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出门远行余华读后感100字(十八岁出门远行 余华)

我们在改变
精选回答

1、主题

2、在这部作品中,余华展现了年轻人踏入成人世界的种种经历:理想与现实、挣扎与无奈、残酷与温暖、得与失等。可以发现,作品还揭示了两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一是青少年接受的成长教育的悖论,二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正面引导的缺失。

3、首先看成长教育中的悖论。在我十八岁生日那天,我父亲给了我一个红色的书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书包包含了我步入社会前的所有准备。“我”在父母的允许下或在父母的要求下,踏入了一个陌生的现实社会。所以“我”从小在传统教育中长大,听从父母的年轻。由于我从未真正步入社会,所以我所准备的仅限于“我”的间接体验。在现代社会,这些经历更多的是来自于教育,来自于家里的父母兄弟,来自于学校的专业老师,也来自于我的小生活圈子。这几乎是我红色书包里包含的全部内容。但在社会和个人未来未知的条件下,机械的正规教育和片面的思想教育,是我向成年过渡时不得不付出巨大痛苦的原因之一。

4、“我”对整个世界都抱着一种友好的态度,面朝群山仿佛是我一路上的朋友。当我遇到一个货车司机,我以为“我”付出了就会有回报。司机跟我谈起侃侃,用肩膀顶着我,讲述他的情感经历,我把他当成了好得不能再好的朋友。看到有人抢苹果,出于正义感和对朋友的忠诚,“我”必须制止这些不道德的行为。在我所受的教育中,偷窃是不可容忍的,看到别人遇到困难也不可能坐视不管。于是,“我”挺身而出,用正义的行动阻止了他们,让世界恢复到它应该是什么样的状态。然而我失败了,这暗示了我教育的失败。而那个司机朋友居然背叛了“我”。看到“我”被打,他的表情越来越开心。最后,他抢走了“我”的背包,和小偷们一起登上了一辆拖拉机,消失在高速公路上。在这里,红色背包被司机拿走,实际上暗示了父亲给我的经历在现实的我身上变成了不可能。“我”需要被重新发现和认识。司机代表了当前的一个社会现实,不合理,不可信。这是我教育中不会提到的。无论从书本上,家庭上,学校上,都不会给我解释这些现象是怎么发生的,我该怎么挨饿。我被灌输的观念是规定我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所以“我”有教育要实现的理想人格,但当前的社会现实,以及个体如何在众多矛盾中避免伤害,得到发展,都不是教育的关键。所以,在我眼里,成人的世界只有美好。我接受的教育来自我的父母和我所属的成人世界。来自成人的教育在成人世界被推翻了。这个成长教育的悖论发人深省。

5、其次,看青年成长过程中正面引导的缺失。通常,领导者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因素,在青少年的成长中起着引导和指示的作用。我十八岁的时候,我父亲在我的后脑勺上打了一巴掌。于是我高高兴兴地冲出了家门。“从这一刻开始,‘我’突然被抛到现实世界中,开始独自面对陌生的世界。”我“漫无目的,在路上没有方向。因为“我”在离开之前没有预设的目标和大人的指引。上了车,虽然是往来的方向开,但还是觉得很舒服。因为我没有方向。

6、然后我想找个酒店。从某种意义上说,寻找旅馆象征着年轻人进入成人世界后对现实生活和自己精神的归宿的寻找。酒店象征着人生路上的一段旅程,“我”将在这段旅程中不断寻找和尝试新的立足点。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我们不断认识和了解世界,从而找到自己的位置。当“我”坐在车里问司机要去哪里时,他也说“开车去看看”。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这些人物影响着主人公的人生经历和对社会的理解。通过观察这些角色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年轻人逐渐找到自己,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在作品《十八岁出门远行》中,我们会发现余华最大限度地将主人公与外界的人疏离了。所有的人物都是模糊的,无端的。就连唯一一个和主角交流过的司机,也是杂乱无章,喜怒无常。成长指南的缺失,让主体仿佛被置于社会的荒漠。

7、艺术特色

8、这部小说的情节很荒诞,充满了掠夺和欺骗。为了搭便车,“我”给了司机一支烟,司机收下了我的烟,却粗暴地拒绝乘坐。“我”狠狠地骂了他一顿,他却“很友好地笑着看着我”,让“我”在车行驶的时候去车厢里拿苹果;车坏了,司机不但不着急,还认真地在旁边开始广播体操。有人在车上抢苹果,他却无动于衷,只对我被打破的鼻子感兴趣;抢劫再次发生时,我拼命挣扎,被打倒在地,再也起不来了。司机不仅没有同情和帮助我,反而“站在远处嘲笑我”。最后,司机加入了劫匪,抢走了我的背包。从表面上看,这一切都是不合理的,荒谬的,但从艺术的角度来看,这是符合现代主义文学的要求的。现代主义文学往往不主张作品再现生活,而是主张生活要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人的压迫和扭曲。这里的故事本身只是一个媒介或者一个符号,所以我们不能用现实生活的逻辑去理解作品。这部小说其实是通过“我”第一次出门的经历来表达一种对生活的感受。很明显,作者直指现实生活的荒诞和虚伪,想突出世界的危险和人性的邪恶,这也是余华对现实进行冷思考的结果,是作者对现实世界的真实反映。在这里,小说的故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给读者一种奇幻的感觉。读者越觉得离奇、荒诞、不可思议,作者的目的就达到了。

9、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是反传统的,荒诞是其艺术特征之一。单从这一点来看,《十八岁出门远行》的现代主义特征非常明显。小说通过十八岁的“我”的眼睛反映了现实世界。尤其是看到被抢劫的司机不但没有生气也没有阻止这次抢劫,反而“笑”着和劫匪一起坐在了拖拉机上,还抢了我的背包。初读者一般无法理解司机的行为。其实有作者的比喻。这种行为表面上看起来很荒谬,但仔细想想,也就不足为奇了。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下,人们的价值观和传统伦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人们对是非善恶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

勿忘初心 2023-08-16 15:38:38

相关推荐

以教育为话题的议论文800字题目 作文标题及范文

教育对人的成长、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好的教育能够对人起到良好的引导,下面是关于教育的议论文题目及范文,一起来看!以教育为话题的议论文800字言传身教家庭是花根,孩子是鲜花。家风如阳光,鲜花只有在阳光的照射下,...
展开详情

名人友谊小故事简短20字 关于友谊的作文素材

友谊是人生的调味品,也是人生的止痛药。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友谊的名人小故事和经典名言,赶快来看吧!名人友谊小故事1.春秋时期,俞伯牙是当时最善弹琴的人,但终日弹琴,无人赏识。一日,遇到钟子期,子期听到伯...
展开详情

好记星现在怎么样了 有什么用

好记星品牌(以下简称好记星)2003年成立于上海。好记星在北京、上海、深圳设有分支机构。好记星凭借十多年的教育产品研发经验,以移动互联网科技为手段,通过优质、高效、便捷的在线教育平台。好记星平板电脑怎么样好记星...
展开详情

金融属于文科还是理科 前景怎么样

金融专业既不属于文科也不属于理科,招生时是文理兼收的,所以不用过于担心。但是在金融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些学科是偏文或偏理的。像是经济政治学、宏观经济学等专业就比较偏向文科;而像是财务管理、证券投资、国际经济学...
展开详情

法理学学什么

教学的着重点在于系统学习法理学的基本原理,掌握法理学的范式,实现视野的更新和融合,实现思维方式的更新和提高,实现理论思维能力和水平的深化,深化理论知识和修养,提高专业水平,形成博厚的知识框架。法理学课程法理学是...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寒号鸟文中的得过且过是什么意思

《寒号鸟》文中的得过且过意思是指只要能够过得去,就这样过下去。形容胸无大志,没有长远打算;也指做事马马虎虎,敷衍了事。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
近义词:苟且偷安、聊以卒岁。
反义词:自强不息、力争上游。
示例:
1、清·彭养鸥《醒世小说黑籍冤魂》第一回:“但是吃烟人的脾气,总是得过且过,那一个是真心肯戒。”
2、茅盾《林家铺子》:“这年头,谁能顾到将来呢?得过且过。”
3、老舍《四世同堂》:“他们年岁虽轻,却学会了得过且过,他们还记得自己是中国人,可是不便为这个而不去快乐的参加滑冰。”

一个篱笆三个桩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一个篱笆三个桩”这一谚语告诉我们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具体的意思就是指能力再强的人也需要其他人的帮忙,因为人并不是全能的,一个人的成功同样需要分工合作的团队成员的合作和帮助,就像篱笆一样是靠一个桩一个桩围起来的。
出自《古今贤文》中的合作篇。
原文: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根竹竿容易弯,三根麻绳难扯断。
《古今贤文》古今贤文是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书目,又名《昔时贤文》、《增广贤文》。推测成书于明代,后来经过明清两代人的增补,形成了今天的全书。

拜谢与叩谢用法

“拜谢”指敬辞,行礼表示感谢;“叩谢”指磕头感谢,泛指表示深切的谢意。
“拜谢”造句:
1、我一定要当面拜谢这位好心人!
2、出海平安归来,仍要拜谢妈祖娘娘和白衣大士,有的还专门请戏班子为天后娘娘唱戏答谢。
3、最后,再次诚心诚意拜谢能坚持将近七年的各位朋友!
“叩谢”造句:
1、每一天,我为你祈祷,为你的生命叩谢上苍,为你许下最美好的愿望,祈求众神赐予你幸福和健康。
2、浮华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它叩谢的。
3、一众人族突感身轻体健、百病消除,都知晓是三人所为,又一次诚心叩谢。

苟延残喘能形容自己吗

“苟延残喘”可以形容自己。拼音:gǒu yán cán chuǎn,原义是勉强延续临死前的喘息,比喻暂时勉强维持生存。出自北宋·欧阳修《与韩忠献王》:遽来居颖,苟存残喘,承赐恤问,敢此勉述。
成语典故:狼是残暴的动物,本性难改。东郭先生救了它,它反而要吃掉东郭先生,幸好一位农民路过,把狼打死了。
成语寓意:这则故事告诉人们小聪明永远比不上大智慧。另外,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人们不能乱施善心。生活常常使一些人挣扎在贫困或绝望的边缘,使他们仅仅能够将生命维持下去。若想摆脱这种窘境,就只能靠自己顽强的毅力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去拼搏。
用法:谓语、定语,含贬义。
示例:
1、明·马中锡《中山狼传》:“今日之事,何不使我得早处囊中,以苟延残喘乎?”
2、明·吴承恩《西游记》:“欲要自尽,又恐父母疑我逃走,事终不明。故没奈何,苟延残喘,诚为天地间一大罪人也。”
3、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穷得当卖全无,虽只区区四金,到也不无小补,又可以苟延残喘得好几日了。”
近义词:苟且偷生、苟全性命。
反义词:宁死不屈、视死如归。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