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种女人必须得休掉

雨下的芭蕉
精选回答

哪些女人必须得休掉?男人休妻的12个原则

男人要知道,有些毛病是与生俱来的骨子里的东西,是任你累死也改变不了她的。俗话说“生就的骨头长就的肉”或“一岁不成驴,到老是驴驹”、“三岁看老”等等,说得就是这个道理。从现代的思想来看待休妻问题,就是离婚,离掉了也好,了却烦恼事,省的纠缠耗费时间精力。

第一种:野心永远大于爱心

她的心中膨胀着可怕的权力欲和支配欲,像那拉氏和武则天,一想要“凤”在“龙”上。你如果不慎让她进入你的企业,她不会因为你是她的什么人就全心全意配合你,做你的得力助手,而是一心掌控企业的命脉,取得企业的绝对支配权,否则她便食不甘味。她会使出浑身解数,为你设置障碍。而一旦她取得了公司的决定权,便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了,甚至你的花销与行为也在她的掌握之内。到那时你若再自嘲自己“引狼入室”恐怕大势已去,悔之已晚。

第二种:不停地制造绯闻,给戴绿帽子没够

这种女人天生不会专一,她热衷于打扮,到处流情、遍洒风流。到哪儿去第一目标便是吸引男人的关注。她把男人的赞美当成是最高荣誉和奖赏,不出风头、制造“轰动效应”死不休。作为她的男人,你永远在别人的“关注”之下,而且永远是被人同情的“弱势”群体。

第三种:专找你的同学或朋友相好

这种女人天生修养不够,道德水准低下。没有自尊,更不懂得尊重自己所爱。为了向你炫耀她的魅力,她专找你的相熟去调情甚至红杏出墙。一不留神,你便要强行遭遇被同学或朋友“共妻”的尴尬,一辈子抬不起头、挺不起腰来做男人。

第四种:专在人前揭自己男人的短,让你没有半块遮羞布

这种女人像怨妇,“苦大仇深”得好像謦竹难书。永远不分里外,抓住个人便想“诉苦”,恨不得把你五百年前的污点都拿到阳光下展览,甚至是你的性史、绯闻都要有声有色地对外人“描绘”,而且越有你的熟人在场,她的表现欲就越强烈,揭露你也越“彻底”。她这样做只是为了用你的“不堪”来证明她有多“贤淑”和“宽容”。孰不知,这会让自己的男人丢尽脸面、无地自容、形象尽。

第五种:永远在你面前呟五喝六

这年头提倡男女平等,可有的女人却矫枉过正。在婚姻中一般表现为,她的话即是至高无上的“圣旨”,大事小情,她一个人拍板定案,你只是聋子的耳朵——“摆设”,更有甚者,她会像主人对待奴仆,把你呼来喝去。公众场合、朋友面前也不例外。

第六种:疑心重

这种女人多有点神经质。她习惯于你生活的“规律性”,比如每天几点下班几点回家,路上会走多长时间等等,偶尔有事耽误,没有准时到家或赴约,她便会发挥丰富的想象力,疑神疑鬼,甚至弄些莫须有的罪名加给你,无论怎样解释都解不了她的心疑。有时她甚至雇人或者自己对你进行跟踪“侦察”,使你每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慌慌不可终日。

第七种:心胸狭隘、小肚鸡肠

这种女人不容人,甚至对你从前的恋爱史或旧情人也装不下。她一旦掌握了你的“情况”便耿耿于怀,一有个风吹草动,她更会不依不饶拿你的“历史”说事儿,甚至去你的班上或领导那里大闹,弄得你灰头土脑。让你永远有种被别人“揪住小辫子”或“小尾巴”的感觉。

第八种:胸无点墨、不学无术。

这样的女人只下得了厨房,绝对上不了厅堂,否则在公共场合,或你有品位的贵宾来家做客、同桌共饮时,她三句话之内准让你大跌眼镜,虚汗直冒。弄不好会让客人觉得你娶了几千年前的山顶洞人。

第九种:发嗲不分场合

在所爱的人面前,女人偶尔适当的“嗲”会增加一种情趣儿。因为许多都不介意自己喜欢的女人向自己撒娇,甚至觉得会撒娇的女人才更懂情调,可是如果这个女人不分场合,不分轻重缓急,都跟你发起嗲来没完,比如,在同学聚会时,她想在你女同学或旧相好面前表现你们的伉俪情深,搂住你的脖子旁若无人地亲吻你,一边说些肉麻的呢喃细语,或者你正执行公务时,遇上她,她便癫狂地冲上去,夸张地与你撒娇缠绵,而无视你的同伴及上司的存在,都会让你和在场的人暴汗!

第十种:哪怕在西餐厅也会高门大嗓说话,表现“豪气冲天”

这种女人生性豪爽,喜欢在酒桌上与们推杯换盏,称兄道弟,大声喧哗惯了,所以即使走进安静而高雅的西餐厅,也不注意气氛和场合,仍然如入无人之境地大声说话,笑声朗朗,自己毫无察觉,却早已引得众人侧目,这会令身边的你无地自容。

第十一种:看不上你的父母和亲朋的女人。

她可能很爱你,可是却对你的父母、亲人或身边的朋友充满了挑剔甚至“敌意”,这可以折射出她心地的不善,如果你选择了她就意味着你要面对亲情、朋友、同学之间的疏远。这会令你得不偿失、充满失落。

第十二种:没有责任心,动辄离家出走

这种女人没有正业,也懒于家务,心中更没有相夫教子的概念,每日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招摇过市,或去玩麻将、逛商场,生活的目标不知在哪里,而且她稍有不顺心,便会拂袖摔门而去,离家出走,或回娘家或去其他亲朋家,甚至借口堵气躲到其他男人那儿厮混。

娶了她,却管不住她,那样是你无能的表现。不如不娶。

注定沧桑 2024-01-16 12:14:40

相关推荐

游鉴湖秦观原文翻译

宋朝是文学作品发展的高峰时期,有很多文人留下了不少经典的作品。比如说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秦观等一大批优秀的诗词作家,都有脍炙人口的作品。游鉴湖秦观原文翻译游鉴湖[宋]秦观画舫珠帘出缭墙,天风吹到芰荷乡。水光入...
展开详情

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几个时期

雨果1802年2月26日出生于法国东部城市贝桑松,出生6周后,雨果随父母到处奔波。雨果幼时便显露出极高的文学天赋,后来的创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几个时期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创作...
展开详情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一部什么小说

歌德1749年8月28日出生于法兰克福镇的一个富裕家庭。小时候歌德的父亲非常严肃,相反,母亲用不同于父亲的温柔母爱来安慰、保护着歌德、鼓励和引导他的学习兴趣,努力培养歌德正确理解文学的能力。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展开详情

曾巩的老师是谁

在唐宋八大家中,若论资质最平庸、性格最踏实、学习最刻苦的人,那一定是曾巩。曾巩的名气远不如其他几位大家,但这才是一个普通人原本的模样。曾巩的老师是谁欧阳修。曾巩的老师,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欧阳老先生可是当时的文...
展开详情

曾巩那届状元是谁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文化最繁荣的时代,文人最向往的时代,今天通过北宋一届科举考试的榜单,来向大家诠释什么叫做群英荟萃、群星闪耀。曾巩那届状元是谁状元是章衡。在宋朝,有这么一届科举榜单,可以说是科举史上的第一名榜,可...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五音不全指的是哪五音

五音不全指的是宫、商、角、徵、羽,古代的人们是以这五个音为音阶。五音不全在汉语中是一个成语,通常指“音盲”,他们对音乐缺乏理解,不能正确唱出准确的音高。
五声音阶是中国古乐基本音阶,五音指“宫、商、角、徵、羽”,相当于简谱的“1、2、3、5、6”。律历志说:宫者,中也,居中央畅四方,唱始施生为四声之径。商者,章也,物成事明也。角者,触也,阳气蠢动,万物触地而生也。征者,祉也,万物大盛蕃祉也。羽者,宇也,物藏聚萃宇复之也。
五音中宫音浑厚较浊,长远以闻;商音嘹亮高畅,激越而和;角音和而不戾,润而不枯;征音焦烈燥恕,如火烈声;羽音圆清急畅,条达畅意。

木石之心什么意思

木石之心意思:指如木石一样坚定的意志。木石心其实是儒家的一种思想。
儒家又称儒学、儒教、孔孟思想、孔儒思想,为历代儒客尊崇,是起源于中国并同时影响及流传至其他周遭东亚地区国家的文化主流思想、哲理与宗教体系。对待长辈要尊敬尊重,朋友之间要言而有信,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分内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统治者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对待上司要忠诚,“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人要有抱负且有毅力,“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前5世纪由孔子创立,脱胎自周朝礼乐传统,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着重君子的品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提倡教化和仁政,抨击暴击政务,力图重建礼乐秩序,移风易俗,富于入世理想与人文主义精神。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指什么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的意思是:是天性;是本性。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的意思是并非只是贤人有这种本性。出处:战国孟子《鱼我所欲也》。
选段: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翻译: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方法哪会不采用呢?采用这种做法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这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有比死亡更厌恶的。并非只是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是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孟子性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仪的事。孟子对这一思想,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精华,影响深远的事。
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

以其人之道下一句

“以其人之道”的下一句是“还治其人之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一个汉语词汇,就是使用别人自身已有的道理和方法来修养他自身。出自宋·朱熹《中庸集注》第十三章:“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中庸集注》是朱熹对《中庸》作的注。《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
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等职,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讲学。晚年遭遇庆元党禁,被列为“伪学魁首”,削官奉祠。庆元六年(1200年)逝世,享年七十一岁。后被追赠为太师、徽国公,赐谥号“文”,故世称朱文公。
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他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闽学代表人物,被后世尊称为朱子。他的理学思想影响很大,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