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全世界都关注能源与环境问题

尘封记忆
精选回答

2002年8月26日,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在南非举行。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为什么全世界都要关注能源与环境问题!

物质是无限的,大自然的能量也是无穷尽的,然而在人类居住的地球上,能源又是有限的。尽管在魔幻世界里可以看到力大无穷的奥特曼、变化无穷的孙悟空、呼风唤雨的龙王爷,它们随心所欲地把天地之能量据为己用,变得神通广大,但是在现实世界里,可供使用的能源是有限的,人们必须谨慎地获取和利用地球上有限的能源,否则会导致能源短缺而无法生存。

当前,“能源”与“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今后50年面临的十个严峻问题中的两个问题。有人做过估算,按照已经查明的化石能源储量和人类目前利用的速度,全球石油还可以用45年左右,煤还可以用216年左右,天然气可以用61年左右,铀可以用71年左右,在中国,这些资源的可利用年数还要更少一些。在那以后人类用什么能源?这是非常严峻的问题。

地球环境也在恶化之中,气候变化在威胁着人类。北冰洋冰层正在变薄和融化。北极熊过去靠打个冰洞就能抓鱼捕食,但冰层融化,不能打洞,于是就发生了大熊吃小熊的惨剧。格陵兰岛上覆盖的冰也正在融化,有人算过,这些冰如果都融化的话,海平面将大约上升7米,现在陆地的许多地方将被淹没。地球上多处冰川也在逐渐融化,人类的淡水来源也将受到威胁。地球家园的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然而人类仍在持续发展,阳光依旧灿烂,培育万物生长。人们只要了解了大自然,掌握了自然规律,就可以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只要掌握各种能源的规律,了解了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和今天的状况,就能设法应对明天的能源问题。

地球上能源的种类繁多,例如煤炭、石油、油页岩、天然气、可燃冰、水力发电、核能、海洋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风能等,不过,它们主要来自核能和太阳。

核能来源于原子核的裂变或者聚变,在裂变或者聚变时如果发生质量亏损,亏损的质量就以能量的形式释放出来,其量可以达到亏损的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但是可供裂变的材料有限,而聚变又难以控制。来源于太阳的能量包括生物质能、水能、风能和太阳能等。远古时代地球上积累的生物能以化石能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形式存在,并供人类利用了数百年之久,但是如果不加控制,总有一天要耗尽,而且这一天已经为时不远。然而在地球的生存期内,太阳能、风能、水能和生物质能可以长期供给人类即时使用,可以满足地球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能源需求。

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是紧密联系的。传统能源以化石能源为基础,它的使用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笼罩地球,使地球上热量不易辐射出去,改变地球辐射的“收支平衡”。专家分析,这是造成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原因。此外,传统能源的使用,如果没有有效的措施,会直接对环境造成影响。据测算,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和烟尘有70%来自燃煤,煤炭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腐蚀性水、煤泥、灰渣和尘垢等,已构成对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危害。另外,目前全球有20亿人仍无法享受正常的能源供应,发展中国家的农村主要依靠直接燃烧秸秆、柴草等提供生活用能,这不仅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危害人体健康,还威胁生态环境。

地球上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环境恶化现象屡见不鲜。由于煤烟尘污染、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污染造成的城市烟雾,地球上时而发生的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被破坏,城市热岛效应,矿山公害,废气污染,废水污染,废渣污染,水土流失,矿震,油轮泄漏对海洋的污染,核事故与核废料污染,废电池污染,电磁辐射,河流自然生态变化,生物多样性下降,水资源缺失,垃圾处理,还有噪声、污水治理等一系列问题,都摆在人类面前有待解决。

人类的出路在哪里?用阳光驱动世界!太阳是地球生命之源,也是能源之源,可以源源不断地再生。发展可再生能源既能够逐步满足人类的能源需求,而且基本上不产生环境污染问题,因而发展可再生能源也是保护环境的迫切需要。

太阳能是各种可再生能源中最重要的基本能源,生物质能、风能、海洋能、水能等都来自太阳能。太阳能作为可再生能源的一种,是指太阳能的直接转化和利用。太阳表面温度达5770开,核心温度达1.5×107开,辐射总功率为9.5×1022千瓦。上海地区海平面晴天正午太阳直射时的辐射功率密度约为1千瓦/米2,每年单位面积辐射总量约为4.73×106千焦/米2。计算表明,在上海地区,大约50平方千米的面积上一年接收到的太阳能与上海电网一年的发电量大约相当,可见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开发潜力极大的清洁能源。有人计算过,在中国只需要将13万平方千米土地的太阳能转化,就可以满足全国一年的能源需求。而中国荒漠总面积很大,达157万平方千米(其中沙漠68万平方千米,戈壁57万平方千米,沙漠化土地32万平方千米),具有巨大的太阳能资源。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用阳光来驱动世界,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这就是为什么今天我们要更加密切关注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原因。

北国梅兰花 2024-01-13 15:09:19

相关推荐

乌鱼为什么说是孝鱼

刚出生的小乌鱼为了报答母鱼的养育之恩自动进入母鱼口中,以保证母鱼不会被饿死,所以被称之为孝鱼。乌鱼在繁衍小鱼的时候眼睛会有一段失明时间,这段时间母鱼不能出去觅食,一部分幼鱼就会自动进入母鱼口中,成为它的食物。乌...
展开详情

2022年12月7日是什么节气

北京时间2022年12月7日11时46分将迎来大雪节气,标志仲冬季节开始。此时节,天气更加寒冷,零摄氏度以下的气温成为我国北方地区常态。雪和小雪、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一种概念。公历每年12月...
展开详情

潘冬子的精神品质

潘冬子是电影《闪闪的红星》的主角,他的精神品质包含了很多,勇敢、坚强、机智、果敢等。潘冬子是一位被刻画的很好的少年英雄,新时代新青年应该学习和具备的精神在他身上已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在电影里,潘冬子在面对母亲罹难...
展开详情

红包名字写在哪个位置

红包名字写的位置有以下几种,第一,红包背面的正中,一般没有任何祝福语,只是表明送礼人就直接写上全名,第二,右下角,如果横着书写祝福语,那么署名落在右下角,第三,左下角,如果竖着写祝福语,一般名字署在左下角。红包...
展开详情

麻辣烫在哪里学

可以在网上查找做麻辣烫的视频,这些视频有做麻辣烫的具体步骤、需要准备的食材、麻辣烫锅底配方等。也可以报麻辣烫方面的厨艺培训班学习,培训班有专业的老师指导。学麻辣烫除了看视频、报培训班之外,还可以看菜谱书籍学习、...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列那狐的故事作者

《列那狐的故事》是由法国让娜·勒鲁瓦·阿莱改编的童话。该作讲述的是代表新兴市民阶级的列那狐在面对狮王的强权、公狼的霸道、雄鸡的弱小无助时,总是能以自己的聪明机警左右逢源。它一方面欺压平民百姓,一方面同强权豪门勾心斗角,乃至战胜强大的对手。
作品所展示的是中世纪法国各种社会力量矛盾和斗争的错综复杂的局面。作品以出色的喜剧手法以及市民文学机智幽默的风格,对后来的文学产生了较大影响。
让娜·勒鲁瓦·阿莱生活在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在当时的法国,女性作家还是凤毛麟角,让娜·勒鲁瓦·阿莱却成为了其中的佼佼者,她的作品大多关注儿童成长,如:《孩子的权利》、《一个诚实男孩的故事》。其最出名的作品是对《列那狐的故事》的改编。

白杨礼赞的作者

《白杨礼赞》是现代作家茅盾于1941年所写的一篇散文。作者以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来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在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和力求上进的精神,同时对于那些“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也投出了辛辣的嘲讽。文章立意高远,形象鲜明,结构严谨,语言简练。
《白杨礼赞》结构划分,全文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一段,点明题旨,直抒对白杨树的热烈赞美之情,总起全文。
第二部分为第二至第四段,描写西北高原的雄伟景象,引出白杨树。文章开头点出白杨树“不平凡”后,不写白杨树怎样的“不平凡”,绘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高原风景画。作者把自己置身画面中写出了在此时此地的感受,这为正式描写白杨树作了环境铺垫和气氛渲染。第三段,作者用“刹那间”、“猛抬眼”把视线引向“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有如临其境的感觉。接着用自己的惊奇之感来点出悬念。第四段,作者才点出“那就是白杨树”,并用一个转折复句对白杨树作了热情赞颂,油然而生敬意。
第三部分为第五至第六段,赞颂白杨树力争上游、紧密团结,不屈不挠的精神。一开头,作者就用“力争上游”点明白杨树的外观体现的精神气质,接着连用两个“笔直”突出了白杨树体现这种精神气质的外观特点。再接着具体描绘了白杨树,然后由“形”进一步深入到“神”,高度赞颂了白杨树“努力向上”,“不屈不挠”的坚强性格。第六段,作者再次直抒胸臆,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为七至八段,歌颂白杨树朴实的风格,内在的美质,由树及人地概括白杨的象征意义。文章一连用四个反诘语气的句式,层层联想开去,一气呵成,感情激越,气势不凡。第八段囊括上文。白杨树的象征含义在作者反复吟咏不平凡的白杨树“跟北方农民相似”的赞语中,感情浓烈地揭示了出来。
第五部分为最后一段,斥责那些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再一次赞美白杨树。结句再次点题,回应开头,简洁有力。

天下第三行书是谁写的

“天下第三行书”是苏轼的《寒食帖》,《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诗稿诞生后,几经周转,传到了河南永安县令张浩之手。由于张浩与“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相熟识,元符三年(1100年)七月,张浩携诗稿到四川眉州青神县谒见黄庭坚。黄庭坚一见诗稿,十分倾倒,又思及当时远谪海南的师友,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被谪贬在惠州的苏轼责授琼州别驾。激动之情难以自禁,于是欣然命笔,题跋于诗稿。黄庭坚论语精当,书法妙绝,气酣而笔健,叹为观止,与苏诗苏字并列可谓珠联璧合。

廓的意思

“廓”指空阔;清除;物体的周围。
“廓”的出处:
1、《图画》:“白描,以细笔钩勒形廓者也。”
2、《送李愿归盘谷序》:“窈而深,廓其有容。”
3、《荀子》:“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
“廓”造句:
1、事情比较复杂,我先说说它的轮廓。
2、远山的轮廓在雨雾地遮掩下显得有些模糊。
3、美术老师几笔就勾画出一个人体的轮廓。
4、他用五分钟的时间,就勾勒出了她的大致轮廓。
5、我只知道这件事的大体轮廓,具体的情况不太清楚。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