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影评人不应刻意唱反调

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
精选回答

《长城》海报

张艺谋执导的首部奇幻大片《长城》,上映3天就已斩获近5亿元票房,但仍遭遇了严重的口碑危机——多位影评“大v”给出了措辞严厉的差评,有人甚至抛出了“张艺谋已死”的论断;豆瓣网页面从首映日零点开始就被很多人狂刷“一星”,目前的评分仅为5.4分。

那些拥有巨大粉丝量和话语权的影评人,在客观上制造了一个“沉默的螺旋”——很多看过《长城》的人觉得它并不像影评文章说的那样差劲,但迫于舆论压力不敢公开表达对影片的肯定;他们甚至会加入调侃、嘲弄导演、主演的队伍,最终导致差评的声音越来越大。

社会观念多元、审美偏好各异,任何一部电影都不可能得到所有的好评,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有批评,才有更多改进空间。但不太正常的,是媒体人杨时旸在一篇文章中概括的一种现象——“嘲讽张艺谋已经变成了一种政治正确,嘲讽中国式大片,更加安全无虞”。

影评人对电影的评判标准高于普通人,视角更有批判性,这都没问题。但影评人的专业性,非要通过与普通观众唱反调来体现?观众说某部影片画面精美,影评人就骂它是“加长版mv”;观众说某部电影故事精彩,影评人就说导演已放弃艺术追求;但如果观众说某部电影晦涩难懂,一定有影评人摆出“看不懂说明你没文化”的姿态……

如果要对《长城》评分,7到8分应该是比较公允的。“士兵打怪兽”的故事虽然很简单,但对一部试图打入欧美主流电影市场的大片来说,这是最便于海外观众理解剧情的策略;色彩、中国元素的运用虽然“很张艺谋”,但工业光魔和维塔(代表作《魔戒》《阿凡达》《金刚》)联手呈现的特效,却是标准的好莱坞水准;即使很多人吐槽的“鲜肉”主演,在《长城》中的表现确有瑕疵,但也有明显进步。

但在一些影评人的意识中,给这样一部“爆米花电影”点赞是一件很low的事情,写稿时一定要“端着”,要时刻注意和普通观众拉开档次。甚至有些影评人,为显示自己的“逼格”,竟堂而皇之地在影评中说,《长城》不用看也知道一定是烂片——连电影都没看就能洋洋洒洒写出几千字的差评,也算是一个专业影评人的“基本修养”?

一些影评人故意与观众“唱反调”的现象,前些年就已有端倪,但在微信公号时代表现得更明显。很多人都已注意到,微信公号的舆论生态很诡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文章总能轻松获得“10万+”阅读,但正经文章常常无人问津。一些影评人无疑也掌握了其中奥秘,动辄通过炮轰大片来体现自己的批评精神,以骗取更多点击和打赏。

影评人不待见《长城》这样的片子,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他们想籍此标榜自己的独立性,宣示自己不是片方的“水军”。问题是,有些“交口称赞”的影评确有“枪稿”之嫌,但那些刻意地为骂而骂的“毒舌影评”,就一定代表独立吗?更何况,如今影视行业硝烟弥漫,有些看似独立的“差评”文章,完全有可能是竞争对手暗中安排的“黑水”。

在《长城》上映之后,外媒对其有赞有弹,有很多专业媒体都把这部电影看成是中美电影界开创式的革命性尝试,期待看到一种能同时在中国和西方电影市场取得成功的全新电影制作模式。一个多月后,《长城》还将史无前例地在全球多个国家大规模上映——这或许是海外观众自《英雄》以来,最能近距离感受中国文化的一次契机。

文艺批评也是正能量,《长城》并非不能批评。尤其对于张艺谋这样的名导、1.5亿美元投入的大制作,大家的期望值相对会更高。但是,一个真正值得尊敬的影评人,早该放下“商业片比艺术片低一级”的陈见,也没必要通过刻意地标新立异、故作姿态来“刷存在感”。

这年头,要把《长城》这种具有探索意义的电影的口碑搞臭并不难。但一些影评人可能都没意识到,那些“毒舌影评”对中国电影的杀伤力可能非常巨大——如果连《长城》这种各方面表现尚可的片子都得不到认可,电影工作者、投资者以后的选择会更谨慎,中国电影“走出去”步子会更艰难,中国电影以后真要一直“自娱自乐”吗?

有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第一波差评逐渐退潮后,观众在社交媒体上对《长城》的评价,已从“真有影评人说的那么差吗”,变成了“其实还是值得一看”。在更方便观众购票观影的猫眼、格瓦拉,观众分别给了《长城》8.4分、8.0分的高分;而在豆瓣网上,《长城》上映第4日的评分也比前一日增加了0.1分,未来不排除口碑会有缓慢回升的可能。即使有被诬为“水军”的风险,我还是要说一句:电影好不好,谁看谁知道。(独立影评人孙博宁)

我怕的是人心 2024-03-08 15:00:45

相关推荐

投档会参考学考成绩吗 学考成绩有什么用

将成绩符合的学生的档案投给招生院校。这就是投档,投档不参考于学生的其他条件,只参考他的总成绩和志愿。而根据学校的调档比例省教育考试院确定他的投档比例,只要学生的档案被投档,决定他是否被录取的因素就会包含他的学考...
展开详情

艺考生集训注意事项 有什么要了解知道的

艺术生集训不要忽略了文化课,作为艺术生必须要做到文化课和专业课双赢,才能被心中理想大学录取,在这期间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文化课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忽略文化课,要一直学习专业课。艺考生集训注意什么学会针对性强化技...
展开详情

提高生物成绩的方法是什么 窍门有哪些

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生物知识记忆。例如DNA的分子结构可简化为“五四三二一”,即五种基本元素、四种基本单位、每种基本单位有三种基本物质、很多基本单位形成两条脱氧核酸链、成为...
展开详情

艺术生什么时候集训好 有必要去集训吗

艺术生集训指的是艺术类学生在完成学业水平测试之后,由学校或自己向学校申请,暂时停掉学校的文化课,到专业的艺术培训学校进行封闭式训练,直到校考结束。美术生集训时间美术生集训,通常从高二下学期开始,5月份开始报名,...
展开详情

艺术生集训注意事项有哪些 需要注意什么

艺术生在集训的时候也要同步文化课学习,夯实文化基础。考生在专业课集训期间,文化课千万不要丢,专业课和文化课的学习一定要兼顾。艺术生集训的注意事项一定要选择一个靠谱的培训学校。因为一个好的培训学校,懂得怎么以最快...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西门豹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

《西门豹》课文主要内容是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巧施妙计,和群众一起破除迷信,兴修水利,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历史故事,刻画了一个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的古代地方官的形象,赞扬了他反对迷信、尊重科学的品质。
课文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先写了西门豹到邺这个地方后,通过调查研究,弄清这里贫穷的原因;随后重点写了西门豹是怎样巧妙破除迷信的;最后略写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兴修水利,使庄稼年年得到好收成。《西门豹》是人教版课标本语文第六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

雪月是什么意思

雪月,汉语词语,拼音是xuě yuè,意思是指明月。雪和月。
释义:
1、明月。
出自唐代贾岛《酬胡遇》:“游远风涛急,吟清雪月孤。”
2、雪和月。
出自唐代李商隐《无题》:“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
造句:
1、透过书籍,人们可以以主人翁的姿态去观察百般生态,去感知风花雪月,去领略高山流水,去体验世态炎凉。
2、大理美景“风花雪月”一如其名,自是美不胜收。

关于眼光和格局的诗句

关于眼光和格局的诗句有:

1、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代高适《别董大二首·其一》
译文: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代李白《行路难·其一》
译文:相信乘风破浪的时机总会到来,到时定要扬起征帆,横渡沧海!
3、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唐代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译文:仰面朝天纵声大笑着走出门去,我怎么会是长期身处草野之人?
4、列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译文:英雄到了晚年,壮志雄心并不衰减。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代杜甫《望岳》
译文:定要登上那最高峰,俯瞰在泰山面前显得渺小的群山。

6、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宋代王安石《登飞来峰》

译文: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

7、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出自唐代王之涣《登鹳雀楼》

译文: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8、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清代龚自珍《己亥杂诗》

译文: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9、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出自唐代杜牧《题乌江亭》

译文:江东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10、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襄公三十一年》

译文:掌管大事的人一定要考虑到宏观的、长远的事情,而具体去实施的人却一定要清楚细节的、切近的事情。

11、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唐代李白《上李邕》

译文: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凭借风力直上九霄云外。

1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代苏轼《题西林壁》

译文: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13、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唐代李绅《答章孝标》

译文:只有虚假的,不好的东西才需要一个好的包装。如果是真实的,好的东西就不需要华丽的包装来掩饰了。

14、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唐代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译文:经历过的世事见多识也就广,阅历人生如同积水成川一样。

15、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唐代杜荀鹤《小松》

译文:世上的人不认识这是将来可以高入云霄的树木,一直要等到它已经高入云霄了,才承认它的伟岸。

归宿感什么意思?

归宿感的意思是回到家的感觉,家里安全、放松、有关爱、认同、包容、和谐与温暖。
归宿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guī sù,意思是意向所归;止宿;结果,结局;最终着落。出自《荀子·非十二子》:“终日言成文典,反紃察之,则倜然无所归宿。”
示例:宋·秦观《韩愈论》:“别白黑阴阳,要其归宿,决其嫌疑,此论事之文,如苏秦、张仪之所作是也。”
感是汉语一级字,读作gǎn或hàn,最早见于金文,本义是外界事物在人们思想情绪上引起的反应,即《说文解字》所谓的“动人心也”,由此引申出触碰、觉得、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等含义;由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引申为向对方表示谢意;由觉得引申出生物体因病菌或病毒侵入而发生病变的含义。又用作名词,指对人或事物关切、喜爱的心情等。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