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现代儒学

志在四方 范文 工作总结范文
精选回答

马克思主义现代儒学本文简介:马克思主义现代儒学一、前言儒学是中华文明的代表,马列主义是西学智慧的集大成。马列主义就是当代儒学?先来说说具象概念和抽象概念。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理论思维的细胞,也是理论思维的工具。但概念是多种多样的,同一个事物可以用多种概念来表述。概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的

马克思主义现代儒学本文内容:

马克思主义现代儒学

一、前言

儒学是中华文明的代表,马列主义是西学智慧的集大成。

马列主义就是当代儒学?

先来说说具象概念和抽象概念。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理论思维的细胞,也是理论思维的工具。但概念是多种多样的,同一个事物可以用多种概念来表述。概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的深化而变化的。

无论是从人类和个体的发展过程来看,都具有几种基本的思维形式,感知动作思维也称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这几种思维形式是随着生命有机体的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进化而逐渐出现的,三种思维类型都是有效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武器,并无太多高下之分,而是各具特点,在特定的场合和领域都能展现其神奇的魅力。例如感知动作思维,婴儿常见的,但高级技工师傅的出神入化的手艺就是感知动作思维的高度凝聚。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主要特征,但作家画家艺术家的主要思维形式也是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一般是在间接性和概括性比较强的语言特别是书面语言掌握之后才出现的,科学家理论家特别是数学逻辑领域是运用最多的。

还有一点值得重视,在人类和个体发展过程中,先是出现感知动作思维,然后是具体形象思维,最后是抽象逻辑思维,有的人没有掌握书面语言,他的抽象逻辑思维就比较弱。但抽象逻辑思维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感知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就消失了,不起作用了,各种思维形式是共存的,都是可以在往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他的神奇作用的,人们实际上也是同时在运用各种思维形式的。

由于思维形式的多样性,而且思维又存在一定的发展阶段,所以,不同民族的思维往往具有这个民族的特点,有的民族没有发展出抽象逻辑思维,就没有高度抽象的哲学概念,而只具有文学、音乐、美术等感知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成果。

而且同一个思维阶段,不同的民族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同样是舞蹈艺术,蒙古族、藏族和维吾尔族表达的内容和形式也是不同的。同样是抽象哲学概念,东方和西方的表达也是不同的,因为无论是哪一种思维,都是来源于生活,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我们中华文明以整体综合见长,是用一种具体形象的概念来高度概括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我把它命名为具象概念。而西方人(以古希腊至今日欧美为代表)以逻辑分析见长,当今很多概念都是以西方这种抽象逻辑概念来概括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其实,具象概念也好,抽象概念也好,它们都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可以达到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最高度,而且,各有其魅力,但由于以具象概念为代表的中华文明有过百年屈辱,当今之世,很多人都觉得西方的抽象逻辑概念才揭示了世界的真谛,其实,中华文明在很早的时候,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就达到了巅峰,它就是儒学。

所以,我的主张是,马列主义就是当代儒学,用现代西方语言表达的儒学。

二、儒学和马列主义一样,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马列主义公然宣称是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的,从而具有革命性,这一点大概没有多少异议,但儒学为什么被中华历代封建主所采用,还是值得分析一下的。

1、儒学源起分析

人类文明有漫长的史前文明,史前文明就是没有文字记载的人类生产生活史,但考古出来的史前遗址和一些生产生活器具能帮助我们推测史前人类的生活。

中华文明有个非常独特的地理环境,东面和东南是太平洋,西面西南面是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背面是蒙古高原,疆域辽阔(大家看看,在海盗们来之前,中原陆上来的威胁全部是北边),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遗址和众多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遗址说明有很多原始部落曾经在这块大地上生活过。一支原始部落开始活动在一个比较稳定的生活范围内,积累了一定的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有自己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对象,随着人口增多、改变自然的能力增强以后,扩大生活范围是一件必然的事情,这样不断扩大就会遇到另外一个部落,这样,不管这两个部落的生产水平和生活水平如何,领地的争夺是毫无疑问的,弱小的一方或者被灭掉,或者全部被俘虏,或者逃逸到更偏僻的山林之中,总有一个部落的疆域会进一步扩大,当两个部落势均力敌通过无数次的争斗都没法解决时,这时候两个部落可能会达成一个协议。(会不会是南方的某个部落交“禾”来达成和呢?)这样会形成部落联盟,他们可能会形成新的图腾崇拜对象,以此类推,最后形成了炎黄部落联盟,这个部落联盟把各种动物崇拜图腾合起来成了“龙”,另外东方南方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部落联盟,它们崇拜的图腾是凤,这两个图腾又经历无数次的争斗,最后它们只好共同崇拜一个对象,就是头顶上的一个对象,那就是天。

咱们共有一片天,我们是天下的兄弟。

于是我们要祭天。谁来祭天,最早祭天的那个人肯定是全部部落联盟最杰出的人,认识自然掌控全部落联盟生产生活的人,他就是那个绝地通天的王。

开始的时候,这个部落联盟控制的范围还不是很大,大家都比较熟悉谁最厉害,王也知道除了自己谁最厉害,在王要死的时候,他就把权力禅让给自己和大伙都认为最厉害的这个人。(尧舜禹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到禹治水的时候,疆域可能更大了,也许大家没有那么相互了解了,或者是禹的儿子启也是大家认为很厉害的一个角色,反正启就接了禹的班,家族长子继承制出现了,历史也来到了夏朝。

夏朝还是维持着这种比较松散的大部落联盟制,相传公元前十八世纪的时候,夏的最后一个王桀表现太次了,商汤部落带领很多其他部落把桀赶下了部落大联盟宝座。

在夏朝的时候,或许一直祭天的还是王。王除了祭天,还继承了老祖宗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的一种方法,就是把白天的太阳用一跟实线来表示,命名为阳爻,把晚上的月亮用两截短线来表示,命名为阴爻,并以此基本形成了一套占卜的方法,叫做八卦。(百度百科:连山易是一种已失传的古籍,据《周礼》记载,相传为伏羲氏或神农氏所创,成书于夏朝。)

商朝有一些变化。或许是商汤担心自己赶走夏桀难以服众,说没说自己上位是天神的旨意我不知道,反正商王更加崇拜天神了。(礼记

表记: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先禄而后威,先赏而后罚。亲而不尊。其民之敝,惷而愚,乔而野,朴而不文。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其民之敝,荡而不静,胜而无耻。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其赏罚用爵列。亲而不尊,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惭,贼而蔽。”)

商王也更加依赖占卜,事无大小都要占卜。当时殷人的划刻符号越来越向文字发展,而乌龟的背壳裂纹又很神秘,于是殷人把占卜的方方面面都刻画到龟甲上。由于占卜太多了,王自己肯定做不了这么多占卜,于是占卜形成了一个专业拓展链条,进行了各项分工,王公贵族的子弟学占卜,有组织占卜喊礼的,有培训占卜的,有保管龟甲的等等。儒呢,儒的甲骨文字多,也有很多解释,我个人觉得跟占卜司仪和培训占卜很有关系。当然喽,只有商朝贵族才能有这种机会的。而保管龟甲的,大致就成了史官一类的,相当于现代的图书馆馆长,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有16万多片,是殷国的国家图书馆了。(老子是不是担任过图书馆馆长呢?)

儒本来是上层统治阶级,这应该没什么疑问了。但儒与占卜司仪和培训占卜很有关系,何以见得呢?

请大家看看教和学的甲骨文字。

教的甲骨文是个会意字,是一个大人拿根棍子在教小孩子学“爻”。而学字呢,自然也与”爻“相关。

而春秋战国时期三巨头都是搞教学的啊,孔子是“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孟子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荀子呢,干脆就《劝学》。

当然,三巨头都不是那么好惹的,他们都是要教王,孔子要王做君子,孟子要王行王道,荀子要王称霸天下。

占卜司仪在前,占卜培训在后,这要分清楚。

因为祭祀占卜的历史很长了,司仪喊礼的历史也很长,而占卜培训(教学)是祭祀占卜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出现的。

礼呢,实际上就是规矩,各种各样的规矩,当然,像祭祀占卜这样的大场合的规矩就是最重要的礼了,是各种稳定秩序的体现,是有严格的等级差别的,也是自然秩序和社会秩序的体现。自然秩序如年长年幼,社会秩序就是身份地位,早起自然秩序和社会秩序是合二为一的。

礼也是逐步完善起来的,开始的礼可能比较粗糙,也不够完善,真正把礼完善起来的人是鼎鼎有名的,他就是周文王。

夏启终结禅让制是一大变,商汤崇拜天神事事占卜又一大变,周本是商汤的一个联盟小国,国民当然也是相信天帝的,虽然纣王无道,周文王还是相信纣王是天神派下来的王,乖乖地听任纣王囚禁了自己。在囚禁的漫长岁月中,他以占卜为乐,在占卜过程中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了进一步的结合,天命人事纠结在文王的脑海中了。所以,文王把商纣王赶下台后,彻底不相信有什么天帝了,如果纣王真是天神下凡,我怎么能打败天呢?文王彻底面对现实了,不信神,信人了。

这可是远古中国最大的变化了,从此以后,所有的宗教迷信都不可能在中国取得绝对的统治地位了。因为,周文王初步了解了天地的本质,要事在人为了。

他和武王,还有那个吐哺的周公,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系统地形成了一套规矩制度,即周礼,有了这套礼以后,天下归心了。(孔老夫子要克己复的礼,就是这一套具有原始人道色彩的周礼)。

原本没有儒,也没有道,只有绝地通天的全民代表“王”,后来由于王的事情太多了,出现了占卜(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分工产业链,其中保管占卜材料分析占卜材料的史官提出了道(自然和社会的本质规律),掌管司仪喊礼占卜培训的成了儒(礼的一部分成了德即道德,一部分成了法即法令法规。所以法家出于儒家),所以道是靠儒家来传播的,儒就成了传道者(当然和西方的传教者迥然不同),王呢,当然要遵循自然社会之道,所以,儒家往往成为后代帝王的左臂右膀。

儒学源起就写到这里。

在我看来,绝地通天的王才是原始大儒,后来的帝王很多也是儒家做派,更多的帝王采取了儒家学说。

可以说,在周初,我们祖先就初步具有了具象概念的辩证唯物观点和历史唯物观点。

2、先秦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似性

在周初,我们祖先就初步具有了具象概念的辩证唯物观点和历史唯物观点。

何以见得?(这绝对只是本人的抛砖引玉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方面:

(1)易经(卦辞和爻辞)很多内容是讲的殷商之际的战争、祭祀、婚姻等生产生活情况,算是一部史书,选取了天地等八种自然物当作世界本源性的事物,所有的事物都在阴阳的对立统一中产生变化和发展,所有的事物都有发生发展灭亡的过程,这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最基本原理是一致的,即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形态是具有多样性的,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2)和殷商史官箕子(如果大家看过央视《青铜王朝,就知道周朝继续请商朝的史官担任史官,青铜器上有箕子家族的铭文》)的对话记录,而《洪范》主要谈到的就是五行说,而五行说与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是普遍联系的,因与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内容与形式、现象与本质等范畴也有近似性。

(3)历史唯物主义方面:尚书中提到的“惟民邦本”观念、“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左传)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一致的。

特别是春秋战国末期荀子作为总结者,提出天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直接点出了天的客观性,提出了人定胜天的观点。可以说是世界是物质的,人是具有能动性的。

先秦具象概念中的唯物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抽象逻辑概念可以初步对照比较如下

天(包括地)------自然界、物质世界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有客观规律的

-------

意识及其能动性

天人观

---------

物质和意识之间的关系

阴阳学说

---------

矛盾学说

六爻

---------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过程

五行说

---------客观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互为因果的

六经皆史

---------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和记录的

当然我的这些对照是很粗浅的,希望我们的文化工作者能进一步深入对比。补一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中国式具象唯物辩证法的最简单最直接的表述。

3、儒学的发展与演变

周初就开始了理性务实的民族品格,为什么会出现春秋战国,为什么秦之后有朝代更替的周期律呢?为什么有百年屈辱呢?

周初由天而人,总结了殷商灭亡的教训,在祭天祭祖等原始巫术礼仪活动的基础上,对原始礼仪加以改造,形成了一套讲究上下等级、尊卑长幼的宗法制周礼。(任何社会都是有层级结构的,现实社会也一样)虽然此时的周礼规矩森严(礼记、青铜王朝等文字影像资料都说明周礼非常细致,也不乏各种损伤身体肢体的酷刑),但毕竟它刚刚脱胎于原始共有社会,保存了原始的民主性和人道特征。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贵族的实力发生了变化,氏族国家的实力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土地交易和国家吞并的现象,而周王对这些不断扩大的氏族国家明显缺乏约束力,因为周王只是比较松散的氏族国家联盟统治者,周礼只是约束了人的言行,并没有约束到土地布匹等财力物力方面,礼崩乐坏开始了。到孔子的时候,已经出现了太多“是可忍孰不可忍”的违背周礼的事了。孔子在这个动荡的变革时代,他东奔西走,周游列国,想要恢复周礼,但以财富为实力不断强大的氏族国家贵族想的是如何推翻周礼中的温情礼治,实行更严格的法治,以保护自身的各种利益。所以,孔子四处碰壁,现实面前,他也不得不承认管仲的做法违了礼但却是仁。

仁,是孔子为了维护周礼而提出的,礼是外在的大家都要遵守的,而仁却是内在的,更多是个体的心理感受。克己复礼,己这个心理因素反而比外在的礼更重要了,只有克己才能复礼,这样复礼成为了每个人的内在追求,修身也就成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实际上孔子是把对原始氏族首领的要求推广到每个氏族个体,大大地高扬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孟子大大地发扬了孔子重视个体心理感受这一点,突出了“不忍人之心”的情感因素,提出了“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端说,只要“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仁政王道”就可能了。

孟子的“仁政王道”在群雄争霸战乱频繁的战国时期是根本行不通的,荀子在纷乱的社会现实中重新认识了礼的作用,“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他也认识到群体(国)比个人更重要,“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他写了《礼论》、《富国》、《王制》、《王霸》等富国强国治国的文章,也是先秦儒家中谈兵最多的。最后,从儒家分化出来的法家在各国的变革风生水起,最后由秦统一度量衡,天下一统。

孔以仁释礼,孟子突出仁义,在战国时代,就没有荀子的重礼法的实际效果。如果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还是第二性的。在后面的漫长岁月里,这个现象反复出现。

按理,在战国末期,以荀子为首的儒家对当时各家各派进行了一个全面的总结,并形成了《易传》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天地观(世界观人生观),遗憾一点的是荀子由于在战国末期看到各国争雄而侧重于国与国的争霸,重点发挥了孔子的礼并后来发展到法(李斯)成为我们后来所说的外王,没有吸收孟子继承孔子以仁释礼重视人的内在心理这一点(承接孟子的是《中庸》)。如果二者合一,那么在战国末期就可以真正实行内圣外王了。秦朝也就不至于过于依靠严刑酷法而成为短命王朝了。(里耶秦简说明秦朝的法律规定得极为繁琐细致,当然,除此以外,秦始皇雄心壮志极大,建设和军事早早耗完国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历史就是如此。

汉初无为而治之后为什么又有汉儒呢?其实,秦朝的吕氏春秋是试图想用法家吸收儒家思想的,但当时追求统一的任务更为紧迫。汉初无为而治之后,一方面文景之治积累了大量社会财富,另一方面内有七王之乱,外有匈奴南侵,思想上《淮南子》在荀子和易传所构建的世界观的基础上又有了更为详尽的描述,并提出了天人感应学说。董仲舒抓住了天人感应,把人事政治与天道运行结合到了一起,形成了自己的天人宇宙图式,并以此来论证君主(天子)的专制权力和社会的统治秩序。这些观点正好符合汉武帝的“大一统”的盛世要求。

这样,历史仿佛回到了螺旋式发展的那个起点上。商汤以为是天帝帮他战胜夏桀,所以崇拜天帝,周朝取代商纣王走向理性现实,到荀子易传出现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王”,“天行健”,天已经是客观运行的了。可为了论证君权神授,为了论证新的家天下,新的迷信出现了,到后来演变为谶纬神学。

而东汉末年,战乱频繁,佛教也传进来了,魏晋出现了玄学,在此时,道家也受佛教影响宗教化为道教,南北朝民族的大融合,思想文化是进入了一个复杂动荡的时代。儒道佛,佛道儒,道儒佛,三家都想各领风骚。

历史真实而又自然。在天人感应谶纬神学盛行而且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候,讲究四大皆空追求来世的佛教传入并日益扩大影响是十分自然的事,而道家吸收佛教宗教化仪式而道教化也非常自然,只有儒家慢慢地使佛教逐步走向世俗,逐步中国化,这完全可以从各时期的佛教雕塑和经文的演变可以看出来,最后佛教成了禅宗。

期间出现了隋唐盛世,盛世的根本原因呢,就是民族大融合,陆上世界大联通。这里要特别表扬隋炀帝,修了大运河,打通了陆上丝绸之路。李世民之所以被尊称为“天可汗”得益于自身的多民族融合和炀帝表哥的大格局。

还是周期率,由分而合,由合而分。到宋朝的时候,宋太祖赵匡胤这个名字真的取得不咋的,真的把炎黄后代给匡住了。我一直的观点是,中国发展到宋朝,很多方面特别是经济、科技、文化都发展到了高峰,自宋而降,国势不好。

为什么呢?就是荀子一直都不怎么受重视,荀子讲究的是国与国之间的争霸,而宋太祖一上台就杯酒释兵权,重用文官。如果没有辽、金、西夏和元,如果有一个安全的外部环境,你重文官还可以理解,可皇帝父子都被敌人抓去当俘虏了,还去杀一个武将岳飞,这样的国家不被灭是不可能的了。

南宋的朱熹呢,作为文人,为了彻底搞赢佛教,在唐朝韩愈周敦颐的基础上,没有选择荀子,却选择了追求内圣的孟子,一批人还编了四书,哪四书呢,《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还把这四书当作科举取士的必读科目。真是悲惨。后来就有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有“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有“***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真认为自己可以成神了,到1900年还有义和团以血肉之躯去挡***。我真是不怎想写这一段,两次被少数民族统治,还有百年屈辱,根源就在这个思想上啊。

宋朝以后,唯一在思想上可取的就是知行之说,就是认识论方面有些进步。不是四书五经有问题,作为民族,作为国家,首先要从大的方面入手,先要保证国家的生存发展,没有国,哪有家呢?到这里,大家发现周期律的根本原因没有?怎么化解周期律呢?怎么让中华民族永远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呢?怎么让中华人民共和国江山永固?

学会忘记 2022-07-24 03:17:37

相关推荐

适合发朋友圈的唯美说说短语

一、我嫉妒你身边每一个无关紧要的人,他们就那样轻而易举的见到,我朝思暮想的你。二、不要做廉价的自己,不要随意去付出,不要一厢情愿去迎合别人,圈子不同,不必强融!三、凡是离开你的,都不是你的,不管是人还是钱。做一...
展开详情

神兽放假经典语录 神兽放假经典唯美语录

终于放寒假了,各路神兽欢聚一堂,势必闹个天翻地覆。“神兽”归笼!妈妈送孩子返校后哈哈大笑:他不开心我开心开心开心,在家三个月的神兽终于归笼了,期待俩个月后的蜕变!这周日是不是工作日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家里的...
展开详情

如何更改图片上的文字 这个方法还是很简便的

用美图秀秀就可以更改图片上的文字,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在电脑上下载并打开“美图秀秀”,点击“美化图片”。选择“打开一张图片”,打开需要修改的图片。点击“消除笔”,涂抹需要修改的文字。点击“应用”即可消除文字。打开...
展开详情

打扮自己9大技巧 让你一天都美

妆前乳之前,用纸巾轻压全脸:清洁皮肤后,在涂抹妆前乳之前,用纸巾轻轻压于全脸。肌肤外多余的油脂会容易造成脱妆。切记不要使用吸收力过强的吸油面纸,适度地吸收油脂还是使用纸巾最恰当!别忘了检查容易出油的t字部位和鼻...
展开详情

?怎么读 ?的拼音是什么

的拼音:mì和miàn。的笔画共12画。的部首为言。的解释:《集韻》眠見切,音麪。《類篇》誘言也。...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言字怎么查部首

“言”字用部首查字法,查部首:言,就可以查到了。言(拼音:yán)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本义一般认为是说话,引申指所说的话,或者所说、所写的一个字、一句话。这些意义还存在于“言论、言语”等词语的义素中。
言是汉字部首之一。言用作左旁时简化为“讠”。用言作意符的字主要有三类:
1、表示言语行为,如:语、谈、谓、诵、誓。
2、与言语有关的品德,如:诚、谅、诈、谦。
3、与言语有关的名物,如:诗、词、谣。
“言”字构型和本义说法不一。一种说法认为是指事字,其字形是在“舌”字上部加一区别符号“一”而成的指事字。“舌”与“言”关系密切,就像“刀”与“刃”关系密切一样,都采用了加区别符号造指事字的方式。到了战国时代,舌上的一横变为两横,像舌形的部分与“口”分离,曲笔渐成直笔。秦、楚文字手写体的演变道路基本相同,殊途同归,都与汉隶相近。小篆是规范体,它们一直保持了从“舌”的写法。

师旷论学文言文道理

《师旷论学》文言文道理:
1、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终生学习,受益终生。
2、“老而好学”虽比不上“少而好学”和“壮而好学”,但总比不好学好。要活到老,学到老。
3、如果想立志学习就应该从当下开始,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年纪性别和成功无关,只要有目标、有恒心、有决心,一定能成功。
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译文:晋平公对师旷说:“我年龄七十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把烛灯点燃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人戏弄国君的行为呢?”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壮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正午强烈的阳光;晚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拿着蜡烛照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晋平公说:“说得真好啊!”
晋平公想要学习,却担心自己年龄已老。而师旷认为,人的一生都应该不断学习。他形象地比喻:少年好学,好像初升的太阳;壮年好学,好像正午的阳光;老年好学,好比蜡烛的光明,也可以照亮人生的里程,虽然光线微弱,但总比摸黑走路要好得多。
本篇的特点在于采用形象的比喻。师旷的说辞不是陈述抽象的道理,而是用日常生活的常识来阐发自己的主张。为了吸引对方的注意,师旷有意利用汉语一音多义的特点,用双关的手法故意曲解晋平公的语意。

赛马失翁焉知非福是什么意思

“赛马失翁焉知非福”是错误的,正确的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意思: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反之亦然。形容人的心态,一定要乐观向上,任何事情都有二面性,不好的一面,有可能向好的一面转化。
出自:西汉-淮南王·刘安《淮南子·人间训》,原文: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这个故事说明,世事多变,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因此人们应当从无尽的欲望中清醒,少一些苛求,多一些满足。生活并不会遵从某一个人的愿望发展,改变随时可能发生,但积极地面对改变却会让你发现更好的奶酪。
近义词:失之东隅、因祸得福、因福得祸。

炎帝是真实存在的吗

炎帝是真实存在的,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别号朱襄。
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从神农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农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传位五百三十年。
炎帝所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炎帝故里目前有六地之争,分别是:陕西宝鸡、湖南会同县连山、湖南株洲炎陵县、湖北的随州、山西高平、河南柘城。炎帝部落的活动范围在黄河中下游,在姜水一带时部落开始兴盛,最初定都在陈地,后来又将都城迁移到曲阜。
相传炎帝牛首人身,他亲尝百草,发展用草药治病;他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两种翻土农具,教民垦荒种植粮食作物;他还领导部落人民制造出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
传说炎帝部落后来和黄帝部落结盟,共同击败了蚩尤。
华人自称炎黄子孙,将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
炎帝被道教尊为神农大帝,也称五榖神农大帝。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