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人口

快乐的人
精选回答

北宋末全国人口9347万,元初全国人口887万,人口骤减十不余一,原因是什么?

北宋末年的人口9347万,指的徽钦二宗时期,据《续资治通鉴》记载来看,那时全国户数已突破2000万户,打一户4-6人,北宋末年的全国人口突破1亿是很有可能的,人数已大大超过了盛唐时期,而到元初时人口887万,那是没统计南宋的人口,且中间相隔150年,发生了重大的人口重心转移,已物是人非了。

不管从哪方面的数据分析,宋朝的人口是迈上了新台阶的,盛唐突破了6千万大关,宋朝突破了1亿大关,徽钦二宗被金俘去以后,赵构重建宋朝偏安江左,中原以北地区尽由金人掌握,《金史·食货》记载,金国在明昌年间,人口为4800万,这是最鼎盛时期,辽和西夏人口都不多,辽兴盛时人口600万,灭亡时剩下400万转为金人口,西夏有200万,灭亡时仅剩10万。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南宋在绍熙年间,人口为2800万,如果将南宋的2800万加上金国的4800万,当时全国可约合为7600万,而因为战乱少了2000万人,不过这些数据并不准确,金和宋都有严重的遗漏现象,户籍管理也很混乱。

蒙古人入主中原后,大肆的掠夺和屠杀,人口损失十分严重,在统一北方未灭掉南宋之前,《元史·地理志》记载,太宗时期全国不到170万户,打一户4-6人,人口在800万,差不多。

北方人口锐减,一方面是蒙古贵族的暴虐统治,草菅人命,蒙古人的生产方式又极为落后,以游牧经济为主,对中原地区的农业造成严重破坏,这时的人口除了死亡的,活着的大多往南方逃跑,形成了北方和南方人口重心发生了大转移,元朝灭掉南宋10年后,《元史·世祖本纪》记载,在至元年间进行户籍普查,共有6000万人口,到元末时人口依然稳定在此数据。

首先我们要知道古代如何统计人口的,古代虽然没有我们现代的高科技,但是古人依然可以凭借智慧来统计人口。

一般都是采用层层上报的方式来统计人口,以现在来做单位就是,一个家庭报告给家族,在由一个家族统计之后上报给村里,村里报告给乡里,以此类推。

这个方法虽然可行,但是不够精准,也会造成不少的流民,后来古人以层层上报为基础,然后再由一些村长统计一个家庭的消耗品以及消耗速度来判断人口的变化,在加上以人头收受税收来判断人口数量。

三种办法相结合虽然无法做到如今的精准,差距也是不大。

我们都知道北宋的开国皇帝乃是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才得到的皇位,本身赵匡胤就是以武将拥兵自重而得皇位,自然在建立宋朝之后防止武将效仿自己采用重文仰武的政策。

如此政策之下,文官权力得到了很好的施展,武将大多不懂治国之道,而文臣深知发展农业才是国之根本。

农业得到了充足的发展,随之而来自然是人口的暴增,加上当时又引进优良稻种让宋朝粮食富足,人们安居乐业自然人口也会随之增加,北宋巅峰时期人口已经超过一亿之多,那怕后来经过战乱以后的南宋人口也有八千万左右,加上金国所统治汉人差不多达到了一亿四千万人口。

可是后来蒙古崛起,蒙古以武力先后灭西夏、灭金、灭南宋,创立元朝。

虽然元朝疆土辽阔,可是人口却极具下降,以至于元朝只有区区五千万人口。

人口突然爆减跟战乱脱不了关系,当时的四川地区在蒙古大军屠杀前,估计有一千三百万到两千万人口,被蒙古大军屠杀后竟然仅剩下不满80万人,几乎成了无人区。

当时的南方也未能幸免,总之蒙古大军屠杀汉人达到了一个惊人的数字。

元朝建立之后,人口的减少依然没有遏制,由于元朝统治者把当时的民众分为四等人,蒙古人第一等,色目人第二等,汉人第三等,南人也就之前的南宋民众只能是第四等。

当时的人们在四种等级之下,出现了极大的不公平,比如汉人杀死蒙古人要偿命,杀汉人则只需罚交一头毛驴的价钱就可以免罪,如此制度之下,汉人人口减少的程度可想而知。

或许你会感觉人口减少未必是等级制度,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等级制度之下,汉人减少的数量让我们胆战心惊。

本身古人生产能力低下,加上战乱人口数量减少又加上等级制度之分,土地产生的粮食极具减少,再加上元朝的税赋沉重,让当时的人们食不果腹。

饿死的汉人也不再少数,就像当年明朝皇帝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后,看到一碗面条发出的感叹,当初要是有这一碗面条自己的亲人不至于饿死。

可想而知,元朝统治期间饿死人数有多少,千万计也是有的。

元初的战乱、元朝的统治,等等都是造成人口极具下降的原因,有数据表明当时蒙古人在中国境内的屠杀高达七千万人。

英姿飒爽 2023-09-04 13:26:49

相关推荐

表示队伍整齐的四字词语

1、堂堂之阵:形容阵容盛壮整齐,也用来形容光明正大;2、鳞次栉比: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3、正正之旗:排列整齐的军旗。借喻强盛整肃的军队;4、匪匪翼翼:形容车马行走时阵容整齐、威武;5、井然有序:整...
展开详情

儿子欠债父母有义务还吗

成年子女自己欠下的钱,债权人只能让这个成年子女还,法律上成年子女和父母的财产分的很清楚,不存在连带责任。父母对于成年子女的债务不负偿还义务,除非父母作为继承人,在成年子女死亡后继承死者遗产,就需要承担遗产价值以...
展开详情

形容高考的成语有哪些

形容高考的成语有:寒窗苦读:在寒冷的窗下苦读:形容读书的艰辛。倒背如流:背:背诵。把书或文章倒过来背,背得像流水一样流畅。形容背得非常熟练,记得非常牢。成语出处:郭沫若《苏联纪行日记六月廿七日》。她把说明小册子...
展开详情

显卡的6P供电怎么接

1、首先需要准备显卡电源线,保证质量完好无损,方可进行接下来的操作;2、接着观察电脑的插口有哪些具体样式,是否与自身的电源线接口相匹配;3、接着准备连接,首先找到电源插口上六加二中的六插口,随后插在显卡上,此时...
展开详情

青团的绿色是用什么做的

青团的绿色是用一种草头汁做成的绿色糕团。其做法是先将嫩艾、小棘姆草等(做青团用的野菜一般有泥胡菜、艾蒿、鼠曲草三种。泥胡菜氽后色做碧绿,曾常用,现用的已不多见)放入大锅,加入石灰蒸烂,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国泰民安的泰的意思

国泰民安的泰的意思是平安,安定。成语的意思是国家太平,人民生活安定。出自宋·吴自牧《梦粱录·山川神》:“每岁海潮太溢,冲激州城,春秋醮祭,诏命学士院,撰青词以祈国泰民安。”
成语用法:用于褒义,常与“风调雨顺”连用。
近义词:河清海晏、政通人和。
反义词:兵荒马乱、兵连祸结、民不聊生。
示例:
1、《汉书·刑法志》:“至今桓公任用管仲;而国富民安。”
2、老舍《龙须沟》第一章:“有一天,沟不臭,水又清,国泰民安享太平。”
3、《中国青年报》1985.10.1:“然而不管怎么说,饱经忧虑的中国人民毕竟盼来了物丰民富,国泰民安的好日子。”

盾牌是什么意思

“盾牌”是古代作战时一种手持格挡,用以掩蔽身体,抵御敌方兵刃、矢石等兵器进攻的防御性兵械,呈长方形或圆形,盾的中央向外凸出,形似龟背,内面有数根系带,称为“挽手”,以便于抓握;比喻掩盖、推托的借口;《圣经》诗篇:“列邦的君王聚集要作亚伯拉罕之神的民因为世界的盾牌是属神的,他为至高!”盾牌意为君王。
出处:
1、沈从文《从文自传·一个老战兵》:“他们常常是一人手持盾牌单刀,一人使关刀或戈矛,照规矩练‘大刀取耳’、‘单戈破牌’或其他有趣厮杀题目。”
2、冰心《六一姊》:“我知道是她自己要看,却拿我作盾牌。”
在古代东方,以及古希腊、古罗马等具有古老历史的国家,作战时都广泛使用盾牌。公元前两千年出现了铜盾,后来又出现了铁盾。盾牌的表面一般都包有一层或者是数层皮革,可以防止箭、矛和刀剑的攻击。通常还绘有各种彩色的图案、标志、徽章等等。随着枪炮火药等兵器的发展,盾牌逐渐被废弃。
盾虽然只能用以防御,但常配以刀枪,也能发挥很大的进攻能力。用法主要有:腾、跌、扑、滚、伏、窜、踔、蹲等。
盾牌作为武术套路较为流行的有:矛、盾对打、盾牌刀进棍、盾牌刀进枪、三节棍进盾刀等。

觉得是动词吗

“觉得”是动词,指感觉到,意识到。
出处:
1、《朱子语类》:“每常处事,或思虑之发,觉得发之正者心常安,其不正者心常不安。”
2、《水浒传》:“默然觉得神思恍惚,寝食不安。”
造句:
1、你的脸色很难看,觉得哪儿不舒服吗?
2、你觉得心里不痛快,就尽情地哭一场吧!
3、看见穿短裙就觉得人家作风不好,真是少见多怪。
4、大家都觉得这部电影很有意思。
5、讲完课后他觉得舌敝唇焦。
6、穿上妈妈做的衣服,觉得挺舒服的。
7、他觉得他现有的工作非常称心。
8、妈妈觉得家里还应该购置一些家具。
9、由于他平时不留心观察事物,作文时就觉得没什么可写的。

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是什么

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是:
1、短小精练,也可称千字文,一篇集中说明一个问题,具有“小品”的特点。
2、资料可靠,数据确凿,力求知识的科学性。
3、文笔轻松、活泼、生动、形象,颇有文采,可叙述,也可描写。
4、题材新颖、适时,是广大读者所关心的问题。
5、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多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科学融入艺术之中,富有情趣,引人入胜。
文艺性说明文,即科学小品,是说明文的一种,它与其他说明文不同之处,是采用了文学的表现手法。文学是其手段,传播科学知识才是其目的。这类说明文,以说明的表达方式为主,还辅以叙述、描写、议论甚至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为了增强文艺性,有时娓娓地讲段故事,有时绘声绘色地写段风景。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