柢怎么读

不惧长久
精选回答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你怎么看?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

在长达2000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一直是官方提倡的带有宗教色彩的正统思想,道教在带有鲜明的民间宗教的色彩。

但与世界其他宗教不同的是,道教不是有教主所创立的宗教,二是广泛吸纳中国古代巫术、方仙道、黄老道等,由众多民间教团组织而成。

道教的成熟与佛教传入中国几乎同时而且几乎同步的在中国进行发展,经过佛、道、儒三者之间的碰撞、融合,最终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道教始终植根于中国社会,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出来并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今天的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与传统科技、艺术、文学、医学及民俗文化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根底全在道教”。

1、对文学方面的影响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历史来看,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也是非常突出的。

中国历代的优秀文学作品中,有不少是以道教为题材或涉及道教内容的。

受到道教影响的文人墨客更是不计其数。

魏晋时期,文坛上盛行的游仙诗,即是一种以歌咏神仙漫游之情为主题的诗篇。

魏晋时期最有名的志怪小说,是干宝的《搜神记》,其中即记载了许多道教故事。

魏晋笔记小说中的代表作《世说新语》同样涉及道教内容。

唐诗中描写道教的作品也不少。

被称为"诗仙"的李白,所作的诗中,道教内容极多,以至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称李白是"反映道教思想的杰出作家"。

词起于唐,而盛于宋。

词有词牌。

不少词牌都与道教有关,如《临江仙》、《女冠子》、《望仙门》、《献仙音》、《潇湘神》等等,莫不与道教神仙故事有牵连。

宋代不少填词大家如柳永、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彦等,都有以道教为题材的词作。

元曲中反映道教的内容更多些。

当时还有专门描述神仙度人和得道飞升故事的"神仙道化剧"。

这方面的杰出作家是马致远。

在他现存的七种杂剧中,神仙道化剧就有四种,分别是《马丹阳三度任风子》、《西华山陈抟高卧》、《开坛阐教黄粱梦》和《半夜雷轰荐福碑》。

明清小说中,也有不少是以道教为题材的。

如《封神演义》、《东游记》、《韩湘子全传》、《绿野仙踪》等。

《西游记》的内容虽然是佛教取经故事,但也受深道教思想影响,书中充满了"金公"、"木母"、"黄婆"等道教丹法术语。

《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登坛借东风、五丈原布灯祈续命,都是道教思想的反映。

而一部《水浒传》,就是以"张天师祈禳瘟疫"发端的。

《红楼梦》开宗明义也是由一个空空道人把"石头记"抄下来传到人间。

书中一僧一道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对科学技术方面的影响以道教理论为依据知道我国古代的科学发展有如此之多。

正如古代道教盛行的炼丹术,就给了古代科学方面的研究很大的帮助。

炼丹术从客观上看,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意义重大。

且当时炼丹术的发展,为近代实验化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炼丹术在从金属矿物提取药物的过程中,观察到各种物质在特定条件下的物理和化学反应,并能按照固定的操作程序炼制出某种具有特定形式和结构的物质,长期的炼丹时间为中国古代化学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事实上,我们现在欣赏的美丽烟火和带来苦难的炮火就是在炼丹的过程中被道教方士所发现的,这也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而且道教和道教经典文献以不同的方式保存了古代许多数学与物理成果,对中国古代数学、物理、天文也有着独特的贡献。

就数学而言,在我国历代统治阶级不受重视的情况下,艰难发展。

但是广大的劳动人民还是在实际作业中,总结并归纳出大量的数学规律。

即使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也为我国历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3、对艺术方面的影响佛教对中国音乐、书画、雕塑、石刻和建筑也有着密切联系。

道教的音乐虽为宗教音乐,但它吸收和包容了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

曲式和情调着意表现神仙意境,或庄重神圣,或欢乐轻快,或优美恬静。

道教在绘画方面也自成一色,其创作主题以神仙为,从形式、构图到技法都洋溢着民族特色。

我的家乡就有许多人喜爱钟馗画,因为它能保人平安,驱鬼辟邪。

建筑上,如武当山现存的道教宫殿、道观及大量神祠、岩庙,都具有独特的道教色彩。

道观的平面布局深受中国庭院式民居的影响,讲究对称美,数重进深。

且与一般的中国建筑相比,道教的建筑更注意风水。

尤其是道观,选址更注意风水,道观大多处在蔚然深秀的幽山清水之间,道教本就崇尚清虚而幽静,热爱生命、尊重自然,认同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要在美的体验中实现对道教生命境界的追求。

所以道观在文化意蕴上就具有别具一格的特色。

4、对民族精神的影响中华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都受到了道教很大的影响。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以得道为人生最终目的,这种传统,通过具有民族风格的宗教仪式,才可以长期地传播于社会。

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和培养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民族性格。

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道教文化中的“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思想,认为人的寿命可以通过修炼得以延长,这种人定胜天的观点,经过道教的长期宣传,深入人心,使人定胜天的信念成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一部分。

且道教思想还主张宽容、谦让、虚怀若谷,反对自矜、自足、自大、骄傲自满,这种文化心理的发扬形成了中华民族开阔的文化胸怀。

还有道教十分重视伦理道德教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戒律和劝善书,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深入到了社会各阶层。

其根本宗旨在于劝人行善积德,去恶从善,因此在中国民间也一直流传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德观念。

5、对中国政治的影响道教曾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过极短暂的辉煌。

道教思想的政治高峰出现在汉文帝、汉景帝两朝时期,史称文景之治。

历史上,社会出现问题的时候,救国家、救社会、救老百姓,出售的人多是道教的人物,历史上叫“拨乱反正”。

总而言之,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方面是统治阶层常常利用道教来巩固他们的封建统治。

另一方面,许多农民起义的领导者,也曾利用道教作为农民起义的组织形式。

但道教始终依附于王权而存在,并接受政府的管理,且传统社会的封建王权以儒学为思想文化的正统说,历史上借道教起义的农民军很少成功。

因为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但直到汉朝之后才有教团产生,至南北朝时期道教宗教性食材逐渐完善。

所以道教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附于王权。

一定程度上王权可以决定它的兴盛。

道教对我们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深远而重大的,其影响还体现在对民族的凝聚力,民间的信仰,中国的学术思想上。

且它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重要地位,而且对现代世界也有着一定的影响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继续传承下去,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我是文开石,我有好答案。

还是原文奉上,毕竟断肠取义是大忌。

《狂人日记》实为拙作,又有白话诗署唐俟者,亦仆所为。

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

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后以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

此种发现,关系亦甚大,而知者尚寥寥也。

讨论这个请先分清道家和道教的同与不同。

道家,是一个哲学体系,是由老子创立,经庄子完善形成的一个哲学体系,追求宇宙真理的大道,不是宗教中的神灵。

道教,是一个宗教,张道陵天师于东汉时期创立,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是通过神化老子和《道德经》,并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

两者有相互的关系,但不可一并而论。

根柢“一词本身不存在赞同与反对。

鲁迅先生是批判主义。

这句话只是说明,鲁迅先生认同中国本土宗教道教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不涉及判断。

因为鲁迅先生对道教还有过很多评论,譬如:”我们几百代的祖先里面,昏乱的人,定然不少:有讲道学的儒生,也有讲阴阳五行的道士,有静坐炼丹的仙人,也有打脸打把子的戏子。

扫除了昏乱的心思,和助成昏乱的物事(儒道两派的文书),再用了对症的药,即使不能立刻奏效,也可把那病毒略略羼淡。

鲁迅先生讨论的是民族劣根性,批判传统腐朽思想的问题。

对于儒家、道家、儒教道教,还能包括佛教之类的,只用来举例。

有些认同和不反对,可不是一个意思。

“我们虽挂孔子的门徒招牌,却是庄生的私淑弟子。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与非不想辨;‘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梦与觉也分不清。

生活要混沌。

如果凿起七窍来呢?庄子曰:‘七日而混沌死。

’”在中国,从道士听论道,从批评家听谈文,都令人毛孔痉挛,汗不敢出。

然而这也许倒是中国的“永久不变的人性”罢。

(《文学和出汗》,1927年12月23日)信中所讨论的《狂人日记》,阐述的就是食人的历史,批判的就是男盗女娼。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

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就是说,他所“悟”出的,就是明白了儒家历来所讲的“仁义道德”那一套封建礼教,其实都是虚伪的,是用来迫害广大劳动群众的,这叫做“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正如俗话所说,尽管他们“满口都是仁义道德”,但却“一肚子的男盗女娼”懂了道教才懂中国,懂了道教才懂中国历史。

懂了才能看清本质,才能批判。

鲁迅先生是个文学家,是个做学问的人。

他不会无的放矢,也不会乱说话。

鲁迅先生所做的就是真正的了解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找出其中的问题。

“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

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

《小杂感》鲁迅先生中西方文化都受其影响,但并不盲信。

所以他会强调这个根本的观念。

如何正确的弄懂东方文化,如何正确的理解西方文化,然后才是对比、批判。

中国的思想是道家的。

外儒内法也好,法家为骨维护政权,道家为血肉充盈思想,儒家为表教化民众也罢。

不能否认真正代表中华文化中华思想的是道家思想,而道教是传承道家思想的主力。

参照郭沫若先生的看法:“道家思想可以说垄断了二千年来的中国学术界,墨家店早已被吞并了,孔家店仅存了一个招牌。

樱树抽芽 2023-09-05 12:24:28

相关推荐

游鉴湖秦观原文翻译

宋朝是文学作品发展的高峰时期,有很多文人留下了不少经典的作品。比如说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秦观等一大批优秀的诗词作家,都有脍炙人口的作品。游鉴湖秦观原文翻译游鉴湖[宋]秦观画舫珠帘出缭墙,天风吹到芰荷乡。水光入...
展开详情

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几个时期

雨果1802年2月26日出生于法国东部城市贝桑松,出生6周后,雨果随父母到处奔波。雨果幼时便显露出极高的文学天赋,后来的创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几个时期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创作...
展开详情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一部什么小说

歌德1749年8月28日出生于法兰克福镇的一个富裕家庭。小时候歌德的父亲非常严肃,相反,母亲用不同于父亲的温柔母爱来安慰、保护着歌德、鼓励和引导他的学习兴趣,努力培养歌德正确理解文学的能力。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展开详情

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她改革了宋代时期的词风,对宋词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引领了宋代词风的发展。李清照写词极佳,她的诗作也是一绝,李清照的诗作代表《夏日绝句》,其中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为千古名句,流传至今...
展开详情

李清照前后词风的变化

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词人李清照,在宋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她开创了新的词体,将婉约的风格发挥到了极致,引领着宋代婉约词做的发展。李清照在古典文学史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冠绝一时,被誉为“婉约之词宗”、“词国...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千万缕的意思

千万缕的意思是千丝万缕,千条丝、万条线。
千丝万缕造句:
1、两家公司有着千丝万缕的不解之缘。
2、自然界中的事物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3、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是与月亮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4、春姑娘悄悄地来了,和煦的阳光从竹林的叶片枝杆中洒下了千丝万缕的金线,为竹林增添了生机。
5、宝黛二人之间的种种,有如千丝万缕,数来数不来,话也话不完。
6、新社会与旧社会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7、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8、学校并不是世外桃源,它和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者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
9、原来是春姑娘把千丝万缕的线条从天空中投了下来。
10、我已经在不知不觉间和雨结下了千丝万缕的牵绊。

一狼洞其中词类活用

“一狼洞其中”的词类活用:洞,名词作动词,意思是“打洞”。出自《狼》:“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译文: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打算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面。身体已经进入了大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大腿,也杀死了这只狼。他才知道前面的狼是假装睡觉,大概是用这种方法来诱骗敌人。
《狼》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描绘了贪婪、凶狠、狡诈的狼的形象。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

科学实践观创立的作者

科学实践观创立者是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基本内容:
一、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有两方面含义:
1、实践的一般本质: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物质的性质和形式,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2、实践的特殊本质:实践又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并把人的目的、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二、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的本质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实践是人类生命的特殊运动形式,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和“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把人类从动物界提升出来。实践是人类的特殊生命形式,即它是社会生命的运动形式。正是在实践过程中,人成为一种自我创造的主体性存在。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的意思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的意思是指市井百态、寻常生活最能抚慰世俗人的思想了。抚的意思是抚慰,安抚。凡人心则是指“世俗人之心”。
烟火,yān huǒ,汉语词汇,即炊烟。借指住户、人家生火而燃起的烟火。
出处:
1、《庄子·徐无鬼》:“豕虱自以为安室利处,不知屠者之一旦鼓臂布草,操烟火,而己与豕俱焦也。”
2、《后汉书·吴汉传》:“飨士秣马,闭营三日不出,乃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
3、《北史·魏陇西公仑传》:“今日大风既劲,若今推草车方轨并进,乘风纵烟火,以精兵自后乘之,破之必矣。”
近义词:烽火、人烟、焰火。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