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考小语种是只需要提前考英语口试吗

天籁之声 托福考试
精选回答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 微信分享: 小语种报考须知 小语种,是指联合国非通用语,包括日语、西语、法语、德语等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能够熟练掌握一门语言与人交流的人才越来越受到青睐,而多年来语言类学校却面临着少有人报考的窘境(一是那时候国家和国外合作不多,二是人们还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因此前几年国家出台了小语种单独考试,以致演变成目前小语种是一项比高考更严峻、淘汰率更高的考试! 首先,这个考试适合什么样的学生呢? 与自主招生不同,小语种多是学校推荐到高等院校考试,当然也有的学校允许自荐,比如中国传媒、浙江大学等。之所以近来小语种单招受追捧,是由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是一条通往大学的捷径。说它是捷径,能绕过高考,是因为小语种考试一般只考语文和英语(一些较好的学校还考数学),对于其他科目成绩一般的学生可谓是天籁之音。但是考上这类学校就意味着以后一辈子要靠语言吃饭了,所以,建议那些热爱语言(是热爱而不是喜欢)的学生参加,如果参加这个考试是为了可以不高考,有这种想法的学生无意是自己骗自己,自己高考前是轻松,不用准备那么多科目,可以后苦的还是自己,只顾眼前利益,目光太短浅! 报考外语类专业,无论是小语种还是英语,都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要对学习语言感兴趣。学习一门外语,不仅要背单词、学语法、听录音,还要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如果缺乏兴趣,会觉得很痛苦。不要因为外语类专业热门或者就业好就盲目追捧。其次,语言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要比较强。语言是用来交流和运用的,有的考生文字功底不错,但性格比较内向,口头表达能力比较差,就不太适合学纯语言专业。再次,喜欢外语不一定学纯语言专业,报考外语与其他专业结合的专业,比如英语旅游、英语外贸、英语新闻等,也可以得到专业的外语训练。同时社会对既有专业知识、外语能力又好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很大,这些专业的就业形势普遍看好。 其次,报考小语种专业不一定对口。 凡符合教育部规定的“具有推荐保送生资格的生源范围内”的学生可报名参加。考生参加高校组织的小语种考试,并非一定要在高中学习了某种语言,上述各高校的考试科目及范围也不尽一致。例如广外去年小语种招生专业有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俄语、日语、朝鲜语、阿拉伯语、泰语、越南语、印尼-马来语,推荐条件之一为“中学阶段所学外语为英语”,考试科目为语文、英语和英语口试。北京外国语大学则考汉语、英语两门口试和汉语、英语两门笔试。黑龙江大学小语种专业单独提前考试(非哈尔滨考点)则为,招收俄语仅限英语考生、法语仅限法语考生、德语仅限德语考生等等。 和高校自主招生相似,小语种测试也分为笔试和面试,笔试一般考语文、外语、数学等科目,面试则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如英语朗读并回答问题、模仿发音、中文朗读、知识面考查等。以往小语种专业多是自行命题,单独考试和录取。考生被录取后,一般不再参加普通高考,但是考生入学后不能转到其他专业,更不得再报考其他高校。 目前经教育部批准的25所高校可以自行组织命题、单独考试录取。它们是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大连外国语学院、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东南大学、外交学院、华中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四川外语学院、西安外国语大学、山东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浙江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考生可根据不同学校的小语种招生章程,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有针对性地报考。 第三,怎样准备小语种考试? 一是面试。可以肯定地说,凡是参加小语种考试的学生,都知道要准备面试,但是怎么个准备法?仅仅是练练口语就可以吗?答案是否定的。小语种的面试,考查的不仅是一个人的口语水平,更重要是一个人的气质,不需要你长的多帅,面试的时候大大方方,服装得体就够了。在面试中遇到不会的单词(有的学校考口头翻译),老老实实就说自己不知道,并请老师告诉自己,自己再完成翻译。因为这很有可能是故意来考查你的。 知识方面,对每个学校的考试形式一定要有所了解,到了考试的时候本来就紧张,因此要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 二是笔试。一般学校和高考一样,但是一不小心就要吃大亏!例如北外,有一年语文除了作文之外都是选择题,选择表面是避免了主观题带来的不公平,同时提高了答题效率,但是北外是录取率最低的。 三是心态。小语种就是一次额外的机会,要始终记得——高考,才是对自己真正的考验。因此,怎样分配时间,怎样调整心态,现在高三的学子们应该更清楚。 第四,不能只学一门小语种。 很多考生选择小语种是抱着容易就业的想法,但是事情都是两面的,小语种专业人才供应少的另一面就是需求少。与通用语言的主要差别是小语种的应用空间狭窄,国家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机会少,使得毕业生就业时机会远远少于其他专业。因此,学习小语种只学一门外语是不够的,最好有一定的承载物,也就是学一门外语当载体工具,另学一个学科作为内容。从语言学习的角度,语言有依托点,正所谓言之有物;从就业角度,无疑拓宽了就业面。现在高校大多数外语教学都实行了辅修制,外语加专业的学习策略,增加了小语种专业的学习难度。

朝生暮死 2022-09-16 03:57:48

相关推荐

省考会有补录吗

省考有补录。补录是在公示之后,经过面试、体检和考察,部分职位出现空缺,需要面向社会公开调剂补充人选。考生们应首先确定自己的笔试成绩是否符合补录报考条件,一旦符合条件,应尽快分析职位,选择报考。省考补录要求如下:...
展开详情

2022年研究生考试报名时间哪天开始

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网上报名时间为2021年10月5日至10月25日,每天9:00—22:00。网上预报名时间:2021年9月24日至9月27日,每天9:00—22:00。考研报名入口是什么考生可登...
展开详情

湖北省教师资格证多少分及格

湖北省教师资格证统考笔试考到70分及格。但是按照卷面成绩乘以0.8得到实际成绩的算法,考生卷面成绩要达到87.5分才能及格。面试成绩查询时不显示分数,只显示合格与不合格,所以没有具体的分数要求。...
展开详情

教资考试重构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具体做法是怎样的

具体方法包括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
展开详情

自考本科和统招本科的区别

自考本科和统招本科的区别自考本科和统招本科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入学门槛不同、学习方式不同、学习时间不同、毕业要求不同、毕业证书不同。尽管自考本科与统招本科有一定的差距,但在未来就业、考研、考证、工资定级、人事改革、...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未雨绸缪是什么意思

未雨绸缪,拼音:wèi yǔ chóu móu,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成语结构为复杂式;在句中作谓语、定语。
出自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四回:“那是不关我教习的事,在乎你们自己未雨绸缪的。”
造句:
1、面对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我们要未雨绸缪,早做准备。
2、做事应该未雨绸缪,居安思危,这样在危险突然降临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
3、我们要未雨绸缪,各位同学应及早温习功课以迎接考试。
4、如何预测这些变化,未雨绸缪,取得市场的先机,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5、年轻时就要未雨绸缪,为年老生活所需做好储蓄。

好的故事写于几年几月几日

《好的故事》创作的时间是1925年1月28日。《好的故事》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此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作者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赞,对理想的热烈憧憬。全文景物写得真实、细致,且景中有情,景中有意。
原文节选: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这篇散文以梦幻的形式,描写了一个没有“故事”的“好的故事”,寄寓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执著的追求,全文以情绘景,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者把自然景物写得优美、壮观,创造了饱含作者美的情感和美的理想的诗的意境。

关于江南五言绝句

关于江南五言绝句:
1、《鸟鸣涧》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采莲曲》唐·刘方平:
落日清江里,荆歌艳楚腰。
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
3、《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偶步》清·袁枚:
偶步西廊下,幽兰一朵开。
是谁先报信,便有蜜蜂来。
5、《相思》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不论和无论的区别

不论和无论的区别:
1、含义不同:
无论,表示连词:不管;不论。古义是不要说,更不用说。
不论,指不进行深入讨论、考察或评论;不管,无论;表示条件或情况不同而结果不变,下文多用“都、总”与它呼应。
2、引证释义不同:
无论:
①连词。不论,不管。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一样。
②不必说;且不说。
③犹不止,岂止。
④不追究。
不论:
①不考察,不评论。
②不议论,不谈论。
③连词。不仅;不但。
④连词。表示条件或情况不同而结果不变。
3、出处不同:
“无论”出自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不论”出自战国·荀子《荀子·性恶》:“不恤是非,不论曲直,以期胜人为意,是役夫之知也。”
4、词性不同:
在现代汉语中“无论”仅作为无条件连词使用。
“不论”既作为连词使用,又同时保留了动词词性,成为兼类词。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