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和处理(臭氧层破坏的原因)

蔷花红莲
精选回答

1、很大部分是的对于大气臭氧层破坏的原因,科学家中间有多种见解。

2、但是大多数人认,人类过多地使用氯氟烃类化学物质(用CFCs表示)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

3、氯氟烃是一种人造化学物质,1930年由美国的杜邦公司投入生产。

4、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进入60年以后,开始大量使用,主要用作气溶胶、制冷剂、发泡剂、化工溶剂等。

5、另外,哈龙类物质(用于灭火器)、氮氧化物也会造成臭氧层的损耗。

6、 如上文说述,在平流层内离地面20~30千米的地方是臭氧的集中层带,在这个臭氧层中存在着氧原子(O)、氧分子(O2)和臭氧(O3)的动态平衡。

7、但是氮氧化物、氯、溴等活性物质及其他活性基团会破坏这个平衡,使其向着臭氧分解的方向转移。

8、而CFCs物质的非同寻常的稳定性使其在大气同温层中很容易聚集起来,其影响将持续一个世纪或更长的时间。

9、在强烈的紫外辐射作用下它们光解出氯原子和溴原子,成为破坏臭氧的催化剂(一个氯原子可以破坏10万个臭氧分子)。

10、臭氧层空洞的形成是一种与物理化学、大气化学、大气环流、气候环境和太阳紫外辐射等多种因素有关的、复杂的大气现象和过程。

11、目前对于解释臭氧层空洞出现的成因和机制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理论:第一种认为动力气象学上的极地纬向环流变化造成输送至南极上空的臭氧减少;第二种认为极地冰晶效应影响下的多相化学反应引起臭氧的减少;第三种认为与太阳辐射变化相关的动力气象因素及光化学反应(包括人类活动影响)综合作用导致臭氧层空洞的形成。

12、其中破坏臭氧层起主要作用的氟氯烃化合物(如氟里昂)和含溴卤化烷烃等化学气体,它们不会在大气中自然产生,大部分是人类社会的工业生产和现代生活过程中,在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后产生和扩散出来的。

13、大量的氟氯烃和含溴卤化烷烃类等气体在进人大气层的对流层中后,又在热带地区上空被大气环流带人到平流层,然后在气流和风的作用下,又从低纬度地区的平流层向高纬度地区输送并在平流层内均匀混合。

14、在高空的平流层内,由于强烈太阳紫外线的照射,能使氟氯烃和含溴卤化烷烃分子发生离解,释放出高活性的原子态的氯和溴,氯和溴原子又会使臭氧分子分解而失去氧原子,它们对臭氧的破坏是以催化的方式进行的,如此反复下去,加重了臭氧层的缺失和破坏而形成臭氧层空洞。

15、另外,大气中臭氧含量的多少对地球气候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16、科学研究证明,大气臭氧含量越多地面温度越低,同时太阳紫外辐射地面的能量就越小;反之,大气中臭氧含量减少,地面上的太阳紫外辐射就会明显增强。

17、早在1991年,澳大利亚冰川与大气科学方面的研究就揭示出南极臭氧层空洞与气候变化之间有一反馈联系,大气臭氧减少反映出高空大气温度降低与低层大气温度上升是一致的,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预示着平流层臭氧减少,但也反映出另一种特性,即对流层的温度有所上升。

18、这种变化在南极地区十分强烈,对臭氧影响起着控制作用,它们之间是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约的。

19、在南极的冬季,南极平流层中旋风是很强的,而这种旋风还将增大且较长期影响着南极平流层温度的降低,在旋风作用隔离区中,臭氧含量降低更多,这种过程有可能进一步扩展到南极夏季。

20、在南极上空,由于冬季接受到的太阳热量很少,气温可以达到零下80度。

21、距地面20公里的高空,尽管空气十分干燥,在温度极低的环境下还是易于生成平流层云。

22、经南极的科学考察和实验室的研究都证明,这种平流层云有加剧氯的催化而产生氯原子的化学作用,而氯原子又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因素。

23、另一方面,由于南极上空的空气受冷下沉,形成一个强烈的西向环流,称为极区涡旋。

24、这种涡旋有一重要的作用,就是将南极大陆上空的冷空气团团围住,使其与极区外低纬度空气隔离开来,减弱了南极大陆上空冷空气与外界的对流与交换作用,而在南极大陆上空形成一个温度很低的区域,从而使涡旋内部的大气成为一个巨大的加剧氯的催化和臭氧层破坏的化学反应器,这种催化作用反复积累,致使臭氧层遭到大幅度破坏而形成臭氧层空洞。

25、当南极的春季(每年的11月)来临时,温度开始升高,平流层云的成云过程减弱,同时极区涡旋强度也大为减弱,高低纬度之间的空气径向交换与对流作用加强,含有臭氧浓度低的空气迅速从南极上空向低纬度地区扩散,而极区外围含臭氧量高的空气进入高纬度的南极上空,补充臭氧层浓度的缺失,修复臭氧洞的面积,臭氧的耗损过程停止。

26、因此一般来说每年8月在南极上空开始出现臭氧层空洞,9至10月空洞范围最大,从12月开始逐渐缩小.

踏踏实实 2023-08-11 16:35:46

相关推荐

提高生物成绩的方法是什么 窍门有哪些

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生物知识记忆。例如DNA的分子结构可简化为“五四三二一”,即五种基本元素、四种基本单位、每种基本单位有三种基本物质、很多基本单位形成两条脱氧核酸链、成为...
展开详情

艺术生集训注意事项有哪些 需要注意什么

艺术生在集训的时候也要同步文化课学习,夯实文化基础。考生在专业课集训期间,文化课千万不要丢,专业课和文化课的学习一定要兼顾。艺术生集训的注意事项一定要选择一个靠谱的培训学校。因为一个好的培训学校,懂得怎么以最快...
展开详情

艺术生什么时候集训好 有必要去集训吗

艺术生集训指的是艺术类学生在完成学业水平测试之后,由学校或自己向学校申请,暂时停掉学校的文化课,到专业的艺术培训学校进行封闭式训练,直到校考结束。美术生集训时间美术生集训,通常从高二下学期开始,5月份开始报名,...
展开详情

艺考生集训注意事项 有什么要了解知道的

艺术生集训不要忽略了文化课,作为艺术生必须要做到文化课和专业课双赢,才能被心中理想大学录取,在这期间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文化课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忽略文化课,要一直学习专业课。艺考生集训注意什么学会针对性强化技...
展开详情

投档会参考学考成绩吗 学考成绩有什么用

将成绩符合的学生的档案投给招生院校。这就是投档,投档不参考于学生的其他条件,只参考他的总成绩和志愿。而根据学校的调档比例省教育考试院确定他的投档比例,只要学生的档案被投档,决定他是否被录取的因素就会包含他的学考...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K9教育是指什么阶段

K9教育是指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K12,教育类专用名词(kindergarten through twelfth grade),是学前教育至高中教育的缩写,现在普遍被用来代指基础教育。
k9和k12教育模式的差别并不是很大,其主要差距在于k12指的是从幼儿园到高中,学生们要接受12年的教育,而k9只有九年。
但是k9和k12都更加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学生们不论是参加k9教育还是k12教育,学生们都可以获得优质的教学资源,老师们也会一心一意的为学生服务,学生在不仅可以参加正常的课程,还能够参加很多艺术培训。
在语文和英语的课堂上,老师除了讲课之外,还会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和写作的能力,这两项技能对学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而在数学,物理课堂上,老师会帮助学生锻炼学习思维,提高思维能够让学生尽快走上正确的学习轨迹。
除此之外,学生们还能够参加绘画,音乐,科学等课程,可这可能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艺术修养,对学生来说也是有很多好处的。

虔的含义是什么

“虔”的含义是恭敬。本义:虎行走的样子。引申为勇武、强固。诚敬;诚心。江西省赣州市的简称,古代赣州先称为虔州,宋朝时,虔州更名赣州,赣州的简称由此而来。
出处:
1、东汉·许慎《说文》:“虔,虎行皃。”
2、《诗·商颂·长发》:“有虔秉钺。”
3、《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以告虔也。”
4、《左传·成公十二年》:“虔卜于先君也。”
5、《国语·鲁语》:“纠虔天刑。”
造句:
1、她俩都是虔诚的基督徒。
2、人们喜欢外表的虔诚,可是里面却罪大恶极。
3、虽然祭拜神明有许多繁文縟节,但是虔诚的信徒们丝毫不以为苦。

张良,字子房,其先韩人也翻译

“张良,字子房,其先韩人也。”意思是张良字子房,他的祖先是韩人。出自《汉书·张良传》。
原文节选:张良,字子房,其先韩人也。良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五世相韩故。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
译文:张良字子房,他的祖先是韩人。张良当时年轻,没有在韩国做官。韩国灭亡后,张良家有三百家奴,弟弟死了都没有发丧,而以全部的财产寻求刺客刺杀秦王,替韩报仇,因为他的父祖做过五代韩相。张良曾学礼于淮阳,在东面见到仓海君,发现一个大力士,做了重一百二十斤的铁锤。
在叙事上《汉书》的特点是注重史事的系统、完备,凡事力求有始有终,记述明白。这为我们了解、研究西汉历史,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至今,凡是研究西汉历史,无不以《汉书》作为基本史料。
在体裁方面《汉书》与《史记》同为纪传体史书。不同的是,《史记》起于传说“五帝”,止于汉武帝时代,是一部通史;而《汉书》却是专一记述西汉一朝史事的断代史。这种纪传体的断代史体裁,是班固的创造。以后历代的“正史”都采用了这种体裁。这是班固对于我国历史学的重大贡献。

《采莲曲》整首诗的意思

《采莲曲》整首诗的意思: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融为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出自唐代王昌龄《采莲曲》。
原文: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迁龙标县尉。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授汜水县尉,坐事流放岭南。开元末年,返回长安,授江宁县丞。安史之乱时,惨遭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著有《王江宁集》六卷。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