生所在的那个学校。在那里他和藤野先生亦师亦友,发誓用自己所学的医学知识来拯救国民。当时世风日下,许多病就连名医也治不好。正在他惆怅彷徨之际,一个突发事件改变了他的想法。中国留学生观看幻灯片,影片上一群中国人在围观日本人杀害自己的同胞。看到这样的画面,鲁迅感到既愤怒又震撼。围观的人却都很麻木,好像刺刀没架在自己的脖子上,就跟自己无关似的。由此他看出了民族的不幸和危机并不在国民的身体里,而是在精神上。精神上不觉醒,永远都会处于蒙昧状态。于是他先写了《阿Q正传》,接着又写了《药》,这些文字都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反应,鲁迅先生用自己的笔写出了社会的真相。阿Q的愚昧麻木和那些观影的国人如出一辙,华老栓夫妇的行为也有鲁迅当年寻找“原配蟋蟀”的影子。所有的一切都是当时国民精神和现实生活的再现。再读《药》,这一切体现得淋漓尽致。文章不长,分四个场景讲述。开始是黎明前夕华老栓去买药——新鲜的人血。这样大量的人血好像只有在犯人身上可以取到。那时候死刑犯是要被砍头的,砍头就会溅出大量的鲜血,裹满小小的馒头富富有余。要知道犯人执行死刑都是在黎明之前那样的黑夜里,所以华老栓接过妻子手中的钱走进了夜幕之中……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灯光照着他的两脚,一前一后的走。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天气比屋子里冷多了老栓倒觉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跨步格外高远。而且路也愈走愈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走在空旷安静的街上,华老栓的心里像是揣着神圣的使命。他把钱抖抖地放进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天越来越亮,路也越走越分明。关系到他儿子的性命,这在他家里也当然是大事。华老栓心里对药还是充满希望的,迫切希望儿子吃了这药能好起来……待他得了人血馒头之后,仔细包好,全部心思都凝在这上面,根本听不到别人的问话,敬畏地抱着那馒头,就像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孩。第二个场景是他回到了家,也就是他家的茶馆里,把馒头交给妻子。妻子用荷叶包了馒头放在火上烤了烤,房间里立刻飘起一股奇怪的香味。老两口专注地做着这件事,就连驼背五少爷的问话都没听见。看着儿子把这馒头吃掉,就像看到新的生机注入到儿子的身体里面,幸福的生活就要降临在他的家里。他的旁边,一面立着他的父亲,一面立着他的母亲,两人的眼光,都仿佛要在他身上注进什么又要取出什么似的便禁不住心跳起来,按着胸膛,又是一阵咳嗽。“睡一会罢,——便好了。”第三个场景还是在华老栓的茶馆里,一些经常来喝茶的茶客调侃对话。通过这些对话,把人血馒头的来龙去脉说得清清楚楚,读者便不再云里雾里。首先是花白胡子闪亮登场,驼背五少爷附和着,他们都发现了华老栓的异样,家里有事情怎能不心事重重啊!这时候康大叔来了,“吃了么好了么老栓,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要不是我信息灵……”“真的呢,要没有康大叔照顾,怎么会这样……”华大妈也很感激的谢他。由此可以看出,这“人血馒头”是康大叔帮忙买到的。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低声下气的问道,“康大叔——听说今天结果的一个犯人,便是夏家的孩子,那是谁的孩子究竟是什么事”“谁的不就是夏四奶奶的儿子么那个小家伙!”康大叔见众人都耸起耳朵听他,便格外高兴,横肉块块饱绽,越发大声说,“这小东西不要命,不要就是了。我可是这一回一点没有得到好处连剥下来的衣服,都给管牢的红眼睛阿义拿去了。——第一要算我们栓叔运气第二是夏三爷赏了二十五两雪白的银子,独自落腰包,一文不花。”这一大段对话告诉我们,那馒头上的血是犯人的,这犯人是夏家的孩子。对话中没有体现这个犯人是一名革命烈士,因为这些看客只把这一切当笑话讲讲,对那些流血和牺牲根本没有意识。文章没有对华小栓吃掉馒头后的反应做过多的描述。因为这本来就是一件荒谬不靠谱的事情,此病根本无药可治,人血馒头就是一场滑稽的闹剧,华小栓最后死掉也在情理之中了。所以,华小栓的死作者没有过多着墨,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这是作者的高明之处。第四部分写的是华妈妈给儿子上坟。坟场在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中间有一条细路。路的左边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小栓的坟在右边,而左边也有一座新坟,和小栓的坟相对。一个褴褛衣裙的老女人在摆供品,化纸钱,很悲伤的样子。原以为华家开茶馆,应该家庭殷实,生活富裕,但从华小栓的坟地位置就可以看出,事实不是这样。看来那个年代——清朝末年,开茶馆的也是穷人啊!两个坟头都是新的,唯一不同的是,夏家的坟上,多了一具花圈。这具花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让人在沉迷中看到了希望。虽然没有讲明花圈是谁送的,但这并不重要,革命烈士并没有悄无声息地死去,总有人还在做着什么。鲁迅的小说是需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读的,每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让人在啼笑皆非之后,心隐隐地痛。是的,人血馒头上的血是革命烈士的。在鲁迅的内心世界里,他是希望革命烈士的血能用来救中国,但却没能救华小栓的命。这一方面道出了作者的无奈和悲哀,一方面又体现出现实的严峻。革命的道路还很长很坎坷。结尾是一片枯树林,寒冷的天气,乌鸦飞了起来,刺穿灰色的天空,留下了一个非常悲伤的画面。

啸月天狼 2024-05-09 14:41:43

相关推荐

电脑如何添加域

先点击计算机,然后单击右键,选择属性项,更改设置选择更改。计算机名字更改为使用者名字,这样是为了区分域中的计算机,域填写需要加进去的域名,点击确定,弹出对话框,填写域管理员的账号密码。点击计算机,然后单击右键,...
展开详情

表示队伍整齐的四字词语

1、堂堂之阵:形容阵容盛壮整齐,也用来形容光明正大;2、鳞次栉比: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3、正正之旗:排列整齐的军旗。借喻强盛整肃的军队;4、匪匪翼翼:形容车马行走时阵容整齐、威武;5、井然有序:整...
展开详情

儿子欠债父母有义务还吗

成年子女自己欠下的钱,债权人只能让这个成年子女还,法律上成年子女和父母的财产分的很清楚,不存在连带责任。父母对于成年子女的债务不负偿还义务,除非父母作为继承人,在成年子女死亡后继承死者遗产,就需要承担遗产价值以...
展开详情

形容高考的成语有哪些

形容高考的成语有:寒窗苦读:在寒冷的窗下苦读:形容读书的艰辛。倒背如流:背:背诵。把书或文章倒过来背,背得像流水一样流畅。形容背得非常熟练,记得非常牢。成语出处:郭沫若《苏联纪行日记六月廿七日》。她把说明小册子...
展开详情

显卡的6P供电怎么接

1、首先需要准备显卡电源线,保证质量完好无损,方可进行接下来的操作;2、接着观察电脑的插口有哪些具体样式,是否与自身的电源线接口相匹配;3、接着准备连接,首先找到电源插口上六加二中的六插口,随后插在显卡上,此时...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省略号五种常见的用法及举例

省略号五种常见的用法及举例:
第一种:表示说话的断断续续。例如:她磕磕巴巴地说,一句话丌能流畅地表达完整。
第二种:表示列举的省略,一般在列举多项以后再用省略号,以便读者据以联想省略的内容。例如:说上面这个,什么都有,它包括稻鸡、角鸡、鹁鸪等等。
第三种:表示说话的中断:例如:由于穿长袍的丌认识戴礼帽的兄弟,所以问到这位是的时候突然中断,随即后面戴礼帽的回答。
第四种:表示余意未尽,用以引发思考。例如:“你这个人真是”后面的省略号,表示作者欲言又止,都丌知道该怎么说了,这就给读者或听众留下无限的遐想的空间了。
第五种:表示重复词语的省略,即相同的词语重复出现时用省略号代替。例如:我在几十分钟内想了很多,重复很多-次,说明我内心想的东西之多。

陀螺的作者是谁

《陀螺》的作者是:高洪波。高洪波,男,笔名向川,诗人、散文家,1951年12月生于内蒙古。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69年应征入伍,曾任陆军四十师炮团战士、排长。1971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78年转业后历任《文艺报》新闻部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办公厅副主任,《中国作家》副主编,《诗刊》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主任、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副主席。
高洪波,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曾任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长、《诗刊》主编等职。代表作有散文集《悄悄话》、诗歌《我想》、《高洪波文集》(八卷本)及《高洪波文存》(九卷本)等,作品曾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等,图画书“快乐小猪波波飞系列”累计销量超百万册,版权输出到法国、韩国、越南等国家。

籴和粜是什么意思

“籴”拼音是dí,为会意字,从入从米,也就是买米的意思,引申开来是买入之意。“粜”拼音是tiào。本意为卖米,引申开来是卖出之意。“籴粜”组合在一起就是买卖粮食的意思。
例句:
1、籴:
(1)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商君书·垦令》
(2)你来籴米。将银子来我秤。——《陈州粜米》
(3)籴米毋使钱。——客家话常用谚语。
2、粜:
(1)贩谷粜千钟。——《史记·货殖传》
(2)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商君书·垦令》
(3)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唐·聂夷中《咏田家》
(4)想那粜风月的女娘,似饥狼饿狼。——《雍熙乐府》

古来征战几人回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来征战几人回表达了作者豁达、豪爽,大丈夫当率性而为,视死如归的思想情感。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译文: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夜光杯之中,正要畅饮时,马上琵琶也声声响起,仿佛催人出征。如果醉卧在沙场上,也请你不要笑话,古来出外打仗的能有几人返回家乡?
赏析:古诗描写边塞将士们很难得的一次欢聚的酒宴,表现出激昂兴奋的情绪、开怀痛饮一醉方休的场面,是边地荒凉的环境、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的写照,具有浓郁的边地色彩和军营生活的风味。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