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读书周记

袅袅烟云
精选回答
阅读为什么要做读书笔记?

因为做读书笔记真的太重要了!我以前从来不做笔记,读书只求速度和数量,结果发现读过的东西顶多记住3天,就忘得一干二净。

别人问我《XXX》读过没,我说读过,问讲了什么,我只能说:“哎,这本书真的好牛X啊,别的想不起来了……”为了避免这种尴尬,我决定读书时开始做笔记,后来发现记住的东西果然更多。

而且,读书的速度反而因为做笔记变快了。

为什么说读书笔记这么神奇?经过一番实践,我摸索出了原因:只要动笔,就能加深记忆最基础的一种笔记,是划线和摘抄。

这种记录,本身就是一次重读,等于重要的句子读了至少两遍。

同时配合肌肉记忆,你的大脑记忆会更深刻。

更关键的是,这种办法能帮你把读书过程中最受启发的句子,从无尽的文字海洋中拎出来,能让你更有效率的复习。

复习这件事很重要。

根据艾斯浩宾记忆曲线,人会在3天后遗忘90%的新记忆。

一本书只要复习一遍,读书的效果理论上就能最高是不复习的9倍。

然而,复习时重读一遍书显然费时费力。

这时笔记的作用就发挥到了。

复习时只看笔记,基本就等同于重温了一遍原书,效率大大提升。

做笔记,能培养结构化思维比起划线和摘抄,更高一级的笔记,是给书做思维导图。

做思维导图的过程,就是锻炼结构化思维的过程。

只要养成用结构化思维去读书的习惯,读书的效果就会提高很多。

举个例子,一本讲金融发展历程的书,如果我们只是用平时线性的思维去读,那读这本书的过程就跟读流水账没啥区别,金融的历史太长也太杂,很可能记住了这个就忘了那个,最后啥也没记住。

但如果我们用结构思维来读就大不一样。

金融的发展是分阶段的,每一个阶段的成因是什么、痛点是什么、人们的对策是什么、造成的结果是什么,这些是每个阶段的共有问题。

读完一个阶段,回忆一下上一阶段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什么,比较一下两个阶段的共性和异性。

这样一捋,思路就更加清晰,记忆也更加深刻。

做笔记,是输出,更是输入最高级别的笔记,是写评论和感想。

这一过程看似是输出过程,其实更是输入过程。

写作是件神奇的事,有时候并非“所想即所写”,而是笔下的直接创造。

把读书过程中的感想写下来,你会发现自己原来学会了这么多、消化了这么多。

这些你自己写下的文字,就是你的真正收获。

同时,写评论的习惯能帮助你改变对读书的看法,从单向的吸收,变为和作者平起平坐地交流。

这时,你的记忆效果会大增。

道理很简单,你觉得是和朋友聊过的八卦记忆跟深呢,还是课堂上老师灌输的长篇大论记忆更深呢?结语读书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读过,不代表拥有,只有做下笔记,你读过的书才能成为你知识的积累。

积累越多,知识越丰富,读书的速度就会越快,积累会越多越快,形成一个正向循环。

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你当初做下的一条条读书笔记。

期待阅读笔记能帮你把人生带到一个更高的高度。

感谢你的阅读~

读书笔记可以迫使我们消化书里的内容,从而获得更好的吸收效果。

对于资质平凡,没有“过目不忘”神技能的普通人来说,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很多人读书时,只是单纯地用眼睛看上一遍。

但是,这种机械式的翻阅,可以说是毫无意义。

我一个朋友看《好兵帅克》看了俩月,问他书里有什么故事,他就回答我一句话:“书里有个家伙叫帅克,别的都忘了。

这尼玛看书名就知道了,还用你说?不得不说,这样的阅读毫无意义。

读书的最终目的,是将书中的精华部分收为己用。

没有经过思考、消化的知识,归根到底还是别人的知识。

记读书笔记的过程,就是一个迫使自己思考归纳的过程,它促进了我们对书籍内容的理解。

古往今来,有很多知名作家,都保持了这种读书习惯。

就像钱钟书先生,他的读书笔记写了一本又一本,他花在做笔记上的时间,是读书时间的两倍。

事实上,他也确实做到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只有通过自己有技巧地写读书笔记,才能把读过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

所以我们不难发现,撰写读书笔记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强迫转化”的过程。

列宁也是如此,虽然他有惊人的记忆力,但他依然勤于动笔,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

连这些天资聪颖的人,都在坚持写读书笔记,而我们普通人,就更不能忽略读书笔记的作用了。

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

最初的遗忘速度很快,以后则逐渐缓慢。

定期复习是防止遗忘的,唯一的有效的方法。

但是,如果我们把书籍从头再阅读一遍,就太耗时耗力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合理地做读书笔记,就能大幅度节约我们的复习成本。

对读书笔记进行复习和回顾,一次次地加深印象,被遗忘的知识也会随之减少。

而对于写作者来说,记笔记就更为重要了。

很多时候,灵感都是转瞬即逝的。

所以,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要求自己:身边永远带着铅笔和笔记本,在读书和谈话的时候,一旦有值得记录下来的好句子、好想法,就都要把它记录下来。

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书籍中有很多优美的语句,独到的见解。

到了这个时候,就可以把这些金句记录下来,然后写上自己的心得体会。

所谓的灵感,就是在总结了大量的知识做铺垫,才迸发出来的,它不可能凭空出现。

如果我们能抓住细小的波澜,慢慢积累,等到积累多了,我们自己的素材库就会日渐充盈。

这样,我们在以后写作时,就会拥有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

秋天的落叶 2023-08-25 13:03:24

相关推荐

艺术生集训注意事项有哪些 需要注意什么

艺术生在集训的时候也要同步文化课学习,夯实文化基础。考生在专业课集训期间,文化课千万不要丢,专业课和文化课的学习一定要兼顾。艺术生集训的注意事项一定要选择一个靠谱的培训学校。因为一个好的培训学校,懂得怎么以最快...
展开详情

艺术生什么时候集训好 有必要去集训吗

艺术生集训指的是艺术类学生在完成学业水平测试之后,由学校或自己向学校申请,暂时停掉学校的文化课,到专业的艺术培训学校进行封闭式训练,直到校考结束。美术生集训时间美术生集训,通常从高二下学期开始,5月份开始报名,...
展开详情

提高生物成绩的方法是什么 窍门有哪些

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生物知识记忆。例如DNA的分子结构可简化为“五四三二一”,即五种基本元素、四种基本单位、每种基本单位有三种基本物质、很多基本单位形成两条脱氧核酸链、成为...
展开详情

艺考生集训注意事项 有什么要了解知道的

艺术生集训不要忽略了文化课,作为艺术生必须要做到文化课和专业课双赢,才能被心中理想大学录取,在这期间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文化课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忽略文化课,要一直学习专业课。艺考生集训注意什么学会针对性强化技...
展开详情

投档会参考学考成绩吗 学考成绩有什么用

将成绩符合的学生的档案投给招生院校。这就是投档,投档不参考于学生的其他条件,只参考他的总成绩和志愿。而根据学校的调档比例省教育考试院确定他的投档比例,只要学生的档案被投档,决定他是否被录取的因素就会包含他的学考...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赠予的意思

赠予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zèng yǔ,送财物或他物给人。亦指赠给的财物等。当财产、物品等标的物的所有权出现了单方向的转移时,这种行为就是“赠予”。
出处:《新唐书·突厥传下》:“高祖初即位,与和,因数出军助讨贼,故诡臣之,赠予不可计。”
造句:
1、智慧不能创造素材,素材是自然或机遇的赠予,而智慧的骄傲在于利用了它们。
2、时光把它包裹住的礼物赠予。我们不带遗憾地前往。
3、不跟风,不奔俗,快乐心情追随你;不送金不给银,身体健康赠予你;不铺张不浪费,幸福人生属于你。世界问候日,祝福最爱的你。
4、太阳红着脸,披着余晖织成的锦衣,从地平线下,缓缓升起。她微笑着,把温温暖光亮大方地赠予给普天下的人。

女子之嫁也的之的意思

“女子之嫁也”的“之”用于主谓语之间的结构助词,没有实际意义。
“之”的意思解释:
1、往。
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
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
4、指示代词。这;那。
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
6、表示领属关系。
7、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
组词:之后、之前、之一、兼之、总之、反之、之子、顷之、之流、之上、加之、之外、有之。

江郎才尽能形容自己吗

“江郎才尽”能形容自己,“江郎才尽”是汉语成语,原指江淹少有文名,晚年诗文无佳句;后常比喻才思减退。出自南朝·梁·钟嵘《诗品·齐光禄江淹》:“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以授之。尔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郎才尽。”
造句:
1、在文学创作上他已是江郎才尽了。
2、有的作家写不出好的作品来,并不是江郎才尽,而是没有生活阅历。
3、一个有天分的人,若恃才傲物,不肯力学,总有一天会江郎才尽的。
4、作家难免会有文思枯竭,江郎才尽的时候。
5、他开始恐慌,他怕会失去这段旋律然后从此江郎才尽。

薄薄的水蓝色纱衣指什么

薄薄的水蓝色纱衣指的是(地球外部的)大气层。
该句出自课文《只有一个地球》:“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外面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虽然没有写出本体,但是也能很清楚知道“纱衣”指地球外部的大气层,把大气层比喻成“纱衣”。
“只有一个地球”,是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的响亮口号,《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说明文,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课文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先从宇航员在太空遥望地球所看到的景象写起,引出了对地球的介绍;接着从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而又被不加节制地开采或随意毁坏等方面,说明地球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威胁。
然后用科学家研究的成果证明,当地球资源枯竭时,人类无法移居到第二个合适的星球上;最后告诉读者:人类应该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