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什么精神作文小学生

云淡天高
精选回答
关于小学生写作文的书,有什么推荐?

你好,我是菊乡的小会,以下是我作为一个小学生家长的体会,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我家今年孩子上四年级了,三年级四年级开始每次语文成绩都是前三名,特别是作文基本就是扣一分二分的。

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成绩和作文水平就像毛毛虫的蜕变一样,一只毛毛虫,它若想插上翅膀飞翔,就一定要经过漫长的蜕变过程。

我家孩子从一年级的时候,我开始引导孩子多读书,写日记,刚开始不会写基本就是流水账,我今天几点起床,做了什么。

虽然每天都千篇一律,但是一直坚持,只要每天有一句话与另的不同就是收获。

后来我也给她买了几本一年级的日记起步和优秀作文,但是她不太喜欢看。

因为那里面所写的都是书面化的、纯标准的东西,后来我就想着引导她写日记的兴趣,一方面买了一套《米小圈上学记》系列的书,这套书介绍了米小圈既快乐又烦恼的学习和家庭生活,严厉的老师、家长的管教、刁蛮的同桌和一必调皮捣蛋的同学都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共鸣,引导让孩子可以像米小圈一样把自己的心事写在日记里,后来我家孩子的日记内容就开始丰富起来,语言也变得调皮了。

但是孩子每天记日记特别是一段时间没有遇到新奇或者记忆深刻的事孩子也会觉得很枯燥时,家长也要给孩子的生活增加一些新鲜感。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指出:写任何东西决定于认识和经验,有什么样的认识和经验,才能写出什么样的东西来。

看场所电影,去公园转转,和孩子进行一场羽毛球比赛都是不错的选择,都能丰富孩子的写作灵感。

如果孩子在一年级二年级能坚持写日记中,应该算是感知了作文,到了三年级,作文的起步阶段,语文老师会讲一些写作技巧,但是孩子似懂非懂,理解的还是不太好,遇到写作文冥思苦想就是写不出来,这种情况并不是孩子不会写,实在是孩子的阅读量少,脑子空空如也,巧妇不也难为无米之炊吗?因此,我以为:要想让孩子喜欢写作,首要任务是引导孩子热爱书、多读书、多交流。

国学巨匠季羡林就明确说:要想写好作文,就必需多读课外书.课外阅读是开发学生智力的有效途径。

阅读不是走马观花,要边看边记,我家孩子三年级开始我要求她看书必须写阅读记录表,记录下一本书一篇文章她的收获。

从木偶奇遇记到三国演义,水浒传到现在她看的中国历史,中国地理,无论哪种类型的书都进行了摘抄记录。

优秀作文书里面的范文优美生动,而且有好多学生也背了不少优秀作文的好词好句但仍然写不出来,这是因为优秀作文都是别写的,很多很多内容并没有引发我们个人的感觉体验,但是写作文,写得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

当我们写自己的时候,发现内容写不完;但当我们一旦写别人的感觉时,就非常困难,感觉无从下笔。

所以,我不建议孩子过多的去看优秀作文, 写作的技巧平时语文老师讲解的都很详细,关键是让孩子增加阅读量,最好是一些首先名著,所谓名著就是能够经过时间考验经久不衰,被广泛流传的文字作品。

但一说到名著好多人都觉得名著太枯燥了,其实这是对名著的误解,从幼儿园孩子们喜欢的《猜猜我有多爱你》、《逃家小兔》到小学生们喜欢的《安徒生童话》、《小王子》、《尼尔斯骑鹅历险记》、《西游记》等不仅能帮孩子积累文学、历史知识,还能帮助孩子从小培养自身修养,在心中树立一种正确而优雅的人生观。

对不起,我支持小学生读书,但不支持小学生读专门教作文的书。

学习作文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它必须温火慢炖,不能一蹴而就。

众所周知,在一个人的文章中是能看到他走过的路、读过的书、看过的风景、经历过的人。

试问这怎么能是几本教作文的书就能搞定的呢?刨除大学,从小学而二年级学写看图写话到高三,孩子至少要写九到十年作文,你寻求立竿见影的效果,恐怕只会害了孩子。

写作是一条漫长的路,也是一件很个性化的事儿。

首先你要让孩子对写作感兴趣。

让他看教写作文的书,甚至读、抄、背,最后只能使孩子更加反感和抵触,并且失去了写作的灵性。

在小学生起步学作文的这两三年里,如果你想快速达到一个硬性的标准,那么你就得靠机械地记忆一些程式化、范式化的例文,小学生写作文只是他人生感悟的一个起点,他还只是一张白纸,而我们往往是人为地想要拔高孩子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标准,导致了家长焦虑孩子苦恼。

于是满大街的作文教学,满橱窗的写作套路,而他教你的是他的东西,或者是他从别的地方拿来的东西,并不是孩子自己的。

即便孩子能写出满分作文,又有几分感悟是属于自己的?当你看到雷同的作文,你才真的应该担心。

反言之,即使孩子写出了字数很少,满篇奇怪的想法,甚至没有结构,错字很多,那都是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珍贵而又真实的表达。

不要着急。

因为应试教育的需求,很多家长对于孩子小学阶段刚接触作文,便要求能像初中生一样写成一篇有中心的文章,而老师时不时拿出优等生的作文,放在班级群里展示以激发其他家长的战斗欲。

你要做一个高占位,有远见的家长或者老师。

即便读了再多的作文书也是帮不到孩子的。

小学生要想作文写得好,莫不如坐下来多读一读书,在书中去感悟文字的魅力,逐渐使孩子形成语感,形成最基本的语言素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而这里的书是要拓宽孩子生命感知宽度的书,绝不是单一的作文书。

同时,带着孩子去行走、触摸、感悟这个世界,让他去触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然后用你的沟通和引导做写作文的引子,到那时孩子自然而然便会写出洋洋洒洒的文字,而且是有灵魂和温度的。

雾岛之松 2023-08-22 16:13:44

相关推荐

XP系统怎么进安全模式

安全模式是Windows系统中的一种特定模式,XP系统进入安全模式的方法:1、如果感觉系统出现问题,或者有一些无法卸载的软件,需要到安全模式中解决,那请先重新启动;2、?在系统未启动之前,一直不停地按F8键,直...
展开详情

如何带好一支优秀的幼儿教师团队

实行人为管理,充分尊重和信任教师。实行人性化管理,让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到管理中去。切实关心教师的生活,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尊重和信任教师。善于用人,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注重教师培训,提高业务水平。按计划定期让老师...
展开详情

板式家具设计需要学习哪些软件

CAD:主要绘制工具,此软件是家具设计师的重点学习软件。3DMAX:产品建模,场景建模主要展示出产品的特质构造。Vray:配合3DMAX,渲染出产品展示产品三维和各种材质的特点。Coreldraw:产品包装图纸...
展开详情

茂县有多少人口

茂县,在2015年末,户籍人口为11.16万;茂县,隶属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跨岷江和涪江上游高山河谷地带,属高原性季风气候;全县总面积39...
展开详情

雾莲要不要去皮

莲雾不需要去皮。莲雾是可以连皮一起食用的水果,但前提是要将其洗干净。从市场买回来的莲雾可先用流水冲洗一遍,再将其放入有少量食盐的清水中浸泡15分钟左右,再用清水冲洗1-2遍即可食用。雾莲雾莲一般指洋蒲桃,也叫莲...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未雨绸缪是什么意思

未雨绸缪,拼音:wèi yǔ chóu móu,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成语结构为复杂式;在句中作谓语、定语。
出自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四回:“那是不关我教习的事,在乎你们自己未雨绸缪的。”
造句:
1、面对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我们要未雨绸缪,早做准备。
2、做事应该未雨绸缪,居安思危,这样在危险突然降临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
3、我们要未雨绸缪,各位同学应及早温习功课以迎接考试。
4、如何预测这些变化,未雨绸缪,取得市场的先机,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5、年轻时就要未雨绸缪,为年老生活所需做好储蓄。

好的故事写于几年几月几日

《好的故事》创作的时间是1925年1月28日。《好的故事》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此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作者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赞,对理想的热烈憧憬。全文景物写得真实、细致,且景中有情,景中有意。
原文节选: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这篇散文以梦幻的形式,描写了一个没有“故事”的“好的故事”,寄寓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执著的追求,全文以情绘景,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者把自然景物写得优美、壮观,创造了饱含作者美的情感和美的理想的诗的意境。

关于江南五言绝句

关于江南五言绝句:
1、《鸟鸣涧》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采莲曲》唐·刘方平:
落日清江里,荆歌艳楚腰。
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
3、《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偶步》清·袁枚:
偶步西廊下,幽兰一朵开。
是谁先报信,便有蜜蜂来。
5、《相思》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不论和无论的区别

不论和无论的区别:
1、含义不同:
无论,表示连词:不管;不论。古义是不要说,更不用说。
不论,指不进行深入讨论、考察或评论;不管,无论;表示条件或情况不同而结果不变,下文多用“都、总”与它呼应。
2、引证释义不同:
无论:
①连词。不论,不管。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一样。
②不必说;且不说。
③犹不止,岂止。
④不追究。
不论:
①不考察,不评论。
②不议论,不谈论。
③连词。不仅;不但。
④连词。表示条件或情况不同而结果不变。
3、出处不同:
“无论”出自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不论”出自战国·荀子《荀子·性恶》:“不恤是非,不论曲直,以期胜人为意,是役夫之知也。”
4、词性不同:
在现代汉语中“无论”仅作为无条件连词使用。
“不论”既作为连词使用,又同时保留了动词词性,成为兼类词。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