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的起源和历史
火锅的历史是怎么样的?
关于火锅的历史你知道多少,古代人都是怎么吃火锅的
虽然现在年轻人去吃火锅,为了丰富口味或照顾不吃辣人士,都习惯性点鸳鸯锅,但在巴蜀之地,很多有经验的老人是不会吃鸳鸯锅的。
因为鸳鸯锅也称“阴阳锅”,有人思念去世的亲人,就会在半夜时分找一个阴气汇聚之地,支起一口鸳鸯锅,如果去世的那个人同样思念他,便会现身一起来吃。
死人吃白汤,活人吃红汤,吃完这顿火锅之前,阴阳相隔的两个人就能短暂相见。
但如果活人吃了白汤,便是与死人结了鸳鸯,从此阴阳不分…这是一部网络小说的故事梗概,也是最近网上特别火的一个段子,网友笑称:“重庆人为了不让外地人吃鸳鸯锅,真的是很努力了!”01毕竟,你要是跟一个重庆人出去吃火锅,他说一句“行吧,微辣就微辣吧”,一定是非常非常宠你了!中华美食千千万,唯有火锅是真爱!炎炎夏日暑气未消,正是吃火锅的好时节(其实一年也就三百六十多天是吃火锅的好时节吧)。
中华地大物博,文化博大精深,关于火锅也有很多种不同的种类。
川渝火锅以辣著名,酷爱毛肚,一口下去辣得人火气上涌只想引吭高歌。
老北京的涮羊肉火锅,铜锅碳火,羊肉鲜嫩爽滑,美滋滋。
福建浙江的八生火锅,八种生料花样迭出,讲究的就是一个“鲜”字,营养价值极高,滋补好能手。
潮汕牛肉火锅,白汤肥牛,不吃藕不知道牛肉还有这么多讲究!还有上海什锦火锅、湖北野味火锅、山东羊汤火锅…不行了,哈喇子留下来了。
02说起火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long long ago,在南京朝墩头遗址出土了一件罕见的四足双层方陶鼎,经考证是与龙山文化特征相似,下面一层点火,上面一层煮食物,跟咱们今天的火锅无异。
也就是说,新石器时代,咱们就已经有火锅了。
商代的出土文物中,有盘鼎,也是用来煮火锅的。
兽面纹青铜温鼎,就是一个奢华版的火锅。
这是西周的井姬独柱带盘鼎。
战国晚期已经出现了鸳鸯锅。
西汉江都王刘非墓中出土了分格鼎,跟咱们现在的火锅已经很像了,而且在这个鼎旁边,还发现了两个盛小料用的碗。
辽代的壁画中还发现了少数民族同胞涮火锅。
(这张图是拓印临摹,原画已经模糊不清了)南北朝时期,有明确记载人们使用火锅煮用来涮猪、牛、羊、鸡、鱼等各种肉食,而且不同地方的人口口味也大不相同。
古代对火锅的叫法有很多种,有对器具进行称呼的“五熟釜”,大概就是上面那个五宫格火锅,《三国志》里记载曹丕最爱吃这个;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这里的小火炉就是指火锅,因其烹饪方式而称“温炉”;还有称“古董羹”的,因为食材放进锅中沸水会有“咕咚”一声响;清朝称火锅为“热锅”,上了宫廷御膳食谱,乾隆在嘉庆元年大办千叟宴,请70岁以上老人吃饭,就用了一千五百多个火锅,参与宴会的人吃完还作诗,写了3497首,为古今宴会之最,不好意思,没有上课本的。
(乾隆御用火锅)03在关于火锅的诗词上,对它描写最为传神的当数宋代。
宋代词人林洪在《山家清供》讲述了自己在武夷山拜访隐士的一件轶事。
当时山上漫天大雪,一只野兔飞奔于山岩之中,被雪滑倒滚了下来,被林洪抓了,林洪问隐士止师会不会烤兔肉。
止师说:“山间只用薄批,酒酱椒料沃之,以风炉安座上,用水少半铫。
侯汤响一杯后 ,各分一筋,令自筴入汤、摆熟、啖之,及随宜各以汁供。
林洪照做了兔肉火锅,拨动肉片,色泽鲜亮犹如云霞,于是起名“拨霞供”,并作诗:浪涌晴江雪,风翻照晚霞。
这锅“拨霞供”,至今还是河南传统名菜。
元世祖忽必烈当年行军中,饥肠辘辘要吃羊肉,正当伙夫宰杀羊羔时,部队却有军情来,必须马上开拔,但羊肉难熟,耗时太久。
伙夫急中生智,将羊肉切成薄片涮入锅中,搅上几下便熟了,忽必烈吃饱后旗开得胜。
从此涮羊肉火锅便成了忽必烈最爱,也就流行开来。
元明清三代皆都于北京,老北京涮羊肉自然成了三朝的流行菜,康熙乾隆办了四次千叟宴,次次都有涮羊肉。
04火锅还是社交利器,所谓"围炉聚炊欢呼处,百味消融小釜中",天南地北、古今中外,火锅以其丰富多变的口味和不断创新的做法受到了无数食客喜爱,无论是白汤红汤、鸳鸯母子,都各有其风味,试问谁能不爱火锅呢?虽然吃下去的每一口都将变成肥肉牢牢地抱着肚子,但火锅,这辈子是不可能戒掉的。
有什么事情是一顿鸳鸯火锅解决不了的呢?如果有,那就两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