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说谎的原因 宝宝撒谎的三种形式
孩子为什么说谎
1、他们说谎有时是由于不让他们说真话。
有些家长常以打、骂等惩罚手段来对待孩子的错误。一个孩子打破了一个花瓶,妈妈回家后,就原原本本地把事情的经过告诉妈妈,可妈妈一听珍爱的花瓶被打破了,很恼火,把孩子狠狠地训斥了一通。从此,孩子遇到类似的情况。为了逃避惩罚,就采取说谎来保护自己。想让孩子避免说谎,父母不但要听得进孩子令人高兴的真心话,也听得进令人伤心的真心话。
2、被家长哄骗之后心态发生改变。
孩子的感情体验无论是积极的、消极的,或是矛盾的,都不应该鼓励他按照父母的意愿来说,而应该按照孩子自己的体验去说。例如,孩子生病时,不想服药,家长骗他说药不苦;不想打针,家长骗他说打针不痛。这会在孩子心中留下什么印象呢?那就是可以用说谎的方法欺骗别人,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和实现自己的意愿。
3、家长所谓的权宜之计往往会成为孩子说谎的样板。
如有人敲门找爸爸,爸爸不愿见,就叫孩子告诉找他的人说:“爸爸不在家”。家长骑车带孩子,被民警发现并批评时,家长就对民警说:“孩子生病,急着送医院”。孩子遇到类似的情景,情急之下就会说谎。所以,家长平时应该时刻留心自己的言行,切断孩子说谎的隐性心理动机,为孩子做出诚实的榜样。
4、在家长的诱导和刺激下说谎。
母亲急着催孩子起床去上学,孩子还想睡一会,哼哼唧唧的一脸苦相。母亲不应提示说:“是不是肚子疼?”孩子为了达到目的,就会按母亲的提醒顺杆爬,谎称肚子疼得利害。如果真的肚子疼,孩子会主动说出来的。
孩子和玩伴打架了,有的母亲会不由自主地鼓励孩子说谎:“是不是他先打你?”,“是他先惹你的,对不对?”,“你没有打他,他就哭了,对不对?”,“他头上的包是自己不小心摔的,对不对?”这样的提示绝不会使孩子诚实地说出事实真相“不,他是我打哭的”。刺激孩子说谎的家长往往自食其果(yiQIg.cN)。
5、孩子的愿望得不到实现,孩子内心有一种渴望。
孩子由于判断不准,把心里想的当作事实说出来,说出自己对现实中不存在的东西的一种想象,如“我看见一只漂亮的小狗在天上飞”,“我爸爸有一把手枪”,或是把邻居奶奶送的东西说成是自己的奶奶送的。这种谎言说出了孩子希望的事实和渴望的场景。这时候,审慎的家长就会理解孩子的心理希望和动机,而不是简单责备孩子说假话。从谎言中了解到的情况可以用于帮助孩子分清现实和希望。
总而言之,父母的态度和言行不应该引起孩子用谎言为自己辩护的心理动机,也不应该有意提供说谎的机会。发现孩子说谎,我们的反应不应该是斥责和惩罚,而是就现有的事实向孩子讲解,使孩子懂得和感受到没有必要对我们说谎。
宝宝撒谎的三种形式
1、幻想性撒谎
3岁内的宝宝无法分清想像与现实,常常把想像的事物当作现实的事物来描述。他们往往会即兴、随意地把自己听到的故事,看到的事物经过自己的想像加工,套用到现实的人或事上去,出现没有逻辑、不真实的“撒谎”;他们也可能把自己的愿望施加到某件事情上,把本来不存在的事情说得跟真的一样,但是又漏洞百出,这只是他们通过想像表达自己愿望的一种方式。他们的这种撒谎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带有非常明显的幻想痕迹。
2、被动性撒谎
宝宝天性想要做好某件事情,获得妈妈或其他自己喜爱的人的赞赏。当他们做错事情后,会因为担心受罚而说谎。其实,宝宝天性纯真、直率,他们不会隐瞒自己的意图,不会掩饰自己的情绪,不会控制自己探索的欲望。但当他发现自己的诚实引起了妈妈的不满甚至是责罚时,为了逃避,宝宝就会尝试说谎。尤其当宝宝说谎后成功逃避责罚时,他们的说谎行为就会得到鼓励。
3、行为性撒谎
有些被父母娇生惯养的宝宝,习惯于一切玩具、食品都归自己所有。他们不管是不是自己的东西,只要自己喜欢都有可能悄悄地把它拿回家。为了怕妈妈发现而失去这些东西,宝宝也可能编一些小谎言来让自己的行为变得更加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