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策的历史原型是谁

秋叶红红叶添香
精选回答

一部《少年包青天》,不仅让观众认识了包拯,还认识了公孙策。公孙策才智和包拯不相上下,颜值方面略胜一筹,同样拥有不错的人气。那大家很好奇的是,公孙策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呢?其实公孙策是虚构出来的,他是名著《三侠五义》中的人物,乃开封府主簿师爷,包拯的好助手。虽然公孙策并不存在,但他或许是按照某位历史人物作为原型创造出来的,这背后的故事很少有人知道。

1、小说中的公孙策

在《三侠五义》(后来又衍生出了《七侠五义》)中,公孙策的形象可谓完美,简直是少女杀手。他英俊潇洒。此前在《少年包青天》中有青年演员任泉出演的公孙策,就完美地再现了原著中公孙先生的风采。

作为包拯的智囊,公孙策足智多谋。在“陈州放粮”一案中,他乔装打扮,深入陈州,收集了许多第一手的证据;在“狸猫换太子”一案中,他又巧取供单,令郭槐认罪。不仅如此,公孙策还医术高明。在查案中,他曾不止一次装扮成江湖郎中。在七里村一案中,他就曾开出了保胎的方子,还说:“药用当而通神。我这方乃是独门奇方。用红锦一张,阴阳瓦焙了,无灰老酒冲服,最是安胎活血的。”

公孙策还非常有才华。开封府的三口铡刀——龙头铡、虎头铡和狗头铡就是出自公孙先生之手。书中有言“……研墨蘸笔,先度量了尺寸,注写明白。后又写了做法,并分上、中、下三品,龙、虎、狗的式样。他用笔画成三把铡刀,故意地以“札”字做“铡”字,看包公有何话说……谁知包公不但不怒,将单一一看明,不由春风满面,口中急急称赞:‘先生真天才也’!立刻叫包兴传唤木匠:‘就烦先生指点,务必连夜荡出样子来,明早还要恭呈御览。’”此外,审郭槐的特制刑具“杏花雨”也是公孙先生设计的,这些都可见其才学。

2、公孙策的时代和籍贯

公孙策的时代,相对比较容易搞清楚,因为包拯生活的时代是清晰的。史载,包拯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即公元999年,逝于宋仁宗嘉祐七年即公元1062年,是“仁宗盛世”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在原著中公孙策以学生自居,所以从年龄说,他应比包拯小一些,但大致上生活在宋仁宗时代还是不会错的。

公孙策的籍贯问题,就不太好说了。为什么呢?书中没有交代啊!这非常遗憾。对如此重要的一个问题,在原著《三侠五义》中竟然没有提及。

很奇怪吧?难道是作者忽略了?这么基本的问题,一般作者是不会忽略的,因为他废不了多少笔墨,但却是书中故事线的一个基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个人推测,大抵是作者以为他无需交代,读者就应该能知道。

真是这样吗?还真是。

现在普遍认为公孙策是庐州人,也就是今天的合肥人。为什么呢?因为包拯是合肥人啊。作为在小说中包拯一生的挚友,两人同为庐州人,甚至早年还曾相识(《少年包青天》等影视剧中更是设定他们两个是同窗);后来公孙策科场不第,甘愿以“学生”的身份辅助在包拯身后。当然这种合理的改编已经超过了原著的范围,但却是我们这些读者,尤其是电视迷,所喜闻乐见的。

3、公孙策原型

如果确定了公孙策是大宋仁宗年间的庐州人,那他的原型可能就呼之欲出了——杨寘。这个字的读音与“置”同。对于这个名字,很多人应都很陌生。但他绝对是北宋最牛的才子。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曾经在科场上连中三元!在整个中国历史上,自从科举制度建立以来,能连中三元者,是凤毛麟角。但他——杨寘做到了。

史载,杨寘,合肥庐州人,生于公元1014年,死于公元1044年。在籍贯上,他与公孙策都是庐州人;在年龄上,他比包拯年轻十五岁,以“学生”自称,理所当然;因此在这两个方面,历史上的杨寘与公孙策是相符的。才学方面,杨寘更是不遑多让。

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他上京赶考,结果是乡试、省试、殿试都是第一,连中三元,一举夺魁,被宋仁宗钦点为“状元”。如果这还不能说明杨寘的才学有多牛,那下面的事情可能就会让你大吃一惊了。

庆历二年的科考榜单,状元是杨寘,榜眼是王珪,探花是韩绛,殿军是王安石。后面这三位,王珪于公元1076年接替王安石任宰相,韩绛于公元1070年任副相(去世后追赠“太傅”),王安石更是身兼“唐宋八大家和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哪一位都是宋朝历史上的顶流。这一届的考生中,有一位叫曾巩的人,名落孙山了。能力压这些大佬的人,说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怕是不为过。所以在才学上,杨寘与公孙策也是完美相符的。

杨寘这么牛,为什么寂寂无名呢?天妒英才啊!杨寘这个人很孝顺,甚至有些死心眼。他考中状元后不久,他的母亲去世了,他非常悲痛,以至于长久都不能走出这种痛苦,结果就一命呜呼了,死时年仅三十岁。仁宗皇帝甚是心疼,特意降旨抚恤他的家属。杨寘的哥哥杨察也是才子,曾考中进士,是大词人晏殊的二女婿、晏几道的小舅子。

4、悲剧的启示

为什么是杨寘?或者说为什么不是他的哥哥杨察呢?原因很简单,也很残酷。杨察的事迹历史上是清清楚楚地,而杨寘由于英年早逝,其所有的荣光都戛然而止,徒留叹息。但也正是这种空白才让后世有了许多想象的空间。

或许《三侠五义》的作者,深为杨寘的才华所折服,又为他命运的悲惨而叹息,于是在创造这本小说时就为他特设了“公孙策”的角色,让他可以在书中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同时由于杨寘又真的死去了,所以公孙策一生都只能站在包拯的身后,深藏功与名。

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很是欣赏杨寘的才华,但也看出了他的问题,于是就特意写了一篇文章送给他,这就是《送杨寘序》。

可惜他没有读懂欧阳修的意思。

欧阳修在文中说“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本来就体弱多病,又经常有不平的思想,还生活在外乡,长此以往,怎能不抑郁呢?”所以欧阳修就劝他,“没事你就多听听音乐,多多弹弹琴,修身养性,陶悦情操”。后来杨寘还是因太过悲伤而去世,其根源还是在于他个人的身心没有调节好,是故我们也只能如此感叹“人的命,天注定”。

杨寘是否为公孙策的原型,本来也不是什么重要的问题。但杨寘的悲剧却能给我们很多启示。现在我们在生活中所面临的压力或者需要排解的痛苦或困难,比杨寘应只大不小、只多不少,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平常心!我们一定要时时刻刻都保持一颗平常心,要知道活着才是最重要的。

死固然一了百了,却也再无任何的可能,唯有活着,试着与自己和谐相处,平静地与生活搏斗,才是真谛。

冬天里的一把火 2023-09-22 13:45:52

相关推荐

提高生物成绩的方法是什么 窍门有哪些

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生物知识记忆。例如DNA的分子结构可简化为“五四三二一”,即五种基本元素、四种基本单位、每种基本单位有三种基本物质、很多基本单位形成两条脱氧核酸链、成为...
展开详情

艺术生什么时候集训好 有必要去集训吗

艺术生集训指的是艺术类学生在完成学业水平测试之后,由学校或自己向学校申请,暂时停掉学校的文化课,到专业的艺术培训学校进行封闭式训练,直到校考结束。美术生集训时间美术生集训,通常从高二下学期开始,5月份开始报名,...
展开详情

艺术生集训注意事项有哪些 需要注意什么

艺术生在集训的时候也要同步文化课学习,夯实文化基础。考生在专业课集训期间,文化课千万不要丢,专业课和文化课的学习一定要兼顾。艺术生集训的注意事项一定要选择一个靠谱的培训学校。因为一个好的培训学校,懂得怎么以最快...
展开详情

艺考生集训注意事项 有什么要了解知道的

艺术生集训不要忽略了文化课,作为艺术生必须要做到文化课和专业课双赢,才能被心中理想大学录取,在这期间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文化课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忽略文化课,要一直学习专业课。艺考生集训注意什么学会针对性强化技...
展开详情

投档会参考学考成绩吗 学考成绩有什么用

将成绩符合的学生的档案投给招生院校。这就是投档,投档不参考于学生的其他条件,只参考他的总成绩和志愿。而根据学校的调档比例省教育考试院确定他的投档比例,只要学生的档案被投档,决定他是否被录取的因素就会包含他的学考...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见是什么意思

“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中“见”意思是“被”,“见”在古文中常被用于被动用法,“见闭”即“被关闭”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这只老鼠由于被关闭而不能够离去。出自宋代苏轼的《黠鼠赋》。
原文: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声在橐中。曰:“噫!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也?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坐而假寐,私念其故。若有告余者,曰:“汝为多学而时之,望道而未见也,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而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余俛而笑,仰而觉。使童子执笔,记余之作。
本文是苏轼少年时代写的一篇咏物赋。它寓哲理于趣味之中,可以使读者于诙谐的叙述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它就一只老鼠在人面前施展诡计逃脱的事,说明一个道理:人做事心要专一,才不至于被突然事变所左右。

去心邻域什么意思

去心邻域意思是:在a的邻域中去掉a的数的集合,应用于高等数学。
邻域定理:若非空集合X的子集A是A内所有元素的邻域,则A为开集。
在拓扑学中,设A是拓扑空间(X,τ)的一个子集,点x∈A。如果存在集合U,满足U是开集,即U∈τ;点x∈U;U是A的子集,则称点x是A的一个内点,并称A是点x的一个邻域。
拓扑学解释:
设A是拓扑空间(X,τ)的一个子集,点x∈A。如果存在集合U,满足U是开集,即U∈τ;点x∈U;U是A的子集,则称点x是A的一个内点,并称A是点x的一个邻域。若A是开(闭)集,则称为开(闭)邻域。

走一步再走一步概括

《走一步,再走一步》概括:小亨特体弱怯懦,一次他跟随伙伴攀登悬崖,由于害怕,上不去下不来,杰利引着父亲找到了他,通过父亲的鼓励他终于得以脱险的故事。
作者通过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一件事写出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成一个个小困难,再把这一个个小的困难解决,就解决了一大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崖上的一课》,选自《当代少年》1988年第一期,作者莫顿·亨特(美),入选初一第一学期第三课语文课本。
莫顿·亨特(1920—2016)美国作家,心理学家,早年曾在美国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他的代表作有:《自杀》、《心理学的故事·源起与演变》(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悬崖上的一课》。其中《悬崖上的一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被收入沪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三课,人教版语文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第14课。

中年闰土的性格特点

中年闰土的性格特点:神情麻木、寡言少语。
闰土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角色,现实原型章闰水。作者在文中着力塑造了闰土少年和中年的形象,给予了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闰土成为中国小说中的典型农民形象。闰土有着封建的思想和较强的等级观念,对他鲁迅先生还是有同情感的,且同情大于批判。
少年闰土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朴实、健康、活泼、机灵、勇敢的农村少年的形象,作者在文中闰土给“我”讲的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等几件事来表现闰土的特点,表现了闰土丰富的知识,和宽阔的眼界。几件事有主有次,有详有略。由于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必然要使学生在读文过程中了解人物的特点,感悟作者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但由于少年闰土生活的年代与学生现实中的环境已相距甚远,所以学生在学习理解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解。少年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少年。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