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上隐藏的小秘密
曾有人发现,在第五套100元人民币上“藏着”几只形态较萌的猫,其中两只像在跪地朝拜中间那只站立的猫。仔细数一数,会发现百元人民币上共有6只猫咪,大家直呼“猫猫统治地球实锤了!”
等等,中间这只猫怎么有点似曾相识?刚刚从双十一走出来的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只猫就是——
同样“眼睛大得像铜铃,耳朵竖得像天线”,身子瘦得像电线杆,这究竟是巧合,还某猫设计者有意为之呢?
不过,接下来有人发现,撞脸绝非个案。
比如,50元人民币的图案中竟然出现了唐僧师徒4人的脸谱!
第3列图像是描边后的结果,第4列图像是肉眼可见的纹饰
在竖起来的中国人民银行“人”字一侧,有一个图案很像戴着僧帽的唐僧,眼睛大大的,嘴还半张着;在“人民”两字中间,孙悟空的图案也仿佛“跃然纸上”;再将钞票旋转180度,“人民”二字一侧又出现了一个猪八戒的脸谱,其中鼻子、耳朵像极了猪八戒;沙和尚的脸谱在这张钞票的一个角落被“挖掘”出来。
那么,这些“雷同”究竟是巧合,还是设计者暗藏玄机的有意之举呢?今天就好好来聊一聊,人民币上的花纹都隐藏着哪些知识。
1、漆器图案
回到开头的问题,百元钞票上真的在“藏猫猫”吗?
经专家证实,“猫猫”图案来自江陵雨台山89号楚墓出土的一件漆瑟表面纹饰,是典型的战国漆器表面的几何形云纹,设计者将其搬上人民币之前做了简单的变形处理。
这个图案是历史悠久的几何云纹图案,和“猫猫”没有什么关系,只是恰巧像猫而已。图案多存在于铜镜、陶器等古代器物上,代表一种崇拜,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寄愿。
除此之外,在人民币正面数字“100”下面,还有战国的彩绘凤鸟漆盘上的图案,以及战国时期的彩绘云凤纹漆盒盖子上的图案。
2、民族刺绣
50元人民币的设计灵感主要来自羌族刺绣图案。羌族刺绣图案多取材于自然,色彩明艳绚丽,具有浓郁奔放的民族特色。羌族刺绣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至今还保存着最为古老的题材和技法,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民族文化中不可多得的瑰宝。
第1列羌族刺绣款式多样,第2列图案为素描图,第3列为实物图,均不对应50元人民币上的图案
3、青铜花纹
当我们把目光转向20元人民币,大家都能略知一二了。20元人民币上的设计来源,是曾在中国辉煌无比、贯穿夏商周三代的青铜文化。“中国人民银行”背后的纹饰,是青铜器上常见的饕餮纹。饕餮纹凶猛庄严、结构严谨,给人感觉凝重而神秘,具有很强的装饰性,是青铜器装饰图案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20元人民币上的饕餮纹,兽面完整,装饰繁缛富丽,属于青铜器鼎盛时期的纹样。
同样使用了饕餮图案的商代饕餮纹铙
4、瓷器纹饰
10元人民币的设计灵感来源于瓷器纹饰,主要以青花瓷为主。可以看到,在这张人民币正面就有多处青花瓷缠枝纹,缠枝纹是用植物的枝干或藤蔓作骨架,枝叶相互缠绕,向两边或四周重复地连续延申,有 “生生不息”的吉庆寓意。
元代青花缠枝牡丹纹罐。来源/内蒙古包头博物馆官网
5、建筑艺术
宫殿、寺庙之类大型的古建筑,对屋顶都特别讲究,一般做成向上凹进为穹窿的井状,四周再装饰上各种花纹、雕刻和彩绘。这种建筑工艺还有个特别好听的名字——“藻井”,其最早的书面记载见于汉代张衡的《西京赋》,“蒂倒茄于藻井,披红葩之狎猎”。在敦煌莫高窟中,现存大量的藻井图案,从北凉开始,经由多个时代画师们的传承、创新、延续,已成为敦煌文化的明信片之一。
敦煌的藻井图案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变迁,随着科学技术、材料工艺的不断演进,以及与外来文化不断融合而发展演变,最终成为中国本土装饰图案体系的组成部分,传承了华夏民族特有的艺术精神。
5元人民币的纹饰正是来自古代藻井纹饰。
左为五元人民币局部,右为敦煌莫高窟藻井
6、彩陶绘画
我们都知道,1元人民币的正面是杭州西湖的著名美景“三潭印月”,但“三潭印月”图案上方的花纹是什么呢?这里选用的是金乌负日彩陶图案,来源于20世纪50年代河南省陕县发现的庙底沟遗址,该遗址是中原地区的新石器时代堆积,是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的证据。发掘出土的陶器多为红陶,也有少数黑陶、灰陶,彩绘则以黑色为主。金乌负日陶器属于仰韶文化遗存(约公元前3900年),距今已有近六千年的历史。
西湖风景图案底部的纹饰,则来源于大汶口文化彩陶上的回纹。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文化,主要分布在胶东半岛,其绝对年代约为距今6000—4500年,延续时间约1500年。
对于1元人民币正面的图案,大家仿佛也看不出什么门道来。1元人民币正面的主角,是公元前3300年左右出现在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彩陶。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村,1924年大量的上古时代代表华夏文化的彩陶器皿被发掘出土。1元人民币正面底纹就来源于马家窑文化彩陶。
从战国时期的漆瑟纹饰,到少数民族特色服饰上的传统刺绣,再到明清时期的艺术瑰宝青花瓷,从隋唐发展至今的古建筑工艺藻井,距今近六千年的新石器彩陶。
一套人民币串联了华夏文明中的优秀文物和工艺成就,更包含着设计者们的传播文明的良苦用心。
随着数字人民币的普及,人们揣着手机足以“走遍天下”,纸质人民币悄无声息地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但纸币给我们留下的,不只是有关于“金钱”的记忆,更是它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岁月。
看着人民币上精巧又极具代表性的纹饰细节,就像轻轻翻动着一本老旧的教科书,一本值得后人细细品读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